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世界哲學史1 古代篇(I)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 - 伊藤邦武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世界哲學史1 古代篇(I)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

日本眾學者著/譯者: 鄭天恩/黑體文化/出版日期: 2025/02/12
字數: 109,197
讀嘛讀嘛 Jeany讀書
出乎我意料的(或者情理之中),一章就是一位日本學者寫的,所以讀起來更像是有中心主題的論文集的形式,而不像一本書。

噗友去參加《世界哲學史》新書發表會小火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0邁向世界哲學史/納富信留
01關於哲學的誕生/納富信留

簡述了哲學史,以及現在日本談到「哲學」都特指「西洋哲學」,非西方地區則以「思想」概括,不認為其構成哲學。

這就是這套書世界哲學的嘗試。

「雖然我們看到日本和中國對「哲學」這個詞感到不太自然,但「世界哲學」的研究本身就不應該僅限於特定的民族、文化或族群,也不應該排斥他者。在古希臘,哲學(philosophia)的定義為「熱愛(philo)並追求智慧(sophia)」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旨在追求真理和知識,因此必然具備普遍性。指的是超越一切限制,自身便能成立的特質,這也是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的核心概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哲學的普遍性可以分為兩種,其一是:哲學不受時代、文化與言語限制。只要人類存在和思考,就會進行這種普遍的思考活動。

其二則是:哲學的目標和對象是「普遍性」(universality)本身;換句話說,哲學是一種關於「普遍性」的知識活動。

從第一種意義來看,既然人類的存在是普遍的,那麼就不存在「沒有哲學」的時代或文化。從第二種意義來看,若某個思想體系不以「普遍性」為核心,那麼它就不應被視為哲學。

但是,當缺乏這些條件時,會產生嚴重的理論困難。首先就第一點而言,如果存在沒有哲學的時代、文化或民族,或者哲學的參與程度有所差異,那麼「哲學對人類而言是普遍的」這一觀點就會受到挑戰。

至於第二點,從歷史上看,哲學活動的多樣性令人懷疑這些活動是否真的都以普遍性為目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事實上,對「絕對真理的存在」與「普遍性的追求」提出疑問和批判,已經深刻影響了現代社會。然而,如果某些思考方法不以普遍性為目標,那麼它們就無法被稱為「哲學」,而哲學也就不再是人類普遍性的思維活動。」

討論什麼是哲學,哲學是否具備普遍性?

如果把源自希臘的西洋哲學作為哲學的定義,那就排除了世界其他地方有哲學的可能性從而否定了普遍性;而如果認為哲學具有普遍性,這是一個非常西方/希臘哲學的觀點,則排除了其他非西方文化和時代不以普遍性為特徵的思考。因此,這樣的「普遍性」就只是西方的特殊性而已。

總之這兩章並沒有提出解答,只是讓讀者思索一下「哲學」是什麼?到底有沒有「世界哲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古代西亞的世界與靈魂/柴田大輔

我現在才開始看《世界哲學史1》,然後發現原來我以為我沒看但其實我有看,但我把他和《亞洲人物史1》給糊在一起。

接著我發現我糊在一起真的不是沒有原因,因為亞洲人物史的第一章和他這裡的第二章西亞,根本就同一個作者XDDD

《亞》
第一章 巴比倫王漢摩拉比的野心 柴田大輔

《世》
第二章 古代西亞的世界與靈魂/柴田大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這章也是在講西亞(米索不達米亞)的神話,主要是蘇美文化。

「在先前介紹的神話中,創世紀被定位為這種時間與歷史的始源。時間將抵達何種終點,並沒有樂觀或悲觀的假設。儘管如上所述,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對時間的掌握無疑是透過歷時性的方式進行,但在他們的思維中,並不是將時間視為一條從始源朝向特定方向前進的線性過程。相反地,在蘇美語和阿卡德語中,關於時間的表現呈現出一種「倒退」的時間與歷史觀。

相反地,在蘇美語和阿卡德語中,關於時間的表現呈現出一種「倒退」的時間與歷史觀。在這兩種語言中,過去的概念常用帶有「前(面)」或「臉」意義的詞彙來表示,而未來則是用帶有「後面」或「背面」意義的詞彙來描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先前引用的《埃努瑪•埃利什》開頭篇章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稱其名」這一表述頻繁出現。當第二世代的神明拉赫穆與拉哈穆誕生時,他們不僅是「顯出身形」—即單純出現,還「獲得名稱」,也就是被賦予了名字。
不僅如此,對於「上方之天尚未得其名、下方之地亦未得其稱謂」的狀態,表達了尚未創造出來、什麼都不存在的情況,以「未得其名」來描述。在這裡,明示了一種理解,即「事物必須被賦予名稱,才能算是存在」。這與《舊約聖經》的創世觀存在共通之處。

