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
@CATGIRL0926
Sun, May 18, 2025 8:46 AM
596
471
軟糯……不是…支語…………
這個詞很久了……它在口語使用上不流行,但書籍等是老久前就有在用………………
C.G.
@CATGIRL0926
Sun, May 18, 2025 8:48 AM
我要崩潰了……不要一直把既有文化送給中國……他們連完整的字都不會寫,不要回頭害台灣失去完整的詞庫……
C.G.
@CATGIRL0926
Sun, May 18, 2025 8:50 AM
支語的定義應當是網路發達以來,隨流行文化產生的流行語或網路用語,容易隨媒體大量擴散,而且對台灣而言「會取代原本就有的詞」
C.G.
@CATGIRL0926
Sun, May 18, 2025 8:52 AM
所以我他媽超討厭有人把「影片」講成「視頻」,但可以接受「細思極恐」,因為台灣平常沒有相對應的成語或詞彙
C.G.
@CATGIRL0926
Sun, May 18, 2025 8:56 AM
台灣人應該要對自身的文化有所意識,但這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再多了解一些自己國家的文化,不要只踩了第一步就轉頭回砍……
祈願今年底出成七星劍正裝☆佐鴆
@Nebbia_DC
Sun, May 18, 2025 8:59 AM
我覺得不多看課外書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其實,光是幾年前噗浪就有夫妻把東立的JOJO漫畫翻譯中上心這詞彙當支語,然後說出古龍也是台灣人這謬論之後我就已經不覺得灣家能期待比較正常的語言文化空間了
宇風🌟雷文克勞學院生🦅
@bill91305
Sun, May 18, 2025 9:05 AM
Sun, May 18, 2025 9:07 AM
應該是搞混了,糯唧唧才是
軟糯以前就有用過了
雪倌(kami)
@mmayy84
Sun, May 18, 2025 9:09 AM
我覺得現在有些支語警察可能.......中文不大好(委婉
月時沒料到是山姥切沼
@Tsukiji
Sun, May 18, 2025 9:30 AM
有些支語警察以為自己認知的世界才是全部
C.G.
@CATGIRL0926
Sun, May 18, 2025 9:32 AM
宇風🌟雷文克勞學院生🦅
: 我可以害怕的問一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嗎...?
宇風🌟雷文克勞學院生🦅
@bill91305
Sun, May 18, 2025 9:34 AM
C.G.
:
類似我們形容食物很Q很柔軟的意思,剛開始看到這個用詞真的😵💫
C.G.
@CATGIRL0926
Sun, May 18, 2025 9:42 AM
閱讀量下降、詞彙量下降,這些是電視、網路等普及化以來就有的問題,而且也不僅是台灣,是全世界都會這樣。
真正要關切的是「判斷力」、「識讀能力」。當你與陌生詞彙相遇而有所警覺時,第一件事不是自行判斷,
而是查詢!
而是查詢!
而是查詢!
資訊爆炸的時代,判斷是非變得格外麻煩,但僅憑自己的所知直接把眼見歸類支語/非支語,那跟放棄沒有兩樣
C.G.
@CATGIRL0926
Sun, May 18, 2025 9:44 AM
宇風🌟雷文克勞學院生🦅
: 以語感來說蠻可愛的,但是希望它在中國網路活躍就好....
❦爛骰才是正版☆毒島鯨魚
@shex2106
Sun, May 18, 2025 10:11 AM
糯唧唧好像只有軟,沒有Q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Sun, May 18, 2025 10:51 AM
想到「貓膩」這類1949年隨著外省來台帶過來的方言俚語也會被人說是支語,還會理直氣壯地說「既然都是方言了那當然是支語」
Pandorym
@Pandorym
Sun, May 18, 2025 11:07 AM
有些警察整天抓,抓到後來自己都講還不自知,都不忍提醒
嶺狼狼🍓廢物暴躁獸
@yighmo72946
Sun, May 18, 2025 11:11 AM
我的看法也跟C.G.比較接近,問題是取代而不是使用……
ココレミ★廢文生產器
@a29949875
Sun, May 18, 2025 12:22 PM
所以我自己經常都說支語警察其實很難當的 見識不夠 中文又不好的人是當不了的
-紅-某高齡音樂家的推特翻譯者
@yyahitw
Sun, May 18, 2025 2:04 PM
宇風🌟雷文克勞學院生🦅
: 靠我怎麼想這個詞都是黃的
꧁꧂超級毛꧁꧂
@aahmei
Sun, May 18, 2025 3:02 PM
晚上好
品🐝誤入熊窩ぶ打洞
@Tokitsuki
Sun, May 18, 2025 3:54 PM
覺得軟糯就像噗主說的是短影片流行之後才傳開來,在這之前臺灣人幾乎沒什麼人用軟糯形容食物口感,反而最近在脆上看到的美食介紹短影片都在用軟糯取代我們以前常用的Q彈不黏牙、有嚼勁,覺得也算文化入侵取代原有詞彙。
原來古文的軟糯指的是米飯口感,跟現今支語指甜品香甜可口或是拿來形容女孩子香香軟軟還是不太一樣。
只接受軟糯用來形容中部粽口感
齊 莉
@streep
Sun, May 18, 2025 3:55 PM
但他確實正在用這個相對「老」的詞吃掉其他形容口感的資料,那樣要怎麼判斷呢?雖然不是支語但是用支語的方式把你原本現代使用的其他詞彙吃光?
