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03 PM
Tue, Feb 18, 2025 8:17 AM
6
社心雜
紅銅河
自視過高?自我正向觀?自信一點好?現實一點好?——社會心理學觀點裡一些關於自我觀點與社會調適兩篇論文的閱讀筆記(GPT4o機翻,我適度修正)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10 PM
Mon, Feb 17, 2025 2:15 PM
首先就是2017年一篇在《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PSP,業內頂尖)發表的論文試著很具象地解決長久以來關於「自信/自我評價」的混水——《「自視過高」還是單純「正向自我觀」?》
利用了用條件回歸分析來區分一個人單純很正向(下稱正向自我觀)和自視過高(評價>能力)的分界和兩者的影響
1. 自視過高(Self-Enhancement, SE):個體對自身能力或特質的評估超過實際狀況,換句話說,就是「高估自己」。
2. 正向自我觀(Positivity of Self-View, PSV):單純指個體對自己的評價較為正向,但不涉及與客觀現實的比較。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對自己評價很好,但這不代表他高估自己。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11 PM
過去的研究曾經發現自視過高(SE)能夠促進心理健康,如提升自尊、增加幸福感、強化社交關係。但另一些研究卻發現自視過高可能導致過度自信、自戀,甚至造成社交問題,讓人誤判自身能力,影響長期適應。
這些研究結果的矛盾,可能來自於一個關鍵問題——過去的研究方法無法有效區分 SE(自視過高)與 PSV(正向自我觀),導致兩者的影響被混為一談。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13 PM
這是作者以圖表達「自視過高有益假說(上方)」和「正向自我觀有益假說(下方)」的分別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15 PM
研究團隊使用 三組數據(N = 566),聚焦於智力領域的自視過高(Intellectual SE),發現許多過去被認為是 SE 影響的現象,其實只是 PSV 的影響。當用了統計的方法控制 PSV 之後,SE 的影響往往變得微弱或消失。
換句話說:「覺得自己很好」確實會讓人快樂,但「高估自己」並不會讓人更快樂,甚至可能有負面影響。這表明過去的 SE 研究可能誤解了 SE 的影響,因為它沒有排除 PSV 的影響。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19 PM
Mon, Feb 17, 2025 2:20 PM
然後他們同一個團隊在同一個期刊隔年發表了另一篇更進一步的論文
《準確、自我感覺正向,還是自視過高:哪種自我認知最有利於心理適應?》
人們對自身特質(如智力、社交能力、外貌等)的看法可能影響心理適應(psychological adjustment),但學界對於哪種自我認知最有利於心理適應存在爭議。這篇論文試圖檢驗了六種不同可能的假說——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22 PM
1. 正向自我觀有益假說(Beneficial PSV Hypothesis)
核心觀點:對自己評價越正向,心理適應越好,因為高自尊、積極情緒有助於幸福感與社會適應。
預測:即使控制了真實能力,較高的正向自我觀仍然能帶來較好的心理適應。
2. 正向自我觀有害假說(Detrimental PSV Hypothesis)
核心觀點:過度正向的自我評價可能導致吹噓、社交摩擦,反而降低社會適應。
預測:當控制真實能力後,自我評價越高,心理適應越差。
3. 自視過高有益假說(Beneficial SE Hypothesis)
核心觀點:對自己評價比實際能力高的人,能透過信心提升表現,並從中獲得心理優勢。
預測:當控制自我評價與真實能力後,「自視過高」本身能提升心理適應。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22 PM
4, 自視過高有害假說(Detrimental SE Hypothesis)
核心觀點:高估自己會導致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與他人摩擦,進而損害心理適應。
預測:當控制其他變數後,自視過高會導致心理適應下降。
