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失根城市:當代都市的斷裂、擬仿與公共空間的消 - 邁克爾.索金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失根城市
當代都市的斷裂、擬仿與公共空間的消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 The New American City and the End of Public Space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邁克爾.索金 Michael Sorkin/譯者: 賴彥如/大家出版/出版日期: 2024/03/13
字數: 176,771

原作1992年出版。

我覺得超強的,因為才看一點點,就覺得他討論的議題歷久彌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的導讀還舉例台北三創生活園區

我覺得感覺有點奇怪欸,三創的主體不是要取代光華商場嗎?為何是停車場

「在台灣,我們也可見到許多類似的案例,像是透過BOT (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也是公私協力的一種)所興建的台北三創生活園區,其主體理應是停車場,但附屬的資訊園區,卻被開發廠商營造成了新的商場與商業大樓,成為實質上的主體;台北東區的大巨蛋也採用了相同的模式,室內棒球場被商場與商辦大樓所包夾住,「附屬事業」的重要性超越了開發案的主體,在原本的規畫裡,觀賽的人潮竟然必須經由商場來疏散。在美其名為公私協力、實為新自由主義私有化的套路下,城市被商場化、購物中心化、私有化。這些一連串爭議性的案例也提醒我們,難道除了BOT之外,公共建設沒有其他的模式了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不知道三創的BOT案子當初是怎麼規劃;但,本體是停車場這個說法還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
—補—
「台北資訊園區案(即三創案)歷經三次變更,其實已營運的地下停車場才是本業,地上商場竟為「附屬事業」」
case4》三創本業停車場 商場喧賓奪主 - 焦點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竟然真的是主體應該是停車場啊🤣🤣🤣🤣🤣
——
不過這本書是一本不同都市規劃和建築的學者的論文集(?)的樣子。

然後因為是1992年出的嘛,所以他裡面寫的「新趨勢」時至今日可能已經變成大家都習慣的現實了,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我看不出這樣的都市空間有什麼不對勁

似乎在討論「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問題,我能馬上想到的是都市更新常常變成仕紳化的問題,原來的居民/活躍在其中的人被排擠出去。這在很多都市都發生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就是所謂的「老舊市區活化」,成功的案例常常都會被批評為「仕紳化」、「商業化」。

但我不知道不仕紳化要怎麼活化,畢竟原來的空間可能就是因為蕭條沒落後變成類似貧民窟的聚集地,有治安的問題,因此其他市民都不敢去。

但是活化空間要能夠改造到吸引其他的市民願意過去,購物或商業化感覺最簡單啊,那這樣不就一定會仕紳化造成原來的住民無法負擔。

而且也需要有商業利益才有辦法讓民間願意出錢來活化啊?不然沒有利益怎麼吸引人來投資呢?

最近downtown SF 也是找了有錢人來活化市區,覺得這些人都抄底以後要賺翻了。但因為有錢注入了,今年去整個煥然一新,乾淨很多,和疫情的時候相比好太多了。

⋯所以我覺得這題很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導論
「城市的歷史,是被鑲在於城市裡不同元素的並置,其兼具藝術和法規的結構,決定著都市區域的整合。什麼該搭配什麼、什麼會產生什麼,都是都市設計的基本問題。傳統城市判斷這些問題的切入點,都是依據跟所謂「中地」(central places)的關係。」

*譯註: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於1933年提出的地理學概念「中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用以解釋聚落與城市的分布規律:假設人口、土地與資源均質,消費者會以最低交通費用去消費,而生產者則追求最大利潤,各都市(即具有服務機能的中地)便會自然形成大小階層,且大都市服務圈大,數量少;小都市服務圈小,數量多。這個理論主要受到的批評,是此假設過於理想化,導致過分簡化的空間結構體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個新都市有三個主要特徵。
首先,所有依附於地緣實體空間和地方文化的關係都不再牢不可破,不一定非得跟特定空間綁在一起。全球流通的資本、生產用的電子設備,還有齊一的大眾文化,排斥了傳統充滿親密與差異 、散漫隨意的城市。

新都市淘汰了特立獨行、自成一格的場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普遍的特殊性」(universal particulars),一種只靠貼花縫飾來略作變化的通用都市主義。在這樣的城市裡,只要在聖米歇爾大道的麥當勞裡賣法式三明治,或在紐奧良的機場貴賓室裡供應馬丁尼雞尾酒(歡迎把杯子帶回家),其地域意義 (locality)就能有效受到認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種「場所」完全跟地理位置無關,安插在空地或市中心都差不多,封閉的中庭式旅館、平淡無奇的草地跟熙熙攘攘的舊城區,出現在哪裡都適合。空間的組成元素被拆成不斷重複的最小單元,因此去除了特殊性。新都市只在意產地和銷售點,其餘不過就是一堆零碎的城市空間,缺乏整體的景觀,城市不再是連結社群和人際關係的場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新都市的第二個特徵,就是非常執著於「維安」,對公民施加更多控制跟監視,空間隔離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科技或物理手段兼具。

