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46 AM
Fri, Jun 6, 2025 8:53 AM
13
1
一坨打結的毛線:藝術、階級、知識焦慮。
1. 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成書年代是個從手繪畫作進到攝影、從舞臺展演進到電影的時期,可以想見這些機械複製技術對當時的藝術家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人們的價值觀開始改變,例如書中就有提到當時的電影理論家們討論著「電影到底是不是一門藝術」;而班雅明本人則是透過靈光、作品的儀式性和展示性來探究藝術的差異性,以及藝術和人民(階級)之間的關係。
到我們這個年代,大家已經普遍接受電影是門藝術了,但同時我們也面對了新的問題:AI 生成的作品是不是藝術,以及電影該不該用兩倍速觀看。(本段內容來自我跟網友P的討論)
本噗沒有要往下挖掘,我想各人有各人的答案,我只是想如實記錄一坨毛線重新梳理並再度打結的過程。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47 AM
2. 班雅明把機械複製作品視為一種無產階級的藝術反抗。
前一陣子看京劇觀眾在網路上筆戰時總會想到班雅明所謂「從前的畫作是被人們在層層的位階之間、由上而下地輾轉傳遞並觀賞的」和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第一章所提到特權階級如何影響觀看。
京劇之於其他劇種,資格論和階級色彩更重了一些。
之前發
噗
提過喝采(叫好)是某種屬於觀眾的炫耀時刻,
王安祈教授的書
也提過:
內行講究的就是這個,功法和歸派,這就是表演體系的全部,也是京劇的核心價值。
而要有能力對不同功派唱念一字一腔分析,背後需要大量的累積,這種資格論最後是否成為一種知識上的特權呢?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47 AM
3. 我自己其實有點菁英主義,對自己的眼光也總有些優越感,但與其花精力去瞧不起他者,我倒比較願意花時間追求更多的知識。
雖然我對 threads 上面這麼多秀下限的言論敬謝不敏,但這種現象又何嘗不是班雅明所謂「在概念上區別作者和讀者其實已經沒有意義/讀者已做好隨時成為作者的準備」呢?
前陣子遇到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弟弟,背景跟我有幾分相似,都是從鄉下到都市生活,看著他總會想到以前的我,背後的焦慮感是一致的,差別可能只在於我沒有這麼多需要追趕的,或是我追趕的速度比起他要快上一些,但自己畢竟多了他 N 年的積累,這樣比較還是太過於無謂了一些。
他用「吞噬」來描述他對新知的渴求,感覺他相當用力地讓自己展現出餘裕感,一邊希望他別努力過度的同時,一邊想著自己是否曾經是這個樣子呢?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47 AM
Fri, Jun 6, 2025 8:50 AM
今年開始跟網友P進行了一對一的讀書會,讀《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其中不乏經濟學詞彙,P問我怎麼能讀懂,只好很沒創意的回答這些都是累積,每一個關鍵字都能延伸出很多有意思的學科領域,大概也是花了好幾年把不同的科目都補上,如今才能稍微串在一起。
話雖如此,歷史是自己最興趣缺缺的一環,至今我ㄉ歷史還是偏爛……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47 AM
我希望能對自己說的話負責,發言前會給自己一個資格論的限制,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量並且充分查證是最基本的,甚至噗浪的個人檔案標題就寫著「異質性資料存放地,發噗要花一輩子」,此話有誇飾,但不假(?
做每一項研究都會盡量地挖掘得更深,要了解就要了解得精,當然這背後的學習過程是螺旋式的,有些時候看幾年前的內容總覺得當初的見識還是太淺薄,但大致上都順著一個脈絡、一條學無止盡的路持續成長,所以看我發噗可以看到延伸閱讀、對答案以及論文資料佐證。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48 AM
跟P的讀書會在我的租屋處,這兩次都會泡茶給P,P說自己木舌,喝茶就只是喝,所以品質什麼的都沒關係,我反問他喝得出味道跟差異嗎?如果喝得出來,那他就不是木舌,只是茶葉的香味並不是他所看重的東西如此爾爾。
但龍井茶還是收起來吧,我們喝伊藤園的麥茶包就好XD
就像……儘管我喝得出咖啡的韻味,但我還是不太在乎,我甚至會直接在高級藝伎豆沖出來的咖啡裏面加牛奶,留言歡迎撻伐:)
我選擇去了解茶、但放棄了解咖啡。(話雖如此,去年中秋節收到一盒黑沃咖啡的「月圓之伎」禮盒,好喝!)
