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亞洲人物史2】世界宗教圈的誕生與群雄割據的東亞〔2-7世紀〕 - 李成市 | Readmoo 讀墨電子...
【亞洲人物史2】世界宗教圈的誕生與群雄割據的東亞〔2-7世紀〕
アジア人物史第2巻 世界宗教圏の誕生と割拠する東アジア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李成市 等/譯者: 許郁文/聯經出版/出版日期: 2025/02/04/字數: 364,886

——

看了1-2,3(苻堅),9-11,6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1大乘佛教的成立/齋藤明

「時至今日,佛教經典已被分類為經藏、律藏、論藏這三大分類,而這三大分類又被稱為「三藏」。一般認為,從佛陀入滅之後,到這些經典完成編撰之前,總共進行了三次佛典結集(編輯會議)。雖然佛教教團在這個過程之中不斷地分裂,但在第二次結集之後,各部派都擁有專屬的三藏,也進入了部派佛教時代。

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眼中的小乘佛教)傳承的是由巴利語寫成的佛典,主要的傳播地區為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這些南部地區。其中最為有力的部派為在印度北部、喀什米爾普及的說一切有部,擁有的是以梵語傳承的經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初大乘佛教的經典是由犍陀羅語寫成,進入四—五世紀之後,再慢慢地謄寫為梵文版本。一般認為,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為「空」,眾所周知,能正確認知空觀的是「般若智慧」。大乘佛教是於貴霜帝國將勢力擴張至北印度、百乘王朝將勢力拓展至南印度的時候形成。

另一方面,於斯里蘭卡、南印度普及的上座部佛教則是於五世紀之際,奠定了巴利三藏的基礎,將佛教帶往全然不同的方向,也將大乘經典定位為異端的佛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伊斯蘭教則是七世紀初期,於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形成,當時的麥加正急速地城市化與商業化。眾所周知的先知穆罕默德原本是串連敘利亞與葉門兩地的商隊貿易商人,降臨在他身上的神啟則在他死後被編撰為《古蘭經》。《古蘭經》揭示了許多以商業行為或契約為基準的規範,而所謂的伊斯蘭化正是西亞與周邊地區被編入商業網絡的過程,橫跨亞洲與非洲的伊斯蘭世界也在這個過程慢慢形成。

這股伊斯蘭的能量於七世紀後半至八世紀初期,從波斯灣傳至印度洋一帶,等到穆斯林商人於八世紀前後造訪中國的廣州、杭州、揚州的貿易港口之後,這股伊斯蘭的能量才正式進入中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原來龍樹菩薩的龍是 Naga 耶!

龍樹菩薩的「龍樹」,原名可以翻作「威猛七頭蛇那加」⋯

感覺得道菩薩變成黑幫頭目的感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龍樹這個名字的原文為「Nagarjuna」,是由梵語的「Naga」(眼鏡蛇)與「Arjuna」這兩個單字所組成。

Naga 是印度自古以來敬畏的蛇神,在佛教之中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冥想時,為佛陀擋住暴風雨的五頭(或是七頭)目支鄰陀蛇。

由於中國大部分的地區(除了部分南部地區之外)都沒有眼鏡蛇,因此才將眼鏡蛇譯為「龍」這種象徵皇帝的神獸或靈獸,比方說,將「Nagarjuna」一詞譯為「龍樹」的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年/三五〇-四〇九年)還是譯為「龍猛」的玄奘(六〇〇/六〇二 - 六六四年)都選擇將「Naga」譯為「龍」。

至於Nagarjuna後半部的「Arjuna」則具有許多意義,例如樹名、白皙、威猛、獲得,都是其中之一,所以不難想像Nag arjuna|詞會譯為剛剛提到的「龍樹」或是「龍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還有許多與龍樹有關的歷史資料,例如他與好友三人仗著隱身術潛入王宮,侵犯了宮中的美女,後續為了悔過而出家的傳說(《龍樹菩薩傳》)」
——
⋯就可能本來也不是好人⋯🤣

不知道是不是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路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面講了一下龍樹的成就和中觀派,結果我昨晚看到睡著了!

我每次看中觀派的空性講解,每次都睡著⋯腦袋空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上座部佛教的形成/馬場紀壽
介紹的第一個人是覺音,此人把上座部佛教帶到斯里蘭卡,然後註解了之後確立了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和教義。

「上座」是長老的意思,但也有可能是組織第一次說法的「號召結集的上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裡的重點在於覺音賦予「第一次結集的上座」全新的意義。換句話說,
( 一)出席第一次結集的五百位「上座」是阿羅漢(解脫的聖者),所以每位上座都通曉巴利語。此外,

(二)都達到涅槃的境界,成為唯一的永恆存在。

(三)在主張佛陀的教誨將延續「五千年」3d的第一次結集之中,

(四)這五百位上座「制定」了「全是佛陀的教誨」的「各種區分」,如果將覺音的這項新主張與梵文佛教比較,便可得到下列的結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覺音認為