前者包括無孔不入的警政科技——家庭版的「電子戰場」—從自動提款機到全面監控的電子作業環境,我們的日常生活跟電腦網格已經脫不了關係。

至於物理手段也不遑多讓:都市邊陲出現了一塊塊中產階級的郊區新城,老舊的市中心剩下窮人,有錢人則住在飛地社區,縉紳化;整個世界的商務旅客像是被包覆在一個繭裡面,從丹佛到杜拜,無論到哪裡都是一模一樣的機場、旅館、辦公大樓;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斯市跟加拿大的愛德蒙頓有四通八達的空中及地下步行系統,購物的人和辦公人員得以在溫控得宜的舒適環境裡來去穿梭,人在哪裡根本沒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新的空間隔離之所以形成,其驅力似乎普遍存在:放眼全美,都市計畫已經不再扮演過往整合鄰里的角色,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城市與區域的選擇性發展,造成更明顯的區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後一項主要特徵是,這個新境界是一處處模仿的城市,一座電視城,整個城市就是一座主題樂園。

最明顯的就是它的建築,建物的威信感視其是否符合歷史上的形象而定,經過偽造挪用的過去,竟比迫切且禁得起檢驗的當下更加受到重視。大部分美國城市同聲一氣,把「歷史意義」(historic)當作唯一正規的城市價值,在意如何保存歷史名城所留下的遺跡,更勝於關心人們怎麼創造出這些空間、如何在其中生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今天的都市設計專業幾乎完全把重心放在複製(reproduction),打造各種城市變身術(urban disguises),無論是迪士尼樂園的美國小鎮大街上各種人造的原景重現、開發商勞斯公司(Rouse)的市場裡假惺惺的歷史風情、還是像「再生」後的曼哈頓下東城(Lower East Side)充斥著縉紳化版本的建築,這套精密的變身術可說是煞費苦心,在一邊忙著抹除城市生活的同時,一邊又在營造它。

這是一場不懷好意的都市更新,充滿欺騙的設局裡頭,縱有熟悉親切的外表,但卻與基本的現實脫節。這個都市裡的建築物純粹只是一堆符號,玩弄意義嫁接的遊戲,像在創建一座主題樂園。無論其定位是古都或現代新城,此類都市設計處心積慮計算的,都是廣告效果跟想像空間,無視真實的需要和住民的傳統。歡迎來到網路城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有鑒於他是1992年出版的,那還沒有www 普及、還沒有 wifi、手機、Amazon,也沒有什麼遠距上班或是視訊⋯

我覺得超了不起,作為 1992 的文章真是先知灼見,我都想跟作者說 tell me about that。

這些現象現在只有更嚴重而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最後緒論的結語好兇:

「主題樂園就是這麼一回事,這裡什麼都有,卻又脫離地理脈絡,充滿控制和監視,放眼望去全是贗品。這座主題樂園試圖用它精心營造的歡樂幻象,來取代民主的公共領域,在這過程中它把讓都市焦頭爛額的眼中釘拔除,以致這裡沒有窮人、沒有犯罪、沒有骯髒、沒有勞動。在主題樂園或購物中心的「公共」空間裡,言論是被受限的:因為迪士尼樂園裡頭不會有遊行示威。要怎麼奪回這座城市,正是民主現在面臨的難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1世界盡在購物中心

「商場的面積和規模,反映出「需求門檻」—也就是在某個地理範圍內,能讓某樣零售商品獲利的最少居民客戶數量。

因此,鄰里型(neighborhood)購物中心服務的是半徑三公里內的地方市場;社區型(community)購物中心的服務半徑是五到八公里;往上一層是總數2,500間的地區型(regional)購物中心(內含至少兩間百貨和一百個商家),則能吸引三十公里以外的顧客;菁英級的300間廣域型(super regional)購物中心(內含至少五間百貨、三百個商家),服務半徑遠達一百六十公里,範圍大,多半跨州。

