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1:38 PM
Mon, Sep 9, 2024 3:18 PM
53
31
手動轉
作為一個從零到採收食用菌並食用的非菌類專業人士,我想說一下我的入門過程和心得
@wbsearch404 - 【AI亂象】資訊汙染/詐騙 【一位Reddit網友分享了驚悚經歷:他老婆從...
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1:41 PM
我先寫個隨心寫版本,晚點也整理好更新到非虛構小火堆那邊
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1:43 PM
Mon, Sep 9, 2024 3:48 PM
入門過程的學習點包括:
1. 學好基礎概念與原則,例如哪些菌的種類食用比例較多(例如牛肝菌),盡可能減低辨別難度
2. 學好地區化菌群,例如認真去農夫市場把野生的商業採收菌都買回家,一款一款仔細學習特徵,甚至是旁邊黏著的草葉種類都是資訊
3. 加入當地採菌社群(或當地願意提供建議的藥房及大學的菌類學家)
4. 練習、問人和查圖鑑、重覆步驟
基本上我可以說,沒有學到基礎知識、沒有自己試著辨識、沒有當地同行者、沒有融入當地採收社群可以做驗證的話,不要碰、不要用、不要吃
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1:53 PM
Tue, Sep 10, 2024 4:45 PM
這是我的實體學習素材
主要用這本(人在波蘭所以用波蘭的指南)
Atlas grzybów
偶爾翻一下這個desk——作者是菌類專門生態學家
The Deck of Mushrooms: An illustrated field guide to...
About | Fun Fungi Ecology
還有一張海報
Fichier:Larousse illustré Augé-planche-champignons.j...
我更多是跟有經驗的本地人學的,而自己練習的部份,就是盡可能認真地辨認更多種菌類而已
使用和記錄法
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2:01 PM
Tue, Sep 10, 2024 4:46 PM
然後在已經學習到基礎知識和自己練習過外型判別之後的原則是:
1. 若有一絲懷疑,勿碰、勿用、勿食
2. 多來源驗證——我自己就是a. 自己判斷圖鑑特徵、b. 當地居住的人、c. 當地社群。如果三個來源都確實指向同一個答案,就是沒有懷疑,可以考慮自己要不要承受食用的風險
3. 記錄採收座標,以及食用前留有少量樣本
不要吃光
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2:25 PM
很遺憾的比較有系統記錄的只有兩次,因為更多都是單純逛公園就算挖到只要有任何一個來源有一絲的懷疑,我都會銷毀
@cecidicia - 離離的野生菌圖鑑
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2:33 PM
Mon, Sep 9, 2024 2:44 PM
問社群例子,正確的發問方法是至少三張圖——「正面、頂部、底部」
(我沒拍到完整頂部對不起)
再強調一次——這不是單純問人,而是對答案
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3:47 PM
Mon, Sep 9, 2024 4:26 PM
在說技巧和注意點前,我先說一下潛在風險和考慮點,一切後果自負,包括我自己
1. 判識錯誤——可致中毒、器官嚴重受損、或死亡——可以透過多資訊源交叉驗證增加置信度,但仍然有風險
2. 蟲害——如果在熱天,可能各種蟲類活躍的話受蟲蛀——一般可以高溫殺死但也只是一般而已
3. 地域的潛在污染——接近人類居住地更容易受到水源污染(例如各種動物的排泄物)
雲遊離離
@cecidicia
Mon, Sep 9, 2024 7:05 PM
Mon, Sep 9, 2024 9:36 PM
哇,好多人讚好轉噗受寵若驚,我還在慢慢打慢慢補
我會突然想分享入門心得是因為——如果你問我例如GPT-4有講的採集知識可信嗎?我自己覺得大致上是值得參考的——因為終究所有來源的資訊也只是參考而已
如果問AI的問題是「我想去挖菇有甚麼要注意嗎?」VS. 「可以幫我寫一本關於挖菇來吃的書給我看嗎?」差異會很大。即使不論生成式AI了,外面賣的書也是一堆宇宙能量抗癌法,這些早在生成式AI流行前充斥在坊間。還有一堆非專門職的所謂dr. 出書,如果有要去查作者、基本上在學術背書的領域——Google Scholar那個作者沒論文就可以先不用看
尤其是心理學
重點還是在於學習、練習識別、還有多資訊源交叉驗證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4:30 PM
Tue, Sep 10, 2024 4:34 PM
然後開始說探索的部份,我目前暫居於波蘭,一個除了國家公園或特別標示外合法採摘野生菌的國家,這件事是一個秋季的國民活動,甚至去過鄰居家玩他們會說『我們從來沒去過超級市場買菇』這種豪言壯語XD
例如這是波蘭菌類發現率的大約地圖帶
gdzie na grzyby - mapa
當然實際採集點應該不會公開(因為例如褐絨蓋牛肝菌、雞油菌)是有集團商業採收的,是一門實際存在的生意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4:32 PM
其中一個我目前居住的地方的附近就有例如像這樣的半公開採集點
Las Psarski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7:23 PM
至於基礎知識的部份,應該有更多比我的解說更好更可信的來源了,我個人推薦
Types of Types of Edible Wild Mushrooms - Forager | ...
