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克拉底在理解柏拉圖的「哲學」概念後,便嘗試顛覆該定義。柏拉圖繼承了色諾芬尼與巴門尼德提出的「真理」(al i theia)與「信念」(doxa)的區分,並且相當重視與真理密切相關的「學知」(episteme)。他一方面透過以數學為主的各種學科提出教育計畫,另一方面強調從人類的感覺與信念中提升的「改變靈魂」才是哲學的真正目標。柏拉圖認為,作為知識標的理型(Ideas)是絕對不變的存在,而普遍性則是其特徵。
「此外,柏拉圖學院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尚存在許多不明確的地方。十九世紀後半德國古典學者維拉莫維茨—默倫多夫(Ulrich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 1848-1931)提出了「信徒團」(thiasos)的說法。所謂「信徒團」是在雅典獲得公認的宗教結社,能夠獲得法律保障及經濟援助。儘管這個說法廣為流傳,但現今的研究傾向於否定這一假設。然而,即便學院並非信徒團,仍然應該是一個相對自由且自律的組織,並由歷屆學院長領導和經營。雖然學院在歷史上曾經衰退甚至中斷,但從創立至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 483-565)於西元五二九年下令關閉異教學校之前,學院依然延續了九百多年,成為許多哲學家研修的場所,並作為西方哲學的象徵而受到後世的讚頌。」
Antinomian (from Greek ἀντί anti “against” + νόμος nomos “law”) refers to a person or belief system that holds that moral or religious laws are not binding,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are under divine grace.
• “Stoa” = covered walkway or colonnade • “Poikile” = “painted” or “variegated” (from ποικίλος, meaning colorful or intricate) • So Stoa Poikile means “Painted Porch”
由這些不同宗派的特徵(當然還可以列舉其它特徵)聚集而成的諾斯底主義——過去的諾斯底主義包含各種各樣的派別—與馬吉安派(Marcion of Sinope)有相似之處,後者常被認為是對舊約聖經(特別是創世紀神話故事)的諧擬,而且在許多特徵上類似於諾斯底主義。這些不同方向的思想相互加乘,可能導致棄舊約聖經而去的情況發生。」
「道安師從佛圖澄(三一二-三八五),最初他試圖透過道家和道教的觀點來理解佛教。此種理解在形式上即是翻譯,過往也被稱為「格義佛教」,這種翻譯既非意譯也非音譯,而是將意義融入中國文化系統中的翻譯形式。舉例而言,涅槃(Nirvana)被譯為「無為」;真如(Tath ata ),亦即事物原本的樣態被譯為「本無」。但之後便不再採行此法,一如漢朝以降編纂了蒐羅漢譯佛典的《綜理眾經目錄》,最終並創立了彌勒信仰。」
日本學者們/譯者: 黃耀進/出版社:黑體文化
字數: 105,325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伊索克拉底在理解柏拉圖的「哲學」概念後,便嘗試顛覆該定義。柏拉圖繼承了色諾芬尼與巴門尼德提出的「真理」(al i theia)與「信念」(doxa)的區分,並且相當重視與真理密切相關的「學知」(episteme)。他一方面透過以數學為主的各種學科提出教育計畫,另一方面強調從人類的感覺與信念中提升的「改變靈魂」才是哲學的真正目標。柏拉圖認為,作為知識標的理型(Ideas)是絕對不變的存在,而普遍性則是其特徵。
與此相對,伊索克拉底則主張數學等理論性知識在實踐中並不派得上用場,反而強調透過周全思考後的健全判斷(doxa)才是重要的〔見《交換法》(Antidosis)〕。
伊索克拉底的哲學理念在以柏拉圖為主流的西方哲學歷史中,往往成為旁門左道或暗處的陰影。
辯論術這種「非哲學」的傳統,自柏拉圖以來因遭西方哲學排除,最終卻確保了自身的定位,即作為「哲學家的影子」而持續存在。如何重新評價這個影子,亦是現代世界哲學的課題之一(參考納富信留,《誰是詭辯家?》,筑摩學藝文庫)。」
原來academy 和柏拉圖有關耶!
一個契機就是前文已提及的蘇格拉底的死刑。在城中不拘場所與不特定的人進行哲學對話的蘇格拉底,不僅有時會招致提問對手的憎恨,還曾被捲入事端的人們誤解,加之年輕人缺乏謹慎的盲目模仿行為,導致了許多問題,因此人們給哲學貼上了反社會的標籤。
柏拉圖的學院實際上具備何種教育環境和基礎?其中又實施什麼樣的教育?