金字塔頂端則是西艾德蒙頓商場這種國際級購物景點。這整個體系掌控了美國和加拿大的零售業,所囊括的購買行為在兩國都超過53%。」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種種可預期的組合,都必須根據某個商圈的種族構成、收入水平和品味變化,來做精細的校準。如智庫史丹佛研究中心(StanfordResearch Institute-SRI) 提出的「價值觀及生活型態分類系統」(Values and Life Styles program,簡稱VALS)將客觀的年齡、收入、家庭結構等因素,跟主觀的價值觀、休閒偏好和文化背景等指標交叉分析,以判斷銷售區域。比方說,商務服裝品牌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和安•泰勒(Ann Taylor)開在兩類人較多的區域幾乎穩賺不賠:一是受外在驅策的成功者(achievers,投入工作、注重物質、教育程度高的傳統客群、愛買精品),二是競爭者(emulators,較年輕、注重身分地位、炫耀性消費者)。」
🤣🤣🤣 倒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受價值驅策的維持者(sustainers,底層掙扎的窮人,對國家體制感到憤怒)和歸屬者(belongers,中產階級、保守、順應潮流的購物者,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皆有)為多數的地區,則會讓Kmart或傑西潘尼(J. C.
Penney)這類連鎖百貨商店成為購物中心裡的主力核心。比起收入水平,購物者對自我和環境的觀感更有助於預測其消費習慣。根據另一套指標「生活型態集群系統」(Lifestyle Cluster System),就算收入接近,黑人企業主(black enterprise)跟宅院生活人士(pools andpatios)仍會展現非常不同的消費模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第一章在講購物中心,講說怎麼調整商店的組合,來適應消費者型態。

我讀的時候看著他在講某某購物中心典型消費者是幾歲什麼樣的性別等等。想著現在的大數據分析,又很想跟他講90年代的市調報告算什麼⋯

「未來的考古學家將會以南海岸購物中心(South Coast Plaza)的樓層來研究橘郡的社會史:最下面的樓層主要是西爾斯(Sears)和傑西潘尼百貨,服務郊區原本主要的中下階層;美輪美奐的上方樓層則有Gucci和Cartier等品牌店鋪,反映當地的新富階級。過時的露天廣場經過重新整理,新一批的消費者在無遞蔽的走道上蹓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幾乎任一棟大型建築或舊城區都有可能在重組一番後,變身成為購物中心。美國人會定期檢視翻修後的工廠(舊金山的罐頭工廠和吉拉德里巧克力廣場)、碼頭(芝加哥的北碼頭)和政府建築(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舊郵政大樓)。

麥金、米德和懷特建築師事務所(McKim, Mead and White)為聯合車站(UnionStation)所做的新古典空間設計氣勢雄偉,過去曾是進入首都的莊重門面,現在也內含一座購物中心。

紐約市甚至想把布魯克林大橋打造成有歷史意義的購物商場,在曼哈頓入口的磚拱門裡開零售店和一間養生spa。」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本書的譯注還蠻多的,感覺用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矽谷神祕屋/蘭登.溫納 Silicon Valley Mystery House /Langdon Winner

是贏家寫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第二章在講矽谷,說矽谷就長的和 Winchester Mystery House 沒兩樣,好好笑🤣

Winchester Mystery House 是做槍的大亨的遺孀蓋的,她怕死在槍下的冤魂會來找他,就有靈媒跟他說把房子蓋到會讓鬼迷路,就不會被找到了。一直蓋一直蓋就不會死。

所以這個房子有160間房間,窗戶一萬扇,樓梯通不到任何地方,秘密通道,數字13會出現在浴室、窗玻璃、木地板等等。
Welcome to the Winchester Mystery House® - Wincheste...

他就說矽谷就跟 winchester mystery house 一樣,沒有什麼市中心,就一直蓋下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聖荷西開車一路往聖塔克拉拉郡、森尼韋爾市(Sunnyvale)、山景城(Mountain View)到帕羅奥圖市,並沒有什麼跡象顯示這個城鎮在哪裡結束、下一個城鎮又從哪裡開始。購物中心、科學園區、速食店、住宅區,統統混在一起,成為一幅五顏六色的織錦畫,沒有明顯的邊界或形態。彷彿莎拉.溫徹斯特轉世後,被推舉為郡計畫委員會的頭頭,決定要把神祕屋的結構推廣到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矽谷則是新加州都市風格的典型——郊區幅員廣大,沒有主要城市來為地區定調。

不過,此地區的都市地景共同欠缺的一致性,倒被其他東西給補上了:微電子業本身就有實驗室、生產設備、投資、競爭、專業管理、奮發努力的人格特質和國際連結。這裡的城鎮所創造的物質和文化空間並沒有把生活跟主要產業分開,兩者反而同等重要。生意就是一切。甚至有些矽谷居民還有一種驕傲感,覺得其他人類興趣都是次要的,發生在店家、餐廳、酒吧、健身俱樂部裡的對話都離不開電腦、科技發明跟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他就講到了IBM Fab旁邊有個蘋果園,是IBM特別留下的。所以這邊的蘋果是最先進的乾淨果園。

然後⋯
我就想到我Apple 朋友跟我說,Apple campus 有種很多有機蘋果,每年都特賣有機蘋果。

這件事也很好地從寫書的1992年保留到現在欸!這也蠻呼應緒論講的都市主題樂園化!

