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青空
Liao Guan Wei (@spinhsnu2010) on Threads

內文:
讀了這篇筆記,內心實在有夠五味雜陳,GaGaOOLaLa最大的問題是從來沒有搞懂BL是什麼。
BL歸BL,同婚歸同婚,妮妃雅歸妮妃雅,把這麼多事情扯在一起,簡單來說就是預設了BL既然是描繪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愛情故事,那應該就算得上是LGBTQ+影視吧?或者更講白一點,就是把BL當作男同志作品。
既然他把BL當作男同志作品,如果這篇紀錄沒有扭曲Jay的原意的話,那其中出現的這兩句話應該算得上是他的真心話了:
「有些BL劇的角色安排只是想滿足女性觀眾的需求。」
「BL劇有時只是為了滿足觀眾癖好與腐女想像。」
海藍青空
內文:
我其實覺得Jay可以勇敢一點,把「有些、可能」這些詞拿掉,話沒有講得那麼明白,但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了。值得玩味的是,Jay把這兩句話當作「問題」看待,講白了,其實就是覺得這類的男男作品,真正應該要服務的是男同志,而不是女性。
我在想他沒有講出來的話是:女性沒事幹嘛來看兩個男生談戀愛,當然啦,女生們想要祝福男同志的感情當然是很好,但男同志的故事應該要由男同志來說才對。
海藍青空
內文:
這種基於身份政治的論斷很直覺,也很難直接指出說有什麼問題。可是我覺得很可惜的是,老實說今天BL劇能夠崛起,直接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什麼同婚通過,或者是LGBTQ+運動的推動,才能夠蓬勃發展。而是在亞洲,甚至是全世界本來就存在著眾多的腐女市場,是這些腐女透過線上的訂閱購買,以及線下實體活動的掏錢奉獻,才撐起了BL劇的消費市場。
而腐女的市場之所以如此龐大,這是過去幾十年來無數的女性創作者與讀者,透過同人、社團、獨立出版、商業出版、網路創作等等無數的創作場域,大家交流自己心愛的作品、角色、CP,以心換心,才逐漸累積起來的社群。
海藍青空
內文:
講白一點,就是這些女性拿著白花花的鈔票支持,才有了你所看到的BL劇熱潮,如果男同志族群能夠有同樣的向心力,支持男同志作品,那應該每一年的酷兒影展都會被秒殺,男同志電影應該都要大熱賣才是,但其實我們看到的不是這樣,那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再講更白一點,你今天選擇使用「BL」這個詞的時候,不就是希望吸引喜歡BL的主要受眾(也就是大多數的女性)嗎?那要如何好好地服務到這群受眾,不就是行銷的根本嗎?可以不要再覺得腐女們只喜歡看膚淺無腦的粉紅泡泡了嗎?
海藍青空
以下地圖抱怨慎入
海藍青空
不管是異男、男同還是男跨,貶低女性、想要占盡好處,巴不得回到以前踩女性的價值觀,還是不小心會出現誒。
BL就是女性市場,要賺女性的錢,就弄清楚女性想看什麼。現在早就不是以前只要兩個男人靠近就能討好的時代了,社會運動歸社會運動,作品好壞歸作品好壞,就算為了想了解某個族群而去看作品,但那跟喜歡作品所以願意一看再看根本不一樣。說到底,想在BL看到的,就是現實裡幾乎不存在的男性好嗎?一邊秀下限一邊說女性的喜好膚淺,想賺女性的錢又想把BL歸類為男同志作品,這是什麼行動喜劇啊。
還真不是行動喜劇,男跨在做的也是一樣的事。
海藍青空
早上起來本來想開開心心的工作然後寫回應寫心得寫筆記寫小說,結果現在要重新整理心情了。orz
foxwalk
這種觀點看起來跟那個很久以前,掛著台耽之名拍攝的電視劇,不知道是導演還是編劇還是製片,就是一樣的欸。
海藍青空
foxwalk : 那篇文章批評的是GaGaOOLaLa 的 Jay在一次演講的筆記內容:
Facebook

