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有雷)
休息時整理人在戲院中草草寫的拉片筆記,很難不覺得《罪人》的editing跟劇本處處是Blues裡頭那種call and response、Blue scale(藍調音階)在轉折處非得做增四度音程(不和諧)的特色。沒想到近期會有商業片可以達到這種選材跟形式相得益彰的狀態。
草記幾個點
Hey Man BOT
turtlecarryrabbit
1. Sammie(其實也不只Sammie,但他最明顯)片中提的所有願望跟得到的告誡最終都實現了,卻是痛苦跟快樂形成一種矛盾的疊加狀態,沒有好壞的絕對值存在,這真的是聽藍調時所謂「最好的那顆Blue Note冒上來」會有的灰色心情。
turtlecarryrabbit
Sammie提到他想開車,最後也真的開到車了,但箇中滋味如何又是一回事。Sammie的父親不斷告誡他Blues是與魔鬼共舞(魔鬼樂的典故),最後晚年魔鬼確實再度造訪,卻是人鬼殊途的堂兄,兩人只是寂寥地交換往事。Sammie唱的藍調是美國節奏音樂的母土,然而最終出現老年的Buddy Guy,很難不想到藍調今日雖受人尊敬卻多少脫離主流之外。電影使用IMAX滿版畫面捕捉下的一顆開車鏡頭在前半也出現過,卻沒想到收尾時的emotional impact會這麼大:單點透視構圖,上有藍天,兩側卻是漫無邊際的棉花田,夾著長長大路,是矛盾又動人的視覺意象,在限制之中尋找出口與自由,剛好也適合成為Blues樂種的註腳。
turtlecarryrabbit
就連Sammie最後唱的那首歌也有巧思──那其實是他把父親教會裡的福音歌曲給藍調化了再彈唱出來。有看到一些樂迷質疑這片是否否認了福音在黑樂裡的影響力,但我覺得Sammie的這段彈唱已經說完了一切。其實,包含Buddy Guy、Three Kings of the Blues這些活到80年代之後的藍調樂手在內,之後都很難不經歷某種形式的fusion跟異業合作。
turtlecarryrabbit
2. 覺得片中不少類似閃回的處理不真的是當事人的flashback,很多更像是透過配樂帶出各種情感蒙太奇,雖然俗、草根味重但也有非常多巧思。這部分的論證可能還需要我之後重看再refine,但我覺得片子後段很異常的形式處理是配樂完全沒停過,連傳統劇情片偶爾會在不同插曲之間把音景抽空讓觀眾耳朵放鬆的處理都沒出現,油門催到底……感覺剪片時應該也是把Ludwig Göransson的成品開著狂聽才能這樣做。
turtlecarryrabbit
3. 覺得那個所有人說像是From Dusk till Dawn的空間設置(吸血鬼的「請進規則」+室外包圍)被片子玩出一種非常meta的況味,幾乎像某種機制顛倒過來的後台音樂劇(backstage musical)──後台音樂劇常見的歌舞演出在這裡通通變成劇情內的真實演出(而非幻想出來的舞台情境),然後透過那顆奇特的長鏡頭把空間整個燒掉,才慢慢揭露出觀看者的位置(鏡頭是慢慢pullback到跟吸血鬼的視點重疊)。這部分真的腦洞大開,有非常多詮釋空間。
turtlecarryrabbit
4. 等到忙完之後真的來寫,大概構想會是……這片子別說是跟Steve McQueen的小斧頭(尤其Lovers Rock那集),也超適合跟張吉安的《南巫》(真的)擺在一起比較。固然《南巫》的手藝取經對象不同、也屬於不同的政治光譜,卻都有創作者回首成長養分、把特殊的歷史政治落實在民間藝術形式做特殊表徵的真摯感(就不提《五月雪》了,除非是當成反教材.....)。這種草根性跟野性才是電影的活力所在。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