他這本書超神奇的,33年前的書一點都不過時!

而且現在的矽谷也是一樣winchester mastery house 風,房間連著房間,市區連著市區,沒有明顯的中心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原來1980年代就已經到處都有矽X系列:

「美國多個地區跟國外都熱切想要與矽谷角逐王者寶座:矽山(Silicon Mountain。包括丹佛、波爾德、科羅拉多泉)、矽草原(Silicon Prairie。從達拉斯到沃斯堡之間的區域)、矽森林(Silicon Forest。奧勒岡州波特蘭)、歐洲的矽谷(Silicon Glen。蘇格蘭),另外還有一個主要競爭對手,那就是環繞波士頓的128號公路。商業管理的教科書現在都有按部就班的步驟,教那些想要成功的人如何「發展成下一個矽谷」。」

像德州Austin 現在就被叫做 silicon hills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而且第二章因為在1992年的時候寫的嘛,那時候矽谷還在做半導體產業,還有fab。

日本、臺灣、南韓本章也有出場,他的評語現在來看也很有趣。像他這裡還預言了日本的科技園區恐怕弄不起來,因為太注重地理的疆界,又過度注重單一民族國家。

然後講到了數位網路城市(然後他的參考文獻都什麼1989、1983之類的🤣),我也覺得很神奇,先知欸⋯就一個看《潰雪》的味道。

而且他寫的好詩意喔,也太厲害了吧。

Langdon Winner - Wikipedia

Social science 的,難怪這麼會寫。

為什麼啊,明明是一本都市規劃的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3新城市,新邊疆:猶如蠻荒西部的下東城/尼爾.史密斯
New City, New Frontier: The Lower East Side as Wild, Wild West / Neil Smith
他這章從Tompkins Square Park開始。問紐約朋友90年代的下東區是怎麼樣的地方,他給了我這個:

「Tompkins 當時是這個vibe,所謂的都市叢林,」
CBGB Theatrical Trailer #1 (2013) - Alan Rickman, Ru...

下東區就是最早原住民賣給荷蘭人的地方,這地方還有個當時的海關,現在變成北美原住民博物館,經營的很閑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這一章拿下東區和邊疆做比喻,是紐約最後的印第安國度。這本書的作者都好會寫,感覺英文都會寫的很漂亮。

主流/中央/文明/進步 vs 邊緣/邊疆/野蠻/落後。

而且我想「邊疆」,在這裡其實是 frontier:

「邊疆意象並非純粹的裝飾功能,抑或天真無邪的概念,而是具有相當程度的思想重量。邊疆主題讓新城市可以用舊概念來詮釋。緇紳化徹底抹滅工人階級社區,迫使貧戶遷離,將整個街區轉成布爾喬亞的飛地。邊疆意象把社會分化和排除合理化,稱其自然發生且無可避免,作法就是用一條英雄式的分隔線,把窮人和工人階級劃到「不文明」的那一邊,說他們是野蠻人和共產主義者,在城市的中心為殘酷無禮的作為辯護。工人階級遭受言語誹謗,然後被驅逐到城市邊緣,甚至深入都市荒野。邊疆意象的要義和結果,就是要馴服仍有野性的城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美國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 •傑克遜•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在1893年宣稱邊疆時代結束,但反而讓這個神話更深植人心。他力排一切模稜兩可的說法,定義邊疆為「潮流的前緣—野蠻和文明的交會點」。特納的邊疆論述有力地結合了各種主題:邊疆既是明確的地理位置,也是經濟擴張的前線,財富在此來來去去;對許多來到新大陸的歐洲人來說,更是歷史命運的關鍵點。」

Frontier 我學到的時候都是在講科學最前緣的探索,所以我印象中都是一個正面的詞彙。

但是中文的邊疆感覺就是化外之地、沒人管、官府到不了的地方,流放到那裡等死之類的。

就視野不一樣,從探索的角度出發,還是中央的角度出發。

而且剛剛想了一下,我覺得中文沒有探索前緣+邊疆兩個字詞都包含的詞欸,所以他翻成邊疆也沒辦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今日還是一樣,邊疆概念將社會衝突轉移到神話的領域。假如十九世紀出現的「都市邊疆」(urban frontier)是用來解釋工業化衍生的社會動盪,在當前新一波的都市空間重整風潮下,這個意象又重出江湖。⋯