例如,直譯為「一切名稱」的短語「minma shumashu」,是表達「一切事物、萬物」的最常用方式。換言之,無論是一般名詞還是專有名詞,「名稱」並非僅僅是事物的稱呼,而是與事物的存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就是事物存在的本質。」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前引的《埃努瑪•埃利什》開頭句所示,在這種意義下,賦予名稱與創造行為一同被記錄。在引文中被稱為「西穆多」的,正是定數。

西穆多是阿卡德語的詞彙,通常以複數形式(西瑪多)出現。它的意義直譯可以為「被決定之事/物」。西穆多與蘇美語的「納姆」(nam)相當;關於納姆的語源有許多說法,例如有人推測它來自於代表「某種事物」的「阿納•梅」這個詞。納姆也可以作為創造抽象名詞的要素——比如在納姆後面加上意味著「王」的「魯格爾」(Iugal),就可以形成「納姆 .魯格爾」(王權)這樣的詞彙。

因此,以下將採用接近西穆多原意的「定數」這個譯語。

所謂「定數」,簡單來說就是事物的「樣態」,或「應有的姿態與形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時的人認為,無論是天體的運行、山河的形成,還是包括各種動植物的自然現象,以及國家、城市、王權、個人生活與工作等社會文化事項,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有其被安排分配的定數,並依照這樣的法則運行與活動。

神話中所謂的「未有定數」的狀況,指的是世界創造之前的狀態。這一決定由眾神裁定,而確定的過程則透過眾神議會的決策和判決來表現。

然而,裁決的眾神仍無法超越定數,連眾神的存在本身也必須服從於定數。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世界觀中,「定數」是決定世界運行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它的宿命論性質並沒有那麼強;最重要的是,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定數」是可以改變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學識傳統中,各種占卜技法十分發達,但這些技法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闡明眾神所定下的定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學識傳統中,開發出了顛覆神明決定的技法;在蘇美語中,這種技法稱為納姆.普爾•比(意為「解決之道」)。這種技法的核心是透過上訴的形式,對眾神的判決表達不服之意;在大部分情況下,這種訴訟都是對眾神的法官沙瑪什提起的。對於不當的裁定,也可能透過重審的方式予以撤回。」

「蘇美人一方面不斷研究與實踐,以弄清世界各種大小事物背後的神意定數,另一方面卻也對這樣的舉動抱有疑問。在他們的論述中,會質疑占卜的有效性,並持有某種不可知論的觀點,認為眾神的意志究竟並非人類所能察知。」

——
我覺得主要是生活太險惡啦,所以逆天改命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就不然怎麼辦呢,沒辦法掛保證的啊。

古代人對於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可比現代人高多、心理韌性不知道要好多少,現代人基本上太追求確定性和精準可預測,所以心理層面上來說很剛性而十分脆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與聖經傳統不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並沒有「神明必然無謬且純善」的認知,但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不合理性,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學識傳統來說,同樣是一個重要問題。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智慧文學中,「人無法得知眾神意圖」的不可知論也是核心主題之一。
不僅如此,作品中還出現了對占卜以及「咒術」等技法有效性提出質疑的情節。

因此可以看出,儘管占卜和各式各樣的「咒術」技法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學識傳統中是主流,但對於這種主流的世界理解,民眾仍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蘇美人認為死者的靈魂會前往冥界。關於靈魂與冥界的觀念,我們在許多神話與禮儀的文獻中都可以找到相關記載。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冥界觀並沒有天國和地獄的區別,所有靈魂都會一起踏上冥界之旅。冥界一般被認為位於地下,有時被稱為「不歸之國」(蘇美語稱為庫魯努基),並且與陽世之間的往來並不容易,入口處有堅固的大門加以守衛。描述冥界樣貌的文獻中提到,那裡是個「陰暗、乾枯、缺少食物的世界」。

