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5:58 AM
Fri, Feb 28, 2025 4:54 PM
13
2
焦慮:牛津非常短講008 - 丹尼爾‧弗里曼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焦慮:牛津非常短講008
Anxie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Daniel Freeman/ Jason Freeman / 譯者: 吳妍儀 /左岸 /出版日期: 2024/02/21
字數: 69,615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既然剛看完《焦慮世代》,當然就要這本也順便看一下!
言簡意賅,輕巧好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02 AM
Fri, Feb 28, 2025 6:07 AM
01什麼是焦慮
「焦慮的英語「anxiety」有著古老的根源。就像它的歐洲同源詞「angoisse」(法語)、「Angst」(德語)、「angoscia」(義大利語)及「angustia」(西班牙語),這個詞彙源於古希臘字根「angh」,在意思是「壓緊」、「扼住」、「被哀慟壓倒」,「負荷」、「負擔」與「麻煩」的古希臘詞彙裡也都可以看到此一字根。
在這種大體上並不愉快、被我們稱為焦慮的經驗裡,很容易偵測到前述那些感受的回音。「angh」接著就進入了拉丁詞彙裡,像是「angustus」、「ango」與「anxietas」,全帶有狹窄、緊縮與不適的含義——就像另一個已成為現代醫學術語一部分的拉丁詞彙:「angina」(心絞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05 AM
Fri, Feb 28, 2025 6:06 AM
原來「焦慮」這個詞定下來的,是佛洛依德的關係啊!
「直到一八九五年,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佛洛伊德(一八五六—一九三九)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焦慮」一詞才開始迅速崛起。這篇論文的標題直指重點:〈把一個特定症候群從神經衰弱症中分離出來,放到「焦慮性精神官能症」描述下的立論依據〉,佛洛伊德主張焦慮症應該與其他形式的神經疾病(或神經衰弱)有所區別。
當然,佛洛伊德是用德文寫的。把佛洛伊德的作品翻譯成英文的史崔奇,敏銳地察覺到把德文「Angst」詮釋成「焦慮」會導致的問題:「(「Angst」可能)被翻譯成另外六種同樣常見的英文詞彙之一,像是「fear」(恐懼)、「fright」(驚駭)、「alarm」(驚慌/警戒)等等。要把某個簡單的英文詞彙固定成它的唯一翻譯,是相當不實際的。」然而,這個用法卻被固定下來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13 AM
Fri, Feb 28, 2025 6:16 AM
迅速帶到哲學上對於焦慮的討論:佛洛依德—齊克果「憂懼」Angst—沙特、海德格等存在主義哲學家
DSM:「對未來的危險或不幸產生的憂懼預期,伴隨著一種煩躁不安的感覺,或者緊張的身體感受。預期危險的焦點可能是內在或外在的。」
美國心理學家巴洛則是給了一個術語沒那麼多的定義:
「焦慮是一種趨向未來的(future-oriented)情緒狀態,這時候一個人已準備好或者預備要嘗試應付即將來臨的負面事件……如果把焦慮形諸文字,一個人可能會這麼說:「那種恐怖的事件可能會再發生一次,我可能應付不了,但我必須準備好去做這個嘗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13 AM
Fri, Feb 28, 2025 6:23 AM
02焦慮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
—反正什麼都和性有關,整個 BS
行為理論
—恐懼來自制約。
「行為主義對於焦慮的觀念,後來由美國心理學家莫勒(一九O七—一九八二)進一步發展。在被稱為焦慮的「兩階段理論」中,莫勒認為焦慮——特別是要迴避焦慮的那種欲望——是人類行為的關鍵驅動力:
焦慮(恐懼)是疼痛反應的制約形式
,
有極其有用的功能,能激發並強化傾向於避免或防止疼痛再次發生的行為。(強調為莫勒所加)
莫勒強調經驗的驅動力量,這種強調預示了哈佛心理學家史金納(一九〇四—一九九〇)的操作制約理論(operant conditioningtheory)。史金納把焦點放在我們的行為對周遭的世界造成的影響。
如果影響是正面的,我們學會重複這個行為;負面的影響則教導我們下次做不同的嘗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24 AM
「行為主義也深刻影響治療焦慮問題最成功的某些策略。舉例來說,南非心理學家沃爾普(一九一五—一九九七)發展出「行為減敏」(behavioural desensitization)療法來處理恐懼與恐懼症。這個技巧涉及讓個人逐漸暴露於他們所恐懼的情境——例如高處或蛇——好讓他們可以學會實際上沒什麼好怕的,現在還是恐懼症的標準治療方式。
行為主義的遺緒還可以見諸於今日最普遍的心理治療形式: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CBT)。認知行為療法源自於一種洞見:沒有幫助的想法、感覺與行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習得的。而因為它們並非天生,就可以「反學習」(unlearned)——而且在治療師的幫助下,通常可以用快得驚人的速度辦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25 AM
Fri, Feb 28, 2025 6:28 AM
認知理論