妍星☆批發藍色窗簾到布穀寄攤
@FP0124
Sun, May 18, 2025 4:12 PM
祈願今年底出成七星劍正裝☆佐鴆
:
這個我有印象,不過記得出現的漫畫是黃金神威
那個噗主最後還惱羞
|鶴|
@edwinvandersar
Sun, May 18, 2025 5:00 PM
(路人經過)
今天看脆有看到個學生在抱怨文言文有什麼用,也不可能在職場上對人說那種過時的語言。
看到這一則我就在想「孩子啊你讀文言文至少可以知道軟糯可能是老書裡會出現的古語」。
歷史跟老詞彙真的不能隨便亂亡。
ココレミ★廢文生產器
@a29949875
Sun, May 18, 2025 5:05 PM
齊 莉
: 很簡單啊 如果對語言的newspeak化沒意見那就是都不要管 放給他爛
反之亦然
|鶴|
@edwinvandersar
Sun, May 18, 2025 5:28 PM
品🐝誤入熊窩ぶ打洞
:
中部粽難道不是堅硬如石
(地方笑話)我個人認為目前市面上的娘惹糕或椰子糕會比較符合軟糯這個形容。
小小貓
@sentimentally
Sun, May 18, 2025 5:42 PM
我是有看到像這樣的百科,但有些會有點疑惑
小小貓
@sentimentally
Sun, May 18, 2025 5:42 PM
詞彙列表 - 中國侵略資料庫
阿村
@murani801
Sun, May 18, 2025 6:51 PM
路人路過。
一個詞之所以是支語,跟他是不是書裏/文章裡/康熙字典裡/說文解字裡/etc⋯有沒有寫的中文其實沒有關係,而是
他這個用法不見於台灣漢語
。而我們為什麼要判斷這個用法/詞彙是不是支語呢?就是要分辨說這句話/用這個詞的人是不是支那人啊。
舉這噗出現的例子,大家只要回想一下「貓膩」和「軟糯」什麼時候出現在生活裡,又怎麼出現的就知道了。小時候聽老一輩的人用過這個字嗎?老師說過這個字嗎?學校同學呢?支不支語,本來就來自於生活經驗,而不是這個詞彙是不是「正確的有傳統的中文」。
種子需要睡眠*小黃
@eric67eric67
Sun, May 18, 2025 7:02 PM
上面那個網站
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有點怪
不管是舉例的例句還是關於企業親不親中的判斷
阿村
@murani801
Sun, May 18, 2025 7:35 PM
補充一點:引經據典找出這個詞在哪個文獻哪本小說裡出現過,其實並不能證明它不是「支語」;這個動作其實證明的是,這個詞是「中文」。
這並不是在扯淡,因為事實上我們可能沒有人能跟老外說明為什麼中文有「筷子」、「碗子」但是沒有「匙子」,有「窗子」但是沒有「門子」⋯⋯文獻可以證實某個詞彙存在(或是存在過),但這跟它是不是台灣常見用字用法(ex質量vs品質、馬鈴薯vs土豆、視頻vs影片),其實沒有關係。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Sun, May 18, 2025 9:28 PM
Sun, May 18, 2025 9:29 PM
阿村
: 如果說小時候就聽長輩用過呢?這個小時候要多小?長輩要多長?
這感覺最後會變成個人人生經驗的問題,對我來說某些詞不是支語,對他人來說某些詞是支語,對現在的小孩而言,「土豆=馬鈴薯」也會變成「小時候就聽長輩用過的用法」,那這樣土豆當馬鈴薯來使用就不算支語了嗎?
我是覺得噗主的定義比較合理,「支語的定義應當是網路發達以來,隨流行文化產生的流行語或網路用語,容易隨媒體大量擴散,而且對台灣而言『會取代原本就有的詞』」
不是很重要但是順便提一下,「貓膩」一詞就是我20年前讀國小的時候,在某本出版年份大概是1980~1990的讀者文摘上看過的詞,然而現在就被某些人認為是支語了
阿村
@murani801
Sun, May 18, 2025 10:13 PM
貓婷♦️雜匯貓鍋
: 土豆和馬鈴薯的問題其實你要舉一個更日常的例子是川菜的炒土豆絲,我覺得。然後你說的沒錯,事實上支語的判讀會有個人差是正常的。
然後我也同意噗主說的,對台灣漢語的用法會造成取代的支語是最需要考慮的那一部分⋯⋯話說回來,語言會有流變很正常,但支語問題本質上不是語言學問題,而是敵我辨識的政治問題。複雜的點其實就在這裡。(不然我們早就該有包括但不限於日語問題韓語問題港語問題了;都沒人要吐槽「達人」「萌」這類詞彙根本不是其漢字本意的問題XDD)。
至於「貓膩」一詞,如我前面所述,用《讀者文摘》背書只能證明「貓+膩」可以形成一個中文詞彙。但當你日常感到這件事背後有古怪,有隱情的時候,台灣人會有多少人講這個詞,又是另外一回事;而這個才是分判一個詞在現代脈絡下是否是支語的標準。
★養身罐★
@arales
Sun, May 18, 2025 10:19 PM
以土豆和馬鈴薯這個問題來說
我知道這個等式的時間早於兩岸開放,起因就是小時候吃的眷村家常菜有一道叫「寧波小土豆」
這道菜使用的就是小顆馬鈴薯
而當時大部分的眷村人並不稱呼馬鈴薯為土豆
他們更多是叫洋芋
包含上面那個川菜炒土豆絲,我外婆是四川人但他從沒這樣稱呼過馬鈴薯
也就是說,至少30年以前,當時的外省人中可以說僅有寧波和寧波周邊地區的人才以土豆稱呼馬鈴薯,不排除方言的可能
所以對我來說,除了菜名和寧波人,把馬鈴薯叫土豆的用法是中國人自己莫名其妙造成的歪風
★養身罐★
@arales
Sun, May 18, 2025 10:24 PM