沒有死後的審判,等待著靈魂的冥界「生活」與生前的善行或惡行完全沒有關係;相反地,死亡的方式以及是否有供養靈魂的子孫才是影響靈魂在冥界生活的重大因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學者不僅進行著作的蒐集、書寫與編纂,還從事學識的實踐。其中的範圍,包括後來被希臘等地中海世界繼承並成為天文學和數學基礎的天體觀察,以及以今日角度來看堪稱為「咒術」的驅除惡靈、解除詛咒等技法。

事實上,今天的讀者仍在閱讀並深感共鳴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等文學作品,在他們的傳統中不過是周邊事物;對他們來說,眾神的讚美歌與占卜和「咒術」技法才是傳統的核心。這些技法大多用來解決當前的苦難,或是避免將來的不幸,具有實利的企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古埃及

「古埃及的思想與美索不達米亞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歧異。古埃及擁有自己獨特的神明體系和世界觀,其中在世界理解方面,包含天意與秩序、以及真實與規範等概念的瑪亞特(Ma'at)特別值得一提。瑪亞特是體現正義與真實的女神,通常以頭上插著鴕鳥羽毛的女性形象呈現,但她同時也代表了「創世瞬間出現的世界秩序」這一抽象概念。瑪亞特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西穆多有些類似,但她還掌管了天體運行等世界一切活動,為眾神與人類的關係定下秩序。她進一步為人類應遵從的倫理制定規範,並為後面提到的死後審判建立判斷基準。實現瑪亞特的理念,被視為埃及王(法老)的責任與義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古埃及思想對人類靈魂的理解同樣引人入勝。與前述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樸素的「艾丁姆」觀不同,古埃及在這方面的觀念發展得更加複雜。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但簡單總結來看,古埃及的理解中,人除了肉體外,還包括名字、影子以及難以翻譯的概念—「巴」(Ba)和「卡」(Ka),總計五個要素。

「巴」內含一個人除了肉體以外的所有特徵,換句話說,就是接近「人格」;而「卡」則是出生時展現出的一種生命力。「巴」在文字中以具有人頭與雙臂的鳥形來表現,「卡」則以兩臂彎曲的直立型態表示。如後所述,巴是自由飛翔的鳥形,而卡則因為是生命力的泉源,因此以肌肉壯實的兩臂形象來表現。

順便一提,巴在古代末期被希臘語翻譯為psyche。雖然這個翻譯只表現了巴的其中一個面向,但巴被翻譯為psyche的事實,在思想的傳承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些人的構成要素在死亡問題上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首先,人的死亡被視為生命力「卡」離開肉體的結果。然而,卡在肉體死後仍會持續存在,為了維持卡的存在,需提供與生前相同的食物。

另一方面,由於卡需要肉體作為寄宿場所,因此遺體必須製成木乃伊以加以保存。死後,巴也會繼續存在。人死後,巴在白天會在世上徘徊,晚上則會回到墓中,與死者木乃伊化的肉體結合,使肉體得以持續存在。

另一方面,死者被期待在來世能夠復活,他們在來世的姿態被稱為「阿克」(Akh)。

要成為阿克,死者必須讓「卡」和肉體一起踏上來世的旅程,但顯然死者的肉體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由「巴」代為踏上旅途。如果「卡」和「巴」能夠無事合體,死者就能成為阿克,永遠存活下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而,為了成為阿克,死者必須在司掌冥界之神歐西里斯及埃及全境的四十二尊神明面前接受死後的審判。

死者必須告白自己在生前無罪清白,即進行一種「罪的否定告白」,然後在秤上將自己的心臟重量與前述的瑪亞特——通常以女神瑪亞特的形象或象徵她一部分的鴕鳥羽毛形狀——比較與測量。如果心臟和瑪亞特能夠保持平衡,這就證明了死者的清白無罪,並將由眾神的書記官托特神向眾神報告。

聽取報告後,若眾神認為死者無罪,死者便能平安無事地成為阿克。這種死後審判也是埃及倫理觀的根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專欄1:人類世的哲學/篠原雅武

「作為誕生、繁榮,然後消失的眾多存在之一,人類在與其他存在的關聯中而存在。這樣的認知不僅是「即使人類消失,世界依然存在」,更是「人類以外的存在依然會持續,並會產生嶄新的變化」。在這個不管人類是否存在都會繼續存在的世界中,思考「人類仍然存活著」的問題時,更應該追問:「在人類依然存
活的情況下,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
這本書的專欄設計很有趣欸,根本就是給讀書會直接拿來用的動動腦衍生討論的問題

