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閱讀隨感 讀嘛讀嘛

這幾天斷斷續續讀《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內容探究許多童話或經典名著的內容,例如小紅帽、白雪公主、紅舞鞋、清秀佳人、羅密歐與茱麗葉等等,揭開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框架下,暗藏的世界史與民族文化。

個人覺得這本是有趣的歷史讀物,除了文筆生動,內容不會硬核到難以消化,加上每篇章節簡短,很適合通勤或上班休息時間閱讀,趁空檔吸收歷史小知識。不過還有一點我很喜愛,就是作者朴信英在內文中,不時抒發對女性處境的憐憫。

https://images.plurk.com/4N4fSq3RcTV1CSuljQmoKx.jpg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簡單舉例,在講述童話中公主與壞皇后對立的章節,下面引用的這幾段雖偏向情感上的陳述,但我好喜歡這樣的翻案思維。

「其實,皇后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大部分國家的皇后,其實是來自其他王國的公主,是政治婚姻的犧牲品。來到陌生國度,四面楚歌,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老公 ― 國王,為了得到國王的寵愛,她必須比任何人都美麗。或許因為如此,她才會瘋狂照鏡子,對外貌如此執著。」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故事中的年輕女性總會贏得勝利,年華逝去的皇后最終仍是失敗。這其實隱含了當時女性被作為生育工具的悲哀…公主與皇后,其實是同一個人,皇后就是公主的未來。年華老去的公主終究會成為皇后,敵不過輸給年輕公主的命運。」

在《白雪公主》的初稿中,壞皇后是公主的生母,過後的版本才改為沒有血緣的繼母,也許是逃避道德責難。但如同許多創作陳述的,母女是鏡像關係(mirror image),彼此對立又相互映照,勇敢純潔的公主,終有一日青春會消逝,成了生存如履薄冰的皇后。長與幼,邪惡與善良,其實界線沒有那麼模糊。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為了確保國家安全,歐洲國際間的政治聯姻十分普遍。有不少國家的民眾會把對皇后母國的敵意轉嫁到皇后身上。人們甚至過度宣傳皇后的奢華生活,把宣洩的對象從自國的國王轉為異國而來的皇后。然而,問題的根本並非皇后奢侈的治裝費,而是國家體制本身的矛盾。」

最著名的案例即是瑪麗•安東妮(Marie-Antoinette),無端承受法國人民對異國的敵意,成了被汙名化的縱慾女巫。縱使執政上有缺失,仍是擔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例如那句有名的「沒有麵包吃就吃蛋糕吧」,其實是人民對王室不滿產生的杜撰,根本不是出自瑪麗·安東妮之口。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越讀越喜歡這本書

由於是講述名著背後的歷史與文化,作者也會以此簡單分析文本。即使沒有太深奧的詞彙,但個人覺得文字的描寫很有韻味。

像是討論到歷年來《羅賓漢》的創作,明顯看出文本中羅賓漢的敵人,隨著每個時代的觀點不同,而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而作者最後下的結論,鏗鏘有力。

「英雄因歷史事件誕生,卻永遠活在後人的現實生活中。」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分析《羅密歐與茱麗葉》文本這幾段我也好喜歡:

「他們之所以成為偉大戀人的代表,並不單只因為這場悲劇收尾的戀情,而是他們進而表現出近代的個人主義,打破教皇或教宗所支配的條理,抵抗為他們安排人生的父親。」
(這邊是呼應故事中,茱麗葉要羅密歐拋棄姓氏、拒絕父親,茱麗葉也以放棄自身之名回應這份愛。)

「年幼的他們不懂何謂恐懼,賭上自己的全部,對抗教皇、教宗與父親,最後他們改變了世界。改變世界的力量總是愛,而這份「愛」源自於盲目又狂熱的青春之血。」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聖女貞德在生前,是被既得利益者污陷的女巫,然而在她身亡後,卻成了全世界消費的形象。除了獨立戰爭的美國、德國,甚至日本和韓國,貞德也成了「愛國少女」的象徵。

書中,作者是這麼寫的:

「死在火刑臺上的貞德,隨著歲月飛逝,因時代的需求與政治勢力的利害關係,被「救活」了⋯英雄在世時是危險的存在,然而死而復活的英雄卻淪為易於操控、用來維持社會體制的存在。」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書中引用別的作家所言,這段也讓我印象深刻。

「少女戰士、先知、天師、看見主的天使⋯人們這麼看她。同時也視她為怪物。人們看見自己想看的,跟著自身形象造夢⋯究竟何時人們才能承擔起真正的聖女貞德?」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