附帶一提,貓膩在中國古代的小說裡有
同樣的上面說的「沒有門子」,但小說裡也有出現過門子,但指的不是門而是人
當然這些用語出現在章回小說裡其實都是偏俚俗粗魯的
現今中國很多逐漸主流的措辭在台灣或者章回小說的紀錄裡都是粗俗的方言,只能說那些年真正的知識份子被殺光了,中國的文字文化也只能用「大家都懂」的方言和粗俗用語填補這部分空白
阿村
@murani801
Sun, May 18, 2025 10:25 PM
★養身罐★
: 誒對了⋯⋯這麼說來⋯⋯那我有點好奇,你有聽過家中長輩或鄰居使用「小土豆」這個詞嗎?通常是形容女生身高不高,矮矮可愛的樣子;之前有一些講中國南北差異的影片會拿「南方小土豆」來形容中國南部的女生。
★養身罐★
@arales
Sun, May 18, 2025 10:26 PM
阿村
: 沒有哦,我小時候的眷村裡,上至將軍的官眷下至士兵的鄰居,從來沒聽過這種比喻
阿村
@murani801
Sun, May 18, 2025 10:26 PM
★養身罐★
:
例如這種「土豆」就是明顯的支語
XDDD
★養身罐★
@arales
Sun, May 18, 2025 10:29 PM
阿村
: 是的XDDD 如果把逃來台灣的中國人/外省人作為文化的一個存檔點,那麼文化分歧後中國產生的一切俗稱俗名,基本可以確定是他們自行在社會變動中產生的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土豆
犽表示
@kuroko14
Sun, May 18, 2025 10:51 PM
土豆要吃就吃台中的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Sun, May 18, 2025 11:02 PM
阿村
: 呃,貓膩本身的意思就是指事情有古怪啊,我媽(60+)年輕時候跟她朋友聊天也會用貓膩這個詞來講她覺得什麼事情裡面暗藏玄機,不是很懂你說的「只能證明「貓+膩」可以形成一個中文詞彙」是什麼意思...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Sun, May 18, 2025 11:03 PM
還是貓膩有其他意思?@@
阿村
@murani801
Sun, May 18, 2025 11:41 PM
貓婷♦️雜匯貓鍋
: 我思考了一陣子該怎麼回答妳的問題(大概刪了三次回文)⋯⋯最後我決定先請教一下令堂的教育水平和出身家庭環境,以及貓膩這個詞彙除了令堂之外。你家裡周遭還有人用來形容「事情有古怪」嗎?
外省家庭和當時漢化(二戰結束時台灣的主流語言是閩南語和日語)比較深的家庭比較有機會接觸這種老北京話,所以好奇問問>w</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Sun, May 18, 2025 11:46 PM
Sun, May 18, 2025 11:47 PM
阿村
: 我們家是閩南人,外公那代聽說家族是造船廠,但是國民政府來台後似乎直接被政府徵收走,只能去打工,外婆是童養媳,但應該一樣是閩南人,所以我媽不是外省一代或二代(我爸那邊也是閩南人,但是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因為我家從我很小開始就單親),我媽教育水準是高職畢業
外公在我媽還是小孩的時候就過世了,也沒有聽過外婆說日語,我猜我家應該是以閩南語為主的家庭,個人猜想我媽有可能是求學階段跟同學接觸到或是在書上看過,所以就會拿來在日常使用
阿村
@murani801
Mon, May 19, 2025 12:01 AM
貓婷♦️雜匯貓鍋
: 能夠造船那可能本來您外公家裡是有點資本的,可能是實業家。像那個年代的板橋林家其實跟廈門那邊有多有往來,整家子大概沒幾個不會講中文⋯⋯
扯題了
貓膩的狀況,其實是「在現代台灣已經沒人用」+「在中國普遍通用」,所以才會變成被認知為支語的狀況;如前面所述,為什麼需要有支語?根本說來就是拿來「判斷這是不是中國人寫的/說的東西(以避免被統戰/吃到大內宣etc)」。這個場合要證明它不是支語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其實還是「現在哪邊比較常『用這個方法用這個詞』」。
阿村
@murani801
Mon, May 19, 2025 12:05 AM
貓婷♦️雜匯貓鍋
:
然後順帶一提,你上面說遇到的那個「既然是方言當然是支語」那種,會這麼說的人純屬200%沒文化,不用理他。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Mon, May 19, 2025 12:08 AM
阿村
: 但是這樣就會連結到噗主前面提到的問題:把既有的詞送給中國,回頭害台灣失去完整的詞庫
我覺得如果現今大眾文化水準都足夠,想要以常識判斷這個詞是不是支語沒什麼問題,然而現在更多人是自己見識不夠、中文能力差,卻指著別人說是支語,然而對被指責的人而言,那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本來就一直都有在使用的詞。我會舉例貓膩就是因為我曾經被人這樣指責過,但是對我而言那是我日常本來就會用到的詞語。
