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6 AM
Mon, Mar 10, 2025 12:05 PM
16
2
書
讀嘛讀嘛
《人生就是賽局:透視人性、預測行為的科學》
書名雖然看起來很嚴肅,不過實際上很淺顯好讀,書中很多舉例或故事,不少出自作者自己的生活,或是作者親身實踐賽局理論的經驗,很有貼近生活的感覺。
以前沒讀過賽局相關的書,所以讀這本的收穫就是認識到原來平常的人際互動其實就屬於賽局理論的研究範圍,原本以為是比較偏商業或政治領域的東西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6 AM
【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
「在納許均衡的情形下,雙方均已選定一種策略,如果任一方獨自改變策略,就會使情形惡化。就像在狹窄的通道上,兩個人必須各自靠一邊,才能勉強錯身而過,」如果其中一人改變心意,兩個人就會迎面相遇,結果雙方都過不去。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6 AM
Mon, Mar 10, 2025 12:06 PM
「例如『開車要靠右』,在美國實行良好,形成合作的納許均衡而讓人得到安全,只要遵守就能避免嚴重傷亡。」不過每個國家的情境不同。
作者有一次在印度搭車,突然看到對向有台貨車迎面而來,作者的司機馬上採取「最佳的納許均衡選項,與貨車司機的策略取得協調——他把車直接開上人行道,先讓貨車開過,再回到路面上。」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6 AM
「這裡的問題在於,貨車司機心中合乎自身利益的理性選項,與我或我的司機的想法頗為不同。要將賽局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這是個主要問題:別人的理性,和自己的理性可能其實是回事。」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7 AM
有一次作者在雪梨一間酒吧,不小心將啤酒潑到一個軍人的腳上,這位喝茫的軍人直接舉槍對著作者的腦袋。
「這可不能說是什麼理性的情況。但任何一位當代的賽局理論家一定會對我的反應大家讚賞:我一面溜到最近的桌底下,一面朝著他那些還清醒的朋友大叫:『抓住他的手!』希望能喚醒他們的理性(並且達成協議!)。好險,他們也抓住了!」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8 AM
「雖然我們的反應有時並不理性,但仍然應該以理性為出發點,畢竟這正是使得人類和其他物種不同的特質,而且只要我們願意且能夠溝通,理性通常也能讓我們達成協議。」
———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8 AM
【謝林點(Schelling point)】
「『謝林點』的發明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他對『謝林點』的描述是:『每個人在面對其他人期待自己怎麼回應他們的期待時,心中所產生的那個期望』。」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9 AM
「想找出『謝林點』,線索可能會在某些社會慣例,像是女士優先、等公車要排隊、或是下飛機的時候等走道的人走完再起身。人跟人交談的時候,也可以看到『謝林點』的作用:正在說話的人可以視為納許均衡中得利的一方,而交談中的停頓則是可以讓其他人開始講話,好輪流成為得利的一方。」
覺得也可以解釋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雖然沒有明確的規範,不過人們自然而然在社會互動中學會辨識、回應這種訊號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1:59 AM
「我也做過一項實驗,在擁擠的街上對迎面而來的人放出假線索,暗示他們我要向某一邊靠,但其實靠向另一邊,看看他們對這種假線所能忍受多久。我的作法是先觀察對方想向哪邊靠,然後自己靠向同一邊(但一定要掛著一副傻笑,預防被扁),持續這項過程,直到發生某些事件化解僵局為止。」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2:01 PM
Mon, Mar 10, 2025 12:01 PM
「我的最高紀錄出現在東京(那邊的人真是非常有禮貌),總共連續左右來回了17次,而最低紀錄則是在倫敦,僅僅來回3次之後,那位穿著直條紋西裝的紳士就說:『你可不可以XX的先想好要走哪邊啊!』但也是有愉快的例子——我在雪梨的一間酒吧外面做這個實驗,一不小心就挑到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小姐,幾次來回過後,她開口說:『這樣吧,既然我們都過不去,不如一起進去喝一杯?』」
咳,一不小心?
———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2:02 PM
Mon, Mar 10, 2025 12:09 PM
【語言有助於協商,並得以解決社會困境】
有一次作者和朋友正在搭火車,車上有一群醉醺醺的球迷,因為支持的球隊輸了,所以大家都滿肚子怒氣。
「我朋友正在為我示範一個實驗,他對著燈光比出一個手掌朝內的V字手勢,但好死不死正對著一名醉漢,而那個手勢在澳洲還是個髒話,要說他『很不爽』,恐怕還講得太簡單。」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2:03 PM
Mon, Mar 10, 2025 12:03 PM
「我趕忙向他解釋說這是一個科學實驗,而且抓住他眼中閃過一絲興趣的那一刻,趕快讓他看看如何讓光線從微微併攏的指縫間透過,並且出現一條黑色線條,再大力讚揚他真是聰明過人,立刻掌握箇中訣竅。他很得意地轉過去向同伴炫耀他的發現,而到我和朋友下車的時候,滿車都是興味盎然的醉漢,向燈比著髒話。」
「當時如果沒有語言,我們可能就麻煩大了。因為有了語言,我才能對那個遭到誤解的手勢加以解釋。」
— end —
尼洛 📚
@MUS2001147
Mon, Mar 10, 2025 12:05 PM
覺得,賽局理論家的職業風險是否包含可能被揍?
載入新的回覆
《人生就是賽局:透視人性、預測行為的科學》
書名雖然看起來很嚴肅,不過實際上很淺顯好讀,書中很多舉例或故事,不少出自作者自己的生活,或是作者親身實踐賽局理論的經驗,很有貼近生活的感覺。
以前沒讀過賽局相關的書,所以讀這本的收穫就是認識到原來平常的人際互動其實就屬於賽局理論的研究範圍,原本以為是比較偏商業或政治領域的東西
「在納許均衡的情形下,雙方均已選定一種策略,如果任一方獨自改變策略,就會使情形惡化。就像在狹窄的通道上,兩個人必須各自靠一邊,才能勉強錯身而過,」如果其中一人改變心意,兩個人就會迎面相遇,結果雙方都過不去。
作者有一次在印度搭車,突然看到對向有台貨車迎面而來,作者的司機馬上採取「最佳的納許均衡選項,與貨車司機的策略取得協調——他把車直接開上人行道,先讓貨車開過,再回到路面上。」
「這可不能說是什麼理性的情況。但任何一位當代的賽局理論家一定會對我的反應大家讚賞:我一面溜到最近的桌底下,一面朝著他那些還清醒的朋友大叫:『抓住他的手!』希望能喚醒他們的理性(並且達成協議!)。好險,他們也抓住了!」
———
「『謝林點』的發明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他對『謝林點』的描述是:『每個人在面對其他人期待自己怎麼回應他們的期待時,心中所產生的那個期望』。」
覺得也可以解釋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雖然沒有明確的規範,不過人們自然而然在社會互動中學會辨識、回應這種訊號
咳,一不小心?———
有一次作者和朋友正在搭火車,車上有一群醉醺醺的球迷,因為支持的球隊輸了,所以大家都滿肚子怒氣。
「我朋友正在為我示範一個實驗,他對著燈光比出一個手掌朝內的V字手勢,但好死不死正對著一名醉漢,而那個手勢在澳洲還是個髒話,要說他『很不爽』,恐怕還講得太簡單。」
「當時如果沒有語言,我們可能就麻煩大了。因為有了語言,我才能對那個遭到誤解的手勢加以解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