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
@tmcb
Sat, Feb 1, 2025 8:06 AM
2
壓線來北美館看「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灯火
@tmcb
Sat, Feb 1, 2025 8:33 AM
戰前的喜歡蔡雲巖《竹林初夏》、郭雪湖《新霽》、林之助《冬日》
灯火
@tmcb
Sat, Feb 1, 2025 8:35 AM
戰後的迷走期還挺明顯的XD
灯火
@tmcb
Sat, Feb 1, 2025 8:47 AM
Sat, Feb 1, 2025 1:16 PM
當代的作品喜歡袁旃(克制理智的,保持明晰自我意識的混沌)、廖瑞芬(乍看過份夢幻,靠近才發現細節耐看,不流俗)
陳誼嘉喜歡他的抽象作品,勝過具象
灯火
@tmcb
Sat, Feb 1, 2025 8:49 AM
Sun, Feb 2, 2025 8:41 AM
喧囂的孤獨——關於臺灣膠彩畫的三個提問 | 典藏ARTouch.com
展覽最後用林之助的題字「明日は明日の風が吹く」來總結,很有sense XD
灯火
@tmcb
Sat, Feb 1, 2025 11:40 AM
順便看了台北美術獎跟Thomas Demand
閉家縮
@pijaso
Sun, Feb 2, 2025 7:02 AM
Sun, Feb 2, 2025 7:04 AM
喜歡高永隆的〈滂渤〉
跟這幅很有霧氣朦朧美的
elek
@Einsicht
Sun, Feb 2, 2025 7:22 AM
今天真壓線看完。二戰前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畫家的適應力(?),郭雪湖戰後十年間嘗試的變異程度可以如《竹林急雨》和《燈台濤聲》那麼大。陳進則是某種守護神一樣默默延續著。林之助則是跨戰前戰後最有趣的人物,不斷嘗試,而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當代我很喜歡葉采薇的樓梯間(還能跟樓下 Demand 的 Treppenhaus 對比 XD),此外黃柏維和潘信華也蠻有意思。黃柏維的作品讓我想到膠彩神像畫(剛好有蔡雪巖的齋堂),以及,與其從平面來看他的作品,是不是該視為角色設定呢。
灯火
@tmcb
Sun, Feb 2, 2025 8:36 AM
Sun, Feb 2, 2025 11:27 AM
我覺得郭雪湖滿可惜的,他在1930年前後的高飽和用色、泛(無)焦點的細節描繪,已經攀登到了一個頂峰,準備好由繁化簡摸索未來風格;戰後的路線之爭打亂了他的步調,一直到旅外後才回歸當初鋪好的路線(從1938年的《古城秋月(鹿港)》繞了一圈回到1982年的《古都秋月》),白白浪費許多時間
(另一個可惜的是郭的妻子林阿琴,如果可以專注在畫業上,成就不會輸給郭雪湖)
林之助戰前的作品就很有現代主義的感覺,尤其是畢生對幾何構圖、對色塊拼貼的關注,這讓他戰後往歐風大步轉向時順利不少;雖然林之助的早中晚期變化頗大,我覺得他反而是內核堅固、始終如一的一位(不同的畫風與畫題,同一雙畫家的眼睛)
我對陳進實在沒什麼感覺
灯火
@tmcb
Sun, Feb 2, 2025 8:54 AM
Sun, Feb 2, 2025 8:54 AM
閉家縮
:
唔我想不起來下面這幅是誰的XD
載入新的回覆
陳誼嘉喜歡他的抽象作品,勝過具象
展覽最後用林之助的題字「明日は明日の風が吹く」來總結,很有sense XD
跟這幅很有霧氣朦朧美的
當代我很喜歡葉采薇的樓梯間(還能跟樓下 Demand 的 Treppenhaus 對比 XD),此外黃柏維和潘信華也蠻有意思。黃柏維的作品讓我想到膠彩神像畫(剛好有蔡雪巖的齋堂),以及,與其從平面來看他的作品,是不是該視為角色設定呢。
(另一個可惜的是郭的妻子林阿琴,如果可以專注在畫業上,成就不會輸給郭雪湖)
林之助戰前的作品就很有現代主義的感覺,尤其是畢生對幾何構圖、對色塊拼貼的關注,這讓他戰後往歐風大步轉向時順利不少;雖然林之助的早中晚期變化頗大,我覺得他反而是內核堅固、始終如一的一位(不同的畫風與畫題,同一雙畫家的眼睛)
我對陳進實在沒什麼感覺唔我想不起來下面這幅是誰的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