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utler;2.matey;3.boy or dressing-boy;4.ayah;5.cook;6.cook's matey or market-boy;7.tanny-catch;8.waterman;9.totee or sweeper;10.and 11.two gardeners;12.a bearer(two are sometimes employed);13.punkahman for day work;14.and 15.two punkahmen for night work(for each bedroom);
and supposing the stable establishment to consist of a one-horse office carriage.and an open carnage and pair for evening drives.the following additional servants—16.coachgian(perhaps two);17.18.and 19.three horsekeepers;20.21.and 22.three grasscutters(women).
對於那些移居國外的英國人來說,當他們第一次到達印度的時候,肯定會遭遇強烈的文化沖擊。人們寫了許多書來為上流社會的英國人順利進入盎格魯─印度生活提供小技巧和提示。其中一本書,即Edmund C P Hull在 1874 年出版的《歐洲人在印度》,羅列了在盎格魯─印度,管理一棟住宅一般所需要的僕人數目。
─《The European in India》Edmund C. P. Hull
「how to run a household in Anglo-India」
Trivia Hist
1.男管家;2.夥計;3.穿衣童;4.女僕;5.廚師;6.幫廚或採購童;7.燒水洗碗女工;8.運水人;9.清潔工;10.11.兩名園丁;12.搬運工(有時會僱傭兩名);13.日間蒲葵扇工;14.15.兩名夜晚蒲葵扇工(每間臥室各一)。
假設馬廄的設備包括一輛單馬事務用馬車,與一輛用以夜間出行的開篷雙駕馬車,則需要以下額外的傭人─16.馬車伕(也許會需要兩名);17.18.19.三名養馬人;20.21.22.三名割草人(女性)。
①盎格魯─印度:英屬印度。時期介於1858年到1947年之間。
②夥計:matey,負責貼身服務,例如用餐時在桌旁等待服務,印度教徒只做代代相傳下的單純專職工作。
③燒水洗碗女工:Tannycatch,在印度馬德拉斯(現稱清奈)地區所使用詞彙(在孟加拉則稱mussalchee),指的是幫助廚師燒水、磨米等工作的洗碗女工。在馬德拉斯多是由女性擔任,但在加爾各答和孟買會有男性。
④蒲葵扇工:punkahmen,蒲葵扇是一種吊在天花板上的大型風扇;蒲葵扇工是通過拉動滑輪系統操作這種風扇的工人。
1.Butler;2.matey;3.boy or dressing-boy;4.ayah;5.cook;6.cook's matey or market-boy;7.tanny-catch;8.waterman;9.totee or sweeper;10.and 11.two gardeners;12.a bearer(two are sometimes employed);13.punkahman for day work;14.and 15.two punkahmen for night work(for each bedroom);
洗衣服是外包的,每個月支付給洗衣者費用。
⑤洗衣者:dhobie,印度的一個種姓群體,其傳統職業是洗衣服,「賤民」種姓之一。
以上清單列出了全數僕人:18位男性和5位女性;每個月花費佣金約135~150 盧比。
1.夥計;2.一名園丁(可以與房東協商按次付費服務);3.搬運工;4.日間蒲葵扇工;如果只保留單馬事務用馬車,則5.6.7.養馬人與8.9.10.割草人可省略,只留下馬伕來照顧馬與馬車,並支付每個月額外一兩盧比的加給。
如果家中沒有女士,那自然無需女僕,在這個情況下,僕人能接受比在大宅邸中服務更低的薪資。
由此可知,在小型且節儉運作的家庭中,僕人的數量與花費都會大幅降低,在馬德拉斯,一個不張揚且樸實的單身漢,只需要10到11個男性服務,就能煮好咖哩與米飯、整理好床鋪、洗好襯衫,而且每個月支付佣金不超過60或80盧比。
在馬德拉斯,幾乎所有的上級僕人或多或少都會說流利的英語;管家、夥計和女僕都被認為必須會說英語。
不過這種資料大概只有很特定時代與地點的寫作等創作才會用到吧,我也不知道我查這段出來是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