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嗅覺之謎: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 -...
嗅覺之謎
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
The Scent of Desire : Discovering Our Enigmatic Sense of Smell

Rachel Herz/譯者: 李曉筠 /堡壘文化/出版日期: 2023/03/15 字數: 123,269

原文:2007出版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失去嗅覺,在醫學上稱為嗅覺缺失症(anosmia,簡稱為嗅盲)。根據我對神經學、心理學及臨床實證的深刻理解,我推測這正是麥克•赫金斯自殺的關鍵因素。

首先,嗅覺與情緒之間的神經聯結格外密切。處理氣味與情緒的腦部區域彼此交織共存的程度,是任何其他腦部區域無法比擬的。氣味與情緒位於同樣的神經網絡結構,稱為邊緣系統( limbicsystem)。邊緣系統是腦的原始核心,由於爬蟲類同樣具有這個部位,有時也稱為爬蟲類腦(reptilian brain),或顧名思義稱為嗅腦(rhinencephalon)即「鼻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邊緣結構中,主要與嗅覺中樞互動的部位是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是腦部掌管情緒的位置,沒有杏仁核便無法體驗或處理情緒經驗,無法傳達自己的情緒,也無法理解或回憶情緒事件。腦功能成像研究(Brain imagingstudies)結果顯示,當我們察覺到某個氣味,杏仁核便開始活化,對該氣味的反應越情緒化,杏仁核的活化就越強烈。除了嗅覺外,沒有任何知覺系統如此獨特且直接地,影響杏仁核這個控制人類情緒的腦部區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眉骨背後的腦部區域—嗅球,以及負責處理氣味刺激的嗅覺皮質(olfactory cortex)。

嗅球是兩個形狀及尺寸類似藍莓的腦部延伸構造,每一個嗅球對應一邊鼻孔。分隔鼻子的神經細胞與腦部嗅球的,是一片非常纖薄脆弱的骨頭,稱為篩狀板(cribriform plate)。

篩狀板佈滿成千個極微小的孔,嗅覺受器神經細胞之終端(即軸突〔axons〕)穿過這些小孔,匯集到腦部。當前額承受重擊,導致篩狀板歪斜,剪斷穿梭其間纖細的嗅神經軸突,如同用刀刃劃開蜘蛛網一般。被切斷軸突的嗅神經儼然死亡,嗅覺便受到破壞,而軸突再也無法增生,嗅覺將永遠喪失。許多類型的前額受傷皆可輕易造成嗅覺喪失,舉例來說,在一記朝臉重撲的擒抱之後,橄欖球員也經常遭受相同命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季節性情感疾病不同於典型憂鬱症,影響憂鬱與嗅覺之間關係的並非杏仁核,而是另一個關鍵的邊緣結構——下視丘(hypothalamus)。」

「季節性情感疾病的某些憂鬱症狀與重度憂鬱症大相徑庭;比方說,增加而非減少的睡眠時間及食慾。

下視丘主要控制的,就是我們對飲食、睡眠、攻擊和性的本能需求。在冬眠動物腦內,下視丘也是控制冬眠的部位,數項研究已顯示,季節性情感疾病可能是模仿冬眠的一種心理現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而季節性情感疾病患者發生的下視丘功能失調,恰好印證這樣的見解。如同所有邊緣結構,下視丘也會與嗅覺系統互動。我相信季節性情感疾病所導致的下視丘失調,會讓嗅覺皮質比平常更加敏感,反之,杏仁核功能失調則讓嗅覺皮質較不敏感。

下視丘支配的另一個生物過程,就是月經週期。女性對氣味的敏感度也會隨著月經週期變化,在排卵期這個生育能力最強的時期,嗅覺敏感度變得格外高。此現象在生物學上具有重大意涵,因為這證明氣味對於吸引異性及尋找「恰當的」配偶而言,都是關鍵因素,這尤其適用於女性。

