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0:51 PM
59
15
關於創作裡的台灣性
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0:57 PM
Fri, Nov 1, 2024 10:59 PM
以前聽過楊双子的座談,就我印象裡他曾經這樣舉例:看日本的ACG,明明是西方奇幻背景,中間都要來個泡湯,反正泡湯文化就是如此深入日本人的骨髓
他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文化就是一種內化到我們體內,甚至以為是理所當然而不自覺的東西;只要是生長在台灣的人的創作,往往都可以找到這些共通生活經驗的印刻痕跡,那就是一種台灣性
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1:06 PM
Sat, Nov 2, 2024 12:10 AM
最近去聽黃崇凱、湯舒雯的座談,湯舒雯提到一個概念叫「真實的誘惑」:也就是文學創作者、文學讀者,很容易覺得使用真實素材的、符合歷史敘述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就特別有重量、有價值,不自覺受到真實的誘惑,而忽略了、錯過了虛構才能夠成就的東西
他們的討論是針對文學,特別是純文學;但我在看一些台灣文史改編,特別是政府出資、指導的漫畫時,也常常忍不住有這種感覺:如果創作者能夠離「狹義的真實」更遠一些,避開遵從史實的限制,是不是這個作品可以更不一樣?
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1:08 PM
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可以如楊双子所說,把所謂台灣性的定義放大,不再拘泥於特定元素的拼貼還原,而是忠實做我們想做的,讓台灣的色彩在其中自然生成,是不是我們的創作也可以更加豐富呢?
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1:27 PM
然而這其中有個陷阱,也就是第一段所提及的,這種出於共通生活經驗的,內化在我們之中的「台灣性」,常常讓我們「以為是理所當然而不自覺」,甚至會不經意間貶低其價值
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1:28 PM
Sun, Nov 3, 2024 3:18 AM
最近看噗友討論間提及:台灣有沒有電音文化?以我有限的知識範圍,我覺得答案應該是:沒有,卻也有
世界各國的電音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於舞廳,去翻查各種知名電音類型的起源,幾乎都是某區域的舞廳或派對中自然生成的--台灣即使有夜店,也沒有興盛、普及到可以生成一個新的音樂典範流行的程度,從這角度來說,台灣沒有電音文化
但是另一方面,台灣仍然有像林強這樣往藝術領域發展且獲得肯定的電子音樂人;同時台灣民眾仍然有聆聽電音的需求,也有對電音形成相當台灣的審美,也就是一般常說的「台客電音」,以羅百吉為代表人物
而正如大家所知,林強跟羅百吉一開始是合作關係,這兩種路徑其實系出同源
林強 Lim Giong x Luca Bonaccorsi - Plants breaking thr...
羅百吉 Dj Jerry 2024 新專輯 夢見Chinatown Official Music vid...
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1:37 PM
Sun, Nov 3, 2024 8:31 AM
1994年的羅百吉曾是最前沿的音樂人,為林強編曲的《娛樂世界》專輯將迷幻搖滾、Hip-Hop、電音元素一把抓,締造了台灣音樂經典;羅百吉自己1994年、1996年的作品中,音樂表現更直白,也可看出電音為主的傾向
羅百吉 Jerry Lo【不要管我 Don't control me】Official Music Vi...