(一)聖者的語言能力就是通曉巴利語的能力,與通曉所有語言的梵文佛教(說一切有部與大乘瑜伽行派)的主張不同。

(二)覺音根據「三種完全知」重新建構了實踐體系,與透過四聖諦建構實踐體系的說一切有部不同。

(三)大乘佛經(《金剛般若》)認為正法將在佛滅之後的「五百年」逐漸滅亡,覺音則認為,依三藏為存續標準的正法可存續「五千年」。

(四)相對於沒有正典的說一切有部,覺音確定了巴利語正典的範圍,也將大乘佛典定位為異端佛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進入十二世紀之後,統一斯里蘭卡的國王波羅迦摩巴忽一世(Par a kramab a hu I)大刀闊斧地改革,讓大寺派成為正統的教團,具體來說,就是讓無畏山寺與祇多林寺併入大寺,其結果就是,被認為「非佛說」的大乘經典遭到大寺派排斥。
此舉可說是堅持以巴利語佛典為正統的大寺派戰勝了以大乘佛教為代表的梵文佛教。

透過「第一次結集的上座」的權威,定義「佛陀教誨」的覺音思想,在歷經數世紀之後,總算跨出大寺派,成為斯里蘭卡佛教的正統思想。」

他後面還講了上座部佛教人物,以及斯里蘭卡的王,就忘掉好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3英雄做著聖人之夢——五胡十六國時代:霸者的榮耀與挫折/佐川英治

這一章介紹:
苻堅(三三八–三八五年)
劉淵(?–三一○年)
石勒(二七四–三三三年)
石虎(二九五–三四九年)
桓溫(三一二–三七三年)
謝安(三二○–三八五年)
慕容垂(三二六–三九六年)
其他人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苻堅 「據說苻堅生有垂手過膝、目帶紫光之相,而垂手過膝是所謂的帝王之相,創立蜀國的劉備也擁有此相。蒲堅的祖父蒲洪便開心地替這個孩子取了「堅頭」這個乳名。」
——
我一直很想知道「垂手過膝、目帶紫光之相」這是怎樣,垂手過膝感覺很像狒狒?為何這會是個帝王之相?

然後目帶紫光是X-man的Cyclops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第三章也是人物太多支離破碎的。

⋯所以會不會是我不喜歡這種每個人一點點結果一個都記不住的風格啊!

也許我應該繼續讀的是聯經版中國史的魏晉南北朝才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決定先跳一下看9-11章日本。
09倭國的文明化與六–七世紀的東亞——廄戶王子的到達點/河內春人
前言
廄戶王子(五七四–六二二年)
推古大王(五五四–六二八年)
蘇我稻目(五○六?–五七○年)/蘇我馬子(五五一?–六二六年)
止利佛師與其一族
其他人物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廄戶王子(五七四–六二二年)

看完了聖德天子,也就是廄戶王子(五七四–六二二年),在飛鳥時代(592-710)的人,也就是送了遣隨使小野妹子的無禮國書事件:「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那個人。後來被神化變成聖德太子信仰。

然後讀了這本書,他在講這是佛教外交,日出處(佛國)和日落處(隋,也是佛國)自然都可以有天子。充滿佛教的用語,因此很有可能是僧侶執筆起草。我覺得這個說法蠻有趣的!

話說我剛剛還搜到一篇 甘懷真寫的文章 ,講到這個無禮國書的事件,隋煬帝就說這種以後不用給我看了,然後就此事了結。

只要不要建立朝貢系統、不要納入君臣,就已經是一個懲罰了⋯

我就覺得,欸,這也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推古大王(五五四–六二八年)
「推古大王的名字為額田部王女。父親為欽明大王,母親為蘇我稻目的女兒堅鹽媛。胞兄為用明大王,與廄戶王子是姑姑與姪子的關係。年紀輕輕就成為敏達大王的妃子,也參與國政。與敏達之間生了七個小孩,長女菟道貝鮹最終成為廄戶王子的妃子。

五八七年的丁未之亂(蘇我與物部的紛爭)與五九二年崇峻大王被弒之後,朝廷陷入一片混亂,而在這場混亂結束之後,推古便因為是欽明的女兒、敏達的妃子以及之前的政績而即位,而且絕對不是為了將皇位傳給廄戶王子才暫時即位。推古與殺害崇峻但仍擁有政治實力的蘇我馬子,以及用明一族的廄戶王子合作,努力穩定大和政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推古大王是廄戶王子的姑姑,立了廄戶王子當皇太子——但是當時沒有皇太子制度,這是後來的史書寫的——所以應該可以說是廄戶王子當繼承人,並且攝政(本書這在當時不是職稱而是動詞)。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這段天皇的繼承順序和過程,誰又跟誰結婚,在《日出處天子》很混亂又清楚。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 我剛剛也有被推薦🤣
好看嗎?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好看!我有實體漫畫,但目前沒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 喔喔喔。那我就沒什麼好猶豫的了🤣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有電子書的話,我一定買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 如果有電子書的話再請你幫忙通知一下!❤️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我有日語版電子書。最近有能劇要上(by野村万斎),看看有沒有機會在台灣又起熱潮來催生中文版!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啦,總之第九章看完了,雖然後面看的哩哩啦啦有點忘記詳情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0古代東亞的外交與戰爭—李成市/植田喜兵成智
前言
金春秋(六○三–六六一年)
神文王(?–六九二年)
金庾信(五九五–六七三年)
文武王(六二六–六八○年)
其他人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這一章我只想講金春秋和金庾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金庾信

「青年時期的金庾信留有許多近乎傳說的記錄。比方說,他在十七歲的時候就立下宏願,誓要併吞三國。當時的新羅與高句麗、百濟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激戰。在中嶽(新羅三山之一的穴禮)的石窟齋戒的金庾信向天立誓後,眼前出現了一位名為難勝的老人,這位老人也傳授了他祕法。隔年,金庾信又帶著寶劍進入咽薄山,並在齋戒之後向天祈求,天官(道教的神)的靈氣便進入寶劍之中。據說得到這股神祕力量的金庾信也因此立下彪炳戰功。與其說這些故事是為了證明金庾信具有超凡的神力,不如說是當時的新羅人認為金庾信就是如此特別的存在。」

順帶一提,他也是花郎。

花郎這個制度就是貌美的貴族青年們,平常唱歌玩樂,戰時就是精英戰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我終於想起來新羅花郎制度我在哪裡看到的啦!