「認知主義的關鍵見解是,焦慮——就像其他情緒——起於我們對情境的「評量」(appraisal)。這種評量或詮釋一開始可能不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通常是一種「直覺」。我們的感官功能如同一個早期警報系統,捕捉到某個有潛在重要性的事情,然後把它傳遞到我們大腦中比較理性、深思熟慮的部分去考慮。在我們偵測到沒有自信能夠處理的威脅時,我們就會感覺到焦慮。後來這些對威脅的有意識思考至關重要,而它們正是現代針對嚴重焦慮的心理治療打算改變的部分。」
「決定我們情緒狀態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理解事件的方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28 AM
Fri, Feb 28, 2025 6:29 AM
「察覺到的威脅可能是外在的——就像夜間的噪音——或者是內在的。例如,恐慌發作通常是被錯誤信念所觸發,誤信某種古怪但其實正常的生理感受——或許是胸口的緊繃感,或是手臂上的一陣刺痛——是嚴重疾病(像是心臟病發)的症狀。
焦慮甚至可能觸發惡性循環,例如當焦慮的身體表現(例如喘不過氣、心跳加快、噁心感等)被當成即將倒下或死亡的確切證據,又接著導致更嚴重的焦慮的時候。此時,關鍵仍然在於個人對於這些內在訊號的評估。這表示,如果你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你的情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30 AM
Fri, Feb 28, 2025 6:31 AM
schematic beliefs
「們的先入之見、觀念與習慣性的思維過程——認知行為療法創始人貝克稱之為「基模信念」(schematic beliefs)。1這些基模信念是透過我們的生命經驗塑造出來的。它們極其根深蒂固又自動化,以致於我們通常習焉不察。
認知基模並非本質上就是負面的——它們讓我們可以迅速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不過貝克發現,有焦慮症的人通常對自己、對周遭的世界與未來(這稱之為「認知三角」〔cognitive triad〕),抱有毫無助益的基模信念。」
「有焦慮問題的人會採取一系列經過設計的策略—|被稱為「安全行為」(safety behaviours)——以避免他們害怕的任何事情發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32 AM
「研究人員以貝克的研究為基礎,辨識出其他潛在並維持焦慮症的「認知偏誤」。就像安全行為,看似是為了避免焦慮而設計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到頭來卻只會增強焦慮的掌控力。比方說,有焦慮問題的人對可能的威脅極度警覺,不過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太專注於潛在的危險,往往會忽略不符合這種陰暗世界觀的事件。這反而可能導致高估了危險發生的機率(心理學家稱之為「威脅預期」〔 threatanticipation〕),還有大量的假警報——這些都只會為焦慮的生長提供肥沃的土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34 AM
「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在社交情境中,可能會對自己有完全不精確的心像。他們沒有理性地把事情想清楚,反而運用本能的「情緒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頂尖的焦慮認知心理學家克拉克解釋過:
【這似乎是病患的一種可被觀察到的社會性自我的心理模式,這種模式來自早期社會化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且會在後續的社交遭逢被重
啟動。】
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研究顯示,圖像對情緒的影響要比思想強大得多。就跟其他認知偏誤一樣,這種對心像的易感性,讓焦慮得以延續並加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34 AM
Fri, Feb 28, 2025 6:45 AM
焦慮的神經生物學理論
「杏仁核雖然看似重要,我們卻不該忘記,焦慮——就像任何其他情緒一樣——是牽涉到大腦好幾個區域進行極端複雜的歷程所產生的結果。如同我們已經提到的,這些區域包括額葉與海馬迴;「腦島」(insula)也參與其中,這是大腦皮質的一部分,幫助我們能夠察覺到內在的感受;此外還有幾種神經化學物質。這些神經化學物質裡最重重要的包括:
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在杏仁核偵測到危險的時候釋放,進而引發壓力荷爾蒙的釋放,以便確保我們準備好採取行動面對危險;
Y—胺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 GABA),在我們焦慮時讓我們冷靜下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45 AM
既然焦慮是一個系統而不是一個元素造成的結果,在系統故障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勒杜與其他人推測,有焦慮症的人可能具備:
過度活躍的杏仁核,和/或;
不夠活躍的額葉,和/或;
他們的海馬迴無法根據過往經驗準確判斷某個情境裡到底哪些元素代表危險信號,這表示他們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6:46 AM
Fri, Feb 28, 2025 7:07 AM
03先天或後天?