羅百吉 - 08 Buyaka
羅百吉 Jerry Lo【凍未著+什麼世界】Official Music Video
但更重要的是,羅百吉1990年代的「前衛」審美,幾乎已經奠定了2000年以後台客電音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透過類似元素聽出之間的連續性,也可以透過跟2000年代廣High的比較聽出向流行趨勢的靠攏
閃亮三姊妹《寂寞惹的禍》官方MV
芭比 -使勁搖【KTV導唱字幕】
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1:42 PM
Wed, Nov 6, 2024 12:05 AM
若要給羅百吉這位台灣電音教父定罪,或許可以說,他在2000年後讓電音往大眾審美靠攏--體現在從Hip-Hop街舞的碎拍換成了固定四四拍,更好「搖」起來--既與Eurodance、韓國的李貞賢(鄭秀文〈眉飛色舞〉原唱)、香港的廣High等國際趨勢接軌,也更加「台客」化之後,就幾乎停留在舒適圈
[인기가요 Rewind] 이정현 / 와 데뷔무대 李贞贤 LEEJUNGHYUN
再往後,羅百吉做出來的音樂二十年如一日,沒有利用自己在大眾市場獲得的成就,嘗試帶領他的聽眾往更新鮮的審美方向去探索、冒險,那可能就是另一個世界線中的「台灣電音」的定義
然而另一方面,羅百吉音樂審美的停滯,就是台灣聽眾的口味與審美選擇的結果,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台灣電音文化--或許還可以加上日後在玖壹壹等音樂人的努力下取得的新進展,但基本審美方向還沒有偏移太遠
灯火
@tmcb
Fri, Nov 1, 2024 11:46 PM
Sat, Nov 2, 2024 11:25 PM
玖壹壹(Nine one one) - LOCAL 官方MV首播
於是,林強和羅百吉這條分岔路口,一端指向藝術、前衛到許多台灣人「聽不懂」的路,另一端指向俗豔、粗野到許多台灣人「不屑聽」的路
我覺得這就是楊双子提倡的內化的「台灣性」會碰到的困境,不論忠於藝術家的自我追求而遠離市場,或是追求市場普及到大家根本不當回事--最後當要說出誰最能代表台灣的時候,答案都不會是你
這也正是湯舒雯所說「真實的誘惑」最大的魅力與陷阱:因為真實素材看得見、摸得著,甚至可以量化,我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用了多少台灣史典故、拼貼多少台灣本土素材,直接用數字來證明,我很「台灣」
灯火
@tmcb
Sat, Nov 2, 2024 12:03 AM
Sat, Nov 2, 2024 2:33 AM
當然,藝術跟大眾並不是永遠都對立得這麼劇烈,就像同樣是音樂類型,台灣的搖滾、Hip-Hop的發展狀況,顯然是比電音還要明朗許多
而電子音樂除了在獨立、音遊、同人等次文化圈內,仍有不少各自開花的音樂人外,近年也有像黃少雍(oberka)這樣,一邊在(泛)流行音樂界備受肯定,一邊開創自己獨特音樂境界的電子音樂人
Natsuko 夏子【 fu’is 星星歌 】Official Lyrics Video
ABAO阿爆(阿仍仍)【 Minetjus嚇一跳 feat.Oberka】Official Music ...
Oberka - Royal Beluga
最近台灣的純文學界積極擁抱類型文學,或是許多文化產業從業者在推廣台灣原創ACG,背後其實都隱約可見這般打破疆野限制、擴大影響力的企圖心
只是如此一來,重心就回到「如何平衡藝術與市場」,這項老生常談卻永無解答的難題了
灯火
@tmcb
Sat, Nov 2, 2024 8:24 AM
===
是說這串其實出於我的感受--看到噗友討論什麼是有台灣味的創作、為何常見到刻意渲染拼貼的台灣元素;他提及曾被人說「台灣沒有電音文化」,他以林強反駁,回噗也提出台客電音佐證
我一方面同意,一方面卻也忍不住質疑自己:如果同樣有人跟我說「台灣沒有電音文化」,我當下真的敢用林強、台客電音反駁嗎?
說林強吧,除了看侯孝賢電影之外,我壓根沒聽過他的音樂(就好像我知道楊牧是國寶級詩人,卻從沒讀過他的詩);說台客電音吧,但我知道我對電音的審美跟台客電音根本就不一樣,我有這股底氣說出口,讓它代表我嗎?
