ꌚꂑ|綠的少女#
金知慧《家庭劇本:教育、婚姻、勞動⋯⋯思辨支配世代的家庭制度與不平等陷阱》;王品涵|台灣東販:2024。
家庭關係 家庭結構

作者認為,「家庭」是習以為常且理所當然地按照性別分配角色的劇本。在名為家庭的劇本中,被稱為性少數的角色登場與存在,引發更為本質的議題:因為「婚姻與生育是一體的」,所以理所當然地反對同性婚姻,所以無可奈何地歧視非婚生子──那麼,結婚到底是為了什麼?人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很喜歡作者說的,社會大眾認知的家庭,其實只是僵化的家庭秩序,而非變化與多元的家庭關係。

https://images.plurk.com/3RVGg0A4cmGPc2HYvK9VGy.png https://images.plurk.com/4Y6g1GE8kJhdftMXZu20Fx.png

讀嘛讀嘛
ꌚꂑ|綠的少女#
家庭、婚姻或生育,除去層層疊疊的欲望後,要怎麼繼續演下去?要怎麼擺脫以性別為基礎寫台詞與動作的劇本?
作者說得很有層次,對我而言卻些許凌亂。(讀作者的另本著作《善良的歧視主義者》時也有類似感覺。一直在拉作者給的線,卻找不到地方打結。[?])其中較為讓我思索的是生育的資格與權利。她切入的角度是,國家是否可以允許在無須進行消除生殖能力手術的情況下完成性別變更。不是跨性別者可不可以不進行手術,而是國家可不可以「僅僅因為負責管理個人的性別紀錄,要求個人消除生殖能力?國家有權決定哪些人可以生孩子,哪些人不可以生孩子嗎?」然後提及優生學觀點,身心障礙者懷孕與生育的權利──「生育權不能只是單純的『選擇』問題。」(然後想到《傴僂》。)
ꌚꂑ|綠的少女#

預告即將出生的孩子將遭遇不幸的憂慮,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人向考慮生育的人發出善意的擔心與警告,使世上的歧視往後也能維持始終如一而變成既定事實。於是,只能將實際面臨的不幸,歸咎於「選擇」生育的個人。結果,歧視就這樣被保存與傳承下來,而人(在無意間)「參與」使某些族群的未來永遠不幸的行為。
如果反過來思考,認為父母應該為了孩子著想而放棄生育,或許就是社會不願意改變的藉口。相反地,一個能夠讓父母自由決定生育的社會,對孩子來說已經是一個好的社會。我們該做的不是阻止某個人生孩子,而是必須學習如何為了以「出生」這種方式登場的未知成員改變,進而形成共同體。
ꌚꂑ|綠的少女#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