先天
「心理學家稱這種焦慮傾向為「神經質」(neuroticism),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些神經質。神經質的遺傳性被認為大約在百分之四十左右。焦慮症有中度遺傳性——這意思是,介於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間。研究也顯示,有焦慮問題的人的某些典型思考風格—例如把模稜兩可的事件詮釋成有潛在危險的傾向,或者對焦慮觸發的生理變化極端敏感——也都有中度遺傳性。
有個要釐清的重點是「遺傳性」一詞的意義。遺傳性的意思並不是一個人的神經質程度必定有百分之四十是基因造成的結果。它表明的是,在整個人口中的神經質程度差異,有大約百分之四十可能源於基因。所以對於個別案例來說,遺傳性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事情;它只跟大範圍的統計樣本有相關性。人與人之間剩下的差異,是環境因素的產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01 AM
「像焦慮這樣複雜又多樣化的經驗,似乎不太可能是一個、甚至數個孤立基因的產物。更有可能的是多基因理論(polygenictheory):許多不同的基因,各自做出相對較小的貢獻,參與了焦慮的產生與維持。到目前為止的證據認為,這些基因負責的是一種高度焦慮的普遍傾向,或甚至是普遍的情緒激發,而不是某種特定的焦慮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02 AM
Fri, Feb 28, 2025 7:07 AM
後天/環境
「我們對於成人後的經驗如何導致焦慮問題,相對來說所知甚少(雖然針對憂鬱症與壓力的這種研究已經有人做了)。焦點反而放在童年經驗,特別是以下四項:
創傷與其他搞亂人生的事件;
父母教養風格;
依附風格;
從他人身上習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03 AM
Fri, Feb 28, 2025 7:08 AM
教養風格
「不過雖然這項研究以及其他研究,都指出過度保護或控制性強的教養與兒童焦慮之間的關聯性,對於因果問題卻沒有釐清太多事情。
這種教養風格與其說會製造兒童的焦慮,反而可能是對焦慮的一種反應。可以回應這個問題的研究——對父母與子女做出橫跨數年、而非只是某個特定時刻的評估——相當罕見。不過,既有的研究指出了兒童氣質與成人教養風格之間的互動關係。
例如有一項研究發現,透過回顧在嬰兒時期還不需要幫忙的情況下被母親抱著的頻率,可以預測一位學步期幼兒的恐懼程度。但這只適用於嬰兒時期面對新的人或新的情境時會非常苦惱的兒童。因此,家長的過度保護,可能是對兒童天生的神經質做出的反應,不過這種反應會讓兒童的神經質變本加厲——這又反過來觸發了成年人這方更加小心謹慎而有控制性的行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04 AM
Fri, Feb 28, 2025 7:08 AM
依附風格
「關鍵在於嬰兒對於母親的離開與回歸會有什麼反應。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的兒童在母親在場時樂於探索房間,但在她離開的時候會輕微地感到不安,等到她回來的時候則是會很開心。
無論散布在房間裡的玩具有多誘人,有焦慮/抗拒型(anxious/resistant)依附風格的孩子都緊黏著他們的母親,而且在她離開的時候感到心煩意亂。雖然焦慮/抗拒型的孩子會在母親回來的時候奔向她,但接著會把母親推開,甚至會打她。
另一方面,焦慮/迴避型(anxious/avoidance)的孩子通常會在母親在場時忽視她,在她離開時也不會太關心。母親再度出現時,也會得到跟先前一樣的冷淡對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06 AM
「在一項出色的研究裡,心理學家訪談了一百七十二名十七歲的青少年,他們全都在十二個月大的時候經歷過陌生情境評估。心理學家發現,展現出焦慮/抗拒型依附風格的嬰兒,比較有可能在之後發展出焦慮問題。
為何如此?焦慮/抗拒型的行為,通常反映出一個孩子嘗試應付不一致又無法預測的教養方式,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受到怎樣的對待,完全看家長當時的心情。這種教養方式有可能會灌輸給孩子不安全感,他們會害怕自己要是碰上麻煩,可能不會有人來幫忙。因此,這個孩子一直處於警戒危險的狀態。或許這也傳達了一種感覺:家長的行為反映出孩子沒有價值,也暗示孩子其實沒有能力處理挑戰與危險。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06 AM
