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
關於宮崎駿與作者導演的雜感
灯火
之前去看「Animage雜誌與吉卜力展」,展場入口處直接放了本『電影筆記』,強調鈴木敏夫是個奉行「作者主義」的雜誌編輯──後來看了展覽內容,才知道這個宣稱一點都不假

鈴木敏夫時期的Animage雜誌,一方面跟當時的許多電視雜誌、動畫雜誌一樣,扮演重要的資訊來源,介紹新番、為作品或角色寫特集單元,尤其重視與觀眾(特別是70年代後期日本第二次動畫熱潮下出現的迷文化)的積極互動

另一方面,Animage雜誌又強調動畫從業人員的創作者的地位,屢屢深度採訪,或者就直接在雜誌開連載(如富野由悠季的「イデオン・ライナーノート」),而這當中最被鈴木敏夫青睞的,莫過於宮崎駿與高畑勲,早早就已經為兩人製作專刊特集,逐一回顧兩人的過往創作,甚至雜誌內文就直接寫出「宮崎駿是一名作者」這樣的字句
灯火
而後來在鈴木敏夫力挺下,德間書店才投資製作了宮崎駿的『風之谷』,最後成為我們所知道的吉卜力──這就是眾所皆知的歷史了

我看完那個展後,腦中想的是:宮崎駿這個「作者導演」的身分(形塑我們現在的宮崎駿神話,乃至吉卜力神話的基礎),究竟是如何成立的?

當然宮崎駿的作品,很早就看得出有其一貫的個人風格;然而在端出『風之谷』之前,宮崎駿的市場反應普通,畫風不夠新穎,又一直在創作兒童向作品(不是當時的迷群會欣賞的,看來更「嚴肅」的科幻作品)──各方面來說,1980年前後的宮崎駿就是個已經「過時」的創作者

某種程度上,Animage雜誌為宮崎駿、高畑勲製作回顧專題的方式,根本是已經提前把兩人當成大師導演在經營行銷了──該專題的銷量並不好,可以想見並非市場需求,而是鈴木敏夫的專斷行為
灯火
我甚至想這麼宣稱:宮崎駿是先被塑造成一位作者導演,然後才真正成為一位作者導演的

當然所謂的作者性的來源,根本沒有必要區分先後;更何況早期宮崎駿的獨特且強烈的創作風格(就算被掩埋在兒童向作品底下而需要事後發掘,就算市場並不重視)也根本無法視而不見

但我想說的是,這樣先行的、純粹的、讓人無從質疑的作者神話的基礎(加上後來附加在吉卜力身上的眾多神話要素),會不會是宮崎駿在日本動畫歷史裡面,仍然無法有人取而代之的原因
灯火
那麼與宮崎駿對比的最佳對象,或許就會是富野由悠季──同時期端出突破的代表作,具備強烈個性,卻能以原創動畫作品(儘管本質上是玩具廣告)獲得當時的迷文化熱烈追捧的作者導演──1981年鋼彈劇場版上映時,由富野宣讀的「動畫新世紀宣言」,便是迷文化與作者化為一體的代表場景

鋼彈的消費方式,一開始就是與二創的想像力在一起的,製作專屬於自己的鋼普拉,想像其在一年戰爭的某處不為人知的戰事裡的活躍場景──鋼彈無庸置疑是富野的創作,但從來不會只專屬於富野一個人
灯火
我昨天參加活動,主講人趙鐸提到他的一個想法:前陣子話題度頗高的「吉卜力AI圖」為何會引起爭議?他猜想其中一個原因會不會是,宮崎駿的「作者」的地位在大眾心中,與其他的ACG創作(容許觀眾二創、挪用、想像,甚至將這些想像或回饋納入成為作品的一環)是不一樣的?宮崎駿/吉卜力就是有其不可冒犯之處?

的確一般動漫圈內通俗的說法,都認為「畫風沒有所謂抄襲」,就算模仿吉卜力的畫風,只要不去畫出具體的版權角色設計,或宣稱此為吉卜力官方創作,理應不會有什麼侵權問題(2016年時光相冊的「新海誠濾鏡」引發爭議,也是因為宣稱是官方授權、直接盜用原作背景素材的緣故)
灯火
另一方面,最近熱映中的『GQuuuuuuX』則是直接將二創的想像納入官方作品中,其中最有趣的,或許是庵野秀明編劇時,刻意模仿了富野由悠季的台詞風格──『GQuuuuuuX』幾乎是作者性的大雜燴,觀眾隨其所好在其中揀選,富野由悠季的作者性、庵野秀明的作者性、鶴巻和哉的作者性、榎戸洋司的作者性,跟觀眾的二創的想像交融在一起,又跟其他的鋼彈衍伸相關作品,形成一個龐大綿密的文本網路