我於是覺得,電音在台灣好像就是藝術追求跟大眾市場特別割裂的音樂類型--其他類型像搖滾、Hip-Hop,多半還是能找出藝術與市場的妥協點,我想得到敢說出口的Artist--我便把這個感受,結合最近學到的東西,寫成上述文字
灯火
@tmcb
Sat, Nov 2, 2024 8:40 AM
Sat, Nov 2, 2024 11:36 PM
不過邊想邊寫邊搜尋,我越發覺得,其實玖壹壹是很值得觀察的對象
他們從零起家自學音樂的發家史完全是獨立音樂表率,且成名後音樂性臻至成熟,成員仍高度主導樂曲創作,開經紀公司培養新秀,也認識、培養出一批定期合作的創作者,身為音樂人的成長路徑可以說不能更圓滿了
他們的合作對象中,地下DJ起家的DJ CK(蘇昭文)也很有趣,比較他早期編曲作品〈癡情玫瑰花〉跟最近參與編曲的〈做你的格〉,聽得出一致審美領導下,非常明顯的技術進步
癡情玫瑰花 UNDER LOVER-玖壹壹
玖壹壹(Nine one one) - 做你的格 Be Your Brother 官方MV首播
灯火
@tmcb
Sat, Nov 2, 2024 8:45 AM
Sat, Nov 2, 2024 11:31 PM
據DJ CK自己2018年時的
解釋
,他一直在鑽研的是被稱為「越南鼓」的Vina House
>>我認為似乎是Deep house、Deep Bounce
>>又或是Break Beat而變形來的
>>越南鼓最搶眼的特色之一,即是他的鼓 KICK
>>市面常見 EDM 普遍為 4/4 拍,簡單來說一拍會有一下鼓
>>而越南鼓作的拍子,較常見的
>>一拍一鼓,再加上拍子與拍子中間
>>在塞一個半拍的貝斯,而會塞在那就看製作人怎編排
>>這樣的"節奏"會很輕易的制動了你的頭或身體要跟的律動
玖壹壹(Nine one one) - 籠裡 Lonely (DJCK搖擺叔叔 越南鼓EDM Remix...
打造全網最搖《角頭》王識賢 無夢無望 (男女對唱版) (DJCK搖擺叔叔 REMIX)(越南鼓)
灯火
@tmcb
Sat, Nov 2, 2024 8:56 AM
Sat, Nov 2, 2024 11:32 PM
當時越南鼓早已跨國傳播,例如已經融入中國「土嗨」類型中;也正如他在DJ行業的敏銳嗅覺,越南鼓在2020年以「2 Phut Hon (KAIZ Remix)」在抖音上的病毒式傳播席捲全球,成為「惡名昭彰」的越南電音代表,每首知名的VPOP,都會有首被說「俗不可耐」的Vina House混音
Phao - 2 Phut Hon (KAIZ Remix) | TikTok Vietnamese M...
NONSTOP VINAHOUSE 2024 - VÀO PHÒNG BAY PHẢI MỞ BÀI N...
那麼跟越南Vina House、中國土嗨並列比較,台式的越南鼓EDM有沒有自己的文化痕跡在呢?例如仍然將人聲唱歌置於主位?台客電音/廣High的合成器旋律的影響痕跡?甚至是台灣人更能「搖得起來」的節奏型?
至少對於耳聞過台客電音,跟同學在KTV大唱過閃亮三姊妹、芭比的我而言,DJ CK……似乎挺好搖的
載入新的回覆
他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文化就是一種內化到我們體內,甚至以為是理所當然而不自覺的東西;只要是生長在台灣的人的創作,往往都可以找到這些共通生活經驗的印刻痕跡,那就是一種台灣性
他們的討論是針對文學,特別是純文學;但我在看一些台灣文史改編,特別是政府出資、指導的漫畫時,也常常忍不住有這種感覺:如果創作者能夠離「狹義的真實」更遠一些,避開遵從史實的限制,是不是這個作品可以更不一樣?
