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昨天才看到推友討論到去性別化的英文人稱代名詞該怎麼譯成華語,推友讀到的文本還是用「他/她」作為人稱,但加編註說明原來的人稱是they。

回覆中推友提議使用「伊」。因為不管在華語、台語或客語中,「伊」都可以當成第三人稱代名詞,也沒有區分性別。

weipeng (@afailedman) on X
作者選擇不加警語
新新
腐海主宰逐流君 (@Elvis21120903) on X
不過我更長知識的是後面括號備註:或者可以考慮法院也持續穩定使用中的「渠」
新新
第一次知道「渠」,也覺得「伊」很不錯,而且華宇和台語的發音相近

題外話 take it 和台語的 the̍h-khì 字義相同發音很像這回事我每次念到都會自己偷笑
新新
同場加映
@haruspring - Run Away - Tzuyu 子瑜 solo 除了讓我讚嘆她的臉好偉大好...
https://www.threads.net/...
漢字:準備

台語:tsún-pī
客語:zunˋ pi
日語:じゅんび (junbi)
韓語:준비 (junbi)
越語:chuẩn bị

都很像的「準備」(華語比較有差)
新新
然後昨天看到 TS 提到
@Ich_kann_nicht_mehr on Plurk
中文漢字的第三人稱代名詞的討論讓我想到我幾天前曾轉了地球圖輯隊對 Gisèle Pelicot 性侵案的報導噗 。

該噗留言處有位網友,以一種憤怒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態度在捍衛我個人摒棄已久的女部偏旁「她」在該則報導中的(不)使用。
新新
今天 DQ 就針對此事正面回應
@world_Yam - #DQ_OpenYour國文課本 近期,DQ在法國大規模性侵案的報導中,無論提...
【DQ Open Your 國文課本】他、她一定要分清楚嗎?國文老師怎麼說? | DQ 地球圖輯隊
DQ 在法國大規模性侵案的報導中,統一使用「他」為代名詞。文章推出後,收到許多讀者詢問,編輯是打錯,還是懶得選字?

DQ 編輯認為「他」本身能涵蓋各種性別,無須將女性的代稱分別出來;同時也認為,內文已交代每個對象的資訊、背景,提到女性人物時不需再用「她」字強調性別。
新新
很個人的經驗上,我在國高中(女校)時代是非常有意識地「只」使用女字旁的代名詞,我身邊往來比較密切的朋友同樣如此,不過因為情境相符合所以也沒有多想。

但我永遠記得聽人提過,國外有些女同志為了不要當 Ms. 所以無論如何都會念博士或當醫生(Dr.),後來也認識越來越多非二元,或不想被以女性身分認定的朋友,我也回到原本的「他」,畢竟以華語語境已經是個完整的代稱。
新新
結果我走了這一圈之後,聽到小鳳前幾個月突然問起:「女生會比較希望被使用女字旁的她稱呼嗎?」的時候,我整個滄海桑田笑出來(不要亂用),然後說現在的話,依照個人沒有證據的體感,用「他」反而比較妥當

我發現他聽完一長串說明之後還是挺迷惑但很慎重的點頭,心裡真的是抱歉了你不知道我這個想太多的女子從高中就峰迴路轉到現在,也不保證以後都不會改變喔
新新
既然都講到所謂的(我個人其實覺得是平權但有些人體會是被剝奪感)「去女化」,順便堆一下之前看到的其他討論
Yael _Formosa 鹿島之風🧋⛩️ (@yeshuaformosa) on X
妍 (@istanulo) on X
新新
1、「陰道冠」的正名是在去性化,解綁女性與「處女」、反對處女情結,是尊重和肯定女性的身體;

2、性別中立的語言是尊重女性,不是否認女性經歷。如,女性長期在傳統價值上被與孕育綁定,用birthing people一詞而不是女性來指代孕育者,是解綁女性和孕育,也是對沒有不孕、無子宮等的女性的解放;

3、多元性別不與女性需求衝突,因為女性性別便是多元的。陰道和子宮發育不良或缺失的女性、排卵異常的女性、多囊卵巢女性也是女性,她們也應該被囊括和包容。認為性別多元否認了女性經驗的想法,才是否認女性面貌的多元樣貌。女性不需要與器官綁定,正如女性不必是孕育者、也不必是處女;
新新
4、語言是不斷演進和變化的。 一個詞彙的進步不會使得社會對立或分裂,但沒有根據的質疑和煽動恐懼會破壞社會,比如用chatgpt的回覆作為論據,或者聲稱「進步言論會分裂社會」。

製AI的話無法展現論述的說服力,只能表現使用者的懶惰。AI作為技術工具一定是中性的,這意味著我們說「AI不能當google用」時,批評的對象是用工具的人,而不是工具本身。用工具輔助思考和用工具代替思考是不一樣的,自己表述與複製AI的回答,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是思考,後者是自以為在思考。
新新
嗯我覺得看到這裡應該有人會生氣但如果這是一篇 AO3 發文我會選「作者選擇不加警語」
新新
文言文中的「渠」
https://images.plurk.com/4OshD9Dp5upa1c8DE2yt9i.jpg
客語裡面的「佢」
https://images.plurk.com/c658gkKs3GyljNCO0EXz7.jpg
新新
泰譯聞 นนท์ นักแปลชาวไต้หวัน (@thaichintransla) on X
補充一點跟用字有關,已明文規定的例子。各大影展在發翻字幕時,都會附上一份翻譯規則。目前接過的包括金馬影展、高雄電影節、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等,好幾年前便已明文規定譯者不得使用「妳」,只有第三人稱代詞才區分「他/她」。

//早上得到的新知
新新
@yogurtnan - [12/21日記-]
小楠提到:(目前狀況下)只用「他」需要技術,才不會閱讀起來有障礙,那篇原文就是例子,除了非必要之外幾乎不使用人稱,可以感覺到為了要一「他」到底,費了一番功夫,整個文章都鎖定聚焦在女方視角,連分段都很有系統,保證不讓人會錯意,搞不清楚人稱。

一般閱讀故事的時候,也常依賴性別人稱去判讀故事發展,不知道是我們在閱讀上被馴化,還是作者筆力與編排不足以讓讀者辨識出現在在描述誰的行動與發言。
新新
第二人稱的部分倒是頗有共識(嗎)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