ꌚꂑ|綠的少女#
Michael Norton《儀式效應:超越原子習慣的日常儀式,讓你的關係、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游卉庭|商周:2024。
習慣心理學

看《儀式效應》只是想知道,當我們談論儀式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想知道,用儀式談習慣心理學時在談什麼與如何談。整體而言,對我來說還是了無新意的書。作者提及,習慣與儀式的差別在於,習慣是「做什麼」,儀式是「如何做」,如何在特定時間、以特定方式或按特定順序完成古怪與隨機的「習慣動作」比自動自發地完成它重要。
習慣是基本原色,儀式是讓其有全光譜的顏色;前者是在做什麼,後者是認為自己在做什麼──「任何動作都能從其無意識的部分、字面的動作,或者背後支配它的更高層次的渴望或身分認同來辨識。」例如,你會說你在畫十字符號,而非敲四個點。

讀嘛讀嘛
ꌚꂑ|綠的少女#
儀式為的不是目的或結果,而是動作──儀式能讓習慣動作召喚相應的或多樣的情緒──因自已的情感而雖無邏輯但有意義。(覺得最有趣的是,作者提到開放式辦公室「這種缺乏隱私的環境會打擾在工作中幫助自己度過一天的儀式」;這種設計被包裝成能增加隨意和自發的交流,但實際上,開放式辦公室往往適得其反。)
ꌚꂑ|綠的少女#
表演者在登台前、比賽者在上場前或創作者在等待靈感時的儀式琳瑯滿目、五花八門與難以捉摸。我們如此仰賴儀式──就算儀式無法保證成功,儀式卻可以幫助我們調整因為失敗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可以調節大腦對於失敗的負面反應。(甚至,有人故意把自己的儀式弄得很複雜,以致無法完美呈現,如果表現不佳,還可以歸咎於儀式有漏洞,而不是自己。)比起種種的改變身分認同的「通道儀式」,從「存在」到「成為」的過渡儀式,這本書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結束關係的儀式」。
ꌚꂑ|綠的少女#
同天生日的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在相遇前,她們都會把日誌本的十一月三十日這頁撕掉,他是為了紀念他的生日,而她則是非常討厭自己的生日──共同表演象徵她們的愛情與藝術理念,她們創造稱之為第三元素的自我。最初設計是無比浪漫的計畫,各自從中國長城的兩端開始走,在中間相會,然後結婚。一九八八年三月三十日,經過近十年冗長繁瑣的官僚事務關卡後,終於獲得允許。兩人走了九十天,相遇,擁抱──然後分手,之後的二十二年再也沒有見過對方。
ꌚꂑ|綠的少女#
要讓關係有魔力到認為周遭的世界都充滿魔法的方法,「共享事實」:與對方對世界有同樣的觀感,像是在你們自己的小宇宙中,發展出自己覺得很普通、司空見慣,但外人覺得很奇怪、不可思議的私密語言。你們之間很難出現一個人在思考時沒有另個人承接,或者想像另個人會說什麼。或是,儀式化再普通不過的例行公事,同時,雙方要有共識這是儀式而非例行公事,就算是每天或每個星期都會做的事,也是共度的時間與共享的餐點。
ꌚꂑ|綠的少女#
意思是說,用一種「積極的心理時光旅行」的態度感受當下與品味時刻,重新發現太熟悉、太瑣碎到無法引起本來就有限的注意力的日常瑣事中獨特的「標記性」,就是構成彼此身分認同的核心。像是「我們家的蔓越莓醬總要加些檸檬皮屑」,或者「我會用母親從小用到現在的同個兔子造型的陶瓷碗盤幫雞蛋染色」。不一定總是要隆重場面、宏大慶典、大膽宣言或特別冒險,更常見的都是這些日常的姿態和物件才是核心。再無聊的習慣都會因兩個人一起做而變得有意義。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