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
@tmcb
Mon, Nov 4, 2024 2:10 PM
Tue, Nov 5, 2024 12:53 AM
3
1
日本大眾文化研究中,鶴見俊輔、大塚英志的「繼承」關係
灯火
@tmcb
Mon, Nov 4, 2024 2:27 PM
Tue, Nov 5, 2024 5:47 AM
不知道為什麼拖到現在才看鶴見俊輔,應該早點看的
大概是因為看了些二手,大概知道他的立場,就想說唉之後再看,然後我看書又慢、人又懶
OKAPI的書介:
從大眾文化出發的反抗:讀鶴見俊輔《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
灯火
@tmcb
Mon, Nov 4, 2024 4:19 PM
Tue, Nov 5, 2024 12:54 AM
話說現在繼承鶴見俊輔
限界藝術論
最重要的論者我覺得應該是……大塚英志(登楞~)
不過說真的,撇開大塚有時候太左膠的言論,他近年的研究的確是在對鶴見俊輔那一輩(思想的科學)的弱點進行修正:
為抵抗國家/意識形態的權力籠罩,鶴見俊輔在大眾文化裡尋求反抗動能;然而他的論述裡不自覺地無條件全面肯定了大眾文化,而沒能探討到,大眾文化常常是順應著權力在生長,甚至是可以被動員的問題
所以大塚英志才要不斷挖掘大眾文化裡來自法西斯、國家動員、政治宣傳的根源,而這的確是在宣揚大眾文化能動性時,絕不可忽視的月亮的背面
我覺得這也跟日本戰前歷史看到的,1920年代的大正民主、政黨政治,跟1930年代的舉國一致、國民總動員,之間其實有著連續性——所要講的是同一件事
灯火
@tmcb
Mon, Nov 4, 2024 4:38 PM
Tue, Nov 5, 2024 12:48 AM
大塚的大眾文化與法西斯一系列的書裡面,我覺得切入點最有趣的是這本,Media-Mix的戰時根源、素人作者跟動員體制的關係(姑且忽略邏輯跳躍、太牽強附會的地方)
「素人」が「投稿」し、自ら動員される参加型ファシズム 大塚英志『大政翼賛会のメディアミックス』|じんぶん...
大塚英志繼承限界藝術討論的部分,可以參考他在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編的「大眾文化研究叢書」第一卷裡,他寫的
序論:〈日本大衆文化史は可能なのか〉
(嚴格一點該說是兩人都繼承自柳田國男?我是覺得鶴見肯定有影響大塚,但戰略位置、書寫策略不同,就很難直接對接了)
(大塚最明確承襲鶴見的,反而是「15年戰爭」這個術語,與其背後的史觀)
灯火
@tmcb
Mon, Nov 4, 2024 11:26 PM
Tue, Nov 5, 2024 12:55 AM
大塚英志的主張,跟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差別在哪裡?
大塚英志在這篇序論裡,明確反對了兩種對大眾的立場:其一是將高級、低俗文化與社會階級掛勾,或者認為低俗文化不值一提,或者反過來只獨尊低俗文化的立場——所謂高級文化也不是一開始就高級的,他反對僵化的文化階層觀
其二是認為大眾就只是被動的、只是消費者的立場——「表現」並不是專家或從業人員專屬的,所有人都有表現、發語的可能,他主張的是「創造文化的大眾」,這繼承了柳田國男民俗學視野在民間故事裡看到的「群體的作者」,大眾會不斷生成新的需求,且不斷自行生產、更新故事以滿足這份需求;這也跟鶴見俊輔「限界藝術論」受柳田國男民俗學、柳宗悅民藝運動啟發,所提倡的「由非專業的藝術家,為非專業的享受者所創造的藝術」有互通之處
灯火
@tmcb
Mon, Nov 4, 2024 11:47 PM
Tue, Nov 5, 2024 12:56 AM
大塚英志接著寫,這樣的立場跟他自己的物語消費論、東浩紀的資料庫消費相比有何更新之處嗎?說真的其實沒有
但他要特別強調的是,不去因此就讚揚大眾(像是鶴見俊輔那樣)或宣稱在裡面找到嶄新的主體性的可能(像東浩紀那樣)
他批評自身的物語消費論:那本書當初是為了電報、博通堂等行銷公司所寫的,如何透過大眾說故事的慾望去刺激消費的廣告理論,而東的資料庫消費當然也承襲這樣的性格
(大塚英志最特別的是,他始終保持著漫畫原作者的身份,也就是他始終是大眾文化產業裡的一介從業人員,也一直待在創作教學的第一線)
如果不先對這個廣告論、消費論的出發點進行批判性檢討,寫出來的大眾文化論,就只會是如何動員大眾的理論——必須再次強調,「動員」並不是就將大眾視為被動,而是始終看到大眾的自發性與能動性,恰恰也正因此為軍國主義、共產主義所用
灯火
@tmcb
Mon, Nov 4, 2024 11:51 PM
這就像上面講的,1920年代大正民主帶來的民主化、全民政治參與,跟1930年代的軍國主義、舉國一致、國民精神總動員,其實根本是同一件事情
灯火
@tmcb
Tue, Nov 5, 2024 12:13 AM
Tue, Nov 5, 2024 1:07 AM
這算是從阿多諾回到班雅明嗎?
