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Mon, Mar 31, 2025 11:13 PM
10
2025/4月
『從來就沒有什麼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音樂是政治,政治是音樂,女人是政治,身體是政治,身份也是政治。』
濕氣 (@moistureroom) on Threads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Tue, Apr 8, 2025 6:48 AM
Tue, Apr 8, 2025 7:11 AM
挖一下去年的筆記
Artist Lens|Samson Young: Unheard Sounds
Samson Young’s ‘Muted Situation No. 5’ is the second...
Muted Situation #22: Muted Tchaikovsky’s 5th – Hong ...
香港藝術家
聲音藝術
聲音的政治性,藝術家以消音的器樂和舞蹈演出,表現出一種對於階級的批判。
@saomm - 2024.02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Tue, Apr 8, 2025 6:49 AM
Sun, Apr 13, 2025 4:39 AM
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Beyond Listening:策展人分享會
一些筆記
開放樂譜
John Cage(again) & Christian Marclay
補充
國美館-聆聽:關於聲音的對話 「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展覽國際論壇手冊.pdf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Tue, Apr 8, 2025 7:17 AM
Tue, Apr 8, 2025 7:27 AM
聆聽:關於聲音的對話 「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展覽國際論壇
這場展覽要說的、想要說的是什麼,那些遠從上個世紀(1913年)就展開的問題、從杜象提出聲音雕塑(sound sculpture )那個時候,例如聲音如何成為視覺藝術(Visual Art(s) )的元素?什麼是又如何去聽(閱讀、理解)聲音、音樂的文化,還有文化的聲音、音樂?聲音和音樂的關係是什麼?用「看」的去聽那些聲音藝術作品是什麼樣的概念呢?聲音藝術(sound art)這個詞,它的出生(1979, New York’s MoMA)以及它後來被泛用的這個狀況是一種藝術種類的狹窄化嗎?等等。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Tue, Apr 8, 2025 9:32 AM
Tue, Apr 8, 2025 9:33 AM
樂譜(記譜這回事)也是非常階級性的,更直接地說,那根本可以反映出西方之於東方的某種文化壓制(和文化殖民的歷史),樂譜如何流通、如何立下關於「音樂」的標準?
樂譜本身——或許可以這麼說——也是一種非常極權的姿態吧,『但不少作曲家也開放了許多彈性空間給予演奏者』策展人這麼說(但根據這樣的說法,所謂的演奏者又有多大程度的主體性),於是也期待這個展覽——它的起點——就是希望龐畢度中心和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可以有更多更有趣的對話;這個展覽包含實驗的、各種形式的和傳統形式的聲音藝術,也期待能因為聲音,提供「觀」眾一個探索政治的入口。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Tue, Apr 8, 2025 10:49 AM
Tue, Apr 8, 2025 12:28 PM
今天策展人對(未來)聲音藝術家(或者說藝術家)的建議是,藝術學院中應該教育藝術學生關於聲音在藝術中被使用的歷史。策展人指出聲音藝術來自於1979年MoMA的「命名」,為了在那個時候、那樣的機構和藝術市場中,為「那些(類型)的藝術作品」確認合法性。因此,策展人對於事到如今的「聲音藝術」這個專有名詞提出質疑,並認為它本身會狹窄化這個類型。
回顧去年的筆記,可以看出策展人和藝術史學家不同的著眼點,郭昭蘭教授更進一步提問、去追問聲音藝術究竟為何,聲音藝術是一種genre嗎?——為什麼聲音藝術這個類型是被放到新媒體底下?真的有聲音藝術這個類型嗎?——如果有,那是一種對新型態的藝術的渴望?或者是對音樂的反叛?