雖然今天我們僅能做出推測(參考廣川洋一,《柏拉圖的學院教育》),但大致可以描述如下:柏拉圖學院不收取學費,入學不受身分或性別的限制,學院中也有女性學員。柏拉圖本人幾乎不講授課程,而是透過共飲共食等共同生活方式,來促進共生的哲學理念。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機構與其說是學校,不如說更像是一個研究單位。」
這裡有講到書院
我覺得他介紹的還蠻有架構,但的確有點淪於列出每個人寫了什麼,但沒有明確解釋他們的哲學思想。就是有點像是名人著作一覽表。然後碎念的西塞羅又出現了。
....
伊比鳩魯學派將「心神安寧」(Ataraxia)視為理想狀態,斯多葛學派則追求「免於激情」(apatheia),即便是抱持徹底懷疑主義的皮浪學派(Pyrrhonism),也認為透過保留判斷可以達到內心不動搖的境界。」
——《世界哲學史2 古代篇(II)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發展》
犬儒主義
就一個人家罵他是狗、他就覺得我狗我驕傲,我還愛咬人⋯
Diogenes 示意圖
⸻
如同亞里斯多德,狄奧根尼也原本來自希臘北部僑民區,出生於黑海南岸的錫諾普。但他是在雅典獲得名聲(或更準確地說,是惡名昭彰),他的追隨者在那裡創立了有意挑戰律法的犬儒學派思想與行為流派。
據說,狄奧根尼的言行舉止異常到極點——他據傳曾在公共場所手淫,還曾命令亞歷山大大帝離開他用作臥室與床鋪的儲物甕,因為對方擋住了他的陽光。
⸻
Stoicism 名稱是因為Zeno 在雅典廣場的彩繪走廊Stoa Poikile 上傳道
• “Stoa” = covered walkway or colonnade
• “Poikile” = “painted” or “variegated” (from ποικίλος, meaning colorful or intricate)
• So Stoa Poikile means “Painted Porch”
Zeno 本人是賽普勒斯人
ChatGPT
「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的名稱來源於其創立者 伊比鳩魯(Epicurus),他是公元前341年出生於薩摩斯(Samos)的一位希臘哲學家。這個學派的名稱即是從他的名字 Epicurus 衍生而來,表示這是由他創立與主導的哲學流派。
伊比鳩魯學派主張追求快樂(ἡδονή, hēdonē)作為人生的最高善,但與感官放縱不同,他強調的是內心的寧靜(ataraxia)與身體的無痛(aponia)。這套哲學在古羅馬時期也受到許多追隨者的推崇,如詩人路克萊修(Lucretius)就是重要代表之一。」
其實伊比鳩魯這個學派我覺得還蠻不錯的啊,就是或者是追求身體健康心情快樂,死了就死了與我無關。感覺就很活在當下。
不過他的快樂很樸實無華,和朋友的交流這種。
「Epicurean 現在是高檔美食料理的意思,現在的英文Hedonism 指的是酒池肉林那種。」
「或許讀者會覺得突然提起語言有些唐突,但哲學——或者更普遍的一般學問,與語言有著緊密的關係,這應該是不言自明的。換言之,學問的基礎最終在於正確的區別和辨別,而這需要相應的精緻語言來達成。談到古代擁有此等精緻度的語言,希臘文無疑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除此之外,在希臘文的陰影下,拉丁語也發展出自身的智慧,並似乎能承擔起哲學活動。至於在耶穌時代,亞蘭語是否能承擔哲學,這仍然充滿疑問。實際上,亞蘭語的方言之一——敘利亞語,歷經數世紀後才將希臘文學識和文獻翻譯成敘利亞語,並因此被認為終於成為能承擔學問的語言。雖然同屬閃語族的希伯來語也產生了優秀的宗教文學,但根據上述定義,古代時期的希伯來語並未顯示出曾經擔負哲學學識的跡象。」
亞流派
「統稱為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的思潮在二世紀達到了巔峰。諾斯底主義無疑受到希臘思想的影響,但其起源卻存在無限爭議,此處不作深入探討。強調知識(Gnosis在希臘文中意味著「真知」或「靈知」)的重要性構成了諾斯底主義的基調,並且與善惡二元論密切相關。其內容也表現出靈肉二元論,認為靈是善,肉體或物質則是惡。在這一思想下,對造物主的評價往往不高,對舊約聖經中的創造天地之神也給予很低的評價。