Fri, Feb 28, 2025 7:06 AM
順帶一提,你可能已經注意到,這個研究中的焦慮/迴避型兒童,後來罹患焦慮症的風險並不特別高。這種依附通常是由經常忽略子女的父母製造出來的。或許這些孩童藉著發展保護性的獨立,學會處理這種教養方式可能觸發的焦慮。不像焦慮/抗拒型的孩子能夠偶爾從父母身上找到溫暖與支持,焦慮/迴避型兒童領悟到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自己照顧自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09 AM
Fri, Feb 28, 2025 7:11 AM
04日常焦慮及其因應方式
自我聚焦
「自我聚焦」(self-focus),這常常在焦慮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們把注意力轉往內在的時候,任何對自身表現的擔憂都有可能倍增。我們懷疑自己在別人眼裡的形象,都可能會冒出來困擾我們。我們滿心想著要檢視別人怎麼理解我們,想著焦慮的恐慌感受、還有我們的負面思維,我們沒注意到事態的實際進展。要是我們跳出自己向外看,幾乎肯定會發現,我們的焦慮是不必要的。而這可能會開始形成惡性循環,我們的自我聚焦會真的導致我們恐懼的問題發生(例如在攝影機前面突然詞窮),而這又反過來增強我們的焦慮。巧的是,心理學家用來觸發自我聚焦的技巧之一,就是拿攝影機對著他們。在這種情境下,幾乎每個人都會開始懷疑別人如何看待他們。如同帕林發現的,克服自我聚焦的最佳方式就是專注於手邊的任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12 AM
「帕林應付焦慮的策略在心理上來說很高明。與其擔憂自己的焦慮,他理解他所經歷的事情是正常、甚至是必要的(治療師會稱之為「正常化」〔normalization〕)。舉例來說,他藉由提醒自己,他其實可以做到任何他在擔憂的事情,來強化他的自尊心。由此觸發的正面思維與意象(像是一場成功表演的回憶)排擠並抑制了任何負面的思維。他喜歡散步和跑步(事實證明體能活動是減低焦慮的有效方法)。他也相當正確地發現,酒精只能短期間抑制焦慮,長期來說並不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12 AM
此外,帕林決心保持積極、好奇與目標明確:「我認為每件事都很重要。我想這樣會創造焦慮,但也同樣幫助你處理焦慮,因為那樣讓你領悟到,焦慮是因為正在做某件本身就很重要的事情。」這種態度幫助帕林面對他可能會很想避免的任務——「像是手腳並用爬過橋」——從而避免他的焦慮真正生根(對於避開我們恐懼的事物所導致的問題,更多內容請看本書第二章)。這也讓他能夠擺脫自我聚焦,專注於他知道真正重要的事,也就是他手邊的任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7:32 AM
Fri, Feb 28, 2025 7:33 AM
05恐懼症
「這裡列出了心理衛生專業人士在決定一種恐懼是否嚴重到足以稱
為恐懼症時,會找尋的關鍵症狀:
過度或不合理的顯著持續恐懼,會因為某個特定物體或情境的出現或預期而引發。
暴露於恐懼症的刺激下,幾乎總是會激起立即的焦慮反應。
當事人承認恐懼是過度或不合理的。
對恐懼情境的迴避、焦慮的預期心理或痛苦,明顯干擾當事人的正常作息、職業(或學業)功能、社交活動或人際關係,或者當事人對於患有恐懼症表現出明顯的苦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28, 2025 8:32 AM
Fri, Feb 28, 2025 8:33 AM
6-10章是其他的焦慮症:社交恐懼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GAD)、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PTSD)。
先解釋DSM上的定義,然後談有多常見(統計數字),然後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先天還是後天(幾乎沒有什麼病有確定致病基因,所以主要還是討論後天),另外有幾個病症因為和一般焦慮症產生機制不同,是不同的腦區造成影響,所以有特別談了一下該症的腦神經科學的生理機制,
第十一章是治療,我看起來好像是最推崇第一線認知行為療法CBT、減敏訓練,第二線才用藥物,但很多有副作用,還有成癮性的考慮。
大約是這樣!