輕小說《全知讀者視角》!

而且那個花郎就是金庾信嘛!!

他還有一招是龍華香徒,可以復生所有的花郎英靈⋯

一直覺得哪裡看過但想不起來⋯剛剛才突然想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和第十章的另一個人物金春秋(後來變成武烈王),是一個交互持股的關係。

他把妹妹嫁給他的多年好朋友金春秋,也就是他是金春秋的大舅子。

但是金春秋把女兒嫁給了金庾信,所以他也是金春秋的女婿。

所以金春秋是金庾信的好朋友,是他效忠的王,是他的妹婿,也是他的岳父⋯

然後他們還有超級纏綿悱惻的歃血為盟的誓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金庾信的事跡與武烈王(金春秋)息息相關。兩人在早金春秋即位之前就已認識。六四二年八月,新羅的大耶城在遭受百濟猛攻之下淪陷,鎮守大耶城的都督金品釋與眾多部下一同戰死,其妻古陁炤也與夫婿淪為同一命運。

古陁炤是金春秋的女兒。萬分悲傷的金春秋便決心報復百濟。為了與高句麗結盟,決定親自前往高句麗。

《三國史記•金庾信傳》記載了金春秋前往高句麗之前,金庾信與金春秋之間的互動。

金春秋問金庾信:「吾與公(金庾信)同體,為國股肱。今我若入彼見害,則公其無心乎?」

(我與公一心同體,同為國家的肱股之臣。如今我將前往高句麗,假若我遇害,你能冷靜嗎?)

金庾信答:「公(金春秋)若往而不還,則僕之馬跡,必踐於麗、濟兩王之庭。」

(公若一去不返,我將追著你的馬蹄痕跡,踏破高句麗與百濟的王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此感動不已的金春秋便與金庾信歃血為盟,往高句麗出發。

雖然金春秋順利抵達高句麗,卻被當時的掌權者淵蓋蘇文視為仇敵,也因此被禁錮。料想金春秋無法平安歸來的金庾信便組織了一支敢死隊,朝高句麗出發。抵達高句麗的國境時,金春秋就被釋放。金庾信這次的軍事行動可說是金春秋得以九死一生的原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而且他還設計了與金春秋變成親戚的羈絆:

「從這段充滿戲劇張力的小故事便可得知,金庾信與金春秋之間的羈絆有多麼牢固。

《三國遺事.卷一.紀異編.太宗春秋公》一節,也針對金庾信與金春秋的關係,記載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時值善德王的時代。正月,金庾信於自家門前與金春秋一起踢球時,金庾信故意踏破金春秋上衣的繩結,然後叫妹妹文姬縫補,之後金春秋也因為這件事結識文姬,最終迎娶了文姬。

換言之,金庾信是金春秋的大舅子,而這位文姬就是文明夫人,也是文武王金法敏的母親(文明王后)。」

——

我懷疑他們之間不可不說的事已經被韓國寫成一堆同人本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金庾信與金春秋一起完成「三韓一統」(新羅人在三國統一之後的說法)。金春秋除了在內政與外交有所斬獲之外,也為了得到唐朝的援助而思索親唐政策,而且還一步步改革新羅國內的制度,至於金庾信則是在戰場大展身手,於六四二年成為押梁州(今慶尚北道慶山市一帶)的軍主,也與百濟連年征戰。」
——
有沒有一種內外分工的感覺!兩人同心其利斷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金春秋不斷改革內政以及推動外交的努力之下,總算成功取得唐朝的軍事援助。六五四年,金春秋登上新羅王座之後,便於即位的第七年與唐軍一起殲滅百濟,金庾信此時也以大將軍之姿隨行,於黃山與百濟的將軍階伯展開死鬥。」
——
這個階伯就是在《全知讀者視角》也出現過的另一個,和金庾信有宿命的對決!