由這些不同宗派的特徵(當然還可以列舉其它特徵)聚集而成的諾斯底主義——過去的諾斯底主義包含各種各樣的派別—與馬吉安派(Marcion of Sinope)有相似之處,後者常被認為是對舊約聖經(特別是創世紀神話故事)的諧擬,而且在許多特徵上類似於諾斯底主義。這些不同方向的思想相互加乘,可能導致棄舊約聖經而去的情況發生。」
「那麼,「基督教的希臘化」最終意味著什麼呢?在這裡需要先說明,這指的是基督教(的教義),或直接說是聖經的「學問化」。這一層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也就是說,從這一時期起,基督教中的神學論爭逐漸活躍,特別是圍繞所謂的三位一體論展開了非常精細且可稱為哲學性的討論(這些討論的詳細內容請參見本書第九章)。在這些討論中,根據的主要是聖經(當然是指舊約)的內容。換句話說,聖經的內容被視為學術討論的用語集或命題集來使用。
顯然,這種處理方式與將聖經當作宗教性文獻的傳統方法大相逕庭,但事實上,不得不說事情就是這樣發展的。」
神學的討論
【(前略)神不是什麼物體,也非存在物體之內。神乃純粹的知性存在,必須將祂想成不容許為祂添加任何要素的駕馭者。……神盡歸一〔monas〕,即所謂的單一性〔henas〕,祂是精神、全知的存在,亦即精神的原始泉源。(中略)我們無法想像身為萬物起始的神會是一種複合體。 (後略)】」
雖然是不可驗,但是還是要討論神的特性。
這一章其實重點在於,基督教的希臘化,開始進行了哲學意義上的神學討論。
講到諾底斯教派,然後談到三位一體關於耶穌是人是神的討論,以及君士坦丁大帝把人關起來的這件事。當然後面還有更多三位一體的討論啦。
他這裡還有講到一個很有趣的事,就是當時對於神的議論,與其說是哲學不如說是神學。
但是修道者也被稱為哲學家,因為他們是親身實踐。而在古代哲學不僅是抽象的思辨,還是可以實踐的生活方式,哲學者如何依據哲學而生活,才是被質疑的重點。
「今日的佛教流傳於中亞、西藏及東亞各地。其中一派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佛教,另一派則主要流傳於東南亞,過去被稱為小乘佛教,現在則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南傳佛教。這兩個佛教圈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根據現有資料,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主要差異在於各自經典的種類與數量。大乘佛教除了擁有上座部佛教的佛經外,還擁有龐大的大乘經典。
這些大乘經典中包含了空思想、唯識思想、如來藏思想,甚至進一步發展為密宗思想等多種深化至哲學層次的思想,佛教思想家們也基於這些經典內容構建了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在大乘佛教傳播的東亞和西藏,對應這些教義的儀式、信仰及制度展現出東南亞諸國所未見的特徵。」
空思想在真實領域中並存著終極真實(勝義諦)和世俗真實(世俗諦)兩個領域。其中,佛陀的教義以及一切語言化、歷史化的存在被歸為世俗真實,而超越歷史現象的終極真實則被視為佛教的超越層次。
隨後出現的唯識思想對現實的本質提出了三種樣態:迷妄的本性(遍計所執性)、關係的本性(依他起性)和終極的本性(圓成實性)。它透過深化的語言將空思想進一步體系化,並整合認識論與存在論的內容。
相對於此,如來藏思想則透過完全覺悟的如來智慧觀察眾生的內心,預言性地顯示出未來將實現的如來特徵,同時包羅了由空思想和唯識思想所展開的語言學、存在論、認識論及救贖論等。」
——
這一段有種他在說什麼的感覺
哈哈哈哈哈
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元素之所以能停留在早期佛教的無常、無我等概念階段,主要是因為它將思想重心放在行為實踐上,因此避免了在語言學上深入探討的努力。
相對而言,大乘佛教不僅將行為實踐納入考量,甚至連解脫等結果也都置於知識探索的範疇,並將其語言化。」
「第三,五世紀的法顯(三三七-四二二)、七世紀的玄奘(六〇二-六六四)、七至八世紀的義淨(六三五-七一三)等從中國前往印度取經的僧侶們,其紀錄中都出現相似的證詞,即大乘與小乘的僧侶在大多數場合都居住在同一僧院內,屬於同一教團。儘管這兩種佛教在誦讀的經典和禮拜的對象(如佛像、菩田正弘薩像等)上有所不同,但在社會制度上並無明顯區別。」