宮崎駿的電影不會允許這樣的文本網路,即使是改編作品,他也總是把原作的性格刪減到最微小,只留骨幹的程度,而重新注入他所想要的血肉,這樣任性妄為,忠於貫徹自我意志的「作者」,我在想,會不會只能是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錢多得到處灑不完,才有可能養成的作者怪物──現在的日本動畫業界,已經不可能再重新養出這麼龐大的怪物了
灯火
曾經被點名為宮崎駿後繼者的新海誠(後期)、細田守,都是更重視其社會責任,有意與社會互動回饋的創作者;就算是最任性的片淵須直,也依賴著與迷群緊密的互動(眾籌募資也好、辦活動講座也好)來延續創作能量──他們當然都是作者導演,但是在宮崎駿這尊任性的作者怪物面前,那股神話般的「作者」靈光,反而顯得不夠亮了?

儘管近年日本重新能看到更純粹的,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動畫導演」出現,除了先行者的新海誠(前期)以外,像是岩井澤健治的『音樂』(耗時七年),堀貴秀的『JUNK HEAD』(耗時七年)都是此例;但就像歐美的獨立藝術動畫電影,他們就是市場的邊緣,是藝術影展的寵兒,卻無法有強大的商業影響力
灯火
這其中,岩井澤健治的近況是最值得關注的

他創設公司ロックンロール・マウンテン,一方面與主流的商業動畫業界合流,執導『百米。』這類看來是想在藝術與商業間取得平衡的動畫電影
(『百米。』:改編自『地』漫畫作者魚豐的出道作,雙男主由松坂桃李、染谷將太配音,預計今年在日本上映)

一方面又監製鈴木竜也的獨立動畫電影『無名的人生』(同樣預計今年在日本上映),同時自己更偏向獨立動畫的第三部執導電影『ひな』(改編自新井英樹的漫畫)也在進行中

也就是說,動畫因其媒介特性(大眾媒體、集體創作)必然是會遠離如純文學的純粹作者想像,如果日本的水土已經無法再養出任性的龐大作者怪物,除了像前輩導演一樣跟商業、跟社會、跟觀眾共謀以外,傳統意義上的作者有沒有可能找到其他出路?日本動畫業界中,藝術路線的獨立製片該如何可能?這會是今後的課題
灯火
題外話

宮崎駿另一個應該比較的對象是押井守,我也是看了「Animage雜誌與吉卜力展」才驚覺,押井守初期同樣是鈴木敏夫有意栽培的作者導演,OVA『天使之卵』就是德間書店製作的──只是押井守的作風實在太晦澀難懂,無法成為第二個宮崎駿般的成功案例

押井守同樣也曾經得到過商業投資的全力贊助,然而『イノセンス』花了20億日圓製作,票房只有10億,據說直到今天都還沒打平成本;同時期的吉卜力電影成本其實不相上下,如『神隱少女』(20億)、『霍爾的移動城堡』(24億),然而吉卜力的票房收入高達200-300億,回收全不是問題
灯火
為何作者性跟商品性,能夠恰好在宮崎駿身上實現了兩全?

比方說,他的作者性格早在1980年就已經被視為「過時」,然而卻得以在全球不斷擴張版圖,迎合了各國的對東方「想像」的需求(不論是歐美的靈性探求,或東亞發展國家的懷舊追憶),這其中是不是有關聯?為何這個模式看來已很難再複製?這好像是更重要的問題所在

如果要質疑上面對於「吉卜力AI圖」與宮崎駿作者神話間關係的說法的話,一個可能的問題是:大眾對「吉卜力AI圖」的排斥反應,究竟是基於宮崎駿的作者性(彷彿客觀的存在),還是基於這個作者性在受眾心中的某種接收後的模樣?

也就是,剛才被我說成是最純粹的、本質的、離商業最遠的宮崎駿的作者神話,是否根本也是大眾的集體想像所凝聚的某種共識?就像宮崎駿的作者導演之路,也是起源自『Animage』雜誌專題所創造出來的神話一樣?
卡滋馬
鈴木敏夫造神和造神前的宮崎商業成績普普確實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不過早期宮崎的作品是否因其面向兒童而歸類在過氣,考量到大塚康生魯邦與後來卡城的反應,我覺得在 70 後半的節骨眼來說,反而是綠魯邦太不兒童,所以先在 Animage 平台上成為當時正新興的大齡硬核粉絲們的談資,才促使鈴木覺得「用新方法應該賣的動」。
灯火
卡滋馬 :
謝謝,我會再想想看~
卡滋馬
另外我認為早期宮崎的劇場作品所具備的動作片特質,也是一反當代的印象,在那個時間點是新穎且成人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