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這本書也不是都講搖滾,第一部分在講美濃農村變遷,小農經濟由於現代化的改變,還有農村青年離鄉回鄉、美濃水庫抗爭等等。

我覺得他的散文兼具感性,又有社會學的理論框架的理性,非常好看。

後面我還沒看到的部分有講到搖滾的啟蒙的樣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粄與芋》講客家婦女手腳俐落,在農忙時要在時間縫裡上點心:

「美濃在WTO之前的兩稻一菸(一年兩季稻作一季菸作)年代,能配享如此讚譽的婦女,必須在緊張的時間縫裡滿足各種內外在要求。在大的時間縫,譬如割稻子時節,剛把七、八個工人導入田裡作業,馬上衝回廚房做點心,然後在割完八成面積前挑到田邊等著,前後不到一個半小時。上午的點心通常是米篩粄(米苔目)、仙人粄(仙草)之類的甜點,下午則可能是鹹粥配各式小菜。點心不僅量要夠,滋味更要令勞動者胃口歡暢。工人只要皺眉頭,酸話隨即傳開。
大的時間縫,還表現在下午農事結束後與傍晚廚事開始前。她們趕回家,把房裡的尿桶挑進菜園,摘菜後除草,再澆以稀釋的尿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尤其是描寫他媽媽的年節廚房,很有節奏感。

「最精采是在年節廚房,母親像個一人樂團兼指揮。她先穩住屋外大封鍋、屋內湯鍋的水滾大節奏,接著調校煎魚或炸小封的油滾小節奏,然後快手細切姊姊們洗好的青菜與佐料。煎炸一結束,她馬上如吉他手刷和弦般,連續炒菜,由慢而快。合上鍋蓋的燜燒空檔,她衝出屋外,查看大封鍋內的進展,翻動灶內枝條,調整火的調性。這時,姊姊們擺好桌上的碗筷,趕緊清洗廚具,再把碗盤擺上流理檯,等待母親配菜。」

——

好辛苦啊,我手腳超不俐落的,真是還好還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讀完了第一部分《我庄》,覺得寫得好棒喔!

算起來他的年紀大概還要大我十幾歲,但是很多事都和我小時候的台南鄉下的阿公阿媽家有所重合,像是小農經濟會在各種畸零地種菜種樹,養豬養雞養鴨。比方説我阿嬤就有一棵破布子樹,專門每年拿來做醃破布子⋯(是我的童年夢靨這件事也講過了XD)

上次讀一本書在講美國的大型機械化耕作的玉米田,破壞了小農經濟(或者《美式資本主義》裡提到的家戶經濟)。

以前的小農都會種果樹種菜,養家禽等等,許多食物可以自給自足。但是人力需求很高。

現在的美國玉米田農夫用大型機械,一個禮拜只用一兩天耕作,但還需要另外一份工作,不然入不敷出。但沒有錢的話,也沒有辦法自給自足,因爲現在的農家作物單一,都是玉米田,所以也得上超市買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的後殖民童年》
「一個學期快得像天空只換幾片雲。二叔放假回來,順便就把聽膩、聽不喜歡或退流行的唱片帶回家。他走後我一張一張放,記住有意思的唱片。二叔時髦,有些流行歌很無聊,譬如〈Knock ThreeTimes〉,什麼敲三下,被黃俊雄布袋戲改成醉彌勒的喝酒歌,還是無聊。有些歌會在心上跺腳印,譬如〈House of the RisingSun〉,翻成日昇之屋。動物合唱團唱紅的那個版本,被黃俊雄改成孝女白琴的送葬歌,依然痛腸。披頭四的歌當然少不了,那首〈Yesterday〉真多人改編!最討厭波爾瑪麗亞大樂團的器樂曲版本,輕得像是鵝群趕路時掉下的碎羽毛。」
——
黃俊雄布袋戲是否也太與時俱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面講到去台北讀書的二叔和大姐,帶回來各式各樣的英美流行音樂、民謠運動的啟蒙。這一段講的特別有趣。

再來是文學和哲學:

「大姊從臺北帶回家的,還有幾十本翻譯的心理學、文學及哲學叢書,出自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大姊把它們放在書櫥上最顯目的中央位置,長長一列,正對著電唱機上的黑膠唱片。在離家念高中之前,我好幾次拿下來跟它們對看,從沒能讀進其中任何一本。但那些書名,什麼《自卑的超越》、《悲劇的誕生》、《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等等,卻不斷地召喚。想我將來定要上大學,讀通那些東西。
二十幾年後重提這段,大姊一臉歉然,說她也一樣,從沒弄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的搖滾樂旅行》也非常有意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二部音樂與詩很好看。

看到有人和張鐵志《聲音與憤怒》相比,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可比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好看得太多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他還真是把雄中讀成了排球高中(因為留級老爸帶去退學),把成大讀成搖滾與文學(然後給三二退學去當兵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野狼一二五、Bruce Springsteen與荖濃溪的夏天》,談他和他的朋友阿棟。
我覺得我聽音樂就是聽一個湊熱鬧的,像他們這樣身心靈沈浸在裡面聽,真是太了不起了。
Bruce Springsteen - The River (The River Tour, Tempe...

Bruce Springsteen: STOLEN CAR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部分民謠的世界史,這部分收的屬於介紹性質,我猜想原來也許是音樂雜誌專欄文章一類重新改寫。

第一篇談杜甫樂府和民謠和 Bob Dylan ,第二篇自然就要談 Bob Dylan,第三篇寫的是 Leonard Cohan(必然還是提了一下Bob Dylan ),推測大約是2016年 Leonard Cohan 去世的時候寫的介紹性文章改寫而成。

(果然 Bob Dylan 是真愛⋯)

嗯,這三篇我就沒什麼感覺了。

雖然是很好的知識性的介紹型文章,不過就比較不合我的口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了。第四、第五部分我也很喜歡。寫了創作歌詞的很多故事,也寫了很多人物和農村變遷、時局的變化。

這兩部分的事件大約是落在90年代和2000年初,生活在其中的我,當時有聽說,但就是環境背景音,自己顧著自己的生活瑣事,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但現在看這本書講到的時候,就又想起來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這本書雖然是散文集,但是顯然不是只是拿回去寫的文章放在一起集結成冊而已。

應該是全部重新改寫過,每一篇都互相呼應,在編排上非常順暢地把1970年代至今(如果把童年時代長輩的敘事也包含進去,就又更早了)得時代流轉串起來。說是散文集,又有點回憶錄的意思;說是回憶錄,因爲談了很多人物以及背後時代背景,又好像有點地方誌的味道。
而且文字簡潔精煉不花俏,但又特別的生動有意象,應該是最近看到最喜歡的一本散文集了。
Clare
我外公其實是開鐵工廠,但後院也養豬養雞鴨鵝,還有種芒果跟其他雜七雜八的 😆,小時候回去其實覺得很好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小時候我阿公阿媽家就是種稻和玉米,有養豬雞鴨鵝,水溝裡還有空心菜🤣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