⋯衰退中的戰後都市已經被住在郊區的中產階級白人視為「城市荒野」(urbanwilderness)或「都市叢林」,城市史被賦予自然意義並不會特別造成什麼困擾。一位知名學者的提議不經意地複製了特納的觀點(不是要嘀咕或反對),認為正在歷經繪紳化的鄰里應該被看作「文明階級」和「野蠻階級」的綜合體,可以根據「文明或不文明行為的程度」來分類。

邊疆的意識形態當中,依然蘊含著階級和種族所定義的政治,這事實再清楚不過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鱷魚先生》(Crocodile Dundee)到《燈紅酒綠》(Bright Lights, Big City),有一整個電影類型把都市生活塑造成牛仔寓言,充滿危險的環境、滿懷惡意的當地人,跟文明邊緣的自我探索。在馴化都市荒原的過程中,牛仔抱得美人歸,同時也首次發現、馴服了自己的內心。

電影的最後一幕,保羅•霍根(Paul Hogan)(譯注提到是鱷魚先生)像個澳洲畜牧工爬過一群地鐵群眾頭上,他接受了紐約,紐約也接受了他。

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差點無法用走進西邊充滿希望的落日餘暉來收尾,因為現在到處都是一片輝煌,但他個人的救贖,在燦爛日出照在哈德遜河和曼哈頓重建的商業區(砲台公園和華爾街)上方的那一刻終於來到。過去跟邊疆綁在一起的天命論,在大城市遇上了得以寄託的英靈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天命論這裡還特別寫了英文用什麼字:

「譯註:manifest destiny是19世紀鼓吹美國對外侵略為天命所定的一種理論,認為美國被賦予了天命,應當向西擴張至橫跨北美洲大陸。」

我覺得譯注很用心,很有誠意。

總之這一章在講會約下東區的縉紳化(gentrification),但用大西部拓荒的意象,來比喻對於窮人/工人/種族的壓迫,馬上就讓我想到了很多,比方說美國原住民被迫遷移的 highway of tears 等等等的意象,以及拓荒者的角色是自己冒險犯難深入都市叢林開拓⋯。我覺得這個比喻真的很精準又很生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邊疆意象並非純粹的裝飾功能,抑或天真無邪的概念,而是具有相當程度的思想重量。

邊疆主題讓新城市可以用舊概念來詮釋。縉紳化徹底抹滅工人階級社區,迫使貧戶遷離,將整個街區轉成布爾喬亞的飛地。

邊疆意象把社會分化和排除合理化,稱其自然發生且無可避免,作法就是用一條英雄式的分隔線,把窮人和工人階級劃到「不文明」的那一邊,說他們是野蠻人和共產主義者,在城市的中心為殘酷無禮的作為辯護。工人階級遭受言語誹謗,然後被驅逐到城市邊緣,甚至深入都市荒野。邊疆意象的要義和結果,就是要馴服仍有野性的城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竟然龐克和新浪潮風格和縉紳化也有關係:

「羅莎琳•多伊奇(Rosalyn Deutsche)和卡拉•萊恩(Cara Ryan)的文章〈縉紳化的純藝術》(The Fine Art of Gentrification)指出,藝術界和縉紳化彼此串通並不令人意外,縉紳化現象確實「在藝術機構通力合作的幫助下逐漸成形」。

她們認為「東村」之所以崛起,和新表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的成功有關係,不過無論藝術家的姿態多麼反文化,由於他們欠缺政治上的反省,也不敢批判形塑街區的更大社會力量,因此很多下東城的藝術家並不會對藝術機構的金錢來源和其他方面提出什麼尖銳的挑戰,對這些機構代表的主流文化也同理可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980年代史無前例的藝術商品化,也使得文化和政治同樣處處跟美學掛勾:塗鴉脫離火車,走進畫廊;極其怪誕的龐克和新浪潮風格很快從街頭進入《紐約時報》的滿版時尚廣告。媒體開始誇耀新的藝術風貌帶來多少財富,傳達出來的訊息是「別被社區的貧窮表象給騙了」,這一代的年輕藝術家靠美國運通金卡就都過得去。