要吸收什麼是一種取捨,如果我能看起來有些餘裕感、沒有這麼焦慮,那大概就是源自於對自己眼光的信任。
我選擇讀哪些種類的書、完全不讀哪種類的書、選擇花時間發噗、選擇不花時間去看 instagram 和 threads 徒增焦慮。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48 AM
Fri, Jun 6, 2025 8:51 AM
之前在批踢踢書板和噗浪的讀嘛讀嘛上都看到了一些「書這麼多怎麼看得完」的感慨,如果問我,這題的回答大概是要先夠了解自己的興趣,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再去填補那個領域的不足,這樣就能少一點知識焦慮造成的內耗吧。
我相當有幸能接觸到不同種的事物,吃過米其林料理、也吃過我家巷口的路邊攤,能列出「自己標準中的好與壞」(畢竟好與壞是相對的,其標準因人而異),信任自己建立出來的價值觀。
對事物有沒有自己獨到的想法,我想是我所看待「藝術」的方式;所以回到最前面的問題,我會選擇用正常倍速去感受導演想要呈現的敘事手法,因為那是他的獨到見解,而我尊重這樣的「靈光」——即使這邊所指靈光不是班雅明最初定義的那種具有此刻當下儀式性的瞬間。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49 AM
去年開始寫的劇場心得越來越少,一部分是因為懶惰(哪次不是因為這個理由?)一部分是避免擾民,而另外一方面則是自己不想淪為貴族式的經歷炫耀,但還是曾經遇到很多有趣的劇本、有趣的觀眾、有趣的此在當下,有機會想把這些碎片都撿拾起來隨便發什麼也好……前提是我有可能這麼勤奮嗎:)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Jun 6, 2025 8:54 AM
Fri, Jun 6, 2025 8:56 AM
這次的延伸閱讀XD
用聽的了解班雅明,可以參考紀金慶《哲學好好完》podcast 節目第四季,有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討論集數:
你收聽的這集節目不是贗品:〈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上)【紀金慶|哲學好好玩 S04 EP03】
我們是在旅行中拍照,還是為了拍照而旅行:〈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中) 【紀金慶|哲學好好玩 S04 ...
你的IG,就是你所策展的博物館:《觀看的方式》與〈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紀金慶|哲學好好玩 S04 ...
階級與生活的餘裕感
畢業後,回到自己的階層:階級、自我、與(菁英)職場
載入新的回覆
1. 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成書年代是個從手繪畫作進到攝影、從舞臺展演進到電影的時期,可以想見這些機械複製技術對當時的藝術家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人們的價值觀開始改變,例如書中就有提到當時的電影理論家們討論著「電影到底是不是一門藝術」;而班雅明本人則是透過靈光、作品的儀式性和展示性來探究藝術的差異性,以及藝術和人民(階級)之間的關係。
到我們這個年代,大家已經普遍接受電影是門藝術了,但同時我們也面對了新的問題:AI 生成的作品是不是藝術,以及電影該不該用兩倍速觀看。(本段內容來自我跟網友P的討論)
本噗沒有要往下挖掘,我想各人有各人的答案,我只是想如實記錄一坨毛線重新梳理並再度打結的過程。
前一陣子看京劇觀眾在網路上筆戰時總會想到班雅明所謂「從前的畫作是被人們在層層的位階之間、由上而下地輾轉傳遞並觀賞的」和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第一章所提到特權階級如何影響觀看。
京劇之於其他劇種,資格論和階級色彩更重了一些。
之前發噗提過喝采(叫好)是某種屬於觀眾的炫耀時刻,王安祈教授的書也提過:內行講究的就是這個,功法和歸派,這就是表演體系的全部,也是京劇的核心價值。
而要有能力對不同功派唱念一字一腔分析,背後需要大量的累積,這種資格論最後是否成為一種知識上的特權呢?
雖然我對 threads 上面這麼多秀下限的言論敬謝不敏,但這種現象又何嘗不是班雅明所謂「在概念上區別作者和讀者其實已經沒有意義/讀者已做好隨時成為作者的準備」呢?
前陣子遇到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弟弟,背景跟我有幾分相似,都是從鄉下到都市生活,看著他總會想到以前的我,背後的焦慮感是一致的,差別可能只在於我沒有這麼多需要追趕的,或是我追趕的速度比起他要快上一些,但自己畢竟多了他 N 年的積累,這樣比較還是太過於無謂了一些。
他用「吞噬」來描述他對新知的渴求,感覺他相當用力地讓自己展現出餘裕感,一邊希望他別努力過度的同時,一邊想著自己是否曾經是這個樣子呢?
話雖如此,歷史是自己最興趣缺缺的一環,至今我ㄉ歷史還是偏爛……
做每一項研究都會盡量地挖掘得更深,要了解就要了解得精,當然這背後的學習過程是螺旋式的,有些時候看幾年前的內容總覺得當初的見識還是太淺薄,但大致上都順著一個脈絡、一條學無止盡的路持續成長,所以看我發噗可以看到延伸閱讀、對答案以及論文資料佐證。
但龍井茶還是收起來吧,我們喝伊藤園的麥茶包就好XD
就像……儘管我喝得出咖啡的韻味,但我還是不太在乎,我甚至會直接在高級藝伎豆沖出來的咖啡裏面加牛奶,留言歡迎撻伐:)
我選擇去了解茶、但放棄了解咖啡。(話雖如此,去年中秋節收到一盒黑沃咖啡的「月圓之伎」禮盒,好喝!)
要吸收什麼是一種取捨,如果我能看起來有些餘裕感、沒有這麼焦慮,那大概就是源自於對自己眼光的信任。
我選擇讀哪些種類的書、完全不讀哪種類的書、選擇花時間發噗、選擇不花時間去看 instagram 和 threads 徒增焦慮。
我相當有幸能接觸到不同種的事物,吃過米其林料理、也吃過我家巷口的路邊攤,能列出「自己標準中的好與壞」(畢竟好與壞是相對的,其標準因人而異),信任自己建立出來的價值觀。
對事物有沒有自己獨到的想法,我想是我所看待「藝術」的方式;所以回到最前面的問題,我會選擇用正常倍速去感受導演想要呈現的敘事手法,因為那是他的獨到見解,而我尊重這樣的「靈光」——即使這邊所指靈光不是班雅明最初定義的那種具有此刻當下儀式性的瞬間。
用聽的了解班雅明,可以參考紀金慶《哲學好好完》podcast 節目第四季,有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討論集數:
階級與生活的餘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