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5:02 AM
Tue, Feb 11, 2025 6:21 AM
10
語言五四三
以華語ㄈ (f) 和ㄏ (h) 為例,來看為什麼能判斷一些人講的華語帶的是客語腔或臺語腔。
董至成 [註] 模仿的角色董月花設定是客家人,
比較資深的朋友們應該有印象
他說的是「越冷越開
發
」,把ㄏ的音讀成了ㄈ。
[註] 此處僅是以較知名人物來當例子,並無正面評價此人之意。
而臺灣的花生產品則是時常用「好事
花
生」來命名,將ㄈ的音讀成ㄏ,反映的是臺語使用者的發音。
從這兩點可以大概歸類出一個現象,把ㄈ讀成ㄏ聽起來會像臺語腔,把ㄏ讀成ㄈ聽起來會像客家腔。
這就是《臺灣客語語法導論》所謂:「其他漢語方言為 hu- 之音者,客語多讀為 f- 聲母,因而客語具有一條音變規律為:h + u → f。」
作品放大鏡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5:15 AM
噗首字數限制所以講的比較簡略,總之就是華語看到ㄏㄨ的音,在客語的世界都是ㄈ的音,所以客家人看到「花」這個字,唸華語的時候還是會帶入客語的習慣唸出「發」的音。
來看個比較可愛的影片:
【阿婆~跟我說客家話就好了啦!】-團圓講客篇 (Grandma, You Can Speak Hakka...
裡面的阿婆(客語奶奶之意)就是用了客語腔華語,其中包含「ㄏㄨ」的兩個字分別為
話
、
會
,而他發音為
ㄈㄚˋ
、
ㄈㄟˋ
。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5:31 AM
Tue, Feb 11, 2025 6:23 AM
這時候你可能會問,噗首附圖提到的中古曉匣母是什麼?開口合口又是什麼?
當然你也可能直接跳過不會問。
這個問題要解釋就久了……
各位大概只要知道「曉」聲母跟「匣」聲母是目前華語ㄏ聲母的讀音來源就好。
不過還是請一下小學堂的資料大家可能比較有感一點:
上表是搜尋目前北京讀音 x 聲母(即ㄏ)者,觀其中古資料,可見多來自曉母合口和匣母合口。
中古曉母合口音與客語今音(此處為廣東梅縣資料)比較:
可以看到烘、揮、呼這些現在華語聲母是ㄏ的字,其來源是曉母合口,目前客語則唸 f。
你可能又會想問,欸裡面怎麼混了ㄒ的音進去啊!關於這個問題……你先追蹤我的河道,我可能二十年之後會講。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5:47 AM
Tue, Feb 11, 2025 10:12 AM
匣母合口:
曉母開口:
匣母開口:
曉匣開口音的華語今音多為ㄒ,如果你有認真看上面的圖,你會發現ㄏ跟ㄒ在中古根本是同聲母一家親,這個關鍵字是顎化、團音,也是你先追蹤我,我可能一年後再講。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6:01 AM
Tue, Feb 11, 2025 6:25 AM
上面這些都著重在客語,至於臺語呢?
要看臺語腔華語中ㄈ變ㄏ的現象,我們同樣的先來找華語ㄈ的中古來源,答案是非組的輕唇音(和幫組的重唇音對立),所以只要我們能發現非組字在閩語 [註] 中有唸為ㄏ的系統性規律,那麼我們就能說臺語使用者在遇到華語ㄈ音時,可能會帶入閩語習慣讀成ㄏ了。
[註] 上面雖然一直用臺語,但這邊真的還是忍不住用一下聲韻學上的定義稱呼為閩語qq
所以有這件事嗎?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6:09 AM
Tue, Feb 11, 2025 6:09 AM
答案是有的。
且看臺大楊秀芳教授在
閩南語導論課程投影片
第 24 - 25 頁:
閩南白話層的聲母與上古漢語一樣,輕重唇不分。
對於這個移入的輕唇母,閩南人讀為 h- 。
閩南文讀層將輕唇母讀為 h-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學習 f- 不易,遂調整讀為本來就有的聲母 h- 。
(節錄)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6:15 AM
Tue, Feb 11, 2025 6:30 AM
之前的
噗
曾提過語言是多地同時發展的,雖然閩語不是最早發展出的上古漢語,真ㄉ不用吹成那樣,但閩語確實也有獨特的發展時間軸。
另一篇我覺得寫得很好的是這篇:
Re: [請教] 甚麼叫白話層 非系字白話
看不是很懂也沒關係,幫忙畫重點在這邊:
其中非敷奉三母的字在文讀音/文言層中因為模仿官話的 f- 而出現 hu- 的讀音。
(可以把 hu- 視為一種模仿當時國語的口音現象,就像今天的台語腔國語)
按圖索驥查了一下本文作者,本身是語言學專業,在其他社群平臺發的文也都很好看XD
聽他談語奧也是有趣:
S1 EP11 夯起來的語言學奧林匹亞 feat. 子權 Podcast Platforms - Fli...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6:21 AM
如果看完上述這一堆,你突然對現代華語跟中古音的關係非常有興趣(?)