GaGaOOLaLa我只為了支持某部電影訂了一個月,然後找不到可以看的就退訂了……只能說其來有自。就像前面說的,不管什麼性傾向,想要貶低女性的男人,大概觀點都是這樣。
阿茲海默伊
gaga給我的感覺真得就是看不起腐女又要腐女的錢.....
會讓人很煩躁想扯頭髮的覺得你們這群高層死台gay可不可以不要厭女的那麼明顯
把受眾當笨蛋又希望受眾掏錢你以為自己是白X教教主嗎
海藍青空
阿茲海默伊 : 真的呢,雖然這大概是一種時代進步(?),畢竟這個社會嬌貴男性的風氣未改,養出更多GG巨嬰。即使女性的品味提高,要求更精,也更捨得花錢滿足喜好,但對他們來說理解BL市場大概是紆尊降貴,相當委屈呢。
海藍青空
Facebook

換成生活大概就是這樣吧。
「我這樣是看得起你誒。」
海藍青空
愛鈴Eileen (@eileen.ginsui) on Threads

自我膨脹到這個程度不是極品,是常態。
海藍青空
Lucifr Lee (@lucifrlee) on Threads

很認同這篇,摘錄喜歡的段落:

有些研究告訴我們,閱讀BL有時能夠讓女性暫時逃離那些即使在少女漫畫中也會出現對女性的身體、社會身分、自我價值的期許、限制,或是犧牲。讀者想看的不單單只是兩個男生在一起談戀愛、在一起打砲,而是在某些瞬間讀者可以藉由沈浸在故事裡頭,瞥見自己理想中、幻想中的兩人關係。女性透過畫面中的男體排解偶爾不小心看見現實中的自己的焦慮感和斷裂感,男性也能在這種幻想關係中感受到被社會壓抑的男性情誼(這是無關性傾向的)。
海藍青空
當然這是閱讀BL的可能的好處之一,同時也是被拿來批評BL和LGBTQ作品的差異之處。放眼亞洲各個國家早期的同志作品,絕大多數在討論同志族群面對青春期伴隨而來的羞恥感和隔離感,同時故事的結尾以悲劇收場的也佔大多數。即使BL作品也不缺BE(bad ending),但彷彿同志題材的影視作品所描寫的痛苦在觀影者眼中就是格外「現實」。
海藍青空
同樣的,「現實」與否也不是好的區分方式,因為影視作品中不現實的作品有一大堆,也未必所有作品都有現實事件能作為參照。因此還是要回到「觀者的視角」,如果觀者打從一開始就認為這部作品是BL,那BL的閱讀方式就會被採用;如果是同志的視角,那能否跟自己的生命經驗共鳴就可能被拿來當作判斷喜好的主要方向。對我來說,我最希望在未來看到的作品,就是像《昨日的美食》那樣,既能被腐女腐男們欣賞,同時也能夠反映同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
海藍青空
以下個人分享