美國有得獎的野生材廚師的入門介紹
裡面也有提及到跟當地專業人士挖是最安全、最快學習野生菌的方法,而且他轉戰野外的契機正正是因為想找最高級的在地化食材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7:35 PM
Wed, Sep 11, 2024 3:06 AM
以及這份由美國AFDO邀請美國菌類大學教授(並著書
加州蕈
)的基礎指南
https://www.afdo.org/...
也是從當地可採集的菌種開始
並且一步一從種類、形狀、大小、顏色、紋理
我目前確信的就只有牛肝菌體形態和某一種雞油菌
我我自己不確信的帶褶菌特徵的我就完全不挖不碰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7:44 PM
Tue, Sep 10, 2024 9:33 PM
AFDO的指南還分為五個步驟
1. Identify body form
2. Determine cap features
3. .. hymenophore
4. .. stipe
5. Additional taxonomic features
也介紹了一些可能會混淆的種類
牛肝菌屬
就是一個我比較有信心的一類,例用大部份都有一種名為「見手青」的特性——就是手指按壓下會變成青色,例如我最有信心的
褐絨蓋牛肝菌
,因為這就是發現頻率最多又最容易識別
Podgrzybek brunatny - Opis w Atlasie Grzybów online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7:58 PM
說完注意點,說一下動機和好處,就是為甚麼要冒上風險(當然是以知識和努力把風險盡可能壓低)和付出大量的學習時間——
因為,新鮮的菌,真的太好吃了(
我吃過一次之後,真的會覺得大部份的農業菌沒有味道(
然後安全的商業採收——甚至是低品質的(例如有很多蟲洞,或是被吃掉很多,或是破破碎碎的)都是有價有市的;要麼出錢,要麼出力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8:02 PM
而且挖菇的過程本身是非常有獎勵感的,首先好的菇在不錯的天氣生長——高溫差、清涼且高濕度、不能太熱不然蟲會很活躍有蟲害、
一般都會遠離人煙——人太多就會早被挖走(不是)
而且挖出來的菇會直接噴出鮮香,因此香味也會是一種識別的特徵
在寧靜、空氣美妙、有著美妙的木菌和的地方採索,本質上就是一件美好的活動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8:04 PM
好我說完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Sep 10, 2024 9:40 PM
好想吃一次看看👀
雲遊離離
@cecidicia
Tue, Sep 10, 2024 9:46 P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那個寫California Mushrooms的教授是SF的大學的!搞不好秋季的農夫市場會有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Sep 10, 2024 9:47 PM
Tue, Sep 10, 2024 9:48 PM
咦、其實我想到我好像很久以前有看到採野菇行程可以參加,不知道還有沒有!
呀呀叮咚|好好笑bot
@nightjarctictern
Wed, Sep 11, 2024 1:43 AM
偷偷補充個不太重要的小細節:
毒鵝膏、毒蠅傘所屬的Amanita是一個「屬」,不是一個「目」喔。
如果是「目」級別的分類單位,大部分形狀像蘑菇的菇都屬於傘菌目(Agaricales),包括毒鵝膏、毒蠅傘、很多的食用菌(也包括上面提到的牛肝菌Boletus和雞油菌Cantharellus),都是同一個目的成員,所以這個目有些有毒有些沒有毒。
至於Gilled Fungi則是所有有菌褶的菇的通稱,基本上也都屬於傘菌目。
不過這跟辨認食用菌沒什麼關係就是了XD
雲遊離離
@cecidicia
Wed, Sep 11, 2024 2:19 AM
呀呀叮咚|好好笑bot
: 謝謝鴉補充😘我改一下😘
畢竟我是非專業人士,我只是會撿一部份和會吃
呀呀叮咚|好好笑bot
@nightjarctictern
Wed, Sep 11, 2024 2:20 AM
我也沒很專業XDDD 只是剛好知道XD
雲遊離離
@cecidicia
Wed, Sep 11, 2024 2:25 AM
呀呀叮咚|好好笑bot
: 那我那句「
我自己不確信的Gilled Fungi(目下還有有名的毒鵝膏和毒蠅傘都是這目)我就完全不挖不碰
」要描述得準確的話我要怎改?
