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這串提到《傲慢與偏見》的糟糕譯本,就讓我想起曾經被《Death Comes to Pemberley》支配的恐懼⋯

P. D. James撰寫的《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中譯書名為《達西的難題》)是有趣的懸疑續章,補足了原著較模糊的時空脈絡,原作幾位反角的描繪也有更豐富的肌理,單論故事我會給這本小說好評。

But!就是譯本宛如中國古典文學的生硬譯筆,讓我閱讀過程痛苦萬分,到底為何西方著作要翻得像中國章回小說???時空背景已不同,這根本不是時下讀者偏好的譯文風格啊

總之翻譯非常重要,漏譯、錯譯、語感不對,都會毀掉一本好書。

二日夾 (@twoday.writer2017) on Threads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還好已經絕版了,免得禍害更多人

達西的難題: 續.傲慢與偏見 | 誠品線上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台灣早年的外文小說,因社會風氣的因素(純樸年代怎能允許太露骨、不符道德標準的內容呢),加上仍未有圖書分級制度,譯本水準參差不齊。內文刪節、改寫層出不窮,甚至還有改寫到面目全非的都有。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另外原串有提到中式譯名(班太太、朗太大),也是早年西洋文學常見的翻譯形式。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飄》 aka 《亂世佳人》,Scarlett O'Hara成了郝思嘉,Rhett Butler成了白瑞德,這樣的約定俗成譯法延續到今日。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中式譯名在早年的西洋羅曼史譯本最常見,拿很紅的《柏捷頓家族》舉例,初版的譯本,Daphne Bridgerton會翻成「柏黛妮」,Lady Whistledown和Lady Danbury則是變成「韋夫人」和「董夫人」。直到近年的再版,才換回因應影集的西式譯名。

西洋羅曼史的中式譯名法,直到2010年代初期都還可見。中式譯名固然順口好記(以台灣讀者而言),卻難免失去原味。現代背景還好,若是歷史羅曼史,稱謂的親疏規範有一定的眉眉角角,然而稱呼被簡化,甚至爵銜被省略的情況時有所見。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像柏捷頓家,剛好爵銜名與姓氏是一樣的(都是Bridgerton)。若換成《唐頓莊園》,Grantham伯爵Robert Crawley,可能會翻成「葛伯爵」?全名可能就翻成「葛羅伯」?總之就是失去原意的簡化法。

另外中式譯名還會考量到美感與音感,而非純脆音譯。例如Mary通常習慣翻成「瑪麗」,但用中式譯名可能會翻成「梅麗」或「梅荔」。
朝 顏
同一位譯者翻譯的《傲慢與偏見》也讓我痛苦萬分,印象中譯者說是希望能傳遞出珍奧斯汀那種幽默譏誚的文風,但我完全感覺不到這一點。只覺得自己好像在讀清代文人翻譯而不是現代譯者的譯本,有時候讀一讀會產生在讀《紅樓夢》或《老殘遊記》的錯覺。

我真的不是很懂譯者怎麼會覺得珍奧斯汀筆下的世界代換成明清古典文學文風會很OK,簡直跟日本動畫裡的沖繩方言,在台灣播出中文版時代換成台語一樣讓人困惑。
蓮蓮🕯️手感之神請坐下
達西的難題這本我有印象!當時剛看完傲慢與偏見而滿心歡喜,在書店又被「號稱的」續集 以及韋克翰出場即死亡的設定 吸引,結果一翻閱就被譯者濃濃的中國古典小說譯法給勸退了……好書值得好譯筆啊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朝 顏 : 天啊譯者還翻過《傲慢與偏見》 是要禍害多少人 沒意外應該是下面連結這本吧?枉費美美的書封
(建議想拜讀的朋友慎選)

如果現在是明清,我可能會覺得譯筆OK吧!問題是這根本不是現代人熟悉的語感,也沒有比較古典韻味。我完全感受不到譯者口中的「珍奧斯汀式幽默譏誚」,只有滿滿出戲與違和。

傲慢與偏見 (200週年紀念版) | 誠品線上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蓮蓮🕯️手感之神請坐下 : 我當初不知道怎麼撐下來的 可能太想看達西和伊莉莎白的婚後糖,可惜書中描寫不多 壞死好多腦細胞

其實這本續作是不錯的懸疑小品,就是敗在譯筆啊!爛譯本不讀也罷,把時間花在其他好書吧!
朝 顏
我讀的是這個封面,噗主提供的應該是出版社過幾年後改封面再推出的版本,但譯文是一樣的沒錯。結果搜到的這篇文章作者很推崇張思婷譯本。
張思婷版《傲慢與偏見》
YNWA/樂
路過發現大家在討論P&P!!
我也是張思婷翻譯版的受害者,還沒讀完就把書回收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口吻真的看不下去⋯⋯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YNWA/樂 : 給你擁抱

譯者的中國古風譯筆有夠勸退,辛苦了想讀好書卻花冤枉錢的朋友們。慶幸P&P譯本選擇很多,這本就放生吧!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朝 顏 : 感謝提供書訊,居然還再版了⋯⋯

總之大家若看到這幾版的P&P,請趕快放生,選其他譯者的版本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