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3舊約聖經和猶太教中的世界與靈魂/高井啓介

「舊約聖經所描述的「世界」(天與地),與希臘化時代用「kosmos」來表示的「世界」有著顯著的不同。這個世界的秩序並非透過自然的內在法則而獲得,也不是因為這樣的法則而得以維持。構成秩序的是神的意志,正是將這個世界調和並創造為井然有序之物的神之意志。創造故事的作者一再重複神的話語,強調世界是「甚好之物」。神對這個世上存在的一切給予肯定並賜予祝福。在這個世界中不存在惡的東西或不需要的東西;這是舊約聖經根本的世界觀。」

「因為神的創造偉業在世界中展現,所以人類能在世界中發現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諸天訴說/神的榮耀,穹蒼傳達他的手段」,被造的世界(自然)也會讚美創造之神的偉業。在擁有尼非什(靈魂)這層意義上,人類和動物具有共通性。

然而,在第一個創造故事中,雖然作為被造物,只有人擁有「神的形象」(〈創世紀》一:二十七),因此人被賦予了特別的地位。這個「神的形象」在拉丁語中稱為「imago dei」,並且在基督教神學中被熱烈討論。正因為人類如此獨特,神才將世界委託給他們(〈創世紀〉一:二十八)。

站在神所創造的被造物之頂端,作為活生生的尼非什而存在的人類,必須永遠承擔義務,努力維持自然乃至整個世界的秩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4中國諸子百家中的世界與魂/中島隆博

每次看不同國家的學者研究漢學,都覺得很有意思。
本章討論了世界、魂、物化、化性等概念,談到孔子、莊子、孟子,還短短地比較了荀子,談到荀子引入「歷史性」的概念,制度引入最後仍然會不斷變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5古印度的世界與靈魂/赤松明彥
「在十八世紀末,受到歐洲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梵文研究開始蓬勃發展。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隨著《吠陀》和《奧義書》等眾多梵文文本被翻譯成德文並出版,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然而,在提及「印度哲學」時,知識分子們的關注往往仍帶有東方主義的色彩。黑格爾對印度的關注也未能避免這種批評。

但是多伊森不同,他屬於這些人的下一個世代。一八六四年,他進入伯恩大學,專攻哲學、神學與文獻學,同時開始學習梵文。

他⋯寫道,透過印度的方法來認識世界的好處在於,這使我們西方人清楚意識到,自己其實是被整個西方宗教與哲學的偏見所封閉,形
成了一種狹隘的觀點。接著,他冷靜地指出:

『黑格爾說掌握事物的唯一可能就是透過理性方法的建構;但是它(印度方法)讓我們察覺到,其實還有完全不同的方法存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多伊森在這裡將印度哲學的時期區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吠陀時代,第二期為梵書與奧義書時代,第三期為吠陀以後的時代。」

作者對此分期解釋了贊同的部分以及反對的部分。

然後改成用「世界」與「靈魂」切入。這個角度應該是這本書的統一切入點,因為他前面幾章也都是從這個角度來剖析不同文化的「世界」和「靈魂」的概念,前者是起源傳說和世界觀,後者牽涉到死亡和存在。我覺得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印度的「哲學書」〔達爾夏那(Darsana)或者夏斯特拉(Shastra)〕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們的哲學技巧。

基本上,這些作品以對話的形式展開。作者首先針對一個主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後提出對該見解的反論。這些反論可能是實際上由其他論者提出的觀點,或是作者自己假設的反駁。主張與反論交替進行,有時還會出現主張和反論交錯替換,或是其他論者加入討論。透過這種方式,最終會出現一個暫時性的結論,然後繼續批判和回應,最終達成一個稱為「定論」的結論。

雖然這種議論方式源於《吠陀》時期的解謎論戰和神學問答傳統,但經過長年的整理,最終演變成了「邏輯學」。印度的「哲學書」大多以對話體或論爭的形式展開,幾乎沒有任何思想家會詳細描述某個主題的邏輯思考過程。因此,可以說這是印度哲學技巧的最大特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一個重要特徵是,這些對話或論爭所產生的多樣世界觀在古印度便已存在,並且允許它們共存。