載入新的回覆
Anxie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Daniel Freeman/ Jason Freeman / 譯者: 吳妍儀 /左岸 /出版日期: 2024/02/21
字數: 69,615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既然剛看完《焦慮世代》,當然就要這本也順便看一下!
言簡意賅,輕巧好讀。
「焦慮的英語「anxiety」有著古老的根源。就像它的歐洲同源詞「angoisse」(法語)、「Angst」(德語)、「angoscia」(義大利語)及「angustia」(西班牙語),這個詞彙源於古希臘字根「angh」,在意思是「壓緊」、「扼住」、「被哀慟壓倒」,「負荷」、「負擔」與「麻煩」的古希臘詞彙裡也都可以看到此一字根。
在這種大體上並不愉快、被我們稱為焦慮的經驗裡,很容易偵測到前述那些感受的回音。「angh」接著就進入了拉丁詞彙裡,像是「angustus」、「ango」與「anxietas」,全帶有狹窄、緊縮與不適的含義——就像另一個已成為現代醫學術語一部分的拉丁詞彙:「angina」(心絞痛)。」
「直到一八九五年,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佛洛伊德(一八五六—一九三九)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焦慮」一詞才開始迅速崛起。這篇論文的標題直指重點:〈把一個特定症候群從神經衰弱症中分離出來,放到「焦慮性精神官能症」描述下的立論依據〉,佛洛伊德主張焦慮症應該與其他形式的神經疾病(或神經衰弱)有所區別。
當然,佛洛伊德是用德文寫的。把佛洛伊德的作品翻譯成英文的史崔奇,敏銳地察覺到把德文「Angst」詮釋成「焦慮」會導致的問題:「(「Angst」可能)被翻譯成另外六種同樣常見的英文詞彙之一,像是「fear」(恐懼)、「fright」(驚駭)、「alarm」(驚慌/警戒)等等。要把某個簡單的英文詞彙固定成它的唯一翻譯,是相當不實際的。」然而,這個用法卻被固定下來了。」
DSM:「對未來的危險或不幸產生的憂懼預期,伴隨著一種煩躁不安的感覺,或者緊張的身體感受。預期危險的焦點可能是內在或外在的。」
美國心理學家巴洛則是給了一個術語沒那麼多的定義:
「焦慮是一種趨向未來的(future-oriented)情緒狀態,這時候一個人已準備好或者預備要嘗試應付即將來臨的負面事件……如果把焦慮形諸文字,一個人可能會這麼說:「那種恐怖的事件可能會再發生一次,我可能應付不了,但我必須準備好去做這個嘗試。」」
精神分析理論—反正什麼都和性有關,整個 BS
行為理論—恐懼來自制約。
「行為主義對於焦慮的觀念,後來由美國心理學家莫勒(一九O七—一九八二)進一步發展。在被稱為焦慮的「兩階段理論」中,莫勒認為焦慮——特別是要迴避焦慮的那種欲望——是人類行為的關鍵驅動力:
焦慮(恐懼)是疼痛反應的制約形式,有極其有用的功能,能激發並強化傾向於避免或防止疼痛再次發生的行為。(強調為莫勒所加)
莫勒強調經驗的驅動力量,這種強調預示了哈佛心理學家史金納(一九〇四—一九九〇)的操作制約理論(operant conditioningtheory)。史金納把焦點放在我們的行為對周遭的世界造成的影響。
如果影響是正面的,我們學會重複這個行為;負面的影響則教導我們下次做不同的嘗試。」
行為主義的遺緒還可以見諸於今日最普遍的心理治療形式: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CBT)。認知行為療法源自於一種洞見:沒有幫助的想法、感覺與行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習得的。而因為它們並非天生,就可以「反學習」(unlearned)——而且在治療師的幫助下,通常可以用快得驚人的速度辦到。」