5. 自我認知準確假說(Self-Knowledge Hypothesis)
核心觀點:最好的心理適應來自於準確評估自己,避免高估或低估的負面影響。
預測:自我評價與真實能力越接近(誤差接近零),心理適應越好。
6. 最佳誤差範圍假說(Optimal Margin Hypothesis)
核心觀點:適度高估自己比完全準確或低估更好,因為適當的正向偏誤能帶來信心與動力,但過度高估會造成負面影響。
預測:心理適應與自視過高呈倒 U 型曲線,即「輕微高估自己」最好,過度高估或低估都較差。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23 PM
(小題外話,我以前認為是6.,然後我認為5.跟憂鬱狀態呈正相關)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28 PM
Tue, Feb 18, 2025 8:16 AM
在這六個可能假說裡面,有一些是不能共存的,就一方支持一方證偽
如果用曲面圖來表示假說的話就像這樣
這一張圖真的很重要,這個有人有興趣我可以解釋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31 PM
研究結果是
* 正向自我觀(PSV)比自視過高(SE)更能預測良好的心理適應。
* 部分自視過高的影響存在,但效果較小,而且通常不是最佳策略。例如有些情境下,自視過高可能帶來短期優勢(如社交影響力),但長期來看並無明顯益處。
* 自我認知準確假說(Self-Knowledge Hypothesis)缺乏支持,準確評估自己並沒有帶來特別好的適應結果。這顛覆了傳統認為「認識自己最重要」的心理學觀點。
* 最佳誤差範圍假說(Optimal Margin Hypothesis)也缺乏支持,沒有發現「適度高估」自己比完全準確更有利的證據。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38 PM
這篇是我的方法論啟蒙論文(氣聲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44 PM
還有就是那種……無條件地覺得自己好棒,不要被某些領域的能力決定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一點,是我的世界觀啟蒙吧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是真的覺得盡可能準確和了解自己是最好的——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也在說服自己變強,因為變強是能夠客觀地說服自己不要自爛的方法——例如當客觀地很強了,自爛就會變成一種「不現實」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47 PM
現在也看開了,覺得沒有必要這樣說服自己,自爛的時候找點自己可愛的地方,可以的話盡可能善待自己
昏星離離
@cecidicia
Mon, Feb 17, 2025 2:50 PM
自從有了GPT4o之後,寫論文筆記變容易了,有人會希望我多點分享自己最近看過的論文嗎?
土鳳梨su—Tab 工程師
@wubalubadubdub
Mon, Feb 17, 2025 6:17 PM
我有點想知道那個曲面圖要怎麼解讀 但看文字心得好像只能抓到概念化的結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講
Mon, Feb 17, 2025 7:21 PM
Mon, Feb 17, 2025 7:43 PM
我覺得準確自我評價很容易掉到就是爛的狀態欸,感覺還是正面評價對心理健康比較好。
小龜
@geniusrobot6174
Tue, Feb 18, 2025 12:19 AM
N = 566 是人數的話,感覺算多的了?
迷上羊毛的海參捲♣️
@vicky910311
Tue, Feb 18, 2025 6:51 AM
覺得這個噗非常好看
昏星離離
@cecidicia
Tue, Feb 18, 2025 9:02 AM
土鳳梨su—Tab 工程師
: 你會想看我的論文嗎?我有用這個統計方法(反應曲面分析),我那時候寫得蠻詳細的
因為被審稿員唸
昏星離離
@cecidicia
Tue, Feb 18, 2025 9:08 A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前因也是
比如說有準確自我評價的特性,首先那個人應該會有較強的自我反省動機(例如很在意自己的表現),因此才會練成這麼準確
雖然我自己是覺得這樣很棒
昏星離離
@cecidicia
Tue, Feb 18, 2025 9:10 AM
小龜
:嗯,算…普通吧(?