如前所述,西元前五百年左右是印度的變革期,當時的思想界可以與古希臘的詭辯者和古代中國的諸子百家時代媲美,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初期佛典中,當時的思想家被稱為「六師外道」(六位異端、非佛教思想的論述者),生動地描繪了他們的活動。

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中所傳述的各種對話與論爭也體現了相似的情況。古印度人透過多樣的思考碰撞以及邏輯思考的合理性競爭,努力接近真理。當然,這些議論也受到不同學派的「傳統思考方式」(教條)的束縛,但他們以各種方式挑戰這些教條,並在共用合理的邏輯框架下展開討論,因此相對自由。這種有時被稱為「印度式寬容」的態度,也可說是古印度哲學技術的一個特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眾所公認,奧義書的中心思想是「梵我一如」。在這種思想中,「梵」(br ahman)指的是宇宙的最高原理,而「我」(阿特曼)則是個人(個體)的原理,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將「阿特曼」翻譯成「我」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自佛教經典開始漢譯以來的三世紀左右。近年來,有人嘗試用「自己」或「自我」來替代
「我」,但其內涵基本上沒有改變。

另一方面,在日本研究印度哲學的著作或論文中,通常不會將「阿特曼」( Atman)翻譯成「靈魂」。而在歐美,則普遍使用「靈魂」(Soul, Seele,ame)來翻譯這個詞。因此,「阿特曼」究竟是「靈魂」還是「自己、自我」(Self, Selbst, Soi),會因各個譯者對於該詞彙使用脈絡的理解而產生意義上的差異。

然而,「靈魂」、「自己」與「阿特曼」這三個概念並非完全等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欸,這章好有趣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作為敘事詩的代表作品,《摩訶婆羅多》在第十二卷「解脫」中,有幾個章節專注於「靈魂」(阿特曼)的主題。這一章的完成時期較其他篇章為晚,一般認為屬於最新的一層文本,並包含了特別多的哲學性議論與對話,使用宇宙論和生成論的語彙尤為突出。例如,關於離開這個世界而死去的身體後,阿特曼如何進入新的身體並與世界締結新關係的過程,就有如下的敘述:

阿特曼〔在人死亡之際〕脫離軀體,進入另一個軀體,別人看不見。他把軀體分解為五大元素(空、風、火、水、地)後,又進入另一個依靠五大元素的身體。靈魂作為持有身體之物(夏利林)直接占有虛空、風、水、火、地這五大元素,五種感官〔耳、皮膚、眼、舌、鼻〕以五大元素的特質〔聲、觸、色、味、香〕為對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五種感官在作用於各自對象的特質的同時,也產生那些特質。五個特質依靠五大元素(虛空、風、火、水、地)。另一方面,這五個特質作為感官的對象,也依靠五個感官。所有這些都由心(瑪納斯)產生。心由理性(buddhi)而產生,而理性則由〔擁有身體(個我)的〕本性而產生。

人的本性中,積累了〔前世的〕善業和惡業(karman,作為潛勢力而存在),而這些行為的結果會被本性帶入自己新的身體裡。前世和今生的各種業都由心而生,猶如魚是從〔適合生存的〕水流中誕生。

〔不動、不變的最高存在〕,正如移動的事物般進入眼簾;微小的東西宛如大東西出現在眼前,正如把形象當作本色顯現,最高存在(帕拉)就是這樣進入理性認識的範圍。(《摩訶婆羅多》第十二卷,一九五,一八-二三,中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文前段使用「夏利林」一詞來代替「阿特曼」。夏利林意指「擁有舍利(sar ira,指身體)之物」。雖然是身體,卻是看不見的細微身體,也就是作為「靈魂的道成肉身(化身)」,與作為「物」的粗大身體之間呈現明確的對比,並明確表現出「作為個我的靈魂」這一特質。

另一方面,後段提到的與「夏利林」對比的「最高者」(帕拉),指的是作為最高原理的阿特曼,也就是離開身體的阿特曼。

因此,本性的不動不變、微細之魂(阿特曼),透過擁有身體、進入物質界,以不斷變化、粗大、可見的形態呈現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本文整體所要闡述的內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在本文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對輪迴中自我同一性的解釋。靈魂(阿特曼)即使轉生獲得新的身體,作為身處輪迴中的主體,必然以與前世同一的主體形象與世界建立關係;如果不是這樣,因果報應的法則就會失去意義,道德規律也會崩潰。在此世的行為者及其所作的行為結果,必定會由同一者在別世中承受或享受。這正是「人在自己的新身體中,獲得前世的善業與惡業」。