另一個很常被指責是支語的詞還有「立馬=立刻、馬上」,這個例子是我的師長,她是外省二代,從她還小的時候就常在眷村使用這個詞了,結果近幾年「支語」這個稱呼出現以後,她就跟我抱怨過明明她日常就會使用這個詞,還要被說是文化入侵,讓她很煩(她本身支持台獨,所以這讓她更煩)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Mon, May 19, 2025 12:13 AM
Mon, May 19, 2025 12:13 AM
阿村
: 題外話,關於我外公家的部份,到底習不習慣講中文,這我就不清楚了,因為我外公在我媽大概2歲左右就去世了,後來我外婆在外公過世後,沒有夫家只有娘家幫忙的情況下,一個人拉拔6個小孩長大,我只知道我外婆比起國語,更習慣講閩南語
所以才推測我媽的用語是跟外人學的,不是受家裡影響
阿村
@murani801
Mon, May 19, 2025 12:23 AM
貓婷♦️雜匯貓鍋
: 您師長那個我只能說⋯⋯堪稱外省人原罪(合掌,我學長也有一個有類似情況)。
嚴密說來支語問題要塵埃落定大概只有支那不要天天靠杯統一才有救,不然你看我們天天の來の去這邊一個達人那邊一個暴走,怎麼沒人要提這些都是小日本語⋯⋯
另外冷知識,「攝護腺」這個詞也是當年(快200年前)的日語。日本和中國後來都改了,就只有中華民國留著。欸嘿。
武士の故郷➹ただの終わりじゃい
@bandai_yama
Mon, May 19, 2025 1:58 AM
還有個例子
立馬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Mon, May 19, 2025 2:03 AM
喔對,我還有在threads上看到年輕一輩說「河道」是支語
曬腦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蒼-努力運動減肥🤍🖤
@l770524tw
Mon, May 19, 2025 2:36 AM
現在沒讀書的很多
不歸路
@thewayofnoreturn
Mon, May 19, 2025 2:41 AM
不好意思打擾
只是想提醒一下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Mandarin 華語,本身就是北京官話⋯⋯會選擇這個口音/方言當「普通話」,也是有一段歷史的。而語言背後本身就反應了一整套文化,所以夾雜「貓膩」這種方言老實說並不奇怪。
最會講北京話的本來就是北京人,當年學習這套語言的人想要掌握度高,本來就會不小心把他們的方言俚語學過來;像台灣的英文教育也很美式,英文好的人可以聽得懂一堆美式俚語,但英國人根本不會用這些詞。
不歸路
@thewayofnoreturn
Mon, May 19, 2025 2:50 AM
台灣現在使用的漢語,是北京話被廣泛使用之後融合了在地文化產生的,台灣人的華語使用方式,相對於北京話的長遠歷史,恐怕才是比較年輕的。所以到底該從哪個時間點後產生的詞彙,才算是支語?
比起定義一個詞支不支,我覺得重要的是保留台灣人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深化使用中文和其他語言的能力,才能真正保留台灣人獨特的表達方式。
當然如果能夠去學習、保存、使用自己的母語,應該是最好的。
自宅警備隊長@米屍體
@mystiera
Mon, May 19, 2025 3:08 AM
土豆不是歪風 patata傳入中國是多管道的 南方從海路進來的叫馬鈴薯 洋芋 北方從羅剎傳過來的才叫土豆
代表的是如垃圾等中國北方方言成為支那漢語標準的一統現象
阿瑟瑟
@Artemis2k
Mon, May 19, 2025 3:32 AM
是patata還是pototo
|鶴|
@edwinvandersar
Mon, May 19, 2025 3:49 AM
貓婷♦️雜匯貓鍋
: 「河道」一詞的不普及我覺得更呈現的是使用平台不一樣,脆(threads)在我目前使用的體感下,它的生態比較偏向三次元,加上演算法等會將二三次元產生比較明顯的區隔,很多外部客群真的會不知道噗浪的存在。
(
現在對2000年代的人講無名小站和奇摩家族他們可能也會覺得那是什麼支言支語
)
C.G.
@CATGIRL0926
Mon, May 19, 2025 3:50 AM
patata
★養身罐★
@arales
Mon, May 19, 2025 4:26 AM
所謂的土豆歪風是指現今中國這種植物已經失去了語言上的多樣性,而全部叫土豆
這點才是比較奇怪的
★養身罐★
@arales
Mon, May 19, 2025 4:27 AM
台灣就算是國立編譯館的時代,馬鈴薯也依然存在各式各樣的名字
武士の故郷➹ただの終わりじゃい
@bandai_yama
Mon, May 19, 2025 4:30 AM
例如洋芋?
很累捏
@bananai2137
Mon, May 19, 2025 4:48 AM
想搭版問一下「雙擊」(Double click)這個詞嗎
我印象中我小學的電腦課程中 點兩下這個動作就是雙擊(2005年之前)
可以理解台灣主流口語就是說點兩下
但因為工作翻譯需要比較正式用語 所以我選用了雙擊
結果被同事說感覺是中國用語QQ
但我記得這個詞以前就有在使用吧
武士の故郷➹ただの終わりじゃい
@bandai_yama
Mon, May 19, 2025 4:51 AM
連點或連續點擊?
