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 基倫.賽提亞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Kieran Setiya / 譯者: 陳信宏 /春山出版 / 出版日期: 2024/09/17
字數: 86,13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感覺似乎蠻有趣的,出乎意料地是一本應用哲學的書。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人生的實際問題,其實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1中年危機簡史
「一九六五年,精神分析學家賈克(Elliott Jaques)發表了創造出這個詞語的論文:〈死亡與中年危機〉(Death and the Mid-LifeCrisis)。為剖析此一危機,賈克引述了一名三十五歲左右的病患所說的話:

「一直以來,」他說:「人生看起來像是一道無窮無盡的上坡,前方唯一看得到的只有遙遠的地平線。現在,我像是突然爬到了山頂,面前出現的是一道下坡,而且一眼就能望見道路的盡頭。雖然那個盡頭其實還很遠,但是盡頭處已可清楚看見死亡的影子。」

「一九六六年,耶魯心理學教授李文森(Daniel Levinson)針對四十名年齡介於三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的男性展開一系列的訪談。他想知道他們是否面臨和自己一樣的中年抑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了第一章發現一開始的中年研究是35-45歲之間。

我就覺得我小時候對中年的印象就是[三四少壯集],所以發現張曼娟寫《我輩中年》的時候都已經五十好幾快六十,就覺得非常奇怪的感覺。

但當年的研究是1966,所以參加者是1921-1931年出生的,是沈默的一代吧!

當時的平均壽命是低於62歲的,而且大部分18歲就結婚了,之後就是生了一大堆小孩(其中夭折幾個)、並且很努力地養活小孩們,經歷過二戰,不少可能都還有戰場經驗,恐怕還帶著戰後創傷吧!

那麼35歲作為中年的起點好像也很合理:可能最大的小孩都已經差不多要成年了,說不定幾年後就當祖父母了?

現在平均壽命延長,人生所有里程碑和階段大概都往後延、持續時間更久了,不知道現在的「中年」定義到底是幾歲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查了一下字典:

middle age
noun

: the period of life from about 45 to about 64

Definition of MIDDLE AGE

所以現在的中年是45-60歲啊!那不就都要邁入更年期了嗎!

想必和35-45歲相比,對於身體的衰退更有感覺了吧?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中年婦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本書還蠻有趣的,但我發現我原來不是很能relate 欸。在講康德啊,講彌爾的狀況啊,吳爾芙啊。怎麼做決策啊、理性思考決策以及counter 這樣的概念⋯

我現在看完第四章,但看的好幾次去睡覺欸~哈哈哈哈哈~對於這麼短的一本書,這可真不容易。本來以為我會看得很快的。

然後我就發現原因出在我雖然覺得討論這些不同哲學對同一個問題的解法很有趣,但其實我都會覺得搞得太複雜了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質上我好像就是那種不會對過去感到後悔的人,像是「如果當時⋯現在是不是⋯」之類的句型,我幾乎不會出現。就算偶然閃過這樣的想法,也都會聳聳肩覺得算了也沒什麼好後悔的。

因為我這個人記性很差,所以常常買到一樣的書(現在讀墨買電子書都會提醒我已經買過了,真是太好了),或是一樣的衣服。

所以我後來都覺得,我果然就是一個在所有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就會做出一樣決定的人欸!

畢竟我自然是不會想要做很差的決定,而是努力做最好的決定。

不管是出於我的衝動,還是因為理性的決定,但最終我會做出的決定也差不多吧。

個性決定命運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感覺我每次看哲學的書都會過目即忘很難記下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同一個原因~我執太深~塵緣太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看他第二章處理的是「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在講縱然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仍然悵然若失。第三章「錯失」講自己錯失的機會和選擇;第四章講「追悔」,對錯失的人生感到後悔,要如何衡量自己做的決定是不是最好的決定。

我覺得這2-4章處理的問題都是我聳聳肩就oh okay就結束的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五章講到面臨死亡,然後他就介紹伊比鳩魯的哲學:

「伊比鳩魯所重視的是「ataraxia」,即平靜和免於痛苦,這需要藉由與朋友安靜共處、過著簡樸沉思的生活來實現。

他認為,幸福所遭受的最大威脅,就是對於死亡的過度恐懼,因為這種恐懼會毒害我們的內心平靜,困擾我們的日常生活。臨終的過程無疑可能令人屈辱且痛苦,所以盼望自己能平靜迎接人生的盡頭是合理的。