世界各國的電音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於舞廳,去翻查各種知名電音類型的起源,幾乎都是某區域的舞廳或派對中自然生成的--台灣即使有夜店,也沒有興盛、普及到可以生成一個新的音樂典範流行的程度,從這角度來說,台灣沒有電音文化
但是另一方面,台灣仍然有像林強這樣往藝術領域發展且獲得肯定的電子音樂人;同時台灣民眾仍然有聆聽電音的需求,也有對電音形成相當台灣的審美,也就是一般常說的「台客電音」,以羅百吉為代表人物
而正如大家所知,林強跟羅百吉一開始是合作關係,這兩種路徑其實系出同源
但更重要的是,羅百吉1990年代的「前衛」審美,幾乎已經奠定了2000年以後台客電音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透過類似元素聽出之間的連續性,也可以透過跟2000年代廣High的比較聽出向流行趨勢的靠攏
再往後,羅百吉做出來的音樂二十年如一日,沒有利用自己在大眾市場獲得的成就,嘗試帶領他的聽眾往更新鮮的審美方向去探索、冒險,那可能就是另一個世界線中的「台灣電音」的定義
然而另一方面,羅百吉音樂審美的停滯,就是台灣聽眾的口味與審美選擇的結果,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台灣電音文化--或許還可以加上日後在玖壹壹等音樂人的努力下取得的新進展,但基本審美方向還沒有偏移太遠
於是,林強和羅百吉這條分岔路口,一端指向藝術、前衛到許多台灣人「聽不懂」的路,另一端指向俗豔、粗野到許多台灣人「不屑聽」的路
我覺得這就是楊双子提倡的內化的「台灣性」會碰到的困境,不論忠於藝術家的自我追求而遠離市場,或是追求市場普及到大家根本不當回事--最後當要說出誰最能代表台灣的時候,答案都不會是你
這也正是湯舒雯所說「真實的誘惑」最大的魅力與陷阱:因為真實素材看得見、摸得著,甚至可以量化,我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用了多少台灣史典故、拼貼多少台灣本土素材,直接用數字來證明,我很「台灣」
而電子音樂除了在獨立、音遊、同人等次文化圈內,仍有不少各自開花的音樂人外,近年也有像黃少雍(oberka)這樣,一邊在(泛)流行音樂界備受肯定,一邊開創自己獨特音樂境界的電子音樂人
最近台灣的純文學界積極擁抱類型文學,或是許多文化產業從業者在推廣台灣原創ACG,背後其實都隱約可見這般打破疆野限制、擴大影響力的企圖心
只是如此一來,重心就回到「如何平衡藝術與市場」,這項老生常談卻永無解答的難題了
是說這串其實出於我的感受--看到噗友討論什麼是有台灣味的創作、為何常見到刻意渲染拼貼的台灣元素;他提及曾被人說「台灣沒有電音文化」,他以林強反駁,回噗也提出台客電音佐證
我一方面同意,一方面卻也忍不住質疑自己:如果同樣有人跟我說「台灣沒有電音文化」,我當下真的敢用林強、台客電音反駁嗎?
說林強吧,除了看侯孝賢電影之外,我壓根沒聽過他的音樂(就好像我知道楊牧是國寶級詩人,卻從沒讀過他的詩);說台客電音吧,但我知道我對電音的審美跟台客電音根本就不一樣,我有這股底氣說出口,讓它代表我嗎?
我於是覺得,電音在台灣好像就是藝術追求跟大眾市場特別割裂的音樂類型--其他類型像搖滾、Hip-Hop,多半還是能找出藝術與市場的妥協點,我想得到敢說出口的Artist--我便把這個感受,結合最近學到的東西,寫成上述文字
他們從零起家自學音樂的發家史完全是獨立音樂表率,且成名後音樂性臻至成熟,成員仍高度主導樂曲創作,開經紀公司培養新秀,也認識、培養出一批定期合作的創作者,身為音樂人的成長路徑可以說不能更圓滿了
他們的合作對象中,地下DJ起家的DJ CK(蘇昭文)也很有趣,比較他早期編曲作品〈癡情玫瑰花〉跟最近參與編曲的〈做你的格〉,聽得出一致審美領導下,非常明顯的技術進步
>>我認為似乎是Deep house、Deep Bounce
>>又或是Break Beat而變形來的
>>越南鼓最搶眼的特色之一,即是他的鼓 KICK
>>市面常見 EDM 普遍為 4/4 拍,簡單來說一拍會有一下鼓
>>而越南鼓作的拍子,較常見的
>>一拍一鼓,再加上拍子與拍子中間
>>在塞一個半拍的貝斯,而會塞在那就看製作人怎編排
>>這樣的"節奏"會很輕易的制動了你的頭或身體要跟的律動
那麼跟越南Vina House、中國土嗨並列比較,台式的越南鼓EDM有沒有自己的文化痕跡在呢?例如仍然將人聲唱歌置於主位?台客電音/廣High的合成器旋律的影響痕跡?甚至是台灣人更能「搖得起來」的節奏型?
至少對於耳聞過台客電音,跟同學在KTV大唱過閃亮三姊妹、芭比的我而言,DJ CK……似乎挺好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