「第五,最後,近年在廣域的犍陀羅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印度語抄本,追溯至西元前後,以及六至八世紀間在吉爾吉特經藏中發現的抄本,均顯示出大乘經典與傳統經典並存並被保管在部派內部的事實。」
和第三章基督教要訂誰才是正典,然後其他都是異端邪說要幹掉,風格很不一樣。
這章主要講到漢,古典中國的儒術國教化。包含董仲舒天人感應說、王莽的「符命革命」、鄭玄六天說等。
還有今文經、古文經之爭,在東漢章帝時的「白虎觀會議」,整理出三綱六紀。
「中國的古典國家制度和區分善惡的基礎社會規範,於景帝時期的白虎
觀會議中得以正統化。根據白虎觀會議的思想內容所建立的儒家體制,已制度性地確立了獨尊儒家的體系,並完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官僚皆接受儒家思想的滲透過程。此外,自章帝時期開始,正式採取了基於儒家思想的統治方式,即「寬治」(以儒術為媒介,利用豪族勢力進行寬鬆的統治)。
這麼一來,章帝時期形構了東漢的「儒教國家」,「古典中國」的形制由儒術加以規範,完成了所謂的「儒教國家化」。」
「程艾蘭進一步指出,漢朝對佛教的關注主要集中在靈魂不滅、輪迴與業障等問題上。這些思想背景與道教的「承負」觀念有關,亦即祖先所犯的過錯將報應於子孫的觀點。此外,輪迴的概念也被納入道教信仰的框架來理解,認為若肉體達到靈性境界,便有可能獲得永生。如果果真如此,那麼在「儒教國家」成立的同時,佛教與道教思想交融的另一種思維模式也開始呈現。」
王弼—「無」:
王弼思想最大的特徵在於,他認定「無」是萬物的根源。《老子》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王弼對此解釋為「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道」與萬物的關係整理為:「本」(根本)之「無」與「末」(末梢)之「有」。
「無」,是無法更進一步切分、細究的終極依據。王弼的概念中「無」並非僅是「沒有」或「不存在」,而是一種終極依據。在此定義下,若能回歸「無」便可取得所有的依據,故得「全有」。「無」的形而上學,反而成為世界上各種事物的本質,強大地支撐起「理」。」
「如果是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他可能會稱這種思想為「自因」(causa sui)。那麼,這種萬物自然而生的觀念最終會走向何處呢?郭象認為,事物或人類的「性」就是「自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夫仁義者人之性也」(《莊子》天運注),並進一步解釋「夫仁義自是人之情性也,但當任之耳」(《莊子》駢拇注)。透過他的「自然」哲學,郭象直接肯定了儒家秩序中代表性的「仁義」觀念,認為這些都是人類自然本性的一部分,只需順應自然即可。」
「嵇康(二二三-二六二),主張應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即否定儒家所認定的現實世界秩序—「名教」。他強調的是在社會制度尚未出現之前的人類「自然」狀態,這種與儒家秩序相對立的態度,成為玄學發展的一個總體歸結。」
「道安師從佛圖澄(三一二-三八五),最初他試圖透過道家和道教的觀點來理解佛教。此種理解在形式上即是翻譯,過往也被稱為「格義佛教」,這種翻譯既非意譯也非音譯,而是將意義融入中國文化系統中的翻譯形式。舉例而言,涅槃(Nirvana)被譯為「無為」;真如(Tath ata ),亦即事物原本的樣態被譯為「本無」。但之後便不再採行此法,一如漢朝以降編纂了蒐羅漢譯佛典的《綜理眾經目錄》,最終並創立了彌勒信仰。」
(鳩摩羅什是中觀派)
「東晉時期活躍於廬山的慧遠(三三四年—四一六)。慧遠乃前述道安的弟子,道安被前秦的符堅(在位期間三五七-三八五)帶往長安後,慧遠前往江南進入廬山,他師承道安的彌勒信仰,創始淨土一派的阿彌陀佛信仰,並協助翻譯「說一切有部」的經典。
此派思想與鳩摩羅什帶來的中觀派相互對立。即便如此,慧遠仍與鳩摩羅什有書信往來,並派遣自己的弟子道生(三六〇—四三四)前往長安拜會鳩摩羅什,參加該處的翻譯小組。
這位道生的思想上某些部分不同於鳩摩羅什所重視的中觀派,認為所有存在者皆具佛性,皆可獲得救贖,主張頓悟說,以不同的佛教理解推廣教義。」
做夢的時候靈魂跑出來了嗎?感受是真的嗎?