「前衛吃錯藥」展覽手冊,策展人|郭昭蘭 by Jau-lan Guo - Issuu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分享
Sat, Apr 12, 2025 6:34 AM
Facebook
『 曾任 Facebook 全球總監的溫威廉斯日前出席美國聯邦參議院聽證會,指控Facebook的高階主管會定期與中國官員會面,還為迎合北京的審查制度,打造針對台灣、香港用戶的審查工具。
溫威廉斯還證實Facebook曾在反北京鎮壓期間,提供 香港用戶數據給中國政府。聽證會佐證文件還提到,某次Meta內部會議紀錄寫著,「我們必須做些什麼,才能爭取黨的支持。」
「中共與祖克柏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想讓批評者閉嘴。」溫威廉斯表示。Meta則否認指控,表示從未在中國提供服務。 』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Sun, Apr 20, 2025 8:36 AM
Sun, Apr 20, 2025 2:37 PM
Google Search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Tue, Apr 22, 2025 12:07 PM
「人們總以為生命是一口不會乾涸的井,但所有事情都是很有限的,多少個迷人的童年下午,回想起來,還是讓你感到如此深沉的溫柔。」
「一生中你到底會看到幾次滿月升起?大概20次,然而這些都看似無限。」
-坂本龍一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Sat, Apr 26, 2025 9:11 AM
紀念一下(?)結果我還是訂閱了ChatGPT在4月25日XD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Sat, Apr 26, 2025 3:56 PM
@yui880709 - 把推角變成平安符吧 分享一下製作方法: #推活 (?) #conclave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Sat, Apr 26, 2025 11:21 PM
我好需要一則廢噗來發洩我對自己的氣,好氣自己怎麼這麼粗心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saomm
Tue, Apr 29, 2025 3:24 AM
對讀一下
Okinafa Chen (@okinafa) on Threads
Facebook
載入新的回覆
『從來就沒有什麼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音樂是政治,政治是音樂,女人是政治,身體是政治,身份也是政治。』
香港藝術家 聲音藝術
聲音的政治性,藝術家以消音的器樂和舞蹈演出,表現出一種對於階級的批判。
Beyond Listening:策展人分享會 一些筆記
開放樂譜 John Cage(again) & Christian Marclay
這場展覽要說的、想要說的是什麼,那些遠從上個世紀(1913年)就展開的問題、從杜象提出聲音雕塑(sound sculpture )那個時候,例如聲音如何成為視覺藝術(Visual Art(s) )的元素?什麼是又如何去聽(閱讀、理解)聲音、音樂的文化,還有文化的聲音、音樂?聲音和音樂的關係是什麼?用「看」的去聽那些聲音藝術作品是什麼樣的概念呢?聲音藝術(sound art)這個詞,它的出生(1979, New York’s MoMA)以及它後來被泛用的這個狀況是一種藝術種類的狹窄化嗎?等等。
樂譜本身——或許可以這麼說——也是一種非常極權的姿態吧,『但不少作曲家也開放了許多彈性空間給予演奏者』策展人這麼說(但根據這樣的說法,所謂的演奏者又有多大程度的主體性),於是也期待這個展覽——它的起點——就是希望龐畢度中心和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可以有更多更有趣的對話;這個展覽包含實驗的、各種形式的和傳統形式的聲音藝術,也期待能因為聲音,提供「觀」眾一個探索政治的入口。
回顧去年的筆記,可以看出策展人和藝術史學家不同的著眼點,郭昭蘭教授更進一步提問、去追問聲音藝術究竟為何,聲音藝術是一種genre嗎?——為什麼聲音藝術這個類型是被放到新媒體底下?真的有聲音藝術這個類型嗎?——如果有,那是一種對新型態的藝術的渴望?或者是對音樂的反叛?
溫威廉斯還證實Facebook曾在反北京鎮壓期間,提供 香港用戶數據給中國政府。聽證會佐證文件還提到,某次Meta內部會議紀錄寫著,「我們必須做些什麼,才能爭取黨的支持。」
「中共與祖克柏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想讓批評者閉嘴。」溫威廉斯表示。Meta則否認指控,表示從未在中國提供服務。 』
「一生中你到底會看到幾次滿月升起?大概20次,然而這些都看似無限。」
-坂本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