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May 2, 2025 11:31 AM
Fri, May 2, 2025 2:12 PM
4
正在劇場
上次看《水鬼請戲》的時候坐第二排稍微會被擋到,所以今年戲曲藝術節的小表演廳 + 布袋戲組合我都會直接買第一排。
然後,此刻,《一個皇帝在南洋》,甘美朗樂隊跟戲曲文武場樂師直接坐在第一排正前方,形成了一個平面樂池,坐在第一排的民眾 me 直接獲得一副耳塞,究竟等等會不會用到,好刺激!
(我猜不會啦,嗩吶都在吹ㄌ還有什麼吵會怕)
歡迎也看這場ㄉ民眾來認親
22:00 更新:看完!回去來隨便寫一下紀錄~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May 2, 2025 3:08 PM
Fri, May 2, 2025 3:08 PM
OK 回家第一件事是吃止痛藥……
我接觸到太宗教的東西就會頭痛,今天整個頭痛炸,這戲有印度教、fo 教還有伊斯蘭教,談毀滅、時間與重生,實在是太宗教了一點qq
劇情是鄭和下西洋尋建文帝的歷史 if 線,三幕分別從馬歡、建文帝、鄭和的角度出發,談自我認同和自我追尋,三幕的主題分別是:失去名字的人、沒有名字的人、很多名字的人。
節目單:
https://event.culture.tw/...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May 2, 2025 3:25 PM
Fri, May 2, 2025 4:38 PM
謝幕的時候真雲林的團長李京曄就提到了兩種跨界的困難在於兩邊的包袱都很多,尤其跟掌中戲相比,印尼的偶戲(本次演出運用有皮影戲、杖頭傀儡戲、畫卷戲等)和甘美朗音樂常是帶有宗教色彩的,用於宗教活動和宮廷演出。
臺灣跟印尼本身都有不同文化,整個就是……融合了很多元素(一言難盡ㄉ程度)
像是臺上掌中戲演繹的是明代的故事、杖頭傀儡戲代表了滿者伯夷之人,皮影戲呈現的是俱盧之戰(印度的宗教故事),裡面又提到 fo 教的三愛:欲、愛、無色。
就像是鄭和本人出身回教,但又跟中國民間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般,用鄭和下西洋把兩個國家的跨界串起來真是怪合理的(但基督徒 me 真ㄉ物理頭痛qq)
而幾個文化的故事有都能對照,像是賭博、兄弟鬩牆、不同的毀滅、不同的重生。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May 2, 2025 3:33 PM
Fri, May 2, 2025 3:54 PM
製作團隊的許多人都有不同的文化跟宗教背景,彼此還是都保有了各自的特色,但也混搭了起來,像是掌中戲操偶師口白加了幾句印尼語,印尼偶戲師講了臺語(他講出「我心痛,因為我愛上一個人」ㄉ時候我真ㄉ笑出聲xd),最後北管跟甘美朗合奏時,北管配合進甘美朗的節奏整個融合重生出新的面貌。
前面說到三幕是不同的敘事者,每個人都拋出/回答了跟「身分」有關的問題。
第一幕的時候,擔任通事的馬歡問了語言與人的關係:不說官話的人還算是明朝人嗎?
第二幕的時候,建文帝問了:人是怎麼樣把自己跟他者切割開來的?
第三幕的時候,鄭和說他有很多名字,他自己決定了他自己。
本劇想討論的重點一言以蔽之,即節目單所謂「在多語多族多元的社會中,身分認同是否為可選擇的實踐?」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May 2, 2025 3:44 PM
三幕、三個敘事觀點、概念也分成三層(欲、愛、無色),毀滅、時間、重生。
編劇透過爪哇傳統信仰的神祇 Semar 來貫穿,讓各幕的動機得以成立,由他來引導每個人,所以他們才會一同出現在某個地點形成此刻當下。
每幕的內容會彼此重疊,第二幕會換個視角再重現第一幕的場景,第三幕亦同,但又逐漸向上爬去,螺旋式的完整這個故事。
舞臺也有三層,每多進一幕,Semar 和角色對話的展演就多往上推一層(上下層拋偶真ㄉ好好看……),前兩層都是掌中戲、最後一層則是皮影戲,進到了無色的境界。
馬歡因為賭博失去名字,經過了無名的真空,又重獲名字。
建文帝因為內戰失去頭銜,淪落南洋過著無名的生活,最後放棄玉璽和帝王的堅持,吃起了他曾經感到噁心的檳榔。
鄭和的定位是我覺得比較模糊的,他的動機相對不明確,導致下半場比較薄弱。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May 2, 2025 3:52 PM
Fri, May 2, 2025 3:56 PM
雖然沉澱之後覺得這樣的探討很有趣,但印尼的偶戲演出與甘美朗畢竟是臺灣觀眾比較陌生的演出形式,中場的時候有聽到一些民眾表示靠北管撐著,不然單聽甘美朗可能會睡著。
me like: 經過印度音樂ㄉ洗禮,我抗性有夠高ㄉ
下半場因為鄭和的動機不明確導致結尾的自我追尋整個弱掉,但 plot twist 讓他跟建文帝對談還是滿有驚喜感的,就一句「臣告退」來描述他對於建文帝身分的明白也是很不錯的寫法,可惜最後第七次下西洋和天房朝聖總有種狗尾續貂的感覺,雖然可以了解他有一些多重身分跟陣營選擇的掙扎,像是面對朱棣派給他的秘密任務時要在朱棣跟建文帝中選邊站,但對於他為什麼有自我身分認同的動搖還是不太明確。
well 只能說是有趣的嘗試啦。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May 2, 2025 3:59 PM
& 坐在第一排整ㄍ搖滾區,旁邊隔幾個人就是傳藝中心主任跟印尼駐臺代表,代表滿可愛ㄉ(噗首第二張圖戴黑帽者)……
最後謝幕這邊直接變成國際外交區,我倉皇逃走XD
坐第一排ㄉ另外一個困擾是常常分心觀察樂池XDD 北管那邊也好看、甘美朗這邊也好看(到底有沒有專心看戲?)
