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Seafarer
在大腦外思考

別人的心得
《在大腦外思考》讀後心得:如何善用大腦外的智慧?

比起常見的腦力可以鍛鍊,或者人的腦力開發還沒用到10%之類的論點,作者引用學者的說法:『我們的大腦已經逼近能力上限』

所以必須透過大腦以外的方法跟工具協助思考,作者說這叫做擴展心智,這就是這本書的主要論述。

結論,我覺得這本書不用花時間讀,真的是幫助不大,理論很多,沒有什麼突破性的觀念。
Eric Seafarer
蠻妙的,有點像是偽科學的書,他不是教你如何操作,而是一直拿一些實驗或者專家論述之類的去說服讀者他講的東西是真的。
Eric Seafarer
第一章用感覺思考,他的意思是有的人對身體狀態變化的感知比較敏銳,所以可以用自己身體的變化取代要用邏輯性思考再去做決策。
有點像是近年來常見的高敏感其實是一種天賦的論點。
如果感到不適、出汗、心跳加速之類的,可能是身體對於危機或者壓力的反應。

但是作者提出一種『認知再評估』的論點,大概是說要反轉我們對身體狀況的判斷,我們在高壓力情況下可能被情緒控制,導致行為失常,但是他的再評估就是說,因為身體會比大腦提前反應,所以當身體發出異常訊號的時候,可以說服自己的大腦這些反應不是壓力或者緊張,可能是興奮或者別的情緒來讓自己避免陷入負面思考跟或者負面情緒。就類似吊橋效應的反過來使用那種玩法。
Eric Seafarer
第二章用身體思考

大致上是說,如果身體都不動的時候只動腦袋或者只動手指,大腦被刺激的區域很少,能量聚集在那個部位,思考能力也比較受侷限,但是身體動起來的時候會促使大腦其他控制身體運動的部分也被迫被使用,讓我們思考的大腦部位的能量供給產生變化,避免一直處於一個高頻的使用狀態反而有機會產生不同的思考結果或者靈感的萌發。
Eric Seafarer
另外他說身體動作有四種促進思考的動作,一致的動作、新奇的動作、自我參造的動作以及比喻的動作。

一致的動作可以促進理解跟記憶,類似做出某種行為同時記憶一個東西,下次再做出來的時候會更容易想起來,促進理解比較玄,說是邊動的時候可以強迫調用某種抽象思考的反應,所以變動邊思考,說算數能力還有閱讀理解能力會變強?
Eric Seafarer
新奇的動作跟前面講的動的時候理解能力會變強類似,反正當你想要學習或者想要理解某種概念的時候,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動作,會讓想像跟理解的能力變得更強大的一種論述。
Eric Seafarer
自我參照跟比喻的動作大致上也是這樣的論述,就是讓身體動起來模仿某些概念會更容易產生不一樣的思考。
Eric Seafarer
第三章以手勢思考

大致上是說想辦法用手勢做出某些表達,這可以釋放原本用來思考如何用言語或者文字表達那些東西的心智資源,所以你大腦在當下可以做出更多的思考跟推理。

我看過類似的論述,就是說當我們思考的時候用講的比用寫的(或者用打字)的效果更好,會消耗的腦力更少,因為我們使用口語比把想法轉換成文字的效率更高。

這裡則是說用手勢是與生俱來的,比使用口語耗能更低,所以一邊講話一邊比劃反而會讓你講話更流暢。

作者也說如果要讓別人理解某些抽象概念,加上手勢會讓別人在理解之前更容易記住這個東西,所以也可以加快對這個概念學習跟理解的速度。
Eric Seafarer
第四章以自然環境思考

大致上是說人在舒適區可以減少對於週遭環境的警覺心,這樣就可以提高專注度(這我相信)。

但是他說綠色植物跟大自然會讓人比都市人工造物更讓人放鬆,因為這是人類本能,所以眺望遠山或者身處綠地或者有植栽的環境會更放鬆。(這我不肯定)
Eric Seafarer
第五章以人造環境思考

大概是說如果處在封閉式,而且熟悉的空間,可以減少對其他事物的關注,反正跟前面一章講的是同一個概念,大概就是開放式辦公空間或者咖啡館其實對工作並沒有幫助,反而會增加分心的機會。
Eric Seafarer
第六章以有思想的空間思考

看過BBC的福爾摩斯的觀眾就會對一個名詞感到無比熟悉,他的理論就是建構一個想像的思想殿堂,把知識跟記憶構成一個想像的空間去調用,比單純的回想或者期待靈感產生更有效。

我覺得heptabase有同樣的效果,而且不用靠想像的。
Eric Seafarer
第七章與專家一起思考

大概就是比起用看的或者用讀的,親手跟著專家操作,或者模仿專家的手法跟作品,學習的效率會更高。
Eric Seafarer
第八章與同儕一起思考

簡單說明就是,一場神乎其技的棋局必須有兩個相同水平的對手才下得出來,在競爭心態下人可以突破自己的極限。
Eric Seafarer
第九章與團體思考

這裡有一個前提是,他說有的人很難融入團體或者對團體的其他人不信任,會讓這件事情產生反效果,所以要達到以團體思考必須先建立對彼此的信任跟共識,這樣才能完全的發揮自己全部能力然後讓團體達到1+1大於二的效果,如果每個人在團體裡面都有所保留,那永遠比不上個人的成效。

而大家願意信任彼此的情況下,交換意見、交換知識、交換記憶可以產生新的火花,這就是與團體思考的意義。

同時要求一個人知道所有領域的知識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個團體裡面可以分擔記憶跟知識會讓團體比個人更強大。
Eric Seafarer
結論,我覺得這本書不用花時間讀,真的是幫助不大,除非第一章認知再評估這件事情真的做得到,但是他也沒有教你怎麼做,他只是說有這種方法。

其他的比如記憶殿堂,我推薦試試看heptabase。其他的應該大家都知道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