終於接起來了 🤣 🤣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文武王
「文武王是第三十代新羅王,在位期間六六一- 六八〇年。諱法敏。
前面提過,武烈王是帶領新羅統一三國之人,而文武王則是武烈王與金庾信之妹文明夫人的長子。聰明早慧的文武王於六五〇年前往唐朝之後,被高宗封為太府卿,完成了重要的外交任務。其父武烈王於六五四年即位後,文武王被拔擢為統率軍隊的兵部令(長官),之後便於軍中擔任要職,於國政的第一線輔佐父親,也於隔年成為太子。由於武烈王在殲滅百濟之後猝逝,所以三十六歲的文武王便繼位。相貌端正的他散發內在的智慧與謀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文武王在位時,可說是片刻不得安寧,時時刻刻都在沙場征戰。究其生涯,他與百濟復興軍打了超過三年的戰爭,又在百濟滅亡之後,立刻與唐朝聯手攻打高句麗,等到高句麗滅亡後,又與覬覦朝鮮半島的唐朝展開長達六年(六七一- 六七六年)的國家保衛戰。其間,得到舅父金庾信在軍事方面的支援,也被定位為統一三國的有功之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金春秋的這個兒子蠻厲害的,文武雙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許多歷史事跡都讓後人有機會了解文武王在軍事方面的謀略與天分,比方說,當文武王與唐軍聯手討伐高句麗的時候,曾替唐軍補給兵糧與軍事物資。唐朝之所以遲遲無法攻下高句麗,在於難以確保補給路線,若沒有文武王在戰略上的幫助,唐朝斷不可能成功討伐高句麗。

第二點,利用高句麗遺民建立高句麗傀儡政權。文武王除了將高句麗的王族安勝迎入王都,還將高句麗遺民安置在與熊津都督府接壤的金馬渚,冊封安勝為新羅之臣,還將女兒嫁給安勝,成為彼此的親家,藉此牽制由唐朝設置的熊津都督府。等到唐朝撤退之後,神文王總算能讓安勝成為新羅王族的一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點,就是就是與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文武王看到唐朝的熊津都督府派遣使者前往倭國之後,便讓傀儡國家高句麗(報德國)的使臣跟著去,與倭國維持外交關係,藉此牽制唐朝的熊津都督府與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尤其文武王在高句麗滅亡(六六八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前七天就已經派遺使者前往倭國,展開一連串縝密的外交戰略。

第四點就是書面上的外交戰略,這部分可從文武王與唐朝交戰之際,與唐將薛仁貴之間的書信略知一二。」

總之就是反駁薛仁貴的指責,嘴炮自己的功績,是唐的忠臣。

「最終,新羅在長達六年的戰爭打敗唐朝,不過這也拜唐朝與緊鄰西邊的吐蕃關係緊張之賜,但不可諱言的是,唐朝之所以從朝鮮半島撒退,絕對與文武王的謀略有關。」

——
給他按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順帶一提,雖然《東國通鑑》大力抨擊了文武王在結束與唐朝之間的戰爭之後,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與佛寺這些事,但其實這些事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解釋。其實,文武王最為出色的事跡就是戰亂期的復興事業。仔細觀察此時的新羅國內情況就會發現,新羅的王京湧入了大批百濟與高句麗的舊民,而這個危機讓新羅的統治階層難以像過去一樣穩定社會。在物資匱乏,內部有可能分裂的危急之際,文武王的各項政策無疑是讓國內復甦的事業。

此外,在了解新羅王族對於系譜的觀感時,最值得注意的是,身為統一三國有功之人的文武王,在舅父金庾信的出生地,也就是舊金官加耶國,讓過去的王統祭祀復活這件事。⋯文武王從母親文明皇后開始回溯,從已經斷絕六十年的金官國始祖到第十五代祖先全部祭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善德王
「?-六四七年。新羅第二十七代君王(六三二 - 六四七年在位)。
諱德曼,是真平王的長女,也是新羅史上首位女王。其父在位長達五十三年,去世時,膝下無子,所以善德王被擁立為王。六三五年,繼承父親的爵號,被唐朝封為柱國樂浪郡公新羅王。根據史書的記載,善德王具有相當的洞察力與預知能力,也有人認為,善德王是因為薩滿(類似巫女)的能力才得以即位。六四三年,新羅向唐太宗請求援軍時,曾因為新羅由女王統治這點而被唐朝批評,新羅的統治階層也因此分裂為兩半,擔任上大等的毗曇也因此作亂,善德王便死於這場造反之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個事件常讓女王統治被貼上負面的標籤,但是在其統治時代裡,百濟的攻擊相當激烈,新羅陷入絕對的劣勢,但她還是積極地指揮軍事與外交,也於國難當頭的六四五年聽從自唐朝回國的僧侶慈藏建議,建造皇龍寺九層塔,企圖透過佛教的加持救國,由此可知,她還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實力。

此外,儘管對於善德王女性即位這件事仍有諸多議論,但其父王藉由佛教力量讓她順利即位的策略也受到相當多的關注。

比方說,善德王父母的諱分別是白淨(釋迦的父親名叫淨飯王)與摩耶夫人,與釋迦父母的名字相同。此外,善德王的諱「德曼」則源自為了帶領眾生悟道而以女子之身誕生的「德鬘優婆夷」(《涅槃經》),繼善德王之後即位的真德王之諱則是「勝曼」,而勝曼則源自以女子之身成佛的勝鬘夫人(《勝鬘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善德王的「善德」則源自《大方等無想大雲經》(簡稱《大雲經》)的「善德婆羅門」,至於善德這個概念也源自轉輪聖王。

五世紀初期,北涼的曇無讖將這部《大雲經》譯成中文,經中提到,佛對佛弟子淨光天女說:「捨棄天女的模樣,化身為女性,成為國家的君主,擁有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的領地。」

