蘇西⛰️726同意罷免
哲學教授說,如果你有這種「速判方式」,會成為一個越來越無聊的人 - A Day Magazine
// A的行為就是 Lorraine Besser 教授所謂的「速判」:用最快的方式,為人事物貼上標籤,然後關上心門,不再深入探索。
Besser 教授指出,這種習慣久而久之,會讓一個人越來越陷入「自我」,對世界漸漸喪失好奇心與洞察力。他沒興趣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和背景,因為對他來說,壞就是壞,好就是好,判斷基準就是「他自己」。這種思考方式,會讓一個人越活越窄,內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也會讓身邊的人覺得不太舒服,難以產生真正深層的連結,甚至覺得和你說話好無聊。 //
蘇西⛰️726同意罷免
對於「難以產生真正深層的連結」很有同感,但這或許也是我的速判:會直接/只問好不好的人,大概跟我合不來。
因為我們與人事物的互動方式、是否有所追求與目的、感到滿足喜悅的原因⋯⋯可能都非常不同。
蘇西⛰️726同意罷免
這也跟我最近意識到的另一件事息息相關:我發現,跟一般人相比,我可能算是很擔心會佔用他人時間、打擾他人生活的人,沒辦法很理所當然地提出某些要求或者接受某些付出。
我不覺得這好或不好,只是發覺自己在這一點上面跟「平均值」有所落差而已,畢竟我會長成這個樣子,也是因為這對我來說是舒適且安全的。
蘇西⛰️726同意罷免
會速判合不來,其實也是因為,我覺得這一類人大概也沒興趣/不需要知道我的感受跟想法,而我也不想要在分享到一半的時候,感到自己是在浪費他的時間。(但到底是對方真的覺得無聊,或者是我自己退縮,其實也無從得知。)
蘇西⛰️726同意罷免
btw,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這張亦絢在《愛的不久時》提到的品味堅毅⋯⋯
品味堅毅跟速判一樣,都是以自己的判準為最終判準,但速判可以算是品味堅毅嗎?

pp. 107-109 品味堅毅
https://images.plurk.com/3gOZcVR7M2uTZpIAHSDK.jpg https://images.plurk.com/3W5uM9LUmGoyrAEeHSDK.jpg https://images.plurk.com/5LciSTq6eiPjHHccHSDK.jpg

@suzie19 - 0409—閱讀中 重讀張亦絢《愛的不久時》 重讀的原因:準備五月底的線上讀書會 這...
tropicalism
(這個比對的角度真有趣!)

總覺得,這兩者或許是正好相反的狀態。雖然兩者看起來都有個強烈的「我」在運作,但——

•「品味堅毅」是「我」深入探索、參與、觀察世界後得出的想法和主張。「我」與世界仍然保持有機的連結。

•「速判」的我,則對於自己熟悉範圍以外的世界漠不關心、甚至拒絕任何進一步認識的機會。在此「我」與世界是斷裂的,「我」的主張侷限在一個僵化封閉的範圍裡。

從這個角度來看,「品味懦弱」的人所做的其實也是一種「速判」,只是他們的參考點不是自己既有的喜好,而是他人意見(人云亦云)。這樣的他們,對世界真實的樣貌同樣是一種漠不關心(缺乏親身探索、與之連結的興趣)。
蘇西⛰️726同意罷免
tropicalism :
我一開始的想法是:這就是我喜歡「品味堅毅」的原因,品味堅毅的人才不會以客觀的好或不好作為自己的判斷標準呢!
但仔細對照,又發現「速判」跟「品味堅毅」有共通點⋯⋯(我大為震驚!)

後來想想,無論是速判或是品味堅毅,都是養成品味的方式,只是著重點相當不同。
我覺得速判的人相當在乎「效率」,這樣的效率或許也能增加他接觸更多好作品的機會。
品味堅毅的人則更在乎「自我」,而且就像你說的「與世界仍然保持有機的連結」。

想想覺得《愛的不久時》說得真精準:「真正把人與人區分開來的,我認為並不是品味的好壞或寬窄,而是每個人形成品味的方式。」
蘇西⛰️726同意罷免
品味堅毅的人也可能做出速判的行為,例如《愛的不久時》的敘述者和我,都迅速做出了「非我族類」的判斷。

當然我(們)會為自己辯解:這個速判是根據過去的種種經驗得來的。
但讓我在那一瞬間感到慌張的,其實是——一個自認為品味堅毅的人,是不是真的可以判斷自己是品味堅毅,還是速判呢?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