右鍵兩下
waiting布穀C57.58
@waiting85131
Mon, May 19, 2025 4:59 AM
路過投「點兩下」一票
滑鼠連點、左鍵點兩下...等等
朝 顏
@sherry727
Mon, May 19, 2025 5:00 AM
洋芋讓我想到「洋芋片」,好像現在開始有些人習慣用「薯片」稱呼「洋芋片」,也讓我覺得很不習慣,覺得台灣習以為常的零食名稱逐漸被取代了TAT
|鶴|
@edwinvandersar
Mon, May 19, 2025 5:00 AM
很累捏
: 我們滿口語的,XX鍵「點兩下」。
有時候被人說某某詞是支語的時候可能需要請對方提出相應的詞。有時候真的會想不起來。像充電寶真的太順口了,導致我有一陣子一直記不住行充(行動電源、行動充電器)的完整名稱。
很累捏
@bananai2137
Mon, May 19, 2025 5:00 AM
我們後來也是因為考量到中國主流是說雙擊 所以最後還是選擇了點兩下
因為有時候感覺還是最重要的
不過剛剛我搜尋了一下 的確2005年台灣就有這樣使用了
無声透明Vtuber|強化人間
@trombeningen
Mon, May 19, 2025 5:03 AM
這是繁簡windows的說明
你們拿去參考
|鶴|
@edwinvandersar
Mon, May 19, 2025 6:29 AM
有些詞彙的情況是早期分散零星使用,或者就是英文直譯(像上面說的雙擊)。
我尤其受害的部份就是零星少用的後果。我自己從高中時代就因為看漫畫、後來看英美劇跟小說,就會說早上好(貴安)、下午好(下午時段,下午了大家好)跟晚上好(打招呼)。
因為對我來說「晚安」就是分兩種,我的「晚安」是睡覺時說的,「晚上好」是沿用good evening。
結果近年盛行支語出警,到去年月月鳥出來插嘴說不講這個詞之後,它瞬間拉仇恨到了1000%支語……我完全是直接衝擊式的受害……
很累捏
@bananai2137
Mon, May 19, 2025 7:42 AM
真的 我記得我小時候去聽音樂會的導聆 開頭都是和聽眾說晚上好
雖然比較不日常 但是很多用語是以前就有的
祈願今年底出成七星劍正裝☆佐鴆
@Nebbia_DC
Mon, May 19, 2025 7:50 AM
以前在電視上都有聽過類似堵車的相聲笑話(那個七堵七點堵車,八堵八點堵車,五堵是無時不刻就堵車)
然後之前看到有人做了圖,說堵車是支語,塞車才是我們常用的詞彙
你他媽誰啊。
阿瑟瑟
@Artemis2k
Mon, May 19, 2025 7:55 AM
所以台灣用語被中國用語逐一取代且同質化是不是個需要被在意的問題?
如果不是的話其實也不用在意這些什麼支語警察啊? 反正他們的聲音只會是少數,而且還肯定會式微。
★養身罐★
@arales
Mon, May 19, 2025 8:18 AM
目前的台灣用語中也有很多直接使用日文漢字或日文同音的中字組合詞,有些甚至已經偏離原本的日文原意而產生了台灣特有種
更別提台語中眾多的日語痕跡
以我本人來說,那些會被我區分為討厭的中國用語除了語感粗暴,很多時候這些詞句的流行有劣幣逐良幣的感覺和已經出現的不良結果
但除此之外,富含意趣和求生中還是要吐槽的那些用語,倒是用不用都行
不得不說,有生命危險的社會環境下,很多時候文字也會為了那些無法被徹底殲滅的意志而瘋成有趣的模樣
有時看他們拐彎抹角的比喻嘲諷,那種自暴自棄的刻薄與戾氣,確實是台灣不容易看見的文字底色
-紅-某高齡音樂家的推特翻譯者
@yyahitw
Mon, May 19, 2025 9:25 AM
(路人)
個人特別雷“質量”,還有把“估計”當“應該”來用,還有“概率”。
上面提到的早上晚上好、賭車,和其他跟著左岸短影音而被增加了使用率的詞彙,聽到了也是很皺眉頭但不會多說什麼,因為對我來說這些詞就是從在公共場合手機開超大聲的吵鬧左岸“視頻”裡竄出來的,那個厭惡感已經連結起來了。
最痛苦的一次是在牙醫候診室,真的開的靠北大聲,櫃檯或是醫生本人也不制止,一直在想要不要出聲勸阻在心裡拉扯。
Minip
@YIHAMYMB
Mon, May 19, 2025 9:30 AM
糯gg才是支語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Mon, May 19, 2025 10:23 AM
|鶴|
: 完全能理解晚上好那個!!明明以前廣播電台主持人在傍晚時分都會說「各位觀眾晚上好」作為節目開頭,結果突然就變成支語了我真的不能理解欸
我的晚安也是睡前的道別語,而不是見到人的時候的招呼語
水茵◆布穀町D38
@ajfwm
Mon, May 19, 2025 11:47 AM
Mon, May 19, 2025 11:47 AM
晚上好、堵車、貓膩、立馬 →這些都是我從小聽到大/看到大的詞,突然就變支語了簡直莫名其妙
晚安對我來說就是要去睡的時候道別用的,無法與晚上好相互替代+1
我是台北人,家裡閩客混血,然後外婆是原住民。全家的共通語言是中文,所以互相不會以母語對話(不然家裡一定有部份人聽不懂)
然後這些詞主要是聽師長同學在講,以學區來看這邊是比較多外省人沒錯,尤其多教職&公務員。
武士の故郷➹ただの終わりじゃい
@bandai_yama
Mon, May 19, 2025 11:52 AM
立馬這個詞被說很久了(
朝 顏
@sherry727
Mon, May 19, 2025 12:17 PM
我也記得國高中就有從國文教材裡學到「立馬」。
六之七-高階幹話使者
@coldllly
Mon, May 19, 2025 12:24 PM
十點整,大家晚上好
軟糯這詞確實是中國短影音流行後才開始由中國人帶頭大量使用......同時期還有絲滑吧,台灣人用這詞只有印象在以前巧克力的廣告詞有出現過
阿 怪
@brian_hong
說
Mon, May 19, 2025 1:07 PM
我突然好想提「愛物店」,也是國語死語了w
種子需要睡眠*小黃
@eric67eric67
Tue, May 20, 2025 2:24 AM
第一次知道立馬 >>台灣論壇(
睏惑黑羊⁷ ✧ 菜鳥太刀
@BlackSheep_Art
Tue, May 20, 2025 2:54 AM
晚上好衝擊+1……
我不記得第一次聽到/使用晚上好是什麼時候,但晚安對我來說也是睡前才講,直接替用很奇怪。我自己有意識使用晚上好是學外文的時候發現原來國外早上/下午/太陽下山後會使用不同的招呼語,為了記詞彙的意義寫筆記的時候開始用,後來打字情境下打招呼也會用……結果某年開始就變成支語了覺得很錯愕……
我還喜歡打夜安,應該是小說或其他地方看來的,求學時期很喜歡看課外讀物,類型也很雜。都是在開始戰支語之前就有用……
睏惑黑羊⁷ ✧ 菜鳥太刀
@BlackSheep_Art
Tue, May 20, 2025 2:56 AM
現在想不出直接例子,有些以前就有在用但比較冷門的術語/小圈圈用語也會被說是支語。
像是一些遊戲術語,因為從小就愛打Game看/用得很習慣,結果後來被說是支語,也是很錯愕XD
重嬰○哭倉村口石敢當
@likefu6xj4bp6
Tue, May 20, 2025 8:29 AM
支持噗主的論點,以前使用立馬、貓膩、體現被說是支語真的很難以理解,不是支語警察們自己不知道的詞彙或者自己少用的詞彙就等於支語。跟我講"現代脈絡"下少用/不用我也很難接受,這些人是不是應該先查"現代"是什麼意思,網路使用者的年齡範圍那麼大,大家的"現在"可能相差到十年語詞經驗,所知自然不同。只以自己的經驗做判斷真的很瞎........