轉輪聖王是透過正義統治世界的王,而轉輪聖王手中的輪寶則分成金銀銅鐵四種,第二十五代真智王的諱為金輪,真平王的父親(真智王的哥哥)的諱則為銅輪。

由此可知,新羅的確有以源自佛教之名替王族命名,正當化女王即位的意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武則天也在即位之前,要求《大雲經》六卷改譯為四卷,然後發給全國寺院恭讀,或是在每一州建造大雲寺(大雲經寺),藉此合理化自己的即位。為了讓民眾以為武則天是承受天命,將天女改譯為女王的經書就是這部新的《大雲經》。

此外,將《大雲經》之中的天女解讀為彌勒,再以彌勒下生的信仰推出,這點與新羅的前例有關,也不容忽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真德王
「?'六五四年。新羅第二十八代君王(六四七-六五四年在位)。
是第二十六代真平王之弟國飯的女兒。諱勝曼。據說她天資聰穎,容貌秀麗,身材高䠷。當善德王於毗曇之亂死去,便在平叛的金春秋與金庾信的擁立之下即位。六四八年,命令金春秋與其子文王出使唐朝,真德王也於這一年被冊封為樂浪郡王。金春秋在真德王的時代不斷地強化新羅與唐朝之間的關係,也推行唐化政策,還為了鞏固王權而果斷改革官制。」

比較特別的是,唐太宗陵墓昭陵出土了石人石馬。

「有文獻提到了作為唐太宗降伏各國君主象徵的「十四國蕃君長石像」,而這十四國包含突厥各族、薛延陀、吐蕃、吐谷渾、龜茲、于聞、焉耆、高昌、林邑、帝那伏帝,其中也包含了新羅。」

一般認為金真德在出土的石像中,是唯一的女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也證明在東亞各國之中,真德王是唯一一位能躋身「十四國蕃君長」之列的女性。由此可知,新羅在東方各國之中的地位,金春秋於真德王時代推動的對唐外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另一件值得留意的是,武則天曾與高宗一起帶著戰俘前往昭陵報告戰爭勝利一事。對於武則天來說,「十四國蕃君長石像」之中有女性石像這點具有特殊意義,因為這意味著女王統治並非特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1古代天皇制的成立/仁藤敦史
前言
天智天皇(六二六–六七一年)
天武天皇(?–六八六年)
孝德天皇(約五九七–六五四年)
中臣鎌足(六一四–六六九年)
皇極天皇(齊明天皇)(五九四–六六一年)
大友皇子(六四八–六七二年)
持統天皇(六四五–七○二年)
藤原不比等(六五九–七二○年)
文武天皇(六八三–七○七年) 百濟王/百濟流亡遺民 其他人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前言
「隋帝國在五八九年收拾了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混亂,而中國也在西晉滅亡之後,時隔約二百七十年再次統一。

當中國出現大一統的帝國,就強迫朝鮮三國接受冊封,也要求這三個國家納貢。唐帝國於六一八年滅了隋朝後,於六二八年統一中國全土,其統治勢力也慢慢地朝周邊各國延伸。

六三〇年,大唐帝國先殲滅了東突厥,接著於六三五年降伏吐谷渾,又在六四〇年讓高昌國臣服。唐帝國以高壓的態度迫使東亞各國接受冊封,也禁止接受冊封的國家互相爭鬥。

如此一來,在隋朝的時代,新羅與百濟都得到中國的認同,但是當唐朝建立新的冊封秩序,倭國就無法在文化與典章制度的部分保有優勢(無法維持大國的地位),也難以保有對舊加耶地區的影響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隨著唐朝討伐高句麗的可能性愈來愈高,無法置身事外的朝鮮半島諸國與倭國只好透過政變集中權力,如此一來,不是對外發動戰爭,就是內政陷入混亂。

比方說,高句麗的淵(泉)蓋蘇文、百濟的義慈王、新羅的金春秋就將所有權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倭國的乙已之變與「大化革新」這類政策,目的也都是為了集中權力。

這些政變與集中權力的政策,皆被歸類為這些東亞國家在面臨隋唐帝國這種超大國家介入自國軍事與外交事務時的應對之道。

周邊各國在面對唐帝國(以及被指定為交涉窗口的新羅)時,只有服從與對抗這兩條路可以選擇,高句麗、百濟、倭國選擇了對抗,新羅則選擇了服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其實覺得這一章應該是蠻精彩的,感覺應該是從氏族制演變成天皇律令制的時候。大化革新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

但實際上就是看誰蠻吃力的,看到後來不知道誰是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天武天皇
「天皇稱號的成立
在天皇繼位之爭的壬申之亂獲勝的天武天皇,在蕩平所有敵對勢力之後,才使用「天皇」的稱號,效法擁有絕對權力的中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之所以讓「天皇」稱號取代過去的「大王」或是「倭王」稱號,為的是強調倭國是地位高於新羅的「東夷小帝國」。

由於王族或是豪族也會自稱「我大君」或是「吾大王」,所以舊的大王稱號是不成熟的君主稱號,反之,「天皇」這個君主稱號則讓天皇與其他的君主、王族、豪族有所區分,具有排他性的特徵。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與作為模範的中國斷交之際,從新羅引進先進的文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天武編纂史書,透過神話與系譜強調天皇的正統性,也模仿唐朝皇帝的方式,在倭國建構天皇統治的模式。從《萬葉集》提到了「因為大君是神」這點來看,天武朝的君權可說是強化至極點,天武朝也推動了各種中央集權的政策。

