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同意罷免✎清翔
常常會問AI奇怪的問題。無聊的問題,我會問GPT;比較複雜的問題,我會問Gemini。

今天比較有趣的提問是:
在AI的輔助下,創作者可以更容易創作出複雜的作品。但一般人在習慣使用AI之後,可能更習慣閱讀與視聽更容易理解的內容。
這會形成一種供應和需求上的矛盾,或是對小說、動漫、影視產業造成衝擊嗎?
請從不同層面(創作者、閱聽者、商業市場、政府補助等等)來回答,並提供你認為能適應這種演變的作品類型。
8/23同意罷免✎清翔
1. 創作者層面:
賦能與解放:

降低門檻: AI工具(如圖像生成、文本生成、音樂創作、影片剪輯輔助)能幫助創作者更快速地實現腦中的複雜構想,克服技術瓶頸。以往需要龐大團隊或高昂成本才能實現的特效、世界觀建構,現在可能由小型團隊甚至個人創作者完成。

提升效率: AI可以自動化許多重複性、耗時的工作(如動畫中割、背景繪製、初步翻譯、資料搜集),讓創作者能更專注於核心創意與敘事。

探索未知: AI的生成能力有時能提供意想不到的靈感,幫助創作者跳出固有思維框架,探索新的藝術風格和敘事方式。
8/23同意罷免✎清翔
挑戰與轉型:
「創意」的重新定義: 當AI能生成「看起來不錯」的作品時,人類創作者的價值將更多體現在獨特的觀點、情感深度、敘事結構的巧妙以及對AI工具的駕馭能力(例如精準的提示詞、對AI生成結果的篩選與再創作)。

過度依賴與同質化風險: 如果創作者過度依賴AI的預設風格或常用模型,可能導致作品風格趨同,缺乏原創性。

技能轉變: 創作者可能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如AI工具操作、數據分析(了解觀眾偏好)、跨媒介敘事等。
8/23同意罷免✎清翔
2. 閱聽者層面:
對「易消化」內容的偏好:
資訊過載與注意力碎片化: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閱聽者時間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這使得短、平、快的內容更容易獲得青睞。

演算法的影響: 社交媒體和影音平台的演算法傾向於推薦高點擊、高互動的內容,這類內容往往是通俗易懂、能快速抓住眼球的。AI可能進一步強化這種趨勢,生成更多此類內容。

習慣養成: 長期接觸簡化、即時反饋的內容,閱聽者可能會降低對複雜敘事、深度思考作品的耐心和興趣。
8/23同意罷免✎清翔
潛在的矛盾與需求分化:
對「新奇特」的追求: 雖然偏好易消化內容,但閱聽者同時也對AI輔助創作所帶來的視覺奇觀、宏大設定等「複雜表象」抱有期待。

小眾市場的深化: 總有一部分閱聽者會持續追求有深度、有挑戰性的作品。AI輔助下的複雜作品如果能提供獨特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依然能吸引這部分受眾。

互動性需求: AI的發展也可能催生閱聽者對「參與式」和「個人化」複雜作品的需求,例如在AI輔助下,閱聽者可以影響劇情走向,或獲得為其量身定制的內容。
8/23同意罷免✎清翔
3. 商業市場層面:
供應鏈的變革:

內容產量激增: AI能大幅提高內容生產效率,導致市場上作品數量暴增,競爭白熱化。

成本結構改變: 在某些環節(如特效、美術、配音)的成本可能降低,但對AI技術、高端人才的投入可能增加。

新的商業模式: 可能出現基於AI的內容訂閱服務、個人化內容生成平台、AI工具授權等新模式。
8/23同意罷免✎清翔
市場衝擊與機會:
對傳統製作流程的衝擊: 依賴大量人力和傳統工藝的製作公司可能面臨挑戰。

「中間層」的擠壓: 高度原創的頂級作品和藉助AI快速生成的通俗內容可能佔據市場兩端,而品質一般、缺乏特色的中間層作品生存空間可能被壓縮。

IP價值凸顯: 在AI能生成大量內容的時代,擁有獨特世界觀和強大粉絲基礎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變得更加重要,因為AI可以圍繞IP快速生成衍生內容。

利基市場的繁榮: AI的低成本高效率使得服務特定小眾興趣的複雜作品成為可能。
8/23同意罷免✎清翔
4. 政府補助層面:
補助方向的調整:

鼓勵創新應用: 政府補助可能從單純獎勵作品轉向支持AI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應用、關鍵技術研發。

人才培育: 資助培養既懂藝術創作又懂AI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版權與倫理研究: 支持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倫理規範等相關法律和政策研究。

基礎設施建設: 如提供普惠的AI算力平台給中小型創作者。
8/23同意罷免✎清翔
保護原創與文化多樣性:
扶持本土原創: 在AI可能導致內容同質化的背景下,更應鼓勵和保護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獨特視角的原創作品。

避免演算法偏見: 關注AI演算法可能帶來的文化偏見,確保文化產品的多樣性。
8/23同意罷免✎清翔
你認為能適應這種演變的作品類型:
強互動性與個人化體驗的作品:
AI驅動的互動敘事遊戲/影視: 允許觀眾的選擇實時影響劇情發展,AI負責生成不同分支的內容和角色反應,每一位觀眾都能獲得獨特的體驗。

個人化內容生成: 例如根據讀者的喜好、情緒狀態,AI動態調整故事細節、配樂風格等。

極致的「人類情感」與「獨特觀點」的作品:
深度挖掘人性的作品: AI目前難以真正理解和表達複雜的人類情感、微妙的人際關係和深刻的哲學思辨。專注於此的作品將更顯珍貴。

具有強烈個人風格和作者印記的作品: 無論AI如何輔助,真正獨特的藝術視角和人生感悟是難以被複製的。
8/23同意罷免✎清翔
利用AI創造全新感官體驗的「奇觀式」作品:
宏大世界觀的快速呈現: AI可以高效生成以往難以想像的奇幻場景、複雜的城市景觀、外星生物等,為觀眾帶來視覺震撼。

實驗性藝術: 結合AI生成不可預測的、抽象的視覺或聽覺藝術,探索新的美學邊界。

「半成品」或「共同創作」型作品:
開放式世界與模組化內容: 創作者提供核心世界觀和主要劇情框架,AI輔助生成大量細節、支線任務、環境元素,甚至允許用戶利用AI工具在框架內進行再創作和分享。

AI作為創作夥伴: 創作者主導創意,AI作為高效助手,不斷迭代和完善作品。
8/23同意罷免✎清翔
短小精悍但能引發「深度思考」或「強烈共鳴」的作品:

雖然閱聽者可能偏好易理解內容,但如果短內容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強烈的情感衝擊或引人深思的觀點(類似於「梗」或「金句」的升級版),依然有市場。AI可以輔助這類內容的快速測試和優化。
8/23同意罷免✎清翔
=
以上是Gemini的回答。
8/23同意罷免✎清翔
我又請它針對小說這個方面,進行深入討論。
其中對讀者的觀察,我覺得很有意思:

對「複雜」的重新定義: 讀者可能不再將大部頭、多人物視為唯一的「複雜」,AI驅動的互動小說、多結局小說,或包含多媒體元素的「富文本小說」,也可能被視為一種新的「複雜」體驗。

批判性閱讀能力的挑戰: 如果大量閱讀高度同質化或「完美優化」的AI生成文本,讀者辨識優劣、感知細微情感和風格差異的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8/23同意罷免✎清翔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