ココレミ★廢文生產器
@a29949875
Wed, May 21, 2025 8:53 PM
我是不用晚上好派的就是 但可以理解同時間帶的確缺乏其他招呼用詞彙
話又說回來 雖然上面有人說台灣漢語相較中國漢語是較年輕的 但我正好看到一個說法是認為台灣漢語雖然與在地文化融合 但其實依舊比現代中國漢語更接近原本的中國漢語
以大躍進~文革時期為分界 隨著新中國(共產黨)自己把過往的舊中國這種文化上的連綿性割裂開 新中國政府在舊中國的廢墟上重建一個“像“舊中國的“新中國“
現代中國實際上是在喪失了許多基本精神與文化(包含措辭言語.對自身與世界的認知.民族性)的情況長出來的
ココレミ★廢文生產器
@a29949875
Wed, May 21, 2025 9:06 PM
所以即使一個殘敗的中國政府帶來了不完整的中國文化 試圖融入不成反倒被當地文化強行融合 也依舊比直接拋棄的那群要來的純正
新中國對於台灣而言反而還比較像胡人.北方民族之類 帶有獨特外來文化的熟人
但很不幸的 在龐大人口基數下不管幹什麼都很可怕 包含文化輸出 尤其就在他們隔壁的台灣更是文化被征服的重災區 現在我們可能只是自認“稍微挪用“ 但誰知道在過個十幾二十年 這樣被“挪用“的價值觀會不會反而深入我們的文化 或是這個文化下的人群
ココレミ★廢文生產器
@a29949875
Wed, May 21, 2025 9:25 PM
上述觀點在這篇的留言 這篇正文應該也同時可以作為延伸閱讀(或新的戰場)
Facebook
我自己結論比較簡單啦 語言和思想是相互影響的 語言可以腐化思想 思想同時也能腐化語言
那些聲稱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語言是活的 所以語言隨時間變化是正常現象的人在我看來就是典型的被工具操控而非使用工具
這種人在現代很常見啦 倒也很難說什麼 尤其現代很多科技產物也的確是往支配使用者的傾向設計.發展
載入新的回覆
這個詞很久了……它在口語使用上不流行,但書籍等是老久前就有在用………………
軟糯以前就有用過了
真正要關切的是「判斷力」、「識讀能力」。當你與陌生詞彙相遇而有所警覺時,第一件事不是自行判斷,
而是查詢!
而是查詢!
而是查詢!
資訊爆炸的時代,判斷是非變得格外麻煩,但僅憑自己的所知直接把眼見歸類支語/非支語,那跟放棄沒有兩樣
原來古文的軟糯指的是米飯口感,跟現今支語指甜品香甜可口或是拿來形容女孩子香香軟軟還是不太一樣。
只接受軟糯用來形容中部粽口感那個噗主最後還惱羞今天看脆有看到個學生在抱怨文言文有什麼用,也不可能在職場上對人說那種過時的語言。
看到這一則我就在想「孩子啊你讀文言文至少可以知道軟糯可能是老書裡會出現的古語」。
歷史跟老詞彙真的不能隨便亂亡。
反之亦然
中部粽難道不是堅硬如石(地方笑話)我個人認為目前市面上的娘惹糕或椰子糕會比較符合軟糯這個形容。一個詞之所以是支語,跟他是不是書裏/文章裡/康熙字典裡/說文解字裡/etc⋯有沒有寫的中文其實沒有關係,而是他這個用法不見於台灣漢語。而我們為什麼要判斷這個用法/詞彙是不是支語呢?就是要分辨說這句話/用這個詞的人是不是支那人啊。
舉這噗出現的例子,大家只要回想一下「貓膩」和「軟糯」什麼時候出現在生活裡,又怎麼出現的就知道了。小時候聽老一輩的人用過這個字嗎?老師說過這個字嗎?學校同學呢?支不支語,本來就來自於生活經驗,而不是這個詞彙是不是「正確的有傳統的中文」。
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有點怪
不管是舉例的例句還是關於企業親不親中的判斷
這並不是在扯淡,因為事實上我們可能沒有人能跟老外說明為什麼中文有「筷子」、「碗子」但是沒有「匙子」,有「窗子」但是沒有「門子」⋯⋯文獻可以證實某個詞彙存在(或是存在過),但這跟它是不是台灣常見用字用法(ex質量vs品質、馬鈴薯vs土豆、視頻vs影片),其實沒有關係。
這感覺最後會變成個人人生經驗的問題,對我來說某些詞不是支語,對他人來說某些詞是支語,對現在的小孩而言,「土豆=馬鈴薯」也會變成「小時候就聽長輩用過的用法」,那這樣土豆當馬鈴薯來使用就不算支語了嗎?