事業有成的前衛藝術家既否認社會和政治情境,卻又依賴文化機構,立場極度矛盾。他們逐漸成為文化機構和前途光明的多數藝術家之間的中間人。下東城的畫廊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讓平民百姓的雄心壯志和機構的資金得以交會。文化產業把鄰里街區打造成文化聖地,吸引來遊客、消費者跟有可能移居的人,助長了繙紳化的發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房地產業來說,藝術服了鄰里,兜售充滿著異國情調但溫和的危險形象。藝術描繪出一個從社會底層進步到上層的「東村」,獻上某種適合銷售的街區「性格」,把整個區域包裝成不動產商品,並且創造出需求。的確,有人說「東村最新的波西米亞風潮,也可以看作是紐約房地產的一段歷史——那就是,部署一群對繪紳化有幫助的藝術家到下曼哈頓最後的貧民窟去。」

「藝術家幫助促成縉紳化,結果自己成為絕紳化的受害者,在藝術媒體上引發了辯論。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文化和房地產業已經攜手把下東城改造成一個新的地方,這裡另類、獨特,不僅是個奇蹟,還是前衛時尚的巔峰之作。文化和地方已經成為同義詞。時尚和風潮流行創造出文化稀缺性,就如房地產業定義的「東村」,打造了少數尊榮的居住地址。好藝術跟好區位已然融為一體。而好區位就是金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面講到投資商入場。

說真的,讀這一章真是讓我不斷想到 SF downtown⋯

「縉紳化的關鍵力量就是房地產市場。每當出現其他能夠確保更高收益的投資管道,私人市場的競爭機制就會讓房地產持有者決定撤資。他們有計畫地將資金從物業轉去投資其他項目,在整建維護方面非常苛刻,或者乾脆統統砍掉,反正建物已經被「吃乾抹淨」了。

當建物年久失修到產生經濟性貶值,就會帶動建物所在的土地一起貶值。地租(Land Rent,也就是土地的價格)會跟著建物價格急遽下降。隨著街區環境不斷惡化,實際土地價值也越來越低,但其潛在的價值(假如該區重新開發或絕紳化之後,可以開出的土地價格)卻會隨著城市裡周邊其他區域的都市發展而持續上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前惡劣環境下的實際地租,跟新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潛在地租,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叫做「租隙」(rentgap),翻修跟重建正是租隙促成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了這一章,覺得寫的很精彩,他分析的過程幾乎是縉紳化的標準作業流程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4深入虛空都市:橘郡十景/愛德華.索雅
Inside Exopolis: Scenes from Orange County / Edward W. Soja

這一章是在講在造鎮計劃的新市鎮,以橘郡和 Irvine 為例。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要拔地而起一個城市,要怎麼做呢?就是模仿一個城市的城市。

因為沒有真正的中心,也不是有機發展出來的城市,所以非常人工和不自然,設施是事先規劃出來的,而不是因為需求而產生的(比方說那個沒住幾個人的小鎮竟然有三個游泳池,其中一個還是奧運標準池)。

總之就是一切都假假的!

話說33年過去,Irvine 現在是大都市了啦,不知道有沒有變得讓作者會覺得比較真實一點的城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5飛天遁地:打造假城市/特雷弗.波迪
Underground and Overhead: Building the Analogous City / Trevor Boddy

「過去十年,整個美洲大陸的市中心都出現了新擴充的都市空間。多采多姿的城市如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達拉斯(Dallas)、蒙特婁(Montreal)和夏洛特(Charlotte),都蓋起行人天橋,把分散各處的新大樓連結成一整個系統。

迷宮般的地下道從公共運輸連通到工作地點,不用走到一般街道上,旅客捷運系統滑行在熙攘街道構成的城市上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些新的都市裝補術(urban prosthetics)被加在目前市中心的活組織上,剛開始看起來還不錯,另外還需要人工手臂和塑膠管來維持重要的公共功能。有人宣稱它們能夠對付高溫、濕冷等一般街道令人無法忍受的極端環境,感覺像是現有都市空間裡的工具,一種價值中立的擴充套件。

才不是那樣。這些行人通道及它們連通的大樓、購物中心、美食廣場、文化設施提供了一種城市經驗被過濾後的版本,一種經過模仿的都市風格(urbanity)。地下和天上的新步行系統將最基本的都市活動(人在街上走)給排除掉,改變了北美城市的性質。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推測,地下道和空橋形成的新市區帶有特定的都市發展與社會目的。正如我們所見,它們加劇了種族與階級的區分,而且反而使它們本來要修補的狀況更加惡化——公共領域的設施便利性、安全性、環境狀況皆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過去二十年,針對市區購物中心和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不斷增長,建構新的步行系統是合理且必然的結果。隨著全球資本重新組合成越來越龐大的整體結構、不動產開發漸漸被少數更大的公司掌控、在種族和經濟區隔嚴重的城市裡,各社會階層之間也很難產生互動,各種建築手法難免也讓新興企業化的北美城市市中心更加封閉、隔絕、單獨。