但我覺得源自民俗學的大眾文化的視角,會比班雅明「法西斯=政治美學化」、「共產主義=藝術政治化」非此即彼的觀點好用,也更強調不同意識型態的手法根本系出同源(班雅明這區分多少受他自己立場影響了)
而且鶴見俊輔、石子順造(「媚俗」)已經提供許多在大眾文化中找到能動性的切入點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大塚英志應該要搭配鶴見俊輔服用
我覺得有趣的是,大塚英志跟鶴見俊輔,對《のらくろ》作者田河水泡曾經協助當權者這件事,立場是有些接近的——也就是說他們一方面對於在極權下被迫轉向的人抱持著溫情
(鶴見俊輔的整個「轉向」研究,把「轉向」重新定義成「權力之下被迫改變立場」,擴大其適用性的原因就在此)
另一方面,兩人也都一致地在著作中強烈批判那些戰時就迎合軍國主義,戰後卻華麗轉身痛罵軍國的偽善者
灯火
@tmcb
Tue, Nov 5, 2024 6:06 AM
寺田征也《「社会学」としての鶴見俊輔―「記号の社会学」の構想と意味の多元性》(2024)
這本應該要看
灯火
@tmcb
Tue, Nov 5, 2024 6:07 AM
我對鶴見俊輔的了解都是來自他之前幾篇論文,原來出書了XD
載入新的回覆
大概是因為看了些二手,大概知道他的立場,就想說唉之後再看,然後我看書又慢、人又懶
OKAPI的書介:
不過說真的,撇開大塚有時候太左膠的言論,他近年的研究的確是在對鶴見俊輔那一輩(思想的科學)的弱點進行修正:
為抵抗國家/意識形態的權力籠罩,鶴見俊輔在大眾文化裡尋求反抗動能;然而他的論述裡不自覺地無條件全面肯定了大眾文化,而沒能探討到,大眾文化常常是順應著權力在生長,甚至是可以被動員的問題
所以大塚英志才要不斷挖掘大眾文化裡來自法西斯、國家動員、政治宣傳的根源,而這的確是在宣揚大眾文化能動性時,絕不可忽視的月亮的背面
我覺得這也跟日本戰前歷史看到的,1920年代的大正民主、政黨政治,跟1930年代的舉國一致、國民總動員,之間其實有著連續性——所要講的是同一件事
大塚英志繼承限界藝術討論的部分,可以參考他在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編的「大眾文化研究叢書」第一卷裡,他寫的序論:〈日本大衆文化史は可能なのか〉
(嚴格一點該說是兩人都繼承自柳田國男?我是覺得鶴見肯定有影響大塚,但戰略位置、書寫策略不同,就很難直接對接了)
(大塚最明確承襲鶴見的,反而是「15年戰爭」這個術語,與其背後的史觀)
大塚英志在這篇序論裡,明確反對了兩種對大眾的立場:其一是將高級、低俗文化與社會階級掛勾,或者認為低俗文化不值一提,或者反過來只獨尊低俗文化的立場——所謂高級文化也不是一開始就高級的,他反對僵化的文化階層觀
其二是認為大眾就只是被動的、只是消費者的立場——「表現」並不是專家或從業人員專屬的,所有人都有表現、發語的可能,他主張的是「創造文化的大眾」,這繼承了柳田國男民俗學視野在民間故事裡看到的「群體的作者」,大眾會不斷生成新的需求,且不斷自行生產、更新故事以滿足這份需求;這也跟鶴見俊輔「限界藝術論」受柳田國男民俗學、柳宗悅民藝運動啟發,所提倡的「由非專業的藝術家,為非專業的享受者所創造的藝術」有互通之處
但他要特別強調的是,不去因此就讚揚大眾(像是鶴見俊輔那樣)或宣稱在裡面找到嶄新的主體性的可能(像東浩紀那樣)
他批評自身的物語消費論:那本書當初是為了電報、博通堂等行銷公司所寫的,如何透過大眾說故事的慾望去刺激消費的廣告理論,而東的資料庫消費當然也承襲這樣的性格
(大塚英志最特別的是,他始終保持著漫畫原作者的身份,也就是他始終是大眾文化產業裡的一介從業人員,也一直待在創作教學的第一線)
如果不先對這個廣告論、消費論的出發點進行批判性檢討,寫出來的大眾文化論,就只會是如何動員大眾的理論——必須再次強調,「動員」並不是就將大眾視為被動,而是始終看到大眾的自發性與能動性,恰恰也正因此為軍國主義、共產主義所用
但我覺得源自民俗學的大眾文化的視角,會比班雅明「法西斯=政治美學化」、「共產主義=藝術政治化」非此即彼的觀點好用,也更強調不同意識型態的手法根本系出同源(班雅明這區分多少受他自己立場影響了)
而且鶴見俊輔、石子順造(「媚俗」)已經提供許多在大眾文化中找到能動性的切入點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大塚英志應該要搭配鶴見俊輔服用
我覺得有趣的是,大塚英志跟鶴見俊輔,對《のらくろ》作者田河水泡曾經協助當權者這件事,立場是有些接近的——也就是說他們一方面對於在極權下被迫轉向的人抱持著溫情
(鶴見俊輔的整個「轉向」研究,把「轉向」重新定義成「權力之下被迫改變立場」,擴大其適用性的原因就在此)
另一方面,兩人也都一致地在著作中強烈批判那些戰時就迎合軍國主義,戰後卻華麗轉身痛罵軍國的偽善者
這本應該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