我是覺得噗主的定義比較合理,「支語的定義應當是網路發達以來,隨流行文化產生的流行語或網路用語,容易隨媒體大量擴散,而且對台灣而言『會取代原本就有的詞』」
不是很重要但是順便提一下,「貓膩」一詞就是我20年前讀國小的時候,在某本出版年份大概是1980~1990的讀者文摘上看過的詞,然而現在就被某些人認為是支語了
然後我也同意噗主說的,對台灣漢語的用法會造成取代的支語是最需要考慮的那一部分⋯⋯話說回來,語言會有流變很正常,但支語問題本質上不是語言學問題,而是敵我辨識的政治問題。複雜的點其實就在這裡。(不然我們早就該有包括但不限於日語問題韓語問題港語問題了;都沒人要吐槽「達人」「萌」這類詞彙根本不是其漢字本意的問題XDD)。
至於「貓膩」一詞,如我前面所述,用《讀者文摘》背書只能證明「貓+膩」可以形成一個中文詞彙。但當你日常感到這件事背後有古怪,有隱情的時候,台灣人會有多少人講這個詞,又是另外一回事;而這個才是分判一個詞在現代脈絡下是否是支語的標準。
我知道這個等式的時間早於兩岸開放,起因就是小時候吃的眷村家常菜有一道叫「寧波小土豆」
這道菜使用的就是小顆馬鈴薯
而當時大部分的眷村人並不稱呼馬鈴薯為土豆
他們更多是叫洋芋
包含上面那個川菜炒土豆絲,我外婆是四川人但他從沒這樣稱呼過馬鈴薯
也就是說,至少30年以前,當時的外省人中可以說僅有寧波和寧波周邊地區的人才以土豆稱呼馬鈴薯,不排除方言的可能
所以對我來說,除了菜名和寧波人,把馬鈴薯叫土豆的用法是中國人自己莫名其妙造成的歪風
同樣的上面說的「沒有門子」,但小說裡也有出現過門子,但指的不是門而是人
當然這些用語出現在章回小說裡其實都是偏俚俗粗魯的
現今中國很多逐漸主流的措辭在台灣或者章回小說的紀錄裡都是粗俗的方言,只能說那些年真正的知識份子被殺光了,中國的文字文化也只能用「大家都懂」的方言和粗俗用語填補這部分空白
例如這種「土豆」就是明顯的支語XDDD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土豆
外省家庭和當時漢化(二戰結束時台灣的主流語言是閩南語和日語)比較深的家庭比較有機會接觸這種老北京話,所以好奇問問>w</
外公在我媽還是小孩的時候就過世了,也沒有聽過外婆說日語,我猜我家應該是以閩南語為主的家庭,個人猜想我媽有可能是求學階段跟同學接觸到或是在書上看過,所以就會拿來在日常使用
扯題了貓膩的狀況,其實是「在現代台灣已經沒人用」+「在中國普遍通用」,所以才會變成被認知為支語的狀況;如前面所述,為什麼需要有支語?根本說來就是拿來「判斷這是不是中國人寫的/說的東西(以避免被統戰/吃到大內宣etc)」。這個場合要證明它不是支語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其實還是「現在哪邊比較常『用這個方法用這個詞』」。
然後順帶一提,你上面說遇到的那個「既然是方言當然是支語」那種,會這麼說的人純屬200%沒文化,不用理他。我覺得如果現今大眾文化水準都足夠,想要以常識判斷這個詞是不是支語沒什麼問題,然而現在更多人是自己見識不夠、中文能力差,卻指著別人說是支語,然而對被指責的人而言,那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本來就一直都有在使用的詞。我會舉例貓膩就是因為我曾經被人這樣指責過,但是對我而言那是我日常本來就會用到的詞語。
另一個很常被指責是支語的詞還有「立馬=立刻、馬上」,這個例子是我的師長,她是外省二代,從她還小的時候就常在眷村使用這個詞了,結果近幾年「支語」這個稱呼出現以後,她就跟我抱怨過明明她日常就會使用這個詞,還要被說是文化入侵,讓她很煩(她本身支持台獨,所以這讓她更煩)
嚴密說來支語問題要塵埃落定大概只有支那不要天天靠杯統一才有救,不然你看我們天天の來の去這邊一個達人那邊一個暴走,怎麼沒人要提這些都是小日本語⋯⋯
另外冷知識,「攝護腺」這個詞也是當年(快200年前)的日語。日本和中國後來都改了,就只有中華民國留著。欸嘿。立馬
曬腦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現在沒讀書的很多只是想提醒一下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Mandarin 華語,本身就是北京官話⋯⋯會選擇這個口音/方言當「普通話」,也是有一段歷史的。而語言背後本身就反應了一整套文化,所以夾雜「貓膩」這種方言老實說並不奇怪。
最會講北京話的本來就是北京人,當年學習這套語言的人想要掌握度高,本來就會不小心把他們的方言俚語學過來;像台灣的英文教育也很美式,英文好的人可以聽得懂一堆美式俚語,但英國人根本不會用這些詞。
比起定義一個詞支不支,我覺得重要的是保留台灣人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深化使用中文和其他語言的能力,才能真正保留台灣人獨特的表達方式。
