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犬
[電影]人情的鐘錶匠:克勞德索特(一)米榭皮柯里的車內車外人生
牛頭犬的資料庫
牛頭犬
超現實主義大師布紐爾Luis Buñuel分別於1962年和1972年面世的作品《泯滅天使》El ángel exterminador和《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正好是一組有趣的對照,前者描述一群富裕上流在聽完歌劇的晚宴後離奇地無法走出宴會廳的情景,後者則是集錦般呈現幾個波爾喬亞男女想要一起聚餐卻怎麼也沒辦法好好坐下來吃頓飯的窘境,布紐爾用荒謬怪異有時有點恐怖好笑的情節,諷刺了中產階級在生活中、在心態上、在潛意識裡,都受限囚困於一種狀態之中,明明可以叛離、明明還能選擇、明明找得到出路,卻始終把自己束縛在規則中,任由制式之惡與殘酷禮教操弄。
牛頭犬
相較於布紐爾總有點不懷好意地戳刺著中產階級的道德觀(宗教、國族、家庭),呈現出一種刻板守舊的狀態,法國導演克勞德梭特雖然也拍中產階級生活,甚至可以說他的代表作幾乎都在描寫這樣的群體,但他卻既非討好,也不是諷刺嘲弄或挖掘其黑暗面(像夏布洛),他呈現某種狀態,卻在此同時,他也呈現出一種動態,他稱之為「Portraits in movement」。對我來說,超懂得精心設計角色與情境的梭特,就像是個人情的鐘錶匠,當他把筆下每個人物都安裝在適切的位置上時,彼此間嵌合傳動,就會一步步帶轉起情節的張力與意趣。而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在讀取鐘錶刻度時,我們得到的是一個當下瞬間的狀態(幾點幾分),卻在此同時,我們也會意識到,這更是一個在無盡動態時光中的須臾捕捉,在狀態中意識到動態,這便是梭特電影最美的部分之一。
牛頭犬
這種動態的呈現,最為簡易淺顯的莫過於梭特對於「車」的運用,正因為梭特電影中車出現得太頻繁(又不是在拍《玩命關頭》),我才特別意識到「車」可以在絲毫不需刻意的設計張揚下,創造出如此多的情境意義。在導演梭特與男演員米榭皮柯里合作的第一部作品《生活瑣事》Les choses de la vie最開始,就是場自撞翻覆的嚴重車禍,梭特先拍了一顆脫落的輪胎,再展現周邊交通打結、旁觀者議論紛紛的景象,車禍相關人等向警察解釋發生的過程,然後我們終於看到事發現場,一台正在燃燒的車,這是狀態,車禍爆炸的狀態。但在此時,突然影像定格,打出了男女主角的名字,又出乎意料之外的,影像開始倒轉,片名「生活瑣事」出現,隨著梭特當時首次合作後來成為長期搭檔的配樂家薩德Philippe Sarde哀傷又悠揚的曲調,那輛車和它的主人,
牛頭犬
回到了出發前的事件初始的情狀。神奇地,觀眾們在三、四分鐘內,目睹了狀態背後當然必須存在,那個被時間之流沖到這個空間瞬間的流動。
牛頭犬
汽車的動態,因為沒有軌道,所以有著一種不確定性與自由性;而汽車所形成的一個相對狹窄的空間,因而建構出一種非延展性與私密性。《生活瑣事》大部份的情節可以說是開場那件車禍當中,男主角眼前的人生跑馬燈,用跑馬燈這個詞在這兒顯得更為貼切,因為影片裡我們看到的都是男主角開著車從這裡到那裡的一個個段落(搭配著車禍翻車過程的閃現)。內容的主題是一個中年男人(米榭皮柯里飾演)在舊愛(前妻與他舊有的家庭生活)和新歡(女友與即將遠赴北非的兩人世界)間的心猿意馬。
牛頭犬