但在夢裡覺得自己變成牛馬,但醒來發現沒有牛或馬的屍體。
可見夢是假的。
可見靈魂是依附在身體上的。
所以可見如果身體死了靈魂也就沒有了。
(形滅神滅)
這其實蠻經典的討論啦!我覺得給日本人寫完再翻成中文就變清楚了。
中文本身原文是什麼形滅神滅、形滅神不滅⋯
一整個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的繞口令⋯
其實我覺得范縝他的這個形滅神滅,然後人生是一連串的偶然性,而不是佛教的因果性,還蠻科學的🤣
我還蠻喜歡第七章的,我覺得他講得很清楚。
作者分三個結構,因爲瑣羅亞斯德教雖然形成的早,但教義相對乏善可陳,是父神有了雙生子,一是真理一是虛偽,人類必須選擇其中之一追隨。因爲真理和虛偽出於同源,所以有一神教的特色。
接著就是厭世的摩尼教二元論,創教的時候教義就相當完善。這個蠻有趣的,後面再來說。
第三點就是摩尼教之後,基督教傳入波斯,這時候的瑣羅亞斯德教,父神和善神(真理)合一,所以變成善惡二元論。超樂觀超開心的,大家當好人做好事,都不用獻祭自己,世界就會更光明,就可以拯救世界了,超棒的。
「根據自稱「耶穌基督使徒」的摩尼主張,《舊約聖經》之神與《新約聖經》之神,是完全相異的超驗性神明。使徒保羅在這一點上產生了誤解,將兩位神視為同一位,並因此將錯誤的基督教理念傳播於世。因此摩尼認為,保羅的靈魂應當為此誤解悔改。
取代假使徒保羅的,是根據真使徒摩尼的預言。《舊約聖經》的神來自黑暗世界,向人類傳遞訊息,教導他們如何在物質束縛中獲得安穩。
與此相對,《新約聖經》的神傳來神聖的啟示,教導人們應儘早脫離混濁的世間,回歸人類真正的故鄉,也就是光明的世界。摩尼認為,依照他的見解所詮釋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至於將他的教義稱為「摩尼教」,其實是後世對他的貶抑之詞,與他本人對教義的理解相去甚遠。
然而,這種區分的依據究竟來自何處,學術的實證研究卻提供了不同的見解。
一種可能性是,摩尼教的思想是在原始基督教框架內,針對經典解釋進行論爭時,從一個被稱為諾斯底主義的立場衍生而出的。這一立場的最大依據在於,摩尼本人自稱為「耶穌基督的使徒」,並宣稱其教義為「真正的基督教」。不論如何思考,這樣的宣稱與問題意識,顯然只有在基督教文化圈中才會出現。
作者支持第一種看法。
《舊約》的神來自黑暗,《新約》的神來自光明
黑暗神的把光明第一騎士給俘虜了,光明第二騎士把黑暗神連同光明第一騎士都封印住了。
於是黑暗神創造出人類,讓他們多生多養,才可以擴大物質界把光明禁錮。
於是光明第三騎士,也就是耶穌降臨,派遣使徒(包含查拉圖斯特拉、佛佗、耶穌)等去和人類呼籲叫他們返回靈性世界,就可以釋放出他們身上的光明要素。
所以,人類全滅的話,光明就回到世界了!
