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 - 簡永達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跨國勞動在臺灣
Underground Lives: Stories Untold for Migrant Workers in Taiwan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簡永達/春山出版/出版日期:2023/10/24
字數: 223,084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民族國家界線愈趨嚴格的今日,如果不是地主國同意,移工不太可能會跨國遷移。每個移工都有自己的遷徙動機,但在個人動機之前,是地主國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以及地緣政治所打通的遷移管道,如臺灣主要僅從越南、印尼、菲律實、泰國等四國輸入移工。為了揀選到最有價值的勞動力,雇主再透過仲介設下一連串選工標準,包括身高、體重、性別、婚姻,女性會被另外要求做懷孕測試,確保她們來臺後都是有價值的勞動力。

將移工引進到臺灣後,政府處心積慮地排除移工成為移民。例如從法律上將外國人與藍領移工區隔開來,移工即使居留再久都不能歸化成移民,工作上也不能更換雇主或工作地點。再將移工的簽證綁定雇主,只要移工稍加反抗、或勞動力受損,老闆隨時都能將他們解僱、驅離出境,再換一個新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為了保持移工的低流動性,雇主夥同仲介,實施宵禁、扣留移工的護照,並強制他們儲蓄「逃跑保險」,移工只有在完成三年合約後才能領回。臺灣政府對此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它們得到的回報是,資本與工作會被留在本地,而不是移往中國。

這些外在結構對移工會有什麼影響?影響的層面非常廣。移工做的都是本地人不願意做的危險工作,從勞動部的統計來看,移工在臺遭遇職業災害而失去工作能力的比例是臺籍勞工的三倍,在二〇〇八至二〇一八年間,移工在臺死亡的人數高達一千五百四十人。但外籍移工不大可能抱怨惡劣的工作條件或遭雇主虐待,理由是他們出國前,都繳納了一筆鉅額的仲介費用,留在臺灣的日子必須與母國的債務以及迅速累積的複利奮鬥。而且,臺灣政府限制移工轉換雇主,等於剝奪了工人靠離職來跟雇主討價還價以提升自身福利的能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話說1992年開放外勞的時候我那時候已經唸高中了,所以他書裡講的一路以來開放移工的這些爭議都蠻有印象的。

後來我們也跑到美國做外勞,加上美國也有很多非法移民的問題,現在作為公民也是常常面臨這樣的討論。

又加上後來也是有請印尼移工看護照顧台灣家人。

總之,看這本書很微妙⋯

既有作為台灣人在過程中聽到的種種對於開放外勞的拉扯的視角;又有到了另一個國家當外勞要處理簽證啊等等的經驗,回頭來看覺得台灣的移工工作條件還真是太糟糕了吧的感覺;以及作為台灣的雇主的期待和觀點,和仲介打交道的經驗⋯

總之就是多重視角,感覺有點錯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了前面兩部分。心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終於看完了⋯
好累⋯22.3萬字一個晚上看完還是有點拼~

第一二部都好沈重,還好第三部比較明亮,第四部就覺得其實移工勞權這條路走了久,還是有些進展。

還好菲律賓的選美讓人覺得還是有明亮的部分lol

我覺得這本書和《移工怎麼都在直播》搭配一下剛好⋯

不過這本書真的不愧是大家都推薦的書,果然很厲害。

明天如果寫得了再記一下,現在真的太累了,我要睡覺了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書內容安排
讀到這裡,讀者或能發現,本書是按我的探索歷程編排,從一名移工議題的門外漢,一路走來。

第一部,我從第一廣場的田野開始,探討族裔經濟是怎麼形成的,並回頭檢視臺灣移工政策的變化,從擘劃政策初始的勞動商品化本質,經歷二〇〇五年高捷泰勞抗暴事件後,才把人權議題放入移工政策考量,而移工寶寶正好凸顯出臺灣將移工「勞動力」與「人」區隔開來的政策衝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二部檢視移工的職災風險與補償機制。臺灣怎麼變成移工眼中的「危險之島」,從一名泰國移工之死,與一場致命的移工宿舍大火,我們可以瞭解到移工工作的工廠如何血汗,再重走越南移工的屍骨還鄉路,去試著瞭解,為什麼移工回國後又不顧一切地出國?

第三部中,我聚焦在微觀的個人故事。移工不能被簡單視為人力仲介商的商品,他們同樣能施展能動性,在臺灣塑造自我認同、重建社會關係、完成自我實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四部考察國際搶工與仲介行業在競爭下的變化。我從三個層次分析跨國遷移的仲介角色:首先,在市場競爭下,仲介行業怎麼發展經營規模與策略?其次,雙邊國家監管加強下,仲介如何運用彈性化的招募網絡以規避裁罰?第三,國際品牌商欲介入治理海外供應鏈勞權,這又會怎麼影響到臺灣的仲介業者?更為重要的,這些國際移工市場與仲介行業的變化,又會怎麼形成一個擊體,進一步改變移工的處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一、第二部分寫得特別用力,如果要有個標題大概就是移工悲歌吧!

第三部分就寫得比較鮮活一點,像菲律賓移工選美啊、或是有創業的移工,以及第四部分則是台灣現況(2023年左右),就至少烏雲之後有光明這樣。

如果看一下時間,一開始的寫作時間是2017,所以其實沒有那麼久以前,我想台灣移工的處境未必在幾年內有改善這麼大,但我想主要還是作者自己的改變。

「我在企劃題目時習慣從鉅觀結構觀察,不過這樣做移工有點像被卡在國家法律、社會齒輪裡的軸承,難以動彈。我開始反省自己筆下移工人物是否太過乾癟,容易顯得憂傷灰暗,而他們在一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生機活力與幽默感,已逐漸找不到了。
這樣的寫作沒能傳達出現實,也低估了移工們在結構中的能動性(agency)。」

我很同意他這個自我觀察,《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可以提供另一個角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過他也有談到:

「事實上,從我二〇一六年採訪這個主題以來,移工的生存狀態一直在變化。首先,亞洲開始出現搶移工的熱潮。由於少子化嚴重,東亞新富國家都在面對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本在二〇一九年修法引進移工,保障他們有與本國人同樣的基本工資,起薪是臺灣的兩倍以上,並有資格取得日本永久居留,已在近年超越臺灣,成為越南移工海外打工首選。

其次,西方跨國企業要求供應商改革血汗工廠條件,並透過RBA等行業聯盟實施跨國供應鏈稽核,確保移工的工作環境安全、住宿環境良好,並在二〇一九年增加「零付費」改革,即移工從海外的聘僱費到抵臺後的所有費用,全由雇主支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在國際搶工、移工零付費下,臺灣仲介開始出現經營策略分化,部分臺灣仲介鋌而走險,做更多「假廠登」、「黑名額」的違法生意,但也有人力仲介想擺脫「人口販子」的罵名,欲積極提升轉型。」
——
所以其實我想(或至少我希望)之後台灣移工的勞動條件會越來越好吧。

而且說真的,台灣老齡化速度這麼快,基本上日本面對的問題以及採取的措施可能幾年後就會在台灣被討論了。我想移民政策的開放(像是移工、即使是藍領移工,也可以申請永久居留之類的)未來應該還是蠻需要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