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itbonheur
最近開始睡前讀閒書的習慣,因著這個習慣讀完了《臺灣漫遊錄》、《摯友》,必須說,我覺得《摯友》是一本很酷的小說,這本小說包羅了很多議題,其實《摯友》這本小說的結構性不屬於我喜歡的那種,他其實比較像是漫談與隨筆,但漫談的方式與內容頗引人入勝,我其實印象滿深刻的是「我」站在時代更迭外冷靜地旁觀著「性別」概念的轉變,以及人對「寫作」這件事的不同態度
petitbonheur
但是,在努力理性客觀的冷靜堅毅中,也可以讀到那份脆弱的感性與瘋狂
petitbonheur
作者的人品是否重要?如果這個作者的人品,在現在這個時代看來就是代表落伍的,甚至是變態的那一方,他的作品是否還能算是有價值?
petitbonheur
我們能否把作品的價值跟作者切割開來?
petitbonheur
這本小說引用了非常多西方描寫人與動物情感的作品,並運用這些作品去反思小說中的「我」和阿波羅間的情感,我最喜歡小說中的一個場面是,「我」在諮商師的同意下,讓阿波羅隨「我」一起進行諮商,我好喜歡小說中寫道:「我坐在諮商室的辦公室裡,阿波羅在我身邊,我忍不住微笑。」我彷彿可以透過這句話,感覺到某種幸福的平靜
petitbonheur
但其實小說中也很如實地描寫到照顧動物的各種「氣味」與混亂
petitbonheur
但也因此,那段「我忍不住微笑」讓我讀到的時候異常感動。我們人生大部分時候都是在清理塵埃,僅有極少部分時候,是真正「平靜(淨)」的狀態,然而,當我們在那個「平靜(淨)」的狀態中如果旁邊有一個人(物)同處,那種幸福感是完全不同於獨自一人的時候
petitbonheur
所以,我覺得我好像透過小說的描寫,擁有了那份美好 (但其實這是假的啊啊啊啊啊)
petitbonheur
我覺得《摯友》這本小說的倒數第2章非常有意思,他讓整本小說虛構與真實的線變得模糊。最近我讀的小說中都不約而同地利用文字「玩弄」這件事。「假作真時真亦假」,有些人會認為文學是沒用的東西,但,我一直都覺得這個沒用的東西有時反而能比真實的世界傳達更多的、無法被定義的但卻很重要的事。《摯友》一書作者在小說中試圖想回答:「創作小說有必要嗎?」「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需要讀小說?」
petitbonheur
但我還是一個比較保守派的人,我仍然覺得作家必須先忠於生活,也就是他必須是一個能反省的人,能清楚知道自己理解的邊界,並且願意用他的人生、他的文字,不斷去擴充自己理解邊界的人。所以,我可以純就文字來評價一個作家,但我也可以因為作家的私德而拒絕閱讀該作家的作品,對我而言,作家的必要條件是不能自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