「認知主義的關鍵見解是,焦慮——就像其他情緒——起於我們對情境的「評量」(appraisal)。這種評量或詮釋一開始可能不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通常是一種「直覺」。我們的感官功能如同一個早期警報系統,捕捉到某個有潛在重要性的事情,然後把它傳遞到我們大腦中比較理性、深思熟慮的部分去考慮。在我們偵測到沒有自信能夠處理的威脅時,我們就會感覺到焦慮。後來這些對威脅的有意識思考至關重要,而它們正是現代針對嚴重焦慮的心理治療打算改變的部分。」
「決定我們情緒狀態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理解事件的方式。」
焦慮甚至可能觸發惡性循環,例如當焦慮的身體表現(例如喘不過氣、心跳加快、噁心感等)被當成即將倒下或死亡的確切證據,又接著導致更嚴重的焦慮的時候。此時,關鍵仍然在於個人對於這些內在訊號的評估。這表示,如果你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你的情緒。」
「們的先入之見、觀念與習慣性的思維過程——認知行為療法創始人貝克稱之為「基模信念」(schematic beliefs)。1這些基模信念是透過我們的生命經驗塑造出來的。它們極其根深蒂固又自動化,以致於我們通常習焉不察。
認知基模並非本質上就是負面的——它們讓我們可以迅速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不過貝克發現,有焦慮症的人通常對自己、對周遭的世界與未來(這稱之為「認知三角」〔cognitive triad〕),抱有毫無助益的基模信念。」
「有焦慮問題的人會採取一系列經過設計的策略—|被稱為「安全行為」(safety behaviours)——以避免他們害怕的任何事情發生。」
【這似乎是病患的一種可被觀察到的社會性自我的心理模式,這種模式來自早期社會化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且會在後續的社交遭逢被重
啟動。】
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研究顯示,圖像對情緒的影響要比思想強大得多。就跟其他認知偏誤一樣,這種對心像的易感性,讓焦慮得以延續並加劇。」
「杏仁核雖然看似重要,我們卻不該忘記,焦慮——就像任何其他情緒一樣——是牽涉到大腦好幾個區域進行極端複雜的歷程所產生的結果。如同我們已經提到的,這些區域包括額葉與海馬迴;「腦島」(insula)也參與其中,這是大腦皮質的一部分,幫助我們能夠察覺到內在的感受;此外還有幾種神經化學物質。這些神經化學物質裡最重重要的包括:
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在杏仁核偵測到危險的時候釋放,進而引發壓力荷爾蒙的釋放,以便確保我們準備好採取行動面對危險;
Y—胺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 GABA),在我們焦慮時讓我們冷靜下來。
過度活躍的杏仁核,和/或;
不夠活躍的額葉,和/或;
他們的海馬迴無法根據過往經驗準確判斷某個情境裡到底哪些元素代表危險信號,這表示他們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先天
「心理學家稱這種焦慮傾向為「神經質」(neuroticism),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些神經質。神經質的遺傳性被認為大約在百分之四十左右。焦慮症有中度遺傳性——這意思是,介於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間。研究也顯示,有焦慮問題的人的某些典型思考風格—例如把模稜兩可的事件詮釋成有潛在危險的傾向,或者對焦慮觸發的生理變化極端敏感——也都有中度遺傳性。
有個要釐清的重點是「遺傳性」一詞的意義。遺傳性的意思並不是一個人的神經質程度必定有百分之四十是基因造成的結果。它表明的是,在整個人口中的神經質程度差異,有大約百分之四十可能源於基因。所以對於個別案例來說,遺傳性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事情;它只跟大範圍的統計樣本有相關性。人與人之間剩下的差異,是環境因素的產物。」
