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實話說我不懷疑AI的發展有助於改善研究與資料整飭──人的智性能量本來有限,情蒐跟整調工作如果不是給AI來做,也不過就是把工作丟給真人助理,佔有研究主導權的人該把他的智識貢獻給那些真正重要的決策、承擔應該承擔的理智風險。研究包含著意義甚微或我們期待被取代掉的冗活,這一直也都是研究的不變法則。

我對大型語言模型的質疑始終是後端的「開源」問題,也就是我們如何從真實世界導入資料。使用AI進行情蒐,其實沒有解決從google這些地方擷取資料會碰到的難題,反而是加劇了一個問題:現實資料所在的環境從來不是100%完備且開放的;如果它真的是,那博物館跟民間史料研究就沒有必要成天跟各式各樣的archive,以及相關的授權問題奮戰。台灣過去電影年產量之高是有名的,現在很多卻得在youtube跟盜版片源才能看,想想看這是為什麼?
Hey Man BOT
turtlecarryrabbit
開源問題挑戰的不只是那些保管實務上的hard problems例如清潔、保養、在資料亡佚前有效率的進行轉換,它挑戰的更是很基本的人性,也就是隨著知識財產權的觀念而來的私心與榮譽感。後面這個問題跟很多人近期跟著宮崎駿痛罵AI產圖實際上一脈相承。我不否認創作者權益是個問題,但放長遠來說,我們又容易忘記世界文化財的觀念本身就包含著創作者權益的失效──知識沒有疆界,推到極致的意思跟知識不是種私有財產是等價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