我會拿毒鵝膏和毒蠅傘做例子也只是因為這是有菌褶的款裡最容易認的
我本來不知道他們的目是Amenita
呀呀叮咚|好好笑bot
@nightjarctictern
Wed, Sep 11, 2024 2:58 AM
他們的「屬」是Amanita,「目」是Agaricales
其實只要說「我自己不確信的菇就完全不碰」就可以了,不用想太複雜~
呀呀叮咚|好好笑bot
@nightjarctictern
Wed, Sep 11, 2024 2:59 AM
會被叫做菇的大部分都是Agaricales,只有少數例外(羊肚菌etc)
雲遊離離
@cecidicia
Wed, Sep 11, 2024 3:06 AM
呀呀叮咚|好好笑bot
: 好~謝謝😘
載入新的回覆
1. 學好基礎概念與原則,例如哪些菌的種類食用比例較多(例如牛肝菌),盡可能減低辨別難度
2. 學好地區化菌群,例如認真去農夫市場把野生的商業採收菌都買回家,一款一款仔細學習特徵,甚至是旁邊黏著的草葉種類都是資訊
3. 加入當地採菌社群(或當地願意提供建議的藥房及大學的菌類學家)
4. 練習、問人和查圖鑑、重覆步驟
基本上我可以說,沒有學到基礎知識、沒有自己試著辨識、沒有當地同行者、沒有融入當地採收社群可以做驗證的話,不要碰、不要用、不要吃
主要用這本(人在波蘭所以用波蘭的指南)
還有一張海報
使用和記錄法
1. 若有一絲懷疑,勿碰、勿用、勿食
2. 多來源驗證——我自己就是a. 自己判斷圖鑑特徵、b. 當地居住的人、c. 當地社群。如果三個來源都確實指向同一個答案,就是沒有懷疑,可以考慮自己要不要承受食用的風險
3. 記錄採收座標,以及食用前留有少量樣本
不要吃光(我沒拍到完整頂部對不起)再強調一次——這不是單純問人,而是對答案
1. 判識錯誤——可致中毒、器官嚴重受損、或死亡——可以透過多資訊源交叉驗證增加置信度,但仍然有風險
2. 蟲害——如果在熱天,可能各種蟲類活躍的話受蟲蛀——一般可以高溫殺死但也只是一般而已
3. 地域的潛在污染——接近人類居住地更容易受到水源污染(例如各種動物的排泄物)
我會突然想分享入門心得是因為——如果你問我例如GPT-4有講的採集知識可信嗎?我自己覺得大致上是值得參考的——因為終究所有來源的資訊也只是參考而已
如果問AI的問題是「我想去挖菇有甚麼要注意嗎?」VS. 「可以幫我寫一本關於挖菇來吃的書給我看嗎?」差異會很大。即使不論生成式AI了,外面賣的書也是一堆宇宙能量抗癌法,這些早在生成式AI流行前充斥在坊間。還有一堆非專門職的所謂dr. 出書,如果有要去查作者、基本上在學術背書的領域——Google Scholar那個作者沒論文就可以先不用看
尤其是心理學重點還是在於學習、練習識別、還有多資訊源交叉驗證
例如這是波蘭菌類發現率的大約地圖帶
gdzie na grzyby - mapa
當然實際採集點應該不會公開(因為例如褐絨蓋牛肝菌、雞油菌)是有集團商業採收的,是一門實際存在的生意
Types of Types of Edible Wild Mushrooms - Forager | ...
美國有得獎的野生材廚師的入門介紹
裡面也有提及到跟當地專業人士挖是最安全、最快學習野生菌的方法,而且他轉戰野外的契機正正是因為想找最高級的在地化食材
https://www.afdo.org/...
也是從當地可採集的菌種開始
並且一步一從種類、形狀、大小、顏色、紋理
我目前確信的就只有牛肝菌體形態和某一種雞油菌
我我自己不確信的帶褶菌特徵的我就完全不挖不碰
1. Identify body form
2. Determine cap features
3. .. hymenophore
4. .. stipe
5. Additional taxonomic features
也介紹了一些可能會混淆的種類
牛肝菌屬 就是一個我比較有信心的一類,例用大部份都有一種名為「見手青」的特性——就是手指按壓下會變成青色,例如我最有信心的 褐絨蓋牛肝菌 ,因為這就是發現頻率最多又最容易識別
Podgrzybek brunatny - Opis w Atlasie Grzybów online
因為,新鮮的菌,真的太好吃了(
我吃過一次之後,真的會覺得大部份的農業菌沒有味道(
然後安全的商業採收——甚至是低品質的(例如有很多蟲洞,或是被吃掉很多,或是破破碎碎的)都是有價有市的;要麼出錢,要麼出力
一般都會遠離人煙——人太多就會早被挖走(不是)
而且挖出來的菇會直接噴出鮮香,因此香味也會是一種識別的特徵
在寧靜、空氣美妙、有著美妙的木菌和的地方採索,本質上就是一件美好的活動
毒鵝膏、毒蠅傘所屬的Amanita是一個「屬」,不是一個「目」喔。
如果是「目」級別的分類單位,大部分形狀像蘑菇的菇都屬於傘菌目(Agaricales),包括毒鵝膏、毒蠅傘、很多的食用菌(也包括上面提到的牛肝菌Boletus和雞油菌Cantharellus),都是同一個目的成員,所以這個目有些有毒有些沒有毒。
至於Gilled Fungi則是所有有菌褶的菇的通稱,基本上也都屬於傘菌目。
不過這跟辨認食用菌沒什麼關係就是了XD
畢竟我是非專業人士,我只是會撿一部份和會吃我會拿毒鵝膏和毒蠅傘做例子也只是因為這是有菌褶的款裡最容易認的
我本來不知道他們的目是Amenita其實只要說「我自己不確信的菇就完全不碰」就可以了,不用想太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