因為我是女性主義者而且對異性戀刻板印象非常敏感,雖然很悲傷,但對GL的要求會特別嚴苛,反而對BL接受度比較高(有時候我還會為此產生自責),就像上面那篇文提到的:女性透過畫面中的男體排解偶爾不小心看見現實中的自己的焦慮感和斷裂感,男性也能在這種幻想關係中感受到被社會壓抑的男性情誼(這是無關性傾向的)。
海藍青空
我自己對男體沒有什麼偏愛,事實上可以說幾乎不感興趣,但不想看跳過就好了,等待過去就好了。對女性身體我就是有非常分裂的,在欣賞之餘會思考這是一個女性真實的身體或生命,是否被男性凝視,而一旦察覺就會覺得不適,這種傷害在所謂女同志電影或GL電影幾乎不會減輕或避免(例如《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和《愛.殺》),反而幾乎要處處小心;那些女性電影則要某種程度上張開防禦,以免太過投入所知所感的女性處境,反而陷入負面狀態。
海藍青空
所以相對來說BL反而可以讓我投入文中所提的「理想化的關係」,甚至是不帶性別的去理解可能共鳴的生命經驗。那些拍女同電影的男導演往往造成災難,而即使是女導演,也可能會太過進步以致傾向生理男性甚至不惜犧牲女性角色的感知以成全平等的理想。BL的話雖然也要碰運氣,不過幸運(?)的是畢竟看了很多年多少會從一些跡象察覺可以避開或放棄,再加上最近幾年台灣的女性意識提升,無論是創作者的性別為何,多少都會有意識不要過度厭女,只要不是太過明顯或可以判斷是無意識的(畢竟我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厭女,才會成為女性主義者)就可以放下。
海藍青空
有時候在BL裡察覺到「這是女性創作者/或具有陰性意識才會表現出來」的情節或感情時還會特別感受到快樂,大概就是一種理想性的呈現吧,「男性可以有這種意識/表現」在我目前的心中是一件好事,能讓我覺得所謂的性別平等大概可以是這個樣子,而不是男同或男跨那種既厭女又想取代女性只屈於男下的掠奪。所以與其說是在看BL,毋寧說是在BL比較可能看到無性別的愛(所以我反而不是很喜歡過度強調男性特徵或攻受的作品)。我認為真正的愛是不分性別互相尊重的前提之下,可以呈現與擁抱彼此最真實的脆弱,而BL現在的走向比較容易與可能看見這樣的情感,像文中提到《昨日的美食》就是。
海藍青空
所以雖然我認為BL不是男同志作品,但也認同兩者之間不一定要有鴻溝,BL有多種類型,本來就能涵納各種喜好,像我這種極度刁鑽的都可以了。而能有這樣的包容性就是由女性集體創造出來的,在早期它跟同性戀運動真的沒有絕對關係,(我就看過寫BL但認為同婚不該合法的基督教徒)甚至必須躲躲藏藏,這些我都記憶猶新。
Ta塔Ta
我也看過腐女受不了現實生活中的同性戀言論,有點嚇到
海藍青空
Ta塔Ta : 我以前也會嚇到,不過後來就稍稍可以理解大部分腐女是異女,BL是塑造理想戀愛的創作(某種程度上可以從創作窺見作者的戀愛觀與價值觀),其實真的可以跟同性戀無關。我自己現在也覺得在理念上性別平等,現實生活中能不能相處是兩回事,有些男同自認是性別金字塔頂端(畢竟是男),厭女厭到極致,娶同妻還覺得女性阻擋他們追求真愛,明明是男同卻一心想傳宗接代找代孕但毫不重視女性的身體與權益,也是很令人受不了的。對那些人來說,所謂的平等是他們的平等更加平等。
抹布 ((メ`[]´)/
永遠印象深刻內容(好像是台灣投同婚合法公投前的影片),大致是有個伯伯說以前覺得同性戀怪怪,但是看到優美的同性文學作品,所以漸漸可以接受理解了。
海藍青空
抹布 ((メ`[]´)/ : 出自心意的創作原本就是開闊讀者或受眾視野的可能--雖然也有下修價值觀的風險。那位伯伯能找到相近且能理解的文化傳播作品,是一件幸運的事。
海藍青空
但我還是想說BL與同志作品的不同。記得高中時我還很恐同,是看了《絕愛》之後才知道原來同性可以戀愛,而且是很快就接受了「精神上傾心的可能」(儘管那部作品如今看來南條晃司先生求愛的方式全和我的價值觀相牴觸)。雖然對男同來說「我不是同性戀,我愛的是你這個人」可能是一種恐同的自我說服,但在BL初期那代表的是一種「終極的配對神話」(溝口彰子語),以這個為基礎的話什麼都可以接受。而以那時「同性戀」剛有指涉之名,一切還待探索的時候,BL的這種概念更容易讓女性接受--只要你真心喜歡一個人,什麼奇蹟都可能發生。
海藍青空
相較之下,同志作品大至各族群有自己的特殊文化,如果不了解其實很不容易進入,只能變成一種近乎獵奇的觀賞;小至每個人的經歷都有所不同,而且很可能是獨自撞壁摸索,光是敘述就要花很長的時間找適合的文字去表達,容易變得過度隱晦蒙昧,甚至覺得與一己經驗不同以致自我消隱。雖然BL是女性試圖掙脫現實束縛的創作,但裡面也有不少試圖接近同性戀經驗與情感的情節,雖然可能沒有同志作品那麼貼近現實,但包容性使之極度幻想與極度寫實都能兼具,這是BL獨具且同志作品沒有的優點。再講直接一點,這世界上除了異性戀與同性戀,也有其他性傾向,我認為BL想像力與包容性的廣泛能讓其他小眾找到自己的存在、聲音與可能。
海藍青空
總之BL作品和同志作品雖有所不同,但受眾卻有重疊之處,各自創作想寫的,然後不要掠奪別人的歷史、心血、名字與空間,本是應有的尊重。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