然而,臨終和死亡是兩回事。在伊比鳩魯眼中,死亡是我們存在的永久終結:沒有靈魂能在死後脫離肉體繼續存在,沒有死後生命,沒有第二次機會。

(我認同他的觀點;由於我們對死後會發生什麼感到不確定—例如轉世或永遠待在天堂或地獄因此每個人在面對死亡這挑戰時,感受會截然不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伊比鳩魯認為,對於死亡的恐懼極為普遍,但他也認為這種恐懼違反理性。矛盾的是,正是死後不再存在的這一事實為人帶來了慰藉、消除了恐懼。「如此一來,死亡這個最可怕的災禍,對我們來說就毫無意義,」他寫道:「因為只要我們還存在,死亡就與我們無關;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不存在。

因此,無論活人還是死人都不必擔憂死亡,因為對前者而言,死亡並不存在,對後者而言,則是他們已不存在。」」

我就覺得對啊,很有道理啊,本來就這樣啊!

結果他接著說:
「如果這個論點對你有用,那很好,你可以不用再繼續讀我的書了。」

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
「彌爾在情緒恢復穩定後,陳述了他的兩個重大思想轉變。第一個如下:

我認為幸福是一切行為準則的檢驗標準,也是人生的終極目標—這份信念我從未動搖。但我現在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就不能直接追求這個目標。真正幸福的人(我認為),都是把心思投注在自身幸福以外的事物上;關注別人的幸福、關注改善人類的處境,甚至是關注某種技藝或者嗜好,而且不是把那些技藝或嗜好作為實現其他目標的手段,而是將其本身視為理想的終極目標來追求。正是因為他們關注自身以外的事物,他們才在過程中獲得了幸福。

彌爾在這段文字裡提出的洞見有個名稱,叫作「利己主義的矛盾」(the paradox of egoism)。」

「我們可以稱之為預防中年危機的第一條法則:你必須關注自己以外的事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諷刺的是,彌爾的精神崩潰或許有另一種相當具說服力的解釋,亦即其肇因不是利己主義的矛盾,而是另外一種矛盾,也許可稱之為「利他主義的矛盾」(the paradox ofaltruism)。我指的不是主張利他行為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那種矛盾,而是一種尚未受到命名的現象,隱含於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的這句格言裡:「一條生命的重要性僅在於其對其他生命造成的影響。」年輕時候的彌爾也許會認同,但這種想法細究之下最終還是不合邏輯。

要看出哪裡不合邏輯,我們必須借用道德哲學加以區分的兩種價值:終極價值(final value)與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工具價值是指某件事物作為達成某個目標的手段所具備的價值,例如賺錢或者看牙醫這類活動所具備的價值。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相較之下,具有終極價值的事物則是其本身就值得從事或者擁有,亦即其本身即是目標,而不只是手段。這類事物具有非工具性的價值。想想邊沁等效益主義者眼中幸福的價值,亦即且不論幸福所能造成的影響,其本身就很美好。」

「唯有當人類生命本身具有內在價值,而不只是基於它對他人的影響時,利他主義才有意義。同理,唯有當其他非利他的行動也具有內在價值時,利他行動才可能真正有價值。這就是矛盾所在:如果利他主義是唯一重要的,那就等於什麼都不重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結尾總結了各章:

2
「第二章提出了兩條預防中年危機的規則。首先,我們從利已主義的矛盾中學到:你不能太過沉溺於自我。對幸福的執著追求,反而會妨礙幸福的實現。」
「第二,除了改善性價值以外,你在人生中也應該騰出空間給存在性價值,給那些讓生活變得真正美好的活動,而不要只去做那些為了回應特定需求的活動,因為對我們而言,人生中的許多需求其實都是沒有反倒比較好。至於那些能讓生活變得真正美好的活動,可以是和朋友玩遊戲這類微不足道的活動,也可以是藝術與科學這類深奧的活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3
「首先,中年的失落感雖然真實存在,但你可以問問自己另一種選擇會是什麼模樣。錯失感是多樣化價值體系的結果:除非世界陷入極度貧乏,或是你對世界的反應極度貧乏,否則你不可能免於這種失望。