有趣的發現是敲銅琴的時候,為了避免震動殘響留到下一個音,所以樂師右手敲銅片的同時,左手會去到前一個音的對應銅片碰住它終止震動,所以左手都會比右手晚一個音,好好玩!
載入新的回覆
上次看《水鬼請戲》的時候坐第二排稍微會被擋到,所以今年戲曲藝術節的小表演廳 + 布袋戲組合我都會直接買第一排。
然後,此刻,《一個皇帝在南洋》,甘美朗樂隊跟戲曲文武場樂師直接坐在第一排正前方,形成了一個平面樂池,坐在第一排的民眾 me 直接獲得一副耳塞,究竟等等會不會用到,好刺激!
(我猜不會啦,嗩吶都在吹ㄌ還有什麼吵會怕)
歡迎也看這場ㄉ民眾來認親22:00 更新:看完!回去來隨便寫一下紀錄~
我接觸到太宗教的東西就會頭痛,今天整個頭痛炸,這戲有印度教、fo 教還有伊斯蘭教,談毀滅、時間與重生,實在是太宗教了一點qq
劇情是鄭和下西洋尋建文帝的歷史 if 線,三幕分別從馬歡、建文帝、鄭和的角度出發,談自我認同和自我追尋,三幕的主題分別是:失去名字的人、沒有名字的人、很多名字的人。
節目單:
https://event.culture.tw/...
臺灣跟印尼本身都有不同文化,整個就是……融合了很多元素(一言難盡ㄉ程度)
像是臺上掌中戲演繹的是明代的故事、杖頭傀儡戲代表了滿者伯夷之人,皮影戲呈現的是俱盧之戰(印度的宗教故事),裡面又提到 fo 教的三愛:欲、愛、無色。
就像是鄭和本人出身回教,但又跟中國民間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般,用鄭和下西洋把兩個國家的跨界串起來真是怪合理的(但基督徒 me 真ㄉ物理頭痛qq)
而幾個文化的故事有都能對照,像是賭博、兄弟鬩牆、不同的毀滅、不同的重生。
前面說到三幕是不同的敘事者,每個人都拋出/回答了跟「身分」有關的問題。
第一幕的時候,擔任通事的馬歡問了語言與人的關係:不說官話的人還算是明朝人嗎?
第二幕的時候,建文帝問了:人是怎麼樣把自己跟他者切割開來的?
第三幕的時候,鄭和說他有很多名字,他自己決定了他自己。
本劇想討論的重點一言以蔽之,即節目單所謂「在多語多族多元的社會中,身分認同是否為可選擇的實踐?」
編劇透過爪哇傳統信仰的神祇 Semar 來貫穿,讓各幕的動機得以成立,由他來引導每個人,所以他們才會一同出現在某個地點形成此刻當下。
每幕的內容會彼此重疊,第二幕會換個視角再重現第一幕的場景,第三幕亦同,但又逐漸向上爬去,螺旋式的完整這個故事。
舞臺也有三層,每多進一幕,Semar 和角色對話的展演就多往上推一層(上下層拋偶真ㄉ好好看……),前兩層都是掌中戲、最後一層則是皮影戲,進到了無色的境界。
馬歡因為賭博失去名字,經過了無名的真空,又重獲名字。
建文帝因為內戰失去頭銜,淪落南洋過著無名的生活,最後放棄玉璽和帝王的堅持,吃起了他曾經感到噁心的檳榔。
鄭和的定位是我覺得比較模糊的,他的動機相對不明確,導致下半場比較薄弱。
me like: 經過印度音樂ㄉ洗禮,我抗性有夠高ㄉ下半場因為鄭和的動機不明確導致結尾的自我追尋整個弱掉,但 plot twist 讓他跟建文帝對談還是滿有驚喜感的,就一句「臣告退」來描述他對於建文帝身分的明白也是很不錯的寫法,可惜最後第七次下西洋和天房朝聖總有種狗尾續貂的感覺,雖然可以了解他有一些多重身分跟陣營選擇的掙扎,像是面對朱棣派給他的秘密任務時要在朱棣跟建文帝中選邊站,但對於他為什麼有自我身分認同的動搖還是不太明確。
well 只能說是有趣的嘗試啦。
最後謝幕這邊直接變成國際外交區,我倉皇逃走XD
坐第一排ㄉ另外一個困擾是常常分心觀察樂池XDD 北管那邊也好看、甘美朗這邊也好看(到底有沒有專心看戲?)
有趣的發現是敲銅琴的時候,為了避免震動殘響留到下一個音,所以樂師右手敲銅片的同時,左手會去到前一個音的對應銅片碰住它終止震動,所以左手都會比右手晚一個音,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