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 📚
讀嘛讀嘛

《日常毒物》吉拉德‧勒布朗(Gerald A. LeBlanc)

除蟲菊酯之所以成為控制害蟲的主力產品,理由是它們進入環境及人體後能迅速降解,幾乎沒有環境持久性與生物累積性的問題;不過,除蟲菊酯在昆蟲體內降解的速度相對緩慢,使得昆蟲與人類的作用劑量存在明顯差異,且昆蟲注定投降。現在幾乎所有殺蟲噴劑都使用除蟲菊酯,政府單位或業者使用的水煙式除蟲劑也偏好此劑。
———
書中介紹了一些日常生活常接觸的化學物質,不過這本書的重點是,說明一般人如何對接觸到的化學物質做「風險評估」,書中提供的方法和一些網站感覺滿有用的(因為還沒實際照著做,所以只是感覺XD)。
尼洛 📚
「若是對危害風險有疑慮,避免接觸似乎是個理性抉擇。然而,我們對『風險』的理解總是存在些許的不確定,此外還得思考使用化學物的好處是否大過潛在風險。因為如此,比較合理的危害風險評估應該是設法回答『可接受的接觸程度為何』這個問題。」
尼洛 📚
「在風險評估過程中,不論是接觸或影響的不確定性一般都以不確定係數表示,各種已知風險的風險估計值則採『放大十倍』處理(譯注:風險放大十倍,相當於安全值缩小十倍)。

舉例來說:經實驗可知,若水中某化學染物的濃度不超過每公升10毫克(基準劑量),則不會對大鼠構成明顯危害風險。由於從大鼠表現推斷人類反應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因此風險評估人員可能會把此化學物對人類的安全濃度從每公升10毫克降至每公升1毫克;此外,鑑於實驗鼠接觸汙染物的時間僅一百二十天,跟人類『接觸一輩子』幾乎無法比較,故評估員極可能據此把安全值再降低十倍,變成每公升0.1毫克。』
尼洛 📚
「因此,雖然實驗顯示該化學物每公升10毫克濃度仍屬安全,但鑑於評估過程產生的不確定性,遂將人類經飲水攝取該化學物的安全值定為每公升0.1毫克——這個值稱為『參考劑量』(RfD)或『最小風險濃度』(MRL)。不確定係數的應用缺乏科學基礎,頗為粗糙,但其操作目的是想得到高度保守的風險評估結果,給民眾一個明確的安全範圍。另外,風險評估人員在評估不確定性時亦相當倚重統計模式,不過,對於未受正規科學訓練的素人來說,不確定係數比較適合用於個人風險評估。」

———
尼洛 📚
「風險商數(RQ)計算方式是求取實際接觸量與仍屬安全的最大接觸量(如參考劑量、最小風險濃度)的比值。」
尼洛 📚
「西印度群島瓜地洛普也曾使用這套方法評估食物殘留過量十氯酮對幼兒的危害風險。研究人員發現,當地幼兒每天吃下的十氯酮劑量為每公斤0.078微克,而疾管局訂定的安全上限是每公斤0.50微克:兩數相除得值為0.16——風險商數小於1,代表『危害風險低』。也就是說,風險商數0.16代表瓜地洛普幼兒隨食物吃下的十氯酮量並不會明顯危害身體健康。」

———
尼洛 📚
「在蒐集可用於評估個人接觸風險的相關數據時,請務必參考以下三點:」

1. 請勿採用普遍認定或明顯帶有偏見的網站資料。這類網站包括公司行號、產業公會或遊說團體官網。政府及大學網站通常較為公正中立。
尼洛 📚
2. 網站必須提供足以追蹤其原始科學來源的資訊。值得信賴的網站大多會提供其數據來源的原始文獻連結,又或者,讀者可利用網站提供的作者名、研究主題、報告標題等查核資料來源。
尼洛 📚
3. 理論上,經查詢取得的資料應具有「可重複性」(再現性),意即經其他研究單位認證或確認過的資訊。

———
尼洛 📚
書中列舉了幾個「經過嚴格評估、可信賴,且無須再透過原始科學數據確認可信度的網站」:

1. 美國環境保護署綜合風險資訊系統(IRIS):可查詢化學物危害等相關資訊。
尼洛 📚
2. 美國毒性物質和疾病註冊局(ATSDR):網站提供多種化學物的MRL資訊。ATSDR將MRL定義為「一般人每天可吃、喝或吸入且不會出現可檢驗之健康危害的化學物估劑量」。原則上,MRL意義相當於環保署訂定的RfD。
尼洛 📚
3. 美國農業部農藥資料計畫(PDP):提供多項農產品的農藥檢測數據。此計畫納入EPA訂定的農藥容許值(TL),即商品驗出的農藥濃度若在TL值以下,則不存在明顯風險。將目標產品的農藥含量除以TL值,即可得到該產品合理的農藥風險商數。
尼洛 📚
4. 美國哺乳婦女用藥查詢系統(LactMed):可作為哺乳婦女查詢可能影響嬰幼兒的藥品及其它化學物的諮詢指南。
尼洛 📚
5. 加拿大衛生研究院(CIHR)藥物銀行:提供詳盡的藥物資訊,非藥物化學物則稍嫌有限。
尼洛 📚
「在搜尋可疑化學物時,可加上有害/危害、接觸/暴露、參考劑量/RfD、最小風險濃度/MRL或風險等關鍵字,或許能得到更豐碩的查詢結果。此外,讀者也可以輸入可疑化學物名稱再加上“風險評估”(雙引號“”可提高搜尋準確率),幸運的話,你會發現好些人早你一步做過功課了,就算與你個人的接觸程度不符,有總比沒有好。」
尼洛 📚
「切記:開放給一般大眾查詢的網站(譬如 WebMD、堅強活下去基金會Livestrong、環境工作組織EWG等等)提供的危害及風險資訊大多屬於非直接證據,這些單位在評估風險時,通常只看危害而不考慮接觸程度,或只在意有無接觸而不考量危害程度,因此讀者若從這類網站得到任何有用資訊,務必再利用前述幾個網站的資訊佐證。」

———
尼洛 📚
「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與聯合國主管機關告已做出結論,判定嘉磷塞不具致癌性,惟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仍給它貼上『對人類可能具致癌性』的標籤。兩造之所以做出不同判斷,歸根究柢在於過程上的差異:國際癌症研究署只看有沒有致癌證據,各國及聯合國單位則多考量人類接觸致癌劑量的可能性。」
尼洛 📚
「換言之,國際癌症研究署的致癌分級乃建立在『危害評估』之上,其他單位則按『風險評估』結果辦理。因此若國際癌症研究署宣稱某物『對人類可能具致癌性』,其意義並非『人類只要接觸這種物質就有罹癌的風險』,基本上應解讀為『若人類接觸到足以致癌的量,就可能提高罹癌風險』。但如果所謂的接觸量相當於每週必須吞下上千個素牛肉堡,這項陳述根本毫無意義——還是帕拉塞爾蘇斯的那句老話:劑量決定毒性。」

———
尼洛 📚
網站摘錄了書中的其中一個情境例子。覺得這個例子很不錯,有多項化學物質、還有搜尋、計算、表格等。
《日常毒物》:寶特瓶「不含雙酚A」但有鄰苯二甲酸酯,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嗎? - TNL The Ne...
https://images.plurk.com/4qMJPQmUZl8jwUqLhe3oTG.png

📝 步驟:

1. 列出想評估的成分
2. 計算每日接觸量
3. 查出RfD/MRL
4. 計算風險商數

— end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