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美國羅曼史作者協會,或是Kristin Ramsdell的《羅曼史:文類指引》(Romance Fiction: A Guide to the Genre),都大致以此分類(Kristin Ramsdell的書是稱為「另類現實羅曼史」,即Alternative Reality Romances)。
而強化了羅曼史性質的Romantasy,女主角要打的怪已不是物理上的妖魔鬼怪,她要邁向的冒險,更多意義是為了掙脫父權社會的束縛,從旅途中拆解、重新建構身分,而非天命式的英雄主義情結。在充滿幻想力的奇幻文學,女性更能擺脫生理限制,擁有魔法、異能等足以與男性體力抗衡的力量。最重要的,在婚戀關係中,也不再是男性視角下的「公主/聖女」 vs 「蕩婦/女巫」。「愛情」不只是為了在結局替女性賦予新身分(往往是父權下的標籤),轉為冒險之旅催化「自我認識及探索」的元素。
從「反抗傳統奇幻小說總把愛情作為故事結束的附屬品」來看,女性讀者在Romantasy預期看到的不一定是「物理上的冒險」,而是「對社會/命運的反抗」,冒險只是逃離-遠離社會的一個途徑,幻想的魔法是女性少數能勝過男性的領域(比起肉搏或劍術),愛情則是從內往外去撼動社會與命運桎梏的展現。
所以Romantasy才必須重走以往古典羅曼史的常見故事,禁忌之愛——愛上身懷秘密的宿敵、愛上身份地位相差甚遠的人,才會成為一種必然:背叛社會的期許,只從我心,並藉由「相愛」與「反抗」改變兩人的命運。
在時代的改變下,把原本點到為止的過程寫出來,且以滿足女性的感受為主,也是Romantasy受到歡迎的一個可能原因吧?
Romantasy既是羅曼史,也是奇幻小說,如果從「成人羅曼史」的角度思考,變成定番的情慾戲分就可以理解了。只要定位清楚,沒有人會譴責羅曼史出現情慾場景,但奇幻小說出現過多這類場景就有可能會被讀者翻白眼,或根本不和女性讀者的胃口。
但也要說明,兩者的界限很模糊,評論標準不一。
無論是美國羅曼史作者協會,或是Kristin Ramsdell的《羅曼史:文類指引》(Romance Fiction: A Guide to the Genre),都大致以此分類(Kristin Ramsdell的書是稱為「另類現實羅曼史」,即Alternative Reality Romances)。
若熟悉Romance genre,會知道情慾描寫一直是這個類型的重心,尤其自從1970s美國羅曼史展開情慾轉向後,隨著時代演進有越來越露骨的趨勢。這其中當然有市場機制的導向,要滿足現代讀者的味蕾,自然要端上重口味的菜色。
為何許多女性熱愛羅曼史?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即是羅曼史能跳脫男性凝視,書寫以女性為主體的情慾。在羅曼史中,女性能嚮往、享受甚至主導性愛,能擺脫父權社會賦予的恥感,擁抱性慾且受到肯定。這是在其他通俗文學類型中,較少大力著墨的面向。
縱觀奇幻文壇,出現眾多優秀的女性作者,但不一定每位創作者都樂於強調愛情及性的元素。而Romance fiction發展至今,類型難免出現僵化和瓶頸,許多作者只想走安全牌。
再者,現代Romance fiction的源流,即是中世紀描寫宮廷愛的騎士傳奇敘事詩,直到十八世紀小說興起,羅曼史邁向高度性別化的趨勢,從中世紀由男性歌頌心目中的理想女性,轉為多由女性寫作、以女性為敘事主體、受眾多為女性的文類。結合愛情與冒險的Romantasy,某種程度上只是將文類的根源發揚光大。
感覺這篇可以直接引用在目前撰寫的文章,不知不覺就打這麼多
好了我要努力還文債了Romantasy的崛起,除了讓羅曼史讀者嚐鮮,發現奇幻不是只有男性作者寫的大部頭史詩外,或許也能給予向來忽視陰性與情感敘事的奇幻文學別樣的衝擊,因為奇幻文學主流的「天命英雄-陽性敘事」,其實也明顯出現疲態了。
我想喜歡奇幻也喜歡羅曼史的讀者不喜歡Romantasy的一個可能性是,對於奇幻與羅曼史的要求相互打架。奇幻敘事與羅曼史敘事的手法畢竟不同,常常讀起來兩條plot是分離的,這個新興文類還未能達成像哥德羅曼史那樣,將家庭內部的不安與外顯的恐怖達成相互呼應的融合。奇幻小說的感情線不會是大多數注重冒險的讀者苛責的地方(當然太粗糙的處理也會引起爭論),但以感情作為核心的羅曼史則必須審慎處理。
覺得妳談到一個重點,Romantasy崛起是近幾年的事,甚至都還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目前宛如新生兒學步的摸索階段。反倒哥德羅曼史已有數百年的發展脈絡,對於類型的架構已掌握成熟;而與Romantasy相近的Paranormal Romance,至今也有數十年的發展期,因此創作者能純熟地拿捏兩個類型的比例,也已建立穩定的目標讀者。相對的,定位未明的Romantasy,就容易出現奇幻與羅曼史互相打架的情況,無論是創作者或讀者需求皆是。
不過,還是樂見Romantasy的陰性敘事和情感書寫,能同時為奇幻文學和羅曼史帶來更多火花
很喜歡她的整理,把這個其實根本不算新、卻在後疫情時代成為顯學的次文類,演變的脈絡梳理地很清楚。個人很有感的是談到傳統Epic Fantasy根本是boy’s club,以及Romantasy的情慾書寫總被評論過度放大(就和其他Romance gerne遇到的問題一樣,短短幾章的情慾戲,諸多評論就開始叫囂了
談到Romantasy和Cozy Fantasy之所以在後疫情時代崛起,很大成因是讀者想要藉由閱讀這類書籍獲得逃避(escapism)。也讓我想到《柏捷頓家族》當初上線時,也有一些評論指出這類古裝浪漫劇會流行,是出於對嚴峻疫情的逃逸,在圓滿結局及虛擬世界(無論是架空或是距離現代遙遠的古代)獲得解脫。
(以下附上WRN針對曼協弊病的報導)
一擊KO美國羅曼史作家協會的「蜜蘭案」
BookTok的問題我自己是有點猶豫,畢竟也在BookTok的熱推書籍裡看到自己視為地雷的書,但這方面只能說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然後不幸地我更喜歡菇類,何況也是這些暢銷書讓出版社從疫情後的頹靡重振士氣,其中也不乏跳脫傳統白人強勢文化敘事,族群與視角多樣化的作品。雖然Romantasy至今還沒有真正定義其風格的代表作(或許《第四翼》全系列完結時有機會?),但認真覺得能打破Epic Fantasy的Boys club,擁有能激發社群討論世界觀與感情線並重的重量級作品,可以說是女性文學的重大復仇了。
BookTok大概就像百花齊放的野地,作品種類繁多但水準參差不齊,由gatekeeper把關的業界雖然較有保障,可難脫白人菁英的保守視角危機,不過能有更多管道評論書籍都是好的現象呢!
經由影片梳理,才發現近年的Epic Fantasy幾乎被男性作家壟斷。儘管不確定未來如何發展,但在YA與成人向遊走、世界觀與感情線同等重量的Romantasy能崛起,讓女性向奇幻成為顯學,實在是值得樂見的趨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