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anonymous
偷偷說
Sun, Mar 16, 2025 10:03 AM
6
討論重發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2 AM
我是這一噗的pita,因為和newt的延伸討論另開新噗:
ಠ_ಠ - #新世界狂歡 好想聊這次御三家活動三人的互動萌點 覺得這次活動除了展現三人對伊得的愛慕,御三...
newt希望看到的討論內容,整理起來比較耗時,慢慢寫,寫完就放上來。
雖然對方似乎推測我對文本認識不深(甚至根本沒看過?),不太確定是否還會進行討論,就當整理想法了。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2 AM
先打預防針:
我不會做任何少女革命和本次活動故事的比較,因為打從一開始,這就不是我提出比例問題的原因。
先前沒做文本分析,是我認為newt的重點放在「你為什麼拿兩個完全不同的作品比較,然後說新世界狂歡有問題」,才著重解釋我提起少女革命的原因,是「原噗主將兩者放在一起,並以少女革命帶給他的感受,逆推分析自己為何不理解冠主與誓者的身分變化,所以我才針對本次故事結構,分享自己推測可能造成這種困惑的原因」——亦即,這件事跟少革無關。
結果是我判斷錯誤,雖然newt大量提出少革與新世界的差異,但那是出於他對我文字的認知做出的反駁,或許真正想問的問題是:我不覺得這個故事有比例問題,能明確舉例分析嗎?
所以下面的內容會是說明我判斷的原因。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2 AM
開宗明義,我覺得本次的故事重心是放在「眷屬和伊得確認看待彼此的方式」,以及「重構獲勝的定義」上。
眷屬們從一開始為了守護伊得而爭勝,到最後確認勝利不來自成功守護,而是「我想以何種方式與伊得相處」,這部分的鋪陳較為完整,也是本次活動最大的看點。
但伊得除了作為三人情感的投射標的,在本次故事中,我看不到他的主體性。他如何看待薔薇祭、冠主的習俗、三位眷屬為獲取薔薇各自發起的作為……都沒有表現出來,以至於雖然心知肚明「伊得哪有可能乖乖受教條擺布」,但缺乏事件演出,最終留下的只會是「對,我知道他是這樣的人,但他做了什麼?」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2 AM
所以事件最後,導出「伊得有權決定自己要選擇陪伴的方式」,就會顯得說服力不足。
因為「冠主也是誓者」,只提供了邏輯上的合理性,也就是「伊得在薔薇祭擔任冠主的框架下,還是可以有選擇權」,但它與伊得曾經遭遇的事件、因此形塑的人格、是否有「必須如此、不得不為」的框架需要突破,都沒有關係。對我而言,薔薇祭的故事是一個舞台、背景,但無法與伊得這個角色有所呼應。
也因此原噗主提到「沒有少女革命那樣的深刻教育意義」時,我心中浮現的判斷才會是:塞不下了。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2 AM
有沒有辦法就薔薇祭的背景,說一個能更貼合角色發展脈絡、甚至看到不同突破(也就是我當時判斷原噗主所說的「成長」)的故事?