那就來推薦一下已故駱嘉鵬教授的整理表:
中古音類辨識規則表
至於看不看得懂就是個人造化ㄌ
,或是你先追蹤我,我一年後再說。
夏•◡•嗚哇!センパイ
@davidegg
Tue, Feb 11, 2025 9:33 AM
卡位一個一年後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Tue, Feb 11, 2025 11:22 AM
我三年前說要整理的東西到現在還沒發
補坑用的路平專案應該可以直接發一整年
載入新的回覆
以華語ㄈ (f) 和ㄏ (h) 為例,來看為什麼能判斷一些人講的華語帶的是客語腔或臺語腔。
董至成 [註] 模仿的角色董月花設定是客家人,
比較資深的朋友們應該有印象他說的是「越冷越開發」,把ㄏ的音讀成了ㄈ。[註] 此處僅是以較知名人物來當例子,並無正面評價此人之意。
而臺灣的花生產品則是時常用「好事花生」來命名,將ㄈ的音讀成ㄏ,反映的是臺語使用者的發音。
從這兩點可以大概歸類出一個現象,把ㄈ讀成ㄏ聽起來會像臺語腔,把ㄏ讀成ㄈ聽起來會像客家腔。
這就是《臺灣客語語法導論》所謂:「其他漢語方言為 hu- 之音者,客語多讀為 f- 聲母,因而客語具有一條音變規律為:h + u → f。」
作品放大鏡
來看個比較可愛的影片:
當然你也可能直接跳過不會問。這個問題要解釋就久了……
各位大概只要知道「曉」聲母跟「匣」聲母是目前華語ㄏ聲母的讀音來源就好。
不過還是請一下小學堂的資料大家可能比較有感一點:
上表是搜尋目前北京讀音 x 聲母(即ㄏ)者,觀其中古資料,可見多來自曉母合口和匣母合口。
中古曉母合口音與客語今音(此處為廣東梅縣資料)比較:
可以看到烘、揮、呼這些現在華語聲母是ㄏ的字,其來源是曉母合口,目前客語則唸 f。
你可能又會想問,欸裡面怎麼混了ㄒ的音進去啊!關於這個問題……你先追蹤我的河道,我可能二十年之後會講。
曉母開口:
匣母開口:
曉匣開口音的華語今音多為ㄒ,如果你有認真看上面的圖,你會發現ㄏ跟ㄒ在中古根本是同聲母一家親,這個關鍵字是顎化、團音,也是你先追蹤我,我可能一年後再講。
要看臺語腔華語中ㄈ變ㄏ的現象,我們同樣的先來找華語ㄈ的中古來源,答案是非組的輕唇音(和幫組的重唇音對立),所以只要我們能發現非組字在閩語 [註] 中有唸為ㄏ的系統性規律,那麼我們就能說臺語使用者在遇到華語ㄈ音時,可能會帶入閩語習慣讀成ㄏ了。
[註] 上面雖然一直用臺語,但這邊真的還是忍不住用一下聲韻學上的定義稱呼為閩語qq
所以有這件事嗎?
且看臺大楊秀芳教授在閩南語導論課程投影片第 24 - 25 頁:
閩南白話層的聲母與上古漢語一樣,輕重唇不分。
對於這個移入的輕唇母,閩南人讀為 h- 。
閩南文讀層將輕唇母讀為 h-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學習 f- 不易,遂調整讀為本來就有的聲母 h- 。
(節錄)
另一篇我覺得寫得很好的是這篇:
Re: [請教] 甚麼叫白話層 非系字白話
看不是很懂也沒關係,幫忙畫重點在這邊:
其中非敷奉三母的字在文讀音/文言層中因為模仿官話的 f- 而出現 hu- 的讀音。
(可以把 hu- 視為一種模仿當時國語的口音現象,就像今天的台語腔國語)
按圖索驥查了一下本文作者,本身是語言學專業,在其他社群平臺發的文也都很好看XD
聽他談語奧也是有趣:
那就來推薦一下已故駱嘉鵬教授的整理表:
中古音類辨識規則表
至於看不看得懂就是個人造化ㄌ
,或是你先追蹤我,我一年後再說。卡位一個一年後補坑用的路平專案應該可以直接發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