另外,女性遠比男性容易罹患季節性情感疾病,這並不單純從罹患憂鬱症的女性人口多於男性人口推論而來,而是因為女性有關嗅覺敏銳度及性生理的下視丘機轉,很有可能就是季節性情感疾病使嗅覺敏銳度變化的原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關患者的研究發現,喪失嗅覺帶來憂鬱症,憂鬱症也讓嗅覺消失。以嗅覺缺失症來說,原本刺激杏仁核的嗅覺神經細胞不再具有活性,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嗅覺皮質失去活性便造成杏仁核萎縮及/或功能失調,並埋下日後憂鬱症發作的種子。

當憂鬱症先發病時,我推測由於杏仁核功能異常,影響或削減了原本會刺激嗅覺皮質的健康活性。也就是說,杏仁核功能失調改變嗅覺皮質的正常功能,嗅覺皮質功能失調亦改變杏仁核的正常功能。

人類腦部掌管嗅覺與情緒的構造,仰賴彼此維護共同的健全,當其中一方功能失常,就會連帶影響另一方的功能。嗅覺與情緒彼此合作無間,但卻不一定總是正向的。」

話說失去嗅覺真的感覺不開心欸,連吃飯都沒味道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41UhUobLKkXDGio0jBABsU.jp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巴克及阿克塞爾也發現,在包含一千個嗅覺受器基因的龐大家族中,存在許多偽基因(pseudogenes),即不再發揮功能的基因所殘留的去氧核醣核酸序列(DNA sequences)。

狗的嗅覺受器基因共有約百分之十五的偽基因;小白鼠則是百分之二十。人類的嗅覺受器中,偽基因比例更是特別的高,約達百分之六十五。

人體究竟有多少嗅覺基因確實具有功能,目前仍在爭論當中,但已知大抵介於三百至四百之間。即使我們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嗅覺基因無法發揮作用,調節嗅覺的基因仍佔全身基因的百分之一,遠比任何其他身體部位或腦部組織所佔的比例高。」

「研究者的理論是,隨著全彩視覺的出現,我們不再需要用那麼敏銳的嗅覺偵測世界,因此在靈長類演化的過程中,基本上這兩種感官的重要性就互換了。當你能看得越清楚時,就越不急著去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若想證明對氣味的愛好及厭惡是與生俱來的,最佳實驗對象就是嬰兒,由於還沒有機會學習什麼氣味,他們才有可能自然地表現出天生的反應。

許多調查新生兒氣味偏好的研究人員發現,嬰兒與成人對相同氣味的反應並不一致。比方說,嬰兒喜歡糞便的氣味,對成人明顯認為難聞或好聞的氣味(前者例如腐臭乳酪,後者例如香蕉)卻一視同仁。

事實上,兒童的氣味偏好要到約莫八歲時,才會與身處同樣文化背景的成人類似。沒有任何資料足以證明嬰兒對氣味的反應是天生可預料的,反而有大量證據顯示,嬰兒及幼童喜歡的氣味取決於經驗;換句話說,即取決於學習,而這種學習甚至早在出生之前就已萌芽。」

他好像某種程度解答了我為何小小孩會玩便便遊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還有胎教欸!
懷孕喜歡胡蘿蔔汁的媽媽,小孩比較喜歡吃胡蘿蔔口味的嬰兒食品XD

喜歡大蒜的媽媽,小孩也愛吃大蒜,感覺幸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除了自身的體驗學習,我們也在所謂「文化」中習得各式各樣的喜好。此外,文化間的差距不見得非常大,也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氣味偏好。想想英國與美國吧!

倫敦《泰晤士報》(TheTimes of London)於二〇〇四年一月發表的超級市場問卷調查顯示,英國的十大最愛氣味排行榜為:新鮮麵包、煎培根、咖啡、熨衣服、割草、嬰兒、海洋、聖誕樹、香水及炸魚薯條。

美國人也許贊同英國排行榜上的某些氣味,但我敢保證,英國人絕不可能贊同美國的十大最愛氣味。冬青薄荷是美國人最愛的氣味之一,卻讓英國人極端厭惡。」

嬰兒的味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刺激三叉神經的氣味除了引起嗅覺外,也激發痛覺產生立即的躲避反應,看起來就像馬上厭惡氣味一樣。這個厭惡及退縮反應,本是由於化學物質造成的疼痛,卻因此與其散發的氣味聯結了。也就是說臭鼬噴霧「氣味」不會讓人疼,但它刺激三叉神經的化學物質則會。由於許多有毒物質會激發強烈的三叉神經反應,人類因此發展出遇到三叉神經刺激便立即躲避的習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相較於專食性動物,人類、老鼠及蟑螂乃地球上最傑出的泛食性動物,能從容生存於任何棲息地。假如我們認定惟有散發魚腥味才代表食物,就永遠無法在遼闊的熱帶草原存活。