其中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政策便是將天皇定位為空間與時間中心的君主。關於天皇一詞的意義,最為有力的就是天皇代表位於北方、永不偏移的北極星,象徵著空間的中心點。與這種思想緊密相關的是都城與大極殿的建造。

天皇後繼者之爭的「壬申之亂」爆發後,天武天皇巡幸伊勢與關原,同時宣傳自己得到神的庇佑,讓豪族跟隨他。要想在「壬申之亂」獲勝,就必須向眾人宣傳自己才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也是最具正統性的人。為此,天武天皇利用了天皇家的皇祖神,以及被視為始祖的天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記錄指出,他在伊勢迹太川河畔遙拜天照大神,並且在高市郡的大領高市縣主許梅被神靈附身之後,聽從神靈的指示,將馬匹與各種兵器獻給神武天皇陵。天武天皇故意向自己人宣傳這些事情,宣示自己得到皇祖神與始祖的加護,強調自己才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建造大極殿的目的在於透過視覺強調天皇的權威,一改大王不常在臣下面前現身的舊習,讓臣子跪拜天皇成為一種固定的儀式,藉此建立君臣秩序與上下關係,進一步強調天皇的與眾不同。替天皇外出的每個時期制定儀式,再於這些儀式一再透過視覺效果向臣子宣揚天皇的絕對性。
當「大極殿」成為核心,都城也變得井然有序。在此之前,貴族與豪族在大王宫殿周遭地區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也各自住在這些土地,但天武天皇效法先進的中國城市,將中國的城市規劃帶入倭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面草草看完。
不過印象深刻的是,這個時代其實出了好幾個女的天皇啊!我很好奇他們的實權如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6隋文帝——時勢造英雄的皇帝/河上麻由子
前言
隋文帝(五四一–六○四年)
爾朱榮(四九三–五三○年)
宇文泰(五○五–五五六年)
高歡(四九六–五四七年)
隋煬帝(五六九–六一八年)
其他人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這一章比較有趣,可能是因爲我畢竟還是比較熟悉中國史,所以雖然對隋朝印象不深,再怎麼樣也是比對日本和朝鮮熟。
但是我覺得這一章特別有趣的地方是佛教文化的影響,固然是有聽過南北朝佛教興盛和滅佛的事,但我覺得國編館史觀採儒家觀點,因此寫的相當輕描淡寫。

但這篇寫的讓我覺得,欸原來隋文帝時佛教如此興盛啊!

包含他小時候叫那羅延 Narayan(轉輪法王,話說後面新羅的善德王也是轉輪法王信仰這麼來的),或是建塔迎舍利骨,並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等。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另外一件事是把隋煬帝(楊廣)洗白。

「文帝死後,楊廣成為煬帝,也曾經寵幸宣華夫人,但這不過是遊牧民族常見的利末婚(父親、兄弟死去後,他們的妻子由兒子或兄弟迎娶的習俗,唯獨生母不在此列),唐代也有相同的習俗。」也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讀書會簡要記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這本書的編排,其實應該一開始是要講佛教的傳播,然後各國影響,最後再談一下伊斯蘭教。

但是我覺得執行上有點落差,所以我看的時候就覺得他每一章都有點隨機看運氣,所以我一邊看就一邊讚嘆《世界哲學史》那套書的編輯好厲害。

然後他可能是為了避免爭議,所以過度謹慎就是沒有告訴你作者本身對於一個時代脈絡是什麼,人物的評價是什麼。所以描寫的方式就會變得很瑣碎。

加上我對魏晉南北朝不太熟,日本和朝鮮超不熟,所以看得很痛苦,超乾🤣

所以決定兩次讀書會變一次,今天講完就算了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一章大乘佛教講龍樹,我覺得超乾~

前面也講過XD

中觀派和空性我就睡著了XD

第二章是上座部,這我覺得還不錯蠻有趣的。尤其覺音他重訂教義,重訂巴利語為神聖語言,把末日往後推5000年等等。

總之還算是有收穫啦。

3-6章講中國人物,第三章看的我死去活來,實在太乾了好無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在F大大的建議下,我跳著看了

6 隋文帝(及其他人)

9 日本 / 聖德天子、推古大王和飛鳥其他

10 朝鮮—印象深刻就前面講的金庾信和金春秋

11 日本—我覺得這一章蠻好的,因為剛好在大化革新,也出了好幾個女天皇。其實很可以討論一下氏族制轉換成天皇律令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5COWURveXFOcNQTLUH4Ulk.jpg https://images.plurk.com/6WlaGaZ71kygVwKNFULUw7.jpg

這張圖我是覺得印象特別深刻。

可能是因爲我對舍利塔的印象,都停留在韓愈諫迎佛骨。總之就是對於佛教勢力印象沒有那麼深。

但後來9-11章發現朝鮮、倭國(日本)真的超級受佛教影響耶!周遭國家隋唐化有很大一部分是佛教(而不是只是我想像的儒教為主)。

我覺得他3-5章寫南北朝的時候好像沒有把佛教勢力寫的這麼明白⋯不過3-5章後來就跳過了啦,說不定我睡著的時候有寫🤣

比方說第七章講到聖德天子無禮國書事件,「日出處天子致書於日落處天子」這件事,從佛國的角度來寫,執筆的可能是僧侶。這就是一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因爲國編館並沒有太討論南北朝和隋唐佛教,也不是不講但很輕描淡寫。