其實是有的,但如此一來,故事的規模會擴大,要釐清的故事線也更複雜,就會回到原噗主的思考:畢竟是手遊,所以可能因此沒空間說清楚、也沒必要說清楚。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3 AM
而對我來說,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可能比擁有許多發想卻無法完全實踐還要重要些,所以才會提出可能是「比例失衡」。
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是:在提供完整、深刻體驗的前提下,現階段故事放了一些足以發展、讓讀者期待的內容(比如想知道伊得被選為冠主的原因、伊得心理層面因此事受到的影響與思考),卻沒有空間鋪陳。
那麼,是不是考慮資訊釋出的比例、甚至是否釋出,才不會讓讀者產生「前面被勾起興趣,後面卻沒得到解釋」的錯誤期待?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3 AM
至少我這次看完整個故事,會覺得眷屬的對白與互動設計,十分符合該角色的性格設定,也十分細膩而討喜,寫手在這方面的功力很好,甚至說是近期我最欣賞的活動故事也不為過。
但就是伊得在此次故事中的定位設計,會讓我覺得為了故事結構犧牲了。
雖然最終試圖以冠主等於誓者來呼應「我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守護,是陪伴」,但伊得的心聲,給我的感受更像是「我要回應你的期待」,而不是「我也欣賞你哪個部分、想用什麼方式與你相處」,連是否擁有選擇權都是他人給予。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5 AM
選擇的前提是擁有自知,但伊得在這點上一直都不弱,所以說出「你們把要受保護還是並肩同行的選擇權交給我」,對我來說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如果你不給,我就沒有選擇權了嗎?我可以選擇要怎麼與你相處,也可以選擇是否與你相處,不是嗎?
所以我才會提出,是不是為了致敬,才會在突破的關鍵時刻、給出了不太符合我認知中的伊得價值觀的解釋。
價值觀可以因為事件影響而改變,但在沒有相應事件鋪陳之下,我以原先對伊得的認知來觀看故事,就會無法理解「你一個從不乖乖聽話的人,怎麼一套到薔薇祭的框架下,最後的高潮體悟只是『自己做選擇』?」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6 AM
但活動故事確實是眷屬為主場,既然現有故事能好好呈現眷屬和伊得的互動,那麼,是不是還需要帶入選擇權的議題?我覺得是可以考慮的,也就是所謂比例失衡、避免出力不完全。
因為選擇權完全有潛力作為核心議題發揮成一整篇故事,與其用來加強伊得的成長戲份,不如調整各個目標的比例,看是強化伊得在薔薇祭的參與度,寫一篇以事件為主、開開心心的故事,還是利用闡述薔薇祭設定的機會,各自對應到眷屬、伊得的價值觀,或趁機讓卡萊因世界更飽滿、人們活在其中更有說服力,都會比在三人大活動中試圖達成過多目標,要討好得多。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16 AM
===拉線===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25 AM
老實說,一開始根本沒打算寫這麼細……
一來是我下意識認為,對談方能理解我的回話是基於哪一句心得的衍伸;另一方面,這已經牽涉到個人對故事的標準、喜好,不認同很正常。
而且我真的沒想到假日回訊息會因為懶惰沒做文本分析而被質疑是否沒看過任一方的作品硬要黑。
接下來討論與否請隨意,但我這方限於生活,未必有時間再回覆,還請見諒了。
ಠ_ಠ
Sun, Mar 16, 2025 10:39 AM
回頭看還是有許多用字並不精確。
比如成長與高潮,我想的並不是伊得本人必須有改變,而是突破既有框架,賦予故事、角色不同於開頭的認知和意義。
但再解釋下去就沒完沒了了,就當我中文不好吧。如果能從中看出我原本的指涉和意圖,就萬分感謝了。
載入新的回覆
newt希望看到的討論內容,整理起來比較耗時,慢慢寫,寫完就放上來。
雖然對方似乎推測我對文本認識不深(甚至根本沒看過?),不太確定是否還會進行討論,就當整理想法了。
我不會做任何少女革命和本次活動故事的比較,因為打從一開始,這就不是我提出比例問題的原因。
先前沒做文本分析,是我認為newt的重點放在「你為什麼拿兩個完全不同的作品比較,然後說新世界狂歡有問題」,才著重解釋我提起少女革命的原因,是「原噗主將兩者放在一起,並以少女革命帶給他的感受,逆推分析自己為何不理解冠主與誓者的身分變化,所以我才針對本次故事結構,分享自己推測可能造成這種困惑的原因」——亦即,這件事跟少革無關。
結果是我判斷錯誤,雖然newt大量提出少革與新世界的差異,但那是出於他對我文字的認知做出的反駁,或許真正想問的問題是:我不覺得這個故事有比例問題,能明確舉例分析嗎?