威廉•懷特(Wiliam Whyte)稱呼新步行系統為「代理街道」(surrogate streets),其特別狡猾的特質就是它們為北美城市的整體更新(corporate retooling)帶來了一種新的規模和效能。

過去的開發行為受限於土地整併模式,最大的單位就是街區(block),新的空橋和地下道則令篩選過的企業城市擴建之後,出現在整個市中心之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前各棟玻璃大樓和窗間板之間有街道和人行道串接,現在新的空橋和地下道延續同樣的建築秩序,街區之間也繼續保持著原有的社會經濟秩序。

在這之前,街道扮演著的角色,是定期提醒我們公民領域(civic domain)還存在,並使其發揮功能,新的城市建築型態卻連最後一點僅存的公共生活遺緒都給去除,用擬仿之物(analogue)來代替,也就是一種代用品(surrogate)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這裡的舉例是這幾個城市:

探索假城市 1:明尼亞波利斯市的空中走廊
探索假城市2:卡加利的+15系統
探索假城市 3:蒙特婁的地下城

但這種例子應該舉例亞洲城市啊,東京地下街之類的🤣

他主要討論的是因此造成空間隔離、階層隔離,這可能是有過種族隔離經驗的國家,對這件事會特別敏感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6洛杉磯要塞:都市空間的軍事化
Fortress Los Angeles: The Militarization of Urban Space

「舊市中心在1940年代全盛時期的照片,看得出前來此地購物的群眾,有各種年齡和階級的北美白人、黑人、墨西哥人。當代的市區「復興」讓這種異質性幾乎不可能發生,為的不只是要「消滅街道」(如卡普蘭擔心的),還要「消滅群眾」,也就是根除民主的混融(democratic mixture),即使奧姆斯德相信,民主的混融是對付歐洲階級極化現象的靈丹妙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新的市中心是為了確保中產階級的工作、消費、休閒能夠無縫接軌而設計的,如此才能跟城市裡「聲名狼藉的」街道隔開。堡壘、防護牆、鏡面玻璃、人行天橋,都是建築語彙裡警告底層他者(underclass Other)的修辭。

雖然建築評論家常對這種軍事化的句法(syntax)視而不見,都市裡的賤民群體卻能馬上讀懂這些訊號——無論是年輕黑人、貧窮的拉丁裔移民、無家可歸的高齡白人女性皆然。

雖然看起來很極端,邦克山只是一種在地語彙,傳達了全美正邁向「可防禦的」(defensible)都市中心的改變。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急著要套用群聚發展、社會同質性和安全感的公式,企圖從中得到好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一章看起來LA市中心當時蠻誇張的。但我也很難判斷和現在相比如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7待售城市:在南街海港,歷史是門好生意
Cities for Sale: Merchandising History at South Street Seaport

「許多美國和歐洲城市如今很普遍的城市布景(city tableaux),主要可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歷史街區,其形式和樣貌都受到法律規定,如雅典衛城(Acropolis)山坡上的小山城普拉卡(Plaka)、倫敦西區(WestEnd)有許多知名廣場和排屋的街景、巴黎龐畢度中心附近的工人區瑪黑區(Le Marais),以及南街海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二,有些特別區域本身帶有強烈的視覺識別度或歷史認同,再透過整體風貌的管制原則或設計準則,來掌控其氛圍。舉例來說,在紐約市,原本髒亂的聯合廣場(Union Square)的改造計畫,便是由設計準則引導,在主題方面遵循1916年以前摩天高樓的形式,打造一種時髦的地方感。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翻新也必須遵守照明和廣告招牌的指引規定,重現「白色大道」(Great WhiteWay)的氣氛。

第三,無數城市見證了住宅飛地、購物中心、節慶市集廣場和主題公園的激增,其視覺風格和氛圍都經過巧妙的安排跟展示。地點從小鎮的十字路口(路邊雜貨店和拴馬柱又重出江湖),到迪士尼世界(Disney World)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題樂園(重塑且重現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再到如砲台公園城一般的完整鄰里街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些都市區域的特點,就是不斷重複利用眾人皆知的象徵符碼和歷史形式,到了一種陳腔濫調的地步。設計準則控制招牌、物質、色彩、裝飾、街道家具、街道牆壁;設計準則也規定公共空間設計、建築物類型和活動範圍。最重要的,設計準則包含一種綱要或計畫,能夠產生一套敘述模式;也包含一種回憶的手段,能夠引發連結,建立影像與地方、形似之物與意義之間的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歷史保存和懷舊的都市設計,都是過去的表象。它們也是設計給漫不經心的觀眾看的,因為觀光客或城市旅人一眼掃過現實生活的舞台布景時,很少意識到這些過往的遺物如何被堅編、塑造、排列。經過重構的生活方式和時髦的環境,共同形成了奇怪的混合體,事實證明這些混合體是很吸引人的觀光景點,經濟發展專家現在把每個小鎮的大街都變成主街道(MainStreet) ,並規畫懷舊小村(雖然很不真實)來振興地方經濟。