敘事詩的哲學如此將道德與宗教交織在一起,所使用的詞彙也往往模糊不清,但無論如何,它確實有意解決「自我同一性」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正如某種味道(特質)的土壤適宜於生長在其中的所有藥草的本性,一個同樣的理性會帶著過去眾多行為的結果,伴隨著個我的知覺(對象)。知識(認知)產生願望(想得知某種事物的欲望),願望產生意圖,意圖產生行動,行動產生成果。〔是故,〕成果具有行動性、行動具有可知性、可知具有認識性、認識以現在存在和不存在的事物作為其本性。一旦所有認識、所有認識行為的結果、應該在內心被認識的所有要素(慾望與意圖)和所有行動都消亡,便獲得神聖的果報(至福),即立足於認知對象的認識〔在這當中只存在著阿特曼〕。

(同前揭書,一九九,五一八)」

「在此關述的也是一種生成論,旨在透過因果關係來確保阿特曼不變的自我同一性。」

亦即《摩訶婆羅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所以那個不知道誰說的雞湯其實是來自摩訶婆羅多嗎?XDDDD
https://images.plurk.com/S8DDeFf31iV90souvGtla.jp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至高自我本性〔即阿特曼〕表現為理性,不會同時完全看到所有感官的對象,也不會在不同時間裡看到所有感官的對象。作為認識者,根據其能力而行動。因此,它是唯一的至高者(夏利林/個我)。(同前揭書,一九六,一後半二二)』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作為個體的認知主體並不是至高實在的阿特曼本身,而是理性。然而,理性對於作為感官對象的各種存在的認識並不完全。雖然先前提到過去行為的結果儲藏在新的身體內,導致輪迴的持續不斷,這是理性作用的結果,但從認識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理性對對象所做出的不完全且錯誤的認識,換言之,「理性的過失」才是導致輪迴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敘事詩中與生成論不同的思考方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而,將「理性的過失」即無明視為造成生存之苦和反覆輪迴的原因,正如眾所周知,是當時佛教強烈主張的論點。雖然以意識論來掌握世界是佛教的特徵,但在敘事詩的哲學中,也能看到類似佛教的論述,簡而言之,這是從主體認知的角度對世界的主觀論述。

在這種討論中,自我意識的觀念特別顯著。當然,「阿特曼」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並不缺乏這一層面。就文法而言,「阿特曼」這個詞也可以作為反身代名詞使用。」

——
原來「無明」可以用「理性的缺失」來理解!好有趣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太初,這個世界唯有自我(阿特曼)。他的形狀似人。他觀察四周,發現除了自己,別無一物。他首先說出:「我在(阿漢.阿斯密)。」從此,有了「我」(阿漢)這個名稱(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大森林奧義書》第一章第四節,一)』

這段描述陳述了自我意識(阿漢卡拉),即「自己對自己反射性認識的意識」的誕生,並涉及創造的神話。

雖然在敘事詩《摩訶婆羅多》的「解脫」中也多次提到自我意識,但這些提及與前面所見的生成論背景不同,因此可以認為它們來自不同的來源。自我意識的擴展與「我執」或「增上慢」等意識形態密切相關,這使得無我論的觀念有可能發展出否定阿特曼的實在性。

然而,將「理性的過失」引向這種意識論的議論也源自敘事詩,這是我最後要指出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6古希臘——從詩到哲學/松浦和也

我覺得古希臘人的思考都很奇妙,尤其是早期希臘哲學家,真的蠻天馬行空的。之前讀羅馬史就有這種感覺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恩培多克勒為了表明自己是神,甚至飛身投入埃特納火山口,這個有名的逸聞雖然稍顯戲劇化,但也顯示出哲學家與眾神的關係並未斷裂。」

——
這個感覺聽炸有錢說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泰勒斯就有「泰勒斯定理」(Thales'theorem)這個冠上他名號的定理。儘管實際發現這個定理的人未必就是泰勒斯,但從他測定金字塔高度及為了觀測天文而掉入井中的逸聞中,可以看出他在數學與天文學方面的確具有相當的素養。」

外星人#2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呼應我兒問如何吃到無限杯子蛋糕的烏龜:

「講到埃利亞學派,或許很多人不熟悉,但「阿基里斯與烏龜」的悖論卻是廣為人知。這個悖論描述了飛毛腿阿基里斯無論如何都追不上烏龜的情境。原因在於,阿基里斯必須先到達烏龜原本所在的位置;然而,當他抵達那個位置時,烏龜已經稍微向前移動了一些。因此,阿基里斯接下來又必須到達烏龜現在的新位置;但當他再度抵達時,烏龜又已經進一步前進。如此重複下去,阿基里斯永遠無法真正追上烏龜。

提出這個悖論的是芝諾(Zeno of Elea, ca. 494-430 BCE)。為了區別於斯多葛派的創始者,我們通常稱他為「埃利亞的芝諾」。芝諾共提出了四十多個類似的悖論。根據柏拉圖在《巴門尼德》開頭的分析,他提出這些悖論的目的是為了支持他的老師巴門尼德的主張——「『有』是唯一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專欄2黑色雅典娜論戰/納富信留

「所謂「黑色雅典娜」,指的是一些論者提出的觀點,即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雅典娜,實際上出身於非洲的黑人。這一論述具有極大的挑釁性,自然引發了激烈的爭辯。提出這個問題的是英國歷史學家馬丁.伯納爾(Martin Bernal, 1937-2013)。以一九八七年發行的《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亞非之根(1):編造古希臘一七八五-一九八五》(片岡幸彥監譯,新評論)為開端,接著是《黑色雅典娜(2):考古學和文獻證據》(上、下,金井和子譯,藤原書店),以及二〇〇六年刊行的《答對「黑色雅典娜」的批判》(上、下,金井和子譯,藤原書店)。在這一連串的論述中,有許多論者接受伯納爾的挑戰,展開了熱烈的議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伯納爾主張,迄今為止被視為「白人」產物的古希臘,其實是埃及和腓尼基的殖民地,其起源並非印歐,而是亞非。

他認為,將古希臘視為雅利安人、即印歐語族的文明,是近代歐洲特別是自十八世紀未以來德意志文獻學流傳的「雅利安模式」,這種觀點帶有種族歧視的歷史背景。在整場論戰中,伯納爾廣泛引用了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和神話學等知識,以強化自己的主張。

事實上,古希臘人也認為自己的文明起源於埃及,哲學之祖泰勒斯則傳說是腓尼基人,因此古希臘與亞非先進文明理應被視為具有連續性。」

當然這就引起了很大的風波,這個專欄有簡單談了一下。但餓覺得最有趣的是⋯所以Percy Jackson 的影集雅典娜女兒是非裔演員其實也是有所本的欸!!!

哈哈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7蘇格拉底與希臘文化/栗原裕次

這一章第一部分在講蘇格拉底生活的雅典其社會和制度。我覺得蠻簡明易懂的。第二部分談蘇格拉底其人及言行和思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8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稻村一隆
這一章很快速地談了一下這兩位,當然畢竟篇幅不足,就是概略談了一下而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專欄3希臘科學/齋藤憲
外星人黑科技大全紀錄摘要的概念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9希臘化時代的哲學/荻原理
「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 period)是介於古典希臘時代與羅馬時代之間的時期,大約從西元前三二二年延續到前三〇年。這一時期不僅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分期,也是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哲學史上,古典時代最後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三二二年逝世,隨後的希臘化時期的哲學代表包括斯多葛派、伊比鳩魯派和懷疑派。在古典時代與希臘化時期,地中海世界主要使用的語言是希臘語,而到了羅馬時代,拉丁語則與希臘語並駕齊驅,成為哲學的重要語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裡談到了斯多葛學派和伊比鳩魯學派。其實這兩個學派我覺得影響還蠻大的啊,人類如何幸福的討論哪裡都很容易遇到他們。

懷疑論者我覺得還蠻好的,就是採取一種持保留態度不確定的相對立場,比方說X 的表象是A,不代表本質是A。對於X是不是A,我們不確定所以持保留態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0希臘與印度的相遇及交流/金澤修

這一章作為結束我覺得很有趣,其中談到了幾個交會:

亞歷山大東征遇到的印度裸身賢者,和他帶去的哲學家懷疑論者皮浪和皮浪的老師,可能產生了交流。

另外在阿富汗發現的希臘文阿育王碑文(第一碑文、第二碑文),其中第一碑文的希臘哲學術語,顯示出譯者對於印度和希臘哲學都有相當了解,所以他選擇的希臘哲學詞彙是有特定意義的。