梭特靈巧地使用車輛行駛的時間空間,製造出奇妙的張力與意趣。因為車子行駛是有時間限制的,到達目的地時這個段落就該停止,而車子的空間是非常緊密的,因此除非跳車這種瘋狂舉動,不然人與人之間在車上的應對是跑不掉的。就拿《生活瑣事》男女主角:皮柯里和女神羅美雪妮黛(當年同樣首次與梭特合作)派對後在車上衝突到接近決裂的那場戲來看,一開始鏡頭在車外拍攝兩人比肩而坐的靜默,男開窗女不適、男開音樂女關掉,接著鏡頭進入到車內,兩人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冷淡對話,而然後隨著話語越來越不合拍,女主角的怨氣不斷上升,兩人的特寫便無法同在一個景框當中。
牛頭犬
到家後車停下來,鏡頭回到車外,女主角梨花帶淚的正臉與男主角冰冷僵硬的側臉,被外在的暗夜框在一起,雖然沒有大吼大叫,但撕破臉的衝突氣氛卻已經滿溢。這時,後方突然來車中斷了對話,男主角一臉厭煩地移車,女主角則持續抱怨,中斷與懸而不決的氣氛,讓人宛如掛在半空中,終於她下了車,兩人被分割到不同的空間之中,就在女主角轉身進屋時,驟然大雨降下,空間又被更徹底地隔離開來。這裡面幾乎沒有任何炫技的成份,每個鏡頭都是理所當然,但就在一氣呵成的行車段落裡,把兩人間齟齬、厭煩、失望、憤恨的情緒推到高點。梭特大可以讓他們回家吵上一架,摔盤子丟花瓶,然後男主角甩門離開,但在車上這個關鍵(有人在開車、車子在行進)讓整個情境壓抑成一種悶燒,不那麼通俗,也更能誘發後段男主角那可能會有些唐突的瞬間轉念。
牛頭犬
遠景時,是汽車的動,劃破了外在狀態的靜(車禍時周邊其實是靜態穩定的),但當鏡頭拉近到車內人物時,反而變成車外在環境的動,映襯了內在人物的心緒,特別是當車裡只有一個人的時候。緊接在情侶快變怨偶的戲劇場面後,梭特拍了一大段男主角皮柯里獨自開車前往鄉間的過程,其中穿插了他回憶(在人生跑馬燈中回憶?)家庭渡假時初識女主角的經過,他將車開進岔路休息等雨停的中斷,還有一對車拋錨的夫妻搭了便車的插曲,突然間,男主角開始自言自語了起來,我們從而在他大部分都處於孤獨的狀態中,意識到他內心思緒情感的流動轉折,看著他從受夠了、厭倦了、不要了,到搭便車夫妻引發他決定攤牌的一封信,再到他在寄出最後時刻反悔然後180度逆轉決定重回女友身邊並擁抱新生活的過程,這時,車外又出現一次些微的中斷,那時場歡愉婚禮的擋道,又誘發了他的遐想。
牛頭犬
一個人開車,過程中的發呆、沈思與喃喃自語,藉著特寫表情的變與外在環境的動,交疊構成具體可信的心理狀態,觀眾不只是被告知這個中年男人從準備不愛了到決定放手去愛的心情,而是見證了那戲劇性卻微妙的轉變,一整個動態的過程。
牛頭犬
車禍後,梭特帶著我們進入到一個比較超現實的情境裡,我們透過身受重傷的男主角的視角看著周邊的變化,透過畫外音知道他內心瑣瑣碎碎的雜念,甚至還進入他腦中的幻境看到一場婚禮由美夢變成惡夢,但這些有意思的設計,都不是梭特的強項,他最精彩的地方是在最後,男主角的前妻收到了醫護人員送來他身上的物品,包含那封沒寄出去的信,她讀了,同時卻看見女主角匆匆忙忙地趕到醫院,回到座位,頓了頓,失神漠然地撕掉了那封信。
牛頭犬
在這個瞬間,原本做為陪襯、面目模糊的前妻角色,突然鮮活地站到觀眾面前來,我們之前並未在男主角的人生跑馬燈中看到前妻面對外遇、離婚、孤獨的情緒表現,更無法明確理解最後這無語的舉動,究竟是代表著原諒、體貼、放手,或是厭棄,但她的狀態卻因此起了波動,我們會更意識到她必然有行已至此的心路歷程,也同樣有著下一步該如何是好的抉擇困境,透過這樣的動態,她從一個中產階級失婚女子的形象,變成了一個更接近真實的人。
牛頭犬
正是生活中這些細細碎碎事物的來由,以及我們分分秒秒所做的選擇,決定了現在的生命狀態,梭特用一個篇幅很小又再平凡尋常不過的故事,展現他小心精確如鐘錶匠般的創作功夫,讓我們看到並不只是平面淺薄、刻板制式的中產階級生活。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