一個接一個城市發現廢棄的濱水工業區或過氣的市中心擁有巨大的觀光潛力,於是把這些區域翻修成休閒景觀區和觀光濱海步道。所有地點都成了享受美食或觀賞用的景觀,遊客四處閒逛,盡情享受地方和建築,體驗歷史和食物的滋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美國的城市景觀也激發了聯想意義。在美國,人人都知道主街道的意義:務實、守法的市民組成的小本生意社群,重視「自由企業」和「社會流動」。

新英格蘭的村鎮公用綠地,有著高大的榆樹、白色的隔板屋、外型簡潔的尖頂教堂,其意義同樣清楚:這裡是一個以家庭為中心、重視道德、節儉、務實的社區。

紐約有自己一系列特別的圖像式場景,最明顯的就是紐約的天際線,世紀轉換交替時期以來,就表現著這座城市巨大的商業力和榮景。現在曼哈頓重建後的海港也傳達出另一種獨特的故事。」

我不知道 Main Street 是這個概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8咱們迪士尼樂園見
See You in Disneyland

「原本討厭上電視的迪士尼因為手頭緊,不夠支應急遽上升的工程經費,便和美國廣播公司電視台(ABC)達成協議,當時該電視台還在兩個競爭對手之後苦苦追趕。作為交換條件,迪士尼端出他最珍貴的商品:

米老鼠。迪士尼樂園和米老鼠俱樂部同時誕生,如湯瑪斯•韓恩(Thomas Hine)所言,迪士尼樂園是「第一個和電視劇同時一起被構思的實體場所。 」」

「迪士尼樂園最直系的先祖,應該是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城市美化運動進展的同時,大規模定居所帶來的壓力和不斷發展的科技,創造出其他對於「控制」的想像,這些想像不太依賴過去的形式,而具體表現在假想的建築方案,以及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如描寫快樂科技烏托邦的小說,像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的《百年回首》,便對閒適的世界有著驚人的先見之明。

這兩種表達所聚焦的領域有點不同,許多假想的建築方案都是從高層建築的技術發展得到靈感,希望成為充滿摩天大樓的城市,尤其期盼有錯綜複雜的運輸系統,來支持整個城市的運作;小說則往往著重在生產關係的奇想,以及高科技形塑的便利文化之下,各種管理控制得宜的場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些想像預見了現代主義本身所宣揚的都市型態,其中有兩個主要的流派。

第一種是當今飽受詬病的理性主義幾何風,一群巨大的建築團組間距整齊地落在草木蒼翠的風景中,柯比意(Le Corbusier)是此派主要的倡導者。柯比意的想像成了異化 (alienation)的圖象,跟原本想要和工業城市的骯髒荒涼一決高下的姿態已有脫離,化身為毫無特色的都市更新和1960年代乏味的市中心。迪士尼樂園建築的護教者,心中顧慮的就是這種現代主義的都市型態,因此採取了復古的方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過現代主義還產生了另一種城市版本,對迪士尼的美國想像更加重要。

英國人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在1902年發表了長篇論述《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for Tomorrow),提倡田園城市運動,這套論點跟柯比意的笛卡兒式幻想之間的關係,大約就如同英國的造景園藝之於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個是歌頌「狂放」自然的浪漫詩篇,另一個是學術論文,事物的秩序凌駕自然。雖然兩者都是田園牧歌的變體,認為「去自然」(denatured)的城市再自然化(renaturalization)會去除它所害怕的事物,恢復自然狀態對人性也會有益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作為一個實體的典範,田園城市預示著迪士尼的空間佈局,主題樂園裡的樂園。

其理念包含眾多形式細節:首先,必須在現有大城市遠郊的邊緣,打造從無到有的小規模城市,扮演安全閥的功能,釋放原大城市的壓力,紓解過度擁擠的狀態。

如畫美學式(picturesque)的規畫(早期郊區的要素)跟嚴格的交通規則一樣,都不可或缺。實際上,交通運輸的策略成為田園城市最重要的內在理路和裁決標準,包括人車分流,以及適合步行的距離範圍。形式上,結果通常是單一中心跟放射狀規畫,由圈狀的動線連結起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我看完《失根城市》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