「我們對於成人後的經驗如何導致焦慮問題,相對來說所知甚少(雖然針對憂鬱症與壓力的這種研究已經有人做了)。焦點反而放在童年經驗,特別是以下四項:
創傷與其他搞亂人生的事件;
父母教養風格;
依附風格;
從他人身上習得。
「不過雖然這項研究以及其他研究,都指出過度保護或控制性強的教養與兒童焦慮之間的關聯性,對於因果問題卻沒有釐清太多事情。
這種教養風格與其說會製造兒童的焦慮,反而可能是對焦慮的一種反應。可以回應這個問題的研究——對父母與子女做出橫跨數年、而非只是某個特定時刻的評估——相當罕見。不過,既有的研究指出了兒童氣質與成人教養風格之間的互動關係。
例如有一項研究發現,透過回顧在嬰兒時期還不需要幫忙的情況下被母親抱著的頻率,可以預測一位學步期幼兒的恐懼程度。但這只適用於嬰兒時期面對新的人或新的情境時會非常苦惱的兒童。因此,家長的過度保護,可能是對兒童天生的神經質做出的反應,不過這種反應會讓兒童的神經質變本加厲——這又反過來觸發了成年人這方更加小心謹慎而有控制性的行為。」
「關鍵在於嬰兒對於母親的離開與回歸會有什麼反應。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的兒童在母親在場時樂於探索房間,但在她離開的時候會輕微地感到不安,等到她回來的時候則是會很開心。
無論散布在房間裡的玩具有多誘人,有焦慮/抗拒型(anxious/resistant)依附風格的孩子都緊黏著他們的母親,而且在她離開的時候感到心煩意亂。雖然焦慮/抗拒型的孩子會在母親回來的時候奔向她,但接著會把母親推開,甚至會打她。
另一方面,焦慮/迴避型(anxious/avoidance)的孩子通常會在母親在場時忽視她,在她離開時也不會太關心。母親再度出現時,也會得到跟先前一樣的冷淡對待。」
為何如此?焦慮/抗拒型的行為,通常反映出一個孩子嘗試應付不一致又無法預測的教養方式,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受到怎樣的對待,完全看家長當時的心情。這種教養方式有可能會灌輸給孩子不安全感,他們會害怕自己要是碰上麻煩,可能不會有人來幫忙。因此,這個孩子一直處於警戒危險的狀態。或許這也傳達了一種感覺:家長的行為反映出孩子沒有價值,也暗示孩子其實沒有能力處理挑戰與危險。
自我聚焦
「自我聚焦」(self-focus),這常常在焦慮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們把注意力轉往內在的時候,任何對自身表現的擔憂都有可能倍增。我們懷疑自己在別人眼裡的形象,都可能會冒出來困擾我們。我們滿心想著要檢視別人怎麼理解我們,想著焦慮的恐慌感受、還有我們的負面思維,我們沒注意到事態的實際進展。要是我們跳出自己向外看,幾乎肯定會發現,我們的焦慮是不必要的。而這可能會開始形成惡性循環,我們的自我聚焦會真的導致我們恐懼的問題發生(例如在攝影機前面突然詞窮),而這又反過來增強我們的焦慮。巧的是,心理學家用來觸發自我聚焦的技巧之一,就是拿攝影機對著他們。在這種情境下,幾乎每個人都會開始懷疑別人如何看待他們。如同帕林發現的,克服自我聚焦的最佳方式就是專注於手邊的任務。
「這裡列出了心理衛生專業人士在決定一種恐懼是否嚴重到足以稱
為恐懼症時,會找尋的關鍵症狀:
過度或不合理的顯著持續恐懼,會因為某個特定物體或情境的出現或預期而引發。
暴露於恐懼症的刺激下,幾乎總是會激起立即的焦慮反應。
當事人承認恐懼是過度或不合理的。
對恐懼情境的迴避、焦慮的預期心理或痛苦,明顯干擾當事人的正常作息、職業(或學業)功能、社交活動或人際關係,或者當事人對於患有恐懼症表現出明顯的苦惱。」
先解釋DSM上的定義,然後談有多常見(統計數字),然後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先天還是後天(幾乎沒有什麼病有確定致病基因,所以主要還是討論後天),另外有幾個病症因為和一般焦慮症產生機制不同,是不同的腦區造成影響,所以有特別談了一下該症的腦神經科學的生理機制,
第十一章是治療,我看起來好像是最推崇第一線認知行為療法CBT、減敏訓練,第二線才用藥物,但很多有副作用,還有成癮性的考慮。
大約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