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奇美博物館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
常設展:雕塑大道、動物廳、兵器廳、羅丹廳、藝術廳、樂器廳

在現場的意義。
關於尺寸、距離、畫框、畫質、展品關係,與身在其中的自己。

原本想說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什麼資料都有,即使不現場觀看也沒關係。
但是機器無法捕捉的細節、實際站立其中的五感體驗、因個人經驗與展品建立起的獨特意義,都是無從經由他人轉述、轉傳獲得。

能夠在台灣、在台南,有這麼寬敞而能自在地前進後退、找到最適宜觀看視角的空間,觀賞如此豐富多樣而能感受同一、殊異的眾多藏品,還是以一個親近的價格進入,深深因「人即身處在歷史、藝術之中」的感觸震撼。
川口月
在常設展區入口的博物館形象片,以創辦人許文龍小時候的博物館體驗為始,再介紹常設展區,以生物、兵器、藝術、音樂等面向,將觀眾與不同時空的萬物眾生連結在一起。
我們是幾十億年前生命的延續,是星辰的孩子,也會化作塵土。
我們如此不同,以至於兵戎相向、剝削滅殺;但也如此相同,在那些樣式殊異但整體相似的工具中、在形式多樣但主題同一的各種表達中,共感那些活著活著就會遇到的恐懼與美好、掙扎與渴望。
我們從不孤單。
川口月
最後回到創辦人的初心,分享。
我跟當初那個小男孩一樣,踏入博物館、為眼前所見悸動不已。
這是ㄧ個人的開始也是另一個人的圓滿,生生不息。
川口月
-
川口月
特展隨筆,在現場:

關於尺寸:
《書房中的聖傑洛姆》尺寸只有45.7 x 36.2 cm ,小巧精細。
評析寫道「透過畫家的透視法,我們彷彿從窗外偷看坐在屋內的聖傑洛姆翻譯聖經」,或許收藏家在畫前,能感受到聖人正勤勉工作、而讓今日的自己能體悟經典的宗教敬畏感。
站在畫前的我,則是聯想到觀賞袖珍娃娃屋的經驗,那種有點想要將身體縮小進入裡面參觀的渴望,與能坐擁小巧寶藏的愉悅感。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50位世界級藝術家的珍藏展 | art dEEPFIND - 藝術展覽、藝...
https://images.plurk.com/7fPri7nJMKuSGetqDUnJGn.jpg
川口月
關於距離:
《被強擄的加尼米德》原為八角形,懸掛在義大利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天花板上。
在展場中後退幾步,想像自己正仰頭觀畫,陰影較深的雲底、似乎朝畫面前方垂落的人體角度便顯得合理且生動,觀者彷彿透過八角形天窗瞥見被挾持的少年一晃而過。 https://images.plurk.com/NDw7mpITdBHcfBL9MQ3lB.jpg
《四元素:火》描繪了廚房一景。
順著畫家透視法移動,直到站在畫作右前方幾步。似乎自己正擠在某個忙碌廚房的角落,身邊吊掛著雞、肉腿,感受著僕人們的繁忙日常。
https://images.plurk.com/2AhJmsfQ1dQ2hQebNfB1G9.jpg https://images.plurk.com/6F52nUEbTtKuMSgOYw4yAc.jpg
關於距離:
《被強擄的加尼米德》原為八角形,懸掛在義大利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天花板上。
在展場中後退幾步,想像自己正仰頭觀畫,陰影較深的雲底、似乎朝畫面前方垂落的人體角度便顯得合理且生動,觀者彷彿透過八角形天窗瞥見被挾持的少年一晃而過。 https://images.plurk.com/NDw7mpITdBHcfBL9MQ3lB.jpg
《四元素:火》描繪了廚房一景。
順著畫家透視法移動,直到站在畫作右前方幾步。似乎自己正擠在某個忙碌廚房的角落,身邊吊掛著雞、肉腿,感受著僕人們的繁忙日常。
https://images.plurk.com/2O8oQUYTXveA9xNu5g5pK8.jpg https://images.plurk.com/6F52nUEbTtKuMSgOYw4yAc.jpg
川口月
尺寸、距離等實體因素,很難透過影片獲得那種藉由身體實際移動、視線調整而得的親身感受。
川口月
關於畫框: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 》搭配方柱畫框,順著畫面結構往中心移動,讓人像是透過兩柱之間看到面前的聖母子。
https://images.plurk.com/10Kj7b8XnPjx34Vc90pBsF.jpg
《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畫家將公主置於四方木框之前,創造立體的視錯覺效果。搭配多層直線條的畫框,讓畫與框的邊界更模糊不清、真假難辨。
 https://images.plurk.com/1zLy0wLtP9tkzSMJ4tXSXm.jpg
川口月
畫框與畫作的搭配也是現場看展的趣味之一,若只看原畫,即少了一點有趣的互動。
川口月
關於畫質:
如同許多人提到的,現場觀看原作,可以仔細看到畫家的筆觸堆疊,細線如紗、薄塗成霧,感受畫家的技巧與筆筆心血。
綢緞的亮面、衣服的絨毛,油畫的特性將這些衣物質料、乃至於畫中主人的奢侈高貴烘托得更為明顯。
站在畫前,卻離這些畫中人物越遠。他們的眼神、姿態、衣著,無不顯示他們的優越、高高在上,一再與我們這些踏入文化殿堂、排隊觀賞藝術名作的平民拉開距離。
更深刻體會《觀看的方式》裡說的,油畫與財富、權威的關係。
https://images.plurk.com/5Q07qC1cWLQUtCvjqR0Nqf.jpg https://images.plurk.com/2SddpsWbT5hUwHbO6OaFGy.jpg https://images.plurk.com/2z4AP8htEqD2Sjs8AB9kA4.jpg https://images.plurk.com/6tFZt43iDaF92jdm6BRwot.jpg
川口月
關於展品關係:
在第二展區〈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 〉,《約翰.斯圖亞特勛爵和他的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 》與林布蘭的《六十三歲自畫像》斜對相望。
後者在《觀看的方式》的解讀中,正對於油畫作為彰顯階級財富、身份特權正當性的傳統語言提出質疑。
透過油畫能描繪細節的特性,《約翰.斯圖亞特勛爵和他的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 》中的人物盡顯優雅尊貴、自信優越,完美而不帶一點瑕疵;
林布蘭利用此特性,反過來仔細刻畫人衰老後的皺紋、暗沈,使肖像畫中的主角不再像遠在天邊的神祇、完美無缺的偶像,而是帶著歲月痕跡、生活磨難的人,一如觀展的我們。
「彰顯存在」相對「質疑存在」,與在之間不斷移動、以多重視角凝視著他們的我們,創造了比純粹的「觀賞/被觀賞」、「權威/服從」等更為複雜多向、且主動的互動關係。
川口月
https://images.plurk.com/7dGujjJKcrloLEWN1SQVY5.jpg https://images.plurk.com/4FmcQVcfm16esnzMbHt21L.jpg
川口月
另一個有趣的小彩蛋,在《觀看的方式》第一章討論照相機改變人們觀看的方式及原作的意義時,提及英國國家藝廊與羅浮宮對《 岩窟中的聖母》的真跡之爭。
原作的價值在影像可複製以後,是作為持續維護著某種權威之用,還是作為一種新的力量,讓人們能在歷史中汲取精神、從而作為更主動的生命活著?
沒有哪個地方比在這個「屬於大眾的博物館」*,觀看來自英國國家藝廊的真跡更適合的場合來思考上述問題了。
*://許創辦人等待了八十年的夢想,終於實現,他發願:「這座博物館將永遠為大眾而存在。」//
創館故事 | 奇美博物館|CHIMEI MUSEUM
川口月
https://images.plurk.com/6QUJsvpLyuq5nhER8BylxL.jpg
上面《四元素:火》的照片放錯了(´・ω・`)
是這張才對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