所以下面的內容會是說明我判斷的原因。
眷屬們從一開始為了守護伊得而爭勝,到最後確認勝利不來自成功守護,而是「我想以何種方式與伊得相處」,這部分的鋪陳較為完整,也是本次活動最大的看點。
但伊得除了作為三人情感的投射標的,在本次故事中,我看不到他的主體性。他如何看待薔薇祭、冠主的習俗、三位眷屬為獲取薔薇各自發起的作為……都沒有表現出來,以至於雖然心知肚明「伊得哪有可能乖乖受教條擺布」,但缺乏事件演出,最終留下的只會是「對,我知道他是這樣的人,但他做了什麼?」
因為「冠主也是誓者」,只提供了邏輯上的合理性,也就是「伊得在薔薇祭擔任冠主的框架下,還是可以有選擇權」,但它與伊得曾經遭遇的事件、因此形塑的人格、是否有「必須如此、不得不為」的框架需要突破,都沒有關係。對我而言,薔薇祭的故事是一個舞台、背景,但無法與伊得這個角色有所呼應。
也因此原噗主提到「沒有少女革命那樣的深刻教育意義」時,我心中浮現的判斷才會是:塞不下了。
其實是有的,但如此一來,故事的規模會擴大,要釐清的故事線也更複雜,就會回到原噗主的思考:畢竟是手遊,所以可能因此沒空間說清楚、也沒必要說清楚。
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是:在提供完整、深刻體驗的前提下,現階段故事放了一些足以發展、讓讀者期待的內容(比如想知道伊得被選為冠主的原因、伊得心理層面因此事受到的影響與思考),卻沒有空間鋪陳。
那麼,是不是考慮資訊釋出的比例、甚至是否釋出,才不會讓讀者產生「前面被勾起興趣,後面卻沒得到解釋」的錯誤期待?
但就是伊得在此次故事中的定位設計,會讓我覺得為了故事結構犧牲了。
雖然最終試圖以冠主等於誓者來呼應「我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守護,是陪伴」,但伊得的心聲,給我的感受更像是「我要回應你的期待」,而不是「我也欣賞你哪個部分、想用什麼方式與你相處」,連是否擁有選擇權都是他人給予。
所以我才會提出,是不是為了致敬,才會在突破的關鍵時刻、給出了不太符合我認知中的伊得價值觀的解釋。
價值觀可以因為事件影響而改變,但在沒有相應事件鋪陳之下,我以原先對伊得的認知來觀看故事,就會無法理解「你一個從不乖乖聽話的人,怎麼一套到薔薇祭的框架下,最後的高潮體悟只是『自己做選擇』?」
因為選擇權完全有潛力作為核心議題發揮成一整篇故事,與其用來加強伊得的成長戲份,不如調整各個目標的比例,看是強化伊得在薔薇祭的參與度,寫一篇以事件為主、開開心心的故事,還是利用闡述薔薇祭設定的機會,各自對應到眷屬、伊得的價值觀,或趁機讓卡萊因世界更飽滿、人們活在其中更有說服力,都會比在三人大活動中試圖達成過多目標,要討好得多。
一來是我下意識認為,對談方能理解我的回話是基於哪一句心得的衍伸;另一方面,這已經牽涉到個人對故事的標準、喜好,不認同很正常。
而且我真的沒想到假日回訊息會因為懶惰沒做文本分析而被質疑是否沒看過任一方的作品硬要黑。接下來討論與否請隨意,但我這方限於生活,未必有時間再回覆,還請見諒了。
比如成長與高潮,我想的並不是伊得本人必須有改變,而是突破既有框架,賦予故事、角色不同於開頭的認知和意義。
但再解釋下去就沒完沒了了,就當我中文不好吧。如果能從中看出我原本的指涉和意圖,就萬分感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