因此,接觸一種特定氣味來源時,學習如何適當回應,而非根據預設模式應付,對泛食性動物而言才有利於生存。特別是氣味與食物或天敵之間的關係可能不時異動,因此學會隨機應變相當重要。

從演化的角度切入,與生俱來針對獵物及天敵的固定嗅覺反應,有利專食性動物生存;但人類等泛食性動物,若根據內建嗅覺反應將氣味死板地劃分為食物或毒物、友人或敵人,反而不利於生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相反地,人類應該具備的天賦,是能根據經驗迅速並輕易地學會區分代表好東西與壞東西的氣味。

關於為了有利生存而特別迅速地學習氣味,最佳現成範例就是味覺嫌惡(taste aversions)。吃某種食物後鬧腹痛的經驗,只要有過一次之後,就會讓你忌諱這種致病食物很長一段時間,尤其針對它的氣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神經解剖構造也證明,人類的嗅覺是如何天賦異稟地隨時待命,以建立氣味與情緒意涵之間的聯結。

由嗅覺結構及邊緣結構組成的皮質(piriform、cortex),在腦部除負責處理嗅覺外,也負責分派事物正面或負面價值。

另外,與處理嗅覺直接相關的杏仁核,對情緒聯結學習更是舉足輕重。

一項研究發現,關於大白鼠這個同樣非常優秀的泛食性動物,一旦切除杏仁核便失去嗅覺學習能力。
沒有了杏仁核,大白鼠便無法學會分辨營養的檸檬飲料與有毒的草莓飲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假如人類對氣味有任何天生反應,那就是警戒反應了。當暴露於陌生氣味時,嬰兒和幼童都會露出侷促不安的表情,不管這些氣味對身旁的成人而言是否屬於令人愉快的氣味。

如此小心翼翼地處理不確定事物,是有利生存的。若缺乏對陌生事物的天生警戒反應,人類勢必無法存活至今。

我們之所以喜歡或厭惡環境裡的各種氣味,是由於與氣味相關的個人經歷及歷史文化,然而我們因此賦予這些氣味的特徵及意涵,又強化了氣味偏好。無物難聞,一切皆思想使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親吻」這個字眼在印度兼具氣味的意思,而伊努特人(Inuit)通常彼此磨蹭鼻子以示親暱,反倒不嘴對嘴親吻。

新幾內亞某一部落的族人,說再見的方式是將一手放在對方的腋窩內,然後用同一手摸自己全身上下。

另外,伊莉莎白時代情人們交換「愛之蘋果」的場景,如今仍不時傳述,當時的女性將蘋果削皮後,放在腋窩裡浸透汗水,再交給心上人做為氣味信物。」

愛之蘋果很有味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由於許多費洛蒙都是「聞得到的」,亦即具有氣味的化學分泌物,導致人們誤認為費洛蒙是種氣味,但這並非事實。費洛蒙這種化學物質,某些能被嗅覺察覺,某些則否。

以此類推,費洛蒙的偵測及處理,其實通常並非嗅覺系統負責,而是經由另一個稱為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 VNO)的構造。犁鼻器與主要嗅覺系統分離,而與副嗅球(accessoryolfactory bulb)相連。犁鼻器位於口腔頂部上方,專門察覺大分子及溶於液體的分子,這也是為什麼舔身體各處是接收費洛蒙信息的主要方式,就像狗兒互相打招呼時所做的一樣。透過鼻子及主要嗅覺系統,我們只能「聞到」空氣中的小分子。」

人類沒有犁鼻器,所以可能是透過觸覺等全身的感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亞洲人的體味比較輕是有原因的!