有收到有統計檢測的量就好
昏星離離
@cecidicia
Tue, Feb 18, 2025 9:12 AM
迷上羊毛的海參捲♣️
: 太好了,謝謝海參捲給我契機來寫
因為這還真的一直以來——當我還不是心理學家時,我有思考的問題
到底要不要有自信,自信到底是甚麼,自信好不好
這篇論文有給一個具體和結論性的答案
載入新的回覆
利用了用條件回歸分析來區分一個人單純很正向(下稱正向自我觀)和自視過高(評價>能力)的分界和兩者的影響
1. 自視過高(Self-Enhancement, SE):個體對自身能力或特質的評估超過實際狀況,換句話說,就是「高估自己」。
2. 正向自我觀(Positivity of Self-View, PSV):單純指個體對自己的評價較為正向,但不涉及與客觀現實的比較。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對自己評價很好,但這不代表他高估自己。
這些研究結果的矛盾,可能來自於一個關鍵問題——過去的研究方法無法有效區分 SE(自視過高)與 PSV(正向自我觀),導致兩者的影響被混為一談。
這是作者以圖表達「自視過高有益假說(上方)」和「正向自我觀有益假說(下方)」的分別
換句話說:「覺得自己很好」確實會讓人快樂,但「高估自己」並不會讓人更快樂,甚至可能有負面影響。這表明過去的 SE 研究可能誤解了 SE 的影響,因為它沒有排除 PSV 的影響。
《準確、自我感覺正向,還是自視過高:哪種自我認知最有利於心理適應?》
人們對自身特質(如智力、社交能力、外貌等)的看法可能影響心理適應(psychological adjustment),但學界對於哪種自我認知最有利於心理適應存在爭議。這篇論文試圖檢驗了六種不同可能的假說——
核心觀點:對自己評價越正向,心理適應越好,因為高自尊、積極情緒有助於幸福感與社會適應。
預測:即使控制了真實能力,較高的正向自我觀仍然能帶來較好的心理適應。
2. 正向自我觀有害假說(Detrimental PSV Hypothesis)
核心觀點:過度正向的自我評價可能導致吹噓、社交摩擦,反而降低社會適應。
預測:當控制真實能力後,自我評價越高,心理適應越差。
3. 自視過高有益假說(Beneficial SE Hypothesis)
核心觀點:對自己評價比實際能力高的人,能透過信心提升表現,並從中獲得心理優勢。
預測:當控制自我評價與真實能力後,「自視過高」本身能提升心理適應。
核心觀點:高估自己會導致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與他人摩擦,進而損害心理適應。
預測:當控制其他變數後,自視過高會導致心理適應下降。
5. 自我認知準確假說(Self-Knowledge Hypothesis)
核心觀點:最好的心理適應來自於準確評估自己,避免高估或低估的負面影響。
預測:自我評價與真實能力越接近(誤差接近零),心理適應越好。
6. 最佳誤差範圍假說(Optimal Margin Hypothesis)
核心觀點:適度高估自己比完全準確或低估更好,因為適當的正向偏誤能帶來信心與動力,但過度高估會造成負面影響。
預測:心理適應與自視過高呈倒 U 型曲線,即「輕微高估自己」最好,過度高估或低估都較差。
如果用曲面圖來表示假說的話就像這樣
這一張圖真的很重要,這個有人有興趣我可以解釋* 正向自我觀(PSV)比自視過高(SE)更能預測良好的心理適應。
* 部分自視過高的影響存在,但效果較小,而且通常不是最佳策略。例如有些情境下,自視過高可能帶來短期優勢(如社交影響力),但長期來看並無明顯益處。
* 自我認知準確假說(Self-Knowledge Hypothesis)缺乏支持,準確評估自己並沒有帶來特別好的適應結果。這顛覆了傳統認為「認識自己最重要」的心理學觀點。
* 最佳誤差範圍假說(Optimal Margin Hypothesis)也缺乏支持,沒有發現「適度高估」自己比完全準確更有利的證據。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是真的覺得盡可能準確和了解自己是最好的——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也在說服自己變強,因為變強是能夠客觀地說服自己不要自爛的方法——例如當客觀地很強了,自爛就會變成一種「不現實」
因為被審稿員唸比如說有準確自我評價的特性,首先那個人應該會有較強的自我反省動機(例如很在意自己的表現),因此才會練成這麼準確
雖然我自己是覺得這樣很棒有收到有統計檢測的量就好因為這還真的一直以來——當我還不是心理學家時,我有思考的問題
到底要不要有自信,自信到底是甚麼,自信好不好
這篇論文有給一個具體和結論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