當然如果能夠去學習、保存、使用自己的母語,應該是最好的。
代表的是如垃圾等中國北方方言成為支那漢語標準的一統現象
是patata還是pototo(
現在對2000年代的人講無名小站和奇摩家族他們可能也會覺得那是什麼支言支語)這點才是比較奇怪的
我印象中我小學的電腦課程中 點兩下這個動作就是雙擊(2005年之前)
可以理解台灣主流口語就是說點兩下
但因為工作翻譯需要比較正式用語 所以我選用了雙擊
結果被同事說感覺是中國用語QQ
但我記得這個詞以前就有在使用吧
右鍵兩下
滑鼠連點、左鍵點兩下...等等
有時候被人說某某詞是支語的時候可能需要請對方提出相應的詞。有時候真的會想不起來。像充電寶真的太順口了,導致我有一陣子一直記不住行充(行動電源、行動充電器)的完整名稱。
因為有時候感覺還是最重要的
不過剛剛我搜尋了一下 的確2005年台灣就有這樣使用了
你們拿去參考
我尤其受害的部份就是零星少用的後果。我自己從高中時代就因為看漫畫、後來看英美劇跟小說,就會說早上好(貴安)、下午好(下午時段,下午了大家好)跟晚上好(打招呼)。
因為對我來說「晚安」就是分兩種,我的「晚安」是睡覺時說的,「晚上好」是沿用good evening。
結果近年盛行支語出警,到去年月月鳥出來插嘴說不講這個詞之後,它瞬間拉仇恨到了1000%支語……我完全是直接衝擊式的受害……
雖然比較不日常 但是很多用語是以前就有的
然後之前看到有人做了圖,說堵車是支語,塞車才是我們常用的詞彙
如果不是的話其實也不用在意這些什麼支語警察啊? 反正他們的聲音只會是少數,而且還肯定會式微。
更別提台語中眾多的日語痕跡
以我本人來說,那些會被我區分為討厭的中國用語除了語感粗暴,很多時候這些詞句的流行有劣幣逐良幣的感覺和已經出現的不良結果
但除此之外,富含意趣和求生中還是要吐槽的那些用語,倒是用不用都行
不得不說,有生命危險的社會環境下,很多時候文字也會為了那些無法被徹底殲滅的意志而瘋成有趣的模樣
有時看他們拐彎抹角的比喻嘲諷,那種自暴自棄的刻薄與戾氣,確實是台灣不容易看見的文字底色
個人特別雷“質量”,還有把“估計”當“應該”來用,還有“概率”。
上面提到的早上晚上好、賭車,和其他跟著左岸短影音而被增加了使用率的詞彙,聽到了也是很皺眉頭但不會多說什麼,因為對我來說這些詞就是從在公共場合手機開超大聲的吵鬧左岸“視頻”裡竄出來的,那個厭惡感已經連結起來了。
最痛苦的一次是在牙醫候診室,真的開的靠北大聲,櫃檯或是醫生本人也不制止,一直在想要不要出聲勸阻在心裡拉扯。
我的晚安也是睡前的道別語,而不是見到人的時候的招呼語
晚安對我來說就是要去睡的時候道別用的,無法與晚上好相互替代+1
我是台北人,家裡閩客混血,然後外婆是原住民。全家的共通語言是中文,所以互相不會以母語對話(不然家裡一定有部份人聽不懂)
然後這些詞主要是聽師長同學在講,以學區來看這邊是比較多外省人沒錯,尤其多教職&公務員。
軟糯這詞確實是中國短影音流行後才開始由中國人帶頭大量使用......同時期還有絲滑吧,台灣人用這詞只有印象在以前巧克力的廣告詞有出現過
我不記得第一次聽到/使用晚上好是什麼時候,但晚安對我來說也是睡前才講,直接替用很奇怪。我自己有意識使用晚上好是學外文的時候發現原來國外早上/下午/太陽下山後會使用不同的招呼語,為了記詞彙的意義寫筆記的時候開始用,後來打字情境下打招呼也會用……結果某年開始就變成支語了覺得很錯愕……
我還喜歡打夜安,應該是小說或其他地方看來的,求學時期很喜歡看課外讀物,類型也很雜。都是在開始戰支語之前就有用……
像是一些遊戲術語,因為從小就愛打Game看/用得很習慣,結果後來被說是支語,也是很錯愕XD
話又說回來 雖然上面有人說台灣漢語相較中國漢語是較年輕的 但我正好看到一個說法是認為台灣漢語雖然與在地文化融合 但其實依舊比現代中國漢語更接近原本的中國漢語
以大躍進~文革時期為分界 隨著新中國(共產黨)自己把過往的舊中國這種文化上的連綿性割裂開 新中國政府在舊中國的廢墟上重建一個“像“舊中國的“新中國“
現代中國實際上是在喪失了許多基本精神與文化(包含措辭言語.對自身與世界的認知.民族性)的情況長出來的
新中國對於台灣而言反而還比較像胡人.北方民族之類 帶有獨特外來文化的熟人
但很不幸的 在龐大人口基數下不管幹什麼都很可怕 包含文化輸出 尤其就在他們隔壁的台灣更是文化被征服的重災區 現在我們可能只是自認“稍微挪用“ 但誰知道在過個十幾二十年 這樣被“挪用“的價值觀會不會反而深入我們的文化 或是這個文化下的人群
我自己結論比較簡單啦 語言和思想是相互影響的 語言可以腐化思想 思想同時也能腐化語言
那些聲稱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語言是活的 所以語言隨時間變化是正常現象的人在我看來就是典型的被工具操控而非使用工具
這種人在現代很常見啦 倒也很難說什麼 尤其現代很多科技產物也的確是往支配使用者的傾向設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