但是國文課本我那時候有選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又會特別談唐宋八大家,歐陽修的文章也有選進去國文課本啊。會給我一個印象是當時儒教勢力是更主流。

總之他給我一個印象就是一個昏君突然想要迎佛骨。但是其實我看了這張圖,意識到反對的人像韓愈,可能才是邊緣人。

尤其是講到隋文帝那羅延是轉輪王,後面講到新羅的善德王也是女王為了取得正當性而取材於轉輪王。

佛教經典可以變成女王/女帝政治正當性的來源之一,我覺得根本隋朝和初唐(或說南北朝以來)的佛教昌盛的程度,完全就是超級官方的。和我以為只是民間佛教昌盛、官方還是儒教為主的印象差很多。

就是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當時的文化傳播,佛教影響可能至少和儒教一樣,甚至影響比儒教更大的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另一個事情我覺得蠻有趣的就是,我小時候對於日本的印象:

大化革新——透過隋唐使直接抄隋唐的東西。

看了這本書發現其實因為沒有正式外交管道,加上日本對接觸南北朝也很小心的樣子,隋朝又有無禮國書事件,而且那時候朝鮮半島好像更文明一點(?)

所以其實日本的唐化很多朝鮮成分,再加上一些南北朝被打敗流亡人士跑去朝鮮⋯🤣

總之這個「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化」的漢化補充包,到底內容物是什麼,我猜有一點謎之成分進去?

而且大化革新其實也不是聖德天子/推古大王的時候,要到第10章天武天皇感覺比較完整,尤其是萬世一系的天皇制。總之我看完這本書感覺就是應該要把日本史讀一下,太不熟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我覺得日本學者就是很不敢講清楚,像我覺得9和11他們都有表達當時的妃子/女性大王/天皇其實都很有政治實力,不是當擺設的而已,但講的好隱晦。

要如果西方學者一定是給你女力講的明明白白。

所以我對這套書不是很滿意,我這種駑鈍的初階無腦讀者,就是需要講的明明白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書友F指出的幾件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接著要再聊一點有關稱號的事情。在上述這些稱號之中,最接近真名的應該是「廄戶」,但連這個稱號都充滿了謎團。根據《書紀》的記載,他的母親穴穗部間人皇女是於馬廄生下他。在馬廄誕生這件事,不禁讓人聯想到基督的誕生。有人(久米邦武)認為這是因為基督於馬廄誕生的故事傳至東亞,所以才將這個故事套在聖德太子身上。儘管基督教在現代是普及全世界的宗教,但是在七世紀前半期之前,都還未傳入東亞。

就算繼續往前回溯,當時的中國除了佛教之外,還有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及其他來自西方的宗教,基督教(聶斯托留派教會,傳入中國之後稱為景教)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實在很難想像當時的人會刻意從陌生的宗教引用故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廄戶王子與基督的故事之間雖然沒有半點浪漫,卻充滿了偶然。此外,《書紀》將聖德太子的出生場所記為「馬官」,也就是管理馬匹的行政機構。將行政機構記為「官」這點可回溯至七世紀前半期。如此一來便不難發現,這段記錄並非奈良時代的編者所捏造,只是編者在編撰《書紀》的時候,引用了更早以前的傳承。」

——
F:「我沒想到這本講聖德太子時,會忍不住扯一下聖德太子故事和耶穌的相似性。讓人不得不想到日本主流的神秘傳說:日猶同祖論。如果日本認真的是失落的猶太人部落的後代,那麼有著與耶穌故事相似的傳說也不足為奇XD」

吃:「猶太人也是到處找自己的同源同種,日猶同祖就跟瑪雅殷商連續體類似,看到黑影就開槍。

彝族是猶太人:」
http://www.360doc.com/...

F:「日猶同祖論最早還是歐洲人開始提倡的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當時的倭國來看,廄戶—「聖德太子」對於佛教的理解的確是出類拔萃,而且隨著時代變遷,廄戶也逐漸成為那個與佛教緊密結合的「聖德太子」,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廄戶身上的非佛教元素也漸漸淡化。
我們不該只從佛教的角度了解當時的文明發展,也不該只從佛教的觀點評估廄戶王子。《書紀》之所以特別提到廄戶同時學習了佛教與儒教,想必是知道倭國在邁向文明之際,絕對少不了佛教與儒教。
反過來說,在《書紀》尚未編撰完成的時候,廄戶王子還未成為專屬佛教的存在,太子信仰也還沒完全成形。
要想了解廄戶王子,就必須了解七世紀初期,以廄戶為象徵的倭國文明化過程。因此讓我們試著以俯瞰全局的角度,了解倭國文明化的歷史過程。」

——
F:「這個蠻有趣的,也是這本書的核心主題之一 東亞文明的傳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倭國之所以吸收中國文化,不只是為了與中國維持關係。倭國與百濟建立外交時,百濟曾贈送七支刀給倭國,而倭國為了讀懂刻在刀上的文字,所以希望吸收中國文化。認真說來,中國一直都有將文字刻在刀上的習慣,例如於戰國時代初期鑄造的越王州句劍」