🤣🤣🤣🤣🤣
整個道德層面更上一層樓,有一種為了common good 所以把人類獻祭掉的感覺⋯⋯
請將本連結內容用現代台灣中文簡明摘要摩尼教創世神話重點 摩尼教殘經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光明與黑暗的對立:在世界尚未形成之前,光明界與黑暗界分立,光明界由「淨風」與「善母」等光明使者掌管,而黑暗界則充滿混亂與邪惡。
世界的創造:光明使者為了對抗黑暗勢力,將五類魔與五明身結合,創造了世界,包括十天八地、日月宮、業輪等,形成宇宙的秩序。
人類的起源:黑暗勢力模仿光明界的創造,造出了人類,使其受困於物質世界,並以五種「毒樹」影響人類的心性,使其陷入貪婪、憤怒、淫欲、愚癡等負面情緒。
救贖與解脫:光明使者降臨人間,透過智慧與教化,引導人類擺脫黑暗的束縛,恢復光明本性,最終回歸光明界,獲得究竟安樂。
這個神話強調靈魂的救贖與光明的勝利,並透過象徵性的描述展現摩尼教的宇宙觀與信仰核心。
——//——
新柏拉圖主義
神通術
之類的神秘主義
然後第九章就在處理三位一體的討論,討論的方式是希臘哲學式。
「我問ai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又具爭議性的問題,歷史與神學學者對「三位一體」的起源有不同角度的看法。簡單來說,它既不是單純源於聖經,也不能完全說是希臘哲學的產物,而是一種在聖經啟示與希臘哲學語言中發展出來的神學建構。」
這樣說好了 討論三位一體的方式 是不是希臘哲學的產物
ChatGPT 說:
這個問法很精準。
簡單說——是的,「討論三位一體的方式」基本上是希臘哲學的產物。我們來分層拆解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1. 「三位一體」的神學語彙是希臘哲學化的
2. 辯論與建構教義的方法是哲學化的
3. 形而上學思維框架導引神學的詮釋
你問得很好,因為三位一體本身是奧秘,但我們今天討論它的方式——
用本質與位格的邏輯分類、用亞里斯多德式邏輯避免矛盾、用普遍與個體的思辨去講「一中有三、三中有一」——
這整套方法論,就是希臘哲學的產物。 換句話說,如果你把哲學的工具箱抽掉,教父們根本沒辦法「討論」三位一體,只能默默地信。」
為什麼教父們和基督徒 要用希臘哲學來討論教義呢? 有必要嗎?
ChatGPT 說: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而且你問的是「動機」——為什麼要用希臘哲學?有沒有必要?這不只是歷史問題,其實也碰觸到信仰與文化的深層結構。簡單說,答案是:
對當時的教父來說,不只是有必要,而是非這麼做不可。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這個必要性:文化的、實踐的、神學的。
公元2~5世紀的地中海世界,希臘哲學就是當時的「知識語言」,就像今天學術界用英文與科學方法一樣。
如果你不用這套語言,你的信仰主張就像是講方言、寫筆記、出不了圈。
教父們深知:如果基督教要進入羅馬帝國主流、影響社會、教育、政治,它必須說哲學的語言。
他們不是想「改信仰」,而是要讓信仰能被當代人聽懂、尊重。
2. 實踐層面:面對異端與挑戰,要有清楚邏輯工具
初期教會面臨很多教義爭議(耶穌是人?是神?是兩者?)
如果沒有哲學語言和邏輯方法,就只能說「我相信就是相信」——這在內部可能可以,但在面對外部世界和異端(如諾斯底主義、亞流派)時完全不夠。
哲學提供了「定義」、「區分」、「推論」、「排除矛盾」等工具,讓教會可以建立正統,劃清異端。
✅ 總結:有必要嗎?
對當時的教父來說:
如果不哲學化,信仰無法對話也無法自保。
如果不理性化,教會就無法建立共識與正統。
如果不採用希臘哲學語言,基督教可能無法成為羅馬世界的主流信仰。」
「摩尼教由出身巴比倫的教祖摩尼所創立並提倡(可參考本書第七章)。
雖然摩尼教在羅馬帝國被視為非法宗教,但依然在帝國周邊地區活動,並在世界廣泛傳播。不僅傳至羅馬帝國的義大利、北非,還沿絲網之路傳播給各民族,後來更巧妙地吸收了佛教思想,傳至吐魯番和中國福建。此教義以諾斯底主義的善惡二元論為核心,並以神話加以裝飾,被定位為「諾斯底主義救贖神話的完成品」。
對年輕的奧斯定而言,當摩尼教以「真正基督教」的姿態出現時,他無疑感到極為震撼。基督教與摩尼教在奧斯定身上的相遇與衝突,成為世界哲學史上四世紀下半葉的重要事件。」
【摩尼教徒說靈魂有二種類。一為善…….另一為惡……他們說,前者乃至善,後者乃至惡,此二類靈魂過往為分離狀態,但今日則混合並存。而關於此混和的種類與原因,我則尚未聽過說明。(《兩種靈魂》一二•一六)】
然後後面就是在奧斯丁神的恩典VS 自我意志。
但意志的根源是什麼呢?奧斯丁結論是惡⋯
然後就談到了「自然狀態」vs 原罪
(難怪後來的啟蒙時代以及人類學家很愛討論人的自然狀態)
最後就是後記。
好啦⋯4-10章補完了⋯讀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