第二,不要高估擁有選項的價值。選項固然重要,但它們並不足以彌補你單獨考慮時不會選擇的結果。不要像歐羅克和地下室人那樣,被選擇的魅力所迷惑。

第三,羨慕年輕的自己不必承受錯失的痛苦雖然是合理的,但可別忘了當時你付出的代價。不知道自己未來不會做什麼,就意味著也無法確定自己將會做什麼,而這種身分認同的喪失感可是足以讓人暈頭轉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4
「如我們在第四章學到的,你可以在不幻想有第二次機會的前提下,與過去的失敗和解。

第一,是新生命的誕生。若非因為你曾經犯下的那些錯誤,你所愛的人就不會存在,真是這樣的話,你就有理由對自己犯下那些錯誤感到慶幸。

第二,是風險趨避。當你在想像重新來過時,請務必記住:一邊是你確知的過去,另一邊則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事情可能會有無數種不同的發展。這樣的未知風險值得你去冒嗎?

第三,是關注細節:也就是構成你生活核心的那些繁複紋理。你應該將這些豐富的細節,與「事情原本可能更好」這一抽象的假設判斷,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才能真正評估得出結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5
「第五章以哲學工具來應對人生有限性問題(死亡恐懼)。

首先,是採取時間中立性的態度:也就是平等看待過去和未來的收穫。如果你採納這種觀點,死亡帶來的剝奪並不會比尚未出生時的狀態更糟。

第二,渴望永生的好處,就是渴望超越人類的現實處境的事物。這就像是渴望擁有飛行的能力一樣:這種超能力確實令人羨慕,但你不該因為沒有這種能力而感到難過。剩下的問題是對自我的依附(執著):也就是你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並且希望這份價值能夠得到保存。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提出半個解方。你可以自問:
我能否將對自我的依附與對生活的關注區分開來,提前接受並哀悼自己有限的生命,放棄對永恆存在的執著,同時仍然保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6
「中年最難捉摸的挑戰,不在於如何應對過去或未來,而是如何面對當下的空虛感,也就是那種滿足感被推遲或遺落的感覺,讓人覺得無休止的努力其實是在自我毀滅。

本書在最後一章中探討了這個問題,將這種困境歸因於我們對目標導向活動(即「終點性活動」)的追求及其結構性缺陷。計畫是終點性活動:其目標在於達到某個終點。成功完成這些活動就意味著你達成了目標,但這些活動的意義也隨之消失,進而讓你的生活失去了意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六章提出的解決方法是,更加投入那些無終點性活動,亦即沒有終點或不會耗竭的活動,像是散步、和朋友相處、欣賞藝術或自然、教養子女,或者勤奮工作。

你每天做的事或許沒有改變,但只要調整你的態度、調整你所珍視的事物就足夠了:不再只關注計畫的結果,而是重視養育子女、維繫友誼、完成工作這些過程。

表面上看,事情可能無甚差別,意義上卻已大不相同。如果你學會重視過程,那麼你當下就能擁有你想要的;而且你的投入不會耗損其價值。冥想讓我們學到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專注於當下:在可實現目標的耀眼誘惑中,學會欣賞無終點性活動的價值。這就是正念的作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本書看到最後,經過這麼多哲學家探討,他最後的結論竟然是活在當下🤣🤣🤣🤣🤣

我今天才跟朋友講,其實什麼事會變成老生常談,通常就是因為有用;但為什麼很多老生常談都聽了幾十年了、卻還不做,就是有原因的。

通常是因為老生常談就是樸實無華的自我要求,所以大家就會想追求不用自我要求所以不用受苦的靈丹妙方~

所以搞了半天哲學探討,結論是活在當下,好像也是合理啦⋯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沒有終點性的活動⋯⋯online game嗎?永遠玩不完、沒有結局的online game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獅王今日也要加油 : 對啊,就是他說不要一定要達到什麼目標,這樣很容易達到目標之後感覺空虛,而是有限遊戲變成無限遊戲。

我覺得心靈成長大師講這種話題比較會:

The Infinite Game: How to Lead in the 21st Century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