「東亞的高句麗、百濟與倭國在四世紀到五世紀這段期間,政治方面的成長十分快速,這與理解中國文明、接受中國文明有關。對於這些國家來說,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被中國承認在東亞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課題,所以這些國家才會競相朝貢。中國也曾經分裂為南北兩朝,而南北兩朝為了對抗彼此,也利用了這些東亞國家。當中國與東亞各國達成互相利用的共識,中國文明流入東亞諸國的條件也臻於完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講到韓愈諫迎佛骨)

F:「對欸,但我想想雖然我知道唐朝佛法興盛,但卻會對韓愈反對迎佛骨這件事很有印象 。教育真的很厲害XD

另外一點就是,稍微深入一點接觸日本文化後⋯不只是讀書,主要是旅遊交朋友,會覺得佛教真的才是日本的主流宗教,但也因此產生一種既相似又陌生的感覺。

但反過來說,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如果要提到日本和韓國文明的起源,就不得不從佛教的傳播開始談起。

迎佛骨,就要建造佛塔。然後本書有提到,佛寺佛塔其實就是當時最高科技的展現。」

(談到武則天《大雲經》)

F:「我想到武則天的通天塔。」

E:「大雲光明經,摩尼教又趁虛而入了XD」

我想到武則天的通天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五經博士
在古代的東亞,「文化」指的就是中國的學術,所以如何獲得文化是重要的政治課題,而最直接的路線就是直接與中國接觸。比方說,五世紀的府官、六世紀到九世紀的遣隋使、遣唐使這些留學生就是其中一例。不過,傳入朝鮮半島的中國文化也對倭國造成影響,尤其在尚未派出遣隋使,倭國與中國未有任何外交關係的時候,從朝鮮半島接觸中國文化更是具有相當的政治意義。在倭國停止派遣使節前往中國的時期,讓倭國得以繼續接觸中國文化的重要角色就是五經博士。」
——
F:「書中提到,佛教傳播的代表物是佛寺,儒教則是太學。但太學好像比較是抽像的組織概念,而不是實際的建築物形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F:「所以聖德太子這章,還是從這個人物,帶出整體的時代性。

讀完這章,其實我對聖德太子還是沒有一個很鮮明的印象,可能因為他本來就是個傳說人物,不過對聖德太子所代表的日本象徵,算是有個具體的了解。也了解日本為什麼要將聖德太子放在萬元鈔票上。

對對,提一下十七條憲法,聖德太子頒布的法令,規範人民的道德倫理。

其實我很後來才知道這個法令,地位在日本等同於英國的大憲章,一開始對於日本這麼早就使用憲法這個詞,感到驚訝。XD

『第十七條。 事務不可獨斷,必須與眾人商議。小事可以輕決,無需眾議,但重大事務若有疑慮,應與眾人辯論,共同討論以求妥當,確保決策得當。』

真的是很有趣的法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F:「隋文帝是我最有印象的人物。主要是很多人物描述,也有具體談到文帝的佛教追求,再來就是對比傳統認知,有種顛覆感。」
——
「隋文帝不像故事之中的英雄,擁有卓越的能力,也沒有吸引他人的率性與開朗的個性,更缺乏讓人願意與他一同赴湯蹈火的魅力,但是,時代卻選擇了他。歷史向來不是由英雄所創造,而是由文帝這種凡人所創造。本章將跟著文帝走過他那充滿忍耐、苦惱與冷酷的生涯,並在這個過程之中描繪邁向統一的中國。」
——
F:「開場白這樣寫,真的很有趣,也讓人耳目一新。

現代日本人認知的英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織田信長,冒險犯難的新時代開拓者。但本書的隋文帝,顯然不是這種英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若有機會詢問古代東亞的人對於隋文帝有什麼印象,他們肯定會提到隋文帝醉心於佛教這件事。文帝在中國境內建造了一百座以上的佛塔,這項大事業甚至囊括了朝鮮半島與中亞地區。」

——
F:「蓋佛塔這件事 在儒教中國的潛台詞,就是昏君會做的事,但日本人顯然不這麼認為。

在開場白之後,作者開始說了一系列小故事,點出隋文帝的個人特徵:虔信佛教、熱愛蓋塔、出身軍閥。

隋文帝雖然虔信佛教,沒有什麼知識傾向,可能是他與梁武帝最大的差別。(梁武帝能夠深讀佛經,跟僧侶探討義理。)

不過這章看完,作者沒有很明確指出隋文帝之所以為凡人的原因是什麼,你覺得呢?

隋文帝的性格,在傳統史書的描寫不是很好,唐朝人對他的評價也不是很友善。雖然虔信佛教,但個性卻又多疑猜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就他沒有表現出英明的樣子做錯很多決定啊,像是廢太子楊勇啊,或是最後快死的時候覺得楊廣不行又要叫楊勇啊。總之是個做完決定又會後悔的個性,很凡人啊。

英雄的故事裡面做決定很快,很少搖擺不定,就算悲劇性的宿命但通常也不太在後悔的吧!

像凱撒就不後悔,龐貝也沒在講他後悔,馬克白後悔了所以不是英雄(混進了奇怪的東西。」

F:「的確是,後面談了廢太子的事。

哈,差不多這樣。隋文帝這章真的可以讀的很順,但描寫個人太多 時代性就比較少,隋文帝信佛建塔這件事,對東亞歷史有什麼影響,就沒有著墨太多。

不過這章作者蠻會寫人生格言的,這點很傳記。

我覺得本書對隋文帝和聖德太子的寫法,就是很鮮明的對比。」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