以及最後還有一個大夏附近的《彌蘭王問經》經文,可以看出希臘和印度的差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彌蘭王問經》中存在的差異,最終歸結為輪迴思想中業的形成作用與無我說的調和問題。作為希臘人的彌蘭王,即使能夠理解緣起說等佛教的根源思考,並接受輪迴思想,但對於行為者與責任這一角度是否能夠統一理解,仍然存在疑問。這一點從他後來仍然將「身體內部存在的生命」設定為行動原理中可見一斑。

因此,儘管《彌蘭王問經》堪稱是一篇沒有交集的對話,但仍有其值得評價之處。畢竟,這是從希臘的立場出發,對於希臘和印度經常視為問題的身體與靈魂、靈魂與行為主體等問題,乃至對作為印度中心思想的輪迴結構提出質疑,因而能夠澄清彼此思想的一致與不一致之處。在這個意義上,《彌蘭王問經》既屬於希臘思想史,也屬於印度思想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07 補一下
「希臘語中的「派地亞」(paideia),除了教育和教養,還有文化的意思。可以說,在蘇格拉底生活的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文化推手與大眾、孩童、年輕人橫跨公私領域,在攸關善、美、正義與道德方面,透過派地亞牢固地團結在一起。派地亞就像是普通到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但沒有它就無法存活的空氣一樣,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養育、教育著人們的靈魂,並培養出對城邦有用的公民。從世界和靈魂的關係來說,這是城邦這個人類世界透過「派地亞」,在公私兩面形塑公民靈魂的時代。」

—書友F—
派地亞以現代社會來看,就是SMS網路社群所形成的輿論文化。不過這章沒有提到的是派地亞的惡化狀態。許多人認為蘇格拉底是公共輿論惡化之後的病狀,但也有人覺得蘇格拉底是來提供解藥的。

另外我也對這章不厭其煩的標記 doxa印象深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古希臘語中,doxa 是一個意涵豐富且多層次的概念,常被翻譯為「意見」、「評判」、「聲譽」或「常識」。根據上述文章的脈絡,doxa 並非單純的個人看法,而是公共場域中經由說服、討論、甚至競爭所形成的社會性判斷與共識。無論是在公民大會的政策辯論、法庭的裁決,或是劇場中的悲劇競演,doxa 都代表著大眾對於某件事物「認為是如此」的看法,它是政治、文化與倫理價值的流動性體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民主城邦雅典,doxa 是政治運作的核心工具。雄辯家與詩人透過巧妙的言語操控,影響公眾意見,進而決定城邦的政策與文化走向。因此,doxa 不僅是「意見」這麼簡單,更是一種經由社會互動而生成的「評判標準」與「價值認可」。文章指出,雅典社會區分了兩類公民:一類是能掌握話語權、擅長操作 doxa 的政治家與詩人,另一類則是被動接受這些意見的大眾。在這樣的雙重結構中,doxa 既是權力的來源,也是文化推手維繫影響力的手段。

然而,蘇格拉底對 doxa 持批判態度。他認為,大眾意見往往缺乏對真理的深刻理解,文化推手也常陷於「不知卻自以為知」的錯覺。透過廣場上的一對一對話,蘇格拉底試圖拆解這些建立在習以為常的 doxa 上的假象,引導人們從對「常識」(doxa)的盲從中覺醒,邁向對智慧與真理的追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結而言,doxa 在中文語境下可依情境翻譯為「意見」、「評判」、「輿論」、「常識」或「聲譽」。它代表了一種介於個人認知與社會共識之間的動態觀念,既是公共討論的基礎,也是哲學思辨中需要被質疑與超越的對象。蘇格拉底的哲學意義,正是在於突破 doxa 的侷限,追尋超越流俗的真正智慧。」

—書友F—
網紅蘇格拉底最特別的,是會跟你說 他耳邊有小精靈在說話。小精靈是神的使者,他只是負責傳達神的話語XD

好吧,這也是一種三位一體XD

後來雅典鄉民學乖了,特別討厭這種引導式的對話,有人再這樣說話,都是直接先一巴掌下去XDD

除非對方是摔角冠軍柏拉圖。

雖然有點老生常談,但這章談蘇格拉底的方式,還是頗讓我驚豔的~

八九章比較一般般,中規中矩,但也沒有驚艷感。有關希臘哲學的四章,沒有一篇是納富信留寫的,可惜。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