「亞洲人所具有的頂漿腺總數遠低於白種人,體毛也比較少。在這兩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亞洲人的體味顯然就比歐洲人淡得多。

日本人類學家安達(Adachi)在其一九O三年出版的書籍諷刺寫道:「黃種人身上根本聞不到什麼!」另一方面,安達寫道,歐洲人的體味總是相當明顯,即使沐浴後也一樣,白種人的氣味簡直其臭無比。

連知名的梵文性愛手冊《印度愛經》,也提及毛茸茸白種人的惡臭令人反胃。

得知自己與生俱來的氣味讓人覺得作嘔,總是讓白種歐洲人大吃一驚,尤其他們如此習以為常於用體味證明自己的優越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伊特魯斯坎人(Etrus-cans)也十分尊崇香氣,以致於伊特魯斯坎女性從未停止塗抹香水。伊特魯斯坎掌管裝飾的精靈名為拉薩Lassa),她一絲不掛,長著一對翅膀,隨身帶一瓶香水。
刻畫拉薩影像的黃銅鏡,是伊特魯斯坎女性的陪葬品,伴隨她們前往來世。羅馬人也是香水的鑑賞家,據說競技場上的戰士們於每次出賽前,都會針對身體每個部位塗上不同香氣的乳液。然而隨著基督教興起,人們對裝飾的嚴肅儉樸態度,讓香水一度消逝無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你進食時,會聞到食物兩次:首先是食物靠近嘴巴時,氣味通過鼻子而聞到的鼻前嗅覺(orthonasal olfaction);再來是食物及飲料已進入口腔後,散發的氣味從口腔向後(因此以「後」為名),沿著上顎向上進入鼻腔而聞到的鼻後嗅覺(retronasal olfaction)。

鼻後嗅覺似乎來自口腔感受的「味覺」,但這完全是個錯覺。人們喪失嗅覺後堅信自己也喪失味覺的事實,正說明這種錯覺有多麼強烈。

我們的腦子隻手遮天,天衣無縫地接合味覺及嗅覺,以賦予我們建構飲食世界的豐富滋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鼻後嗅覺如同鼻前嗅覺般仰賴空氣的流動,這也是為什麼感冒時食物「嚐起來就是不對勁」。當鼻塞時,將炸得金黃酥薯條靠近嘴邊,氣味也無法進入鼻腔形成鼻前嗅覺,且口腔到鼻腔的通道也阻塞了,因此同樣無法形成鼻後嗅覺。所以雖然金黃色的薯條看來美味,你也記得它們曾帶來的可口體驗,但感冒時吃薯條,就像啃食油膩濃鹹的硬紙板一樣。

下次感冒時,請人蒙住你的眼睛,試看看自己能否區分生馬鈴薯與蘋果之間的差異。在相同溫度下,紅酒與咖啡也毫無二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看完了!

後面有一些蠻好玩的軼事。不過全書整體給我一種時代感,而且他參考的文獻都是2000初之前的,讓我懷疑起他是不是原文很久了。

最後看版權頁,中文版雖然是2023年出版,但原文是2007年出版的,果然。
雲遊離離
這本超有趣的!謝謝分享!怪不得我病了沒嗅覺這麼難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雲遊離離 : 沒錯!沒嗅覺吃東西都變平淡了!
薇亦柔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是嗅覺超靈敏,經常感到困擾,必須使用同一種洗衣精、洗髮精、沐浴乳、面霜、乳液……對於聲音與光源也有同樣的困擾。別人總是聽不到、聞不到(我的視力不佳,但半夜睡覺外面一有了光,就會醒來),有時候我以爲自己幻聽幻覺???
薇亦柔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第一次讀到有關於嗅覺的報導,謝謝分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薇亦柔止 : 可能你是超級感官體驗者!裡面也有提到,有些人的感官受體比較多,所以同樣的刺激感受比別人強烈很多!

我讀別的書則是有講到某些人的腦神經對於感官處理的訊號更為靈敏。

不過這樣生活,想必會覺得都市生活台吵雜了吧,現在到黑森林會好一點嗎?
薇亦柔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高樓大廈還好,蓋的房子都重視隔熱隔音,影響不大。我是有一絲絲風,不知那裏的門縫透風,都會感受到的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薇亦柔止 : 辛苦啦!!
不過靈敏的感官也是蠻好的,同年齡的人年紀大開始退化的時候,可能你還是很靈敏!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