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子女成年後,關係不疏遠
如何參與二十、三十、四十歲孩子的人生?
You and Your Adult Child : How to Grow Together in Challenging Times
子女成年後,關係不疏遠:如何參與二十、三十、四十歲孩子的人生? - 勞倫斯.史坦堡 | Readmoo ...
中文出版日期: 2024/07/22
原文出版:3/19/2024

哇,這本書翻譯得很快耶!可見出版社也覺得和成年子女相處之道是很大的市場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一章講到父母和子女的改變,就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父母的改變:

相對於作者的父母(出生於1920年代,屬於沈默世代),隱忍克制、不會感情用事、談論感受或關係不是他的風格。

現代的父母,則是從子女小時就親自參與孩子的生活;子女成年後,也和小孩十分親密,維持緊密的聯繫。

但也因此侵蝕了代際界線,「無意中讓成年子女對待自己的父母更像是對待平輩一樣,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長幼有序。這可能會對他們的關係造成壓力,尤其是當父母以為意見不合時孩子會聽從他們的時候。」

有鑒於台灣的親子相處模式我覺得發展轉變大約晚美國三十年,所以我覺得作者父母這樣子的沈默世代的風格,雖然在美國可能是八九十歲(和拜登同年代)這一輩,但大概在台灣就是嬰兒潮世代的父母教養方式,也就是他們的子女是在臺灣戒嚴時期(1989解嚴)度過童年到中學的這一代、現在四十歲以上中年人左右。差不多我父母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雖然在臺灣的時候常常聽說美國的父母小孩18歲就讓他們獨立了,但這也是相對而言。

因為時代改變、育兒方式不同,所以現在美國的父母和成年子女更親密:

「這種親密性的增加還使父母能了解到子女生活的某些面向,導致他們更擔心子女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相處狀況。」

「如今,那些有成年子女的父母感覺到他們的關係有問題時,他們會想要立刻知道他們能做什麼來改善彼此的關係。因此,今天的父母會比以前的父母更干方百計地深入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

亞洲父母在這一點上應該是更嚴重,對成年子女的干涉更多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年輕人的改變

「在年輕人中,最大的轉變是,他們現在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進入成年人的傳統角色。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學業、實現經濟獨立、安定下來結婚(或類似的安排)、建立自己的住所,以及擁有自己的孩子。」

作者提出有些權威人士納悶為什麼人們成長的這麼慢,「這種觀點來自於一種假設,即健康的發展是透過成年的要求——婚姻和養兒育女的責任、工作的要求、自力更生的挑戰——來促進的。換句話說,沒有按時完成這些里程碑的人一定是不成熟的。

事實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延遲進入成年期阻礙了年輕人的心理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但父母們往往很難理解。」

「關於青少年大腦發展的新研究顯示,在適當的條件下,延遲成年期其實能促進大腦的發展,因為這樣可以延長大腦的可塑期。」

哈哈哈哈,這還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在講青少年大腦發展的書也是會講到20-25歲才會真的趨近成熟,不過這本書還是以相當正面的方式來描述啊!

「這種提高可塑性的機會在人們進入成年期(約二十五歲左右)開始關閉。這意味著延遲過渡到成年期的影響,取決於人們這些年是如何度過的。在適當的條件下(包括讓人們面對挑戰和新奇的事物),讓青春期維持久一點,可以延長大腦從刺激中獲得最大益處的時間。」

「青年比青少年更成熟,但他們仍不像二十五歲後的人那樣成熟。

他們還在發展抑制衝動、情緒和同儕影響的能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階段許多冒險行為(例如犯罪、狂飲、魯莽駕駛和不安全性行為)會達到高峰,以及為什麼它們有許多是發生在群體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社會的改變

「現今的工作需要比上一代人更多的學習年限(它們是否真的需要是另一回事)。這種發展導致更多的年輕人在學校待的時間更長——無論是接受大學以上的教育,還是在大學期間獲取其他的技能。

事實上,我們所謂的「四年學位」,現在平均需要美國大學生花費五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教育的延長對青年生活的其他方面產生了連鎖效應。更多的學習年限延遲了進入全職或職業相關工作的時間,而這往往會延長對父母的經濟依賴。由於這些變化的影響,結婚和獨立成家也被延遲,這通常也就將養兒育女的時間推遠到了未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今天的父母來說,很難將那些還沒結婚、經濟依賴、職業或感情尚未安定下來的三十多歲子女視為沒有問題,而不擔心他們的子女或自己可能做錯了什麼。這沒什麼好奇怪的,許多父母都想知道他們的孩子是陷入困境還是一切安好。」

「近年來的重大社會變革加劇了「成年常規時間表」的這些普遍變化。例如二〇〇八年的大衰退和COVID-19大流行之類的事件,給二、三十歲的人們帶來了相當大的經濟和工作壓力。由於住房成本上升,許多年輕人不得不搬回父母家或尋求經濟上的援助。父母被迫更深地介入成年子女的生活,而這並非他們當初所預料或想要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蛤,所以要預期經濟援助小孩到三十歲很合理嗎!!!



感覺勞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接著講到期待值:

準確的期待會增加好的體驗的享受,以及減少不好的體驗的失望;抱持不合理的高度或低度期待是沒有意義的。
Clare
這很令人玩味欸,不過也是有成年子女跟父母很codependent 的,他們也活得很好,可能也覺得自己很OK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於成年子女和父母分享人生:
1. 通常比較少,也比較會和同齡人尋求協助或諮詢,以及交換意見;
2. 「孩子沉默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難以接受的:整體而言,孩子並不像我們那樣經常想到他們。」

哈哈哈哈哈
Clare
像我媽那一代都覺得有孫了,理所當然的小孩需要有人幫忙帶孫做家事,好像完全沒考慮過搞不好小孩不希望她幫忙。我媽上禮拜還跟我說她教會有個朋友很會安排自己生活,她要多向她學習,我聽了心中覺得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是很應該的嗎?難道妳生活要繞著我們為中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咦,接著講到文化衝突了耶,不愧是一本以移民為主體的21世紀美國社會出版的書啊,有考慮到不同文化很棒,給他按讚。

「美國的父母往往會因為成年子女不夠獨立而感到擔憂。但在世界大多數的其他地方,青年被期待與父母保持非常緊密的聯繫。追求自主權被視為不尊重的行為。

這種世界觀的差異,往往會在父母剛從重視「相互依賴」而不是獨立性的國家移民到美國時發生挑戰,如同大多數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社會一樣。

如果青年在美國長大,他們和他們的父母可能對彼此的期待有非常不同的想法。

這些父母可能對成年子女不像他們當年跟自己的父母般親近,感到困擾和悲傷。他們將這種距離解釋為不敬或忘恩負義,但事實上,這只是反映了他們和美國化的孩子對家庭關係的不同觀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同理,認為「獨立」對於建立成年身分至關重要的年輕人,可能認為他們的移民父母過於侵擾和操縱。相對於他們那些非移民家庭的朋友,他們認為自己對父母更為忠誠(他們可能確實是更為忠誠),並且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的父母不承認及讚許這一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啦,接著講到父母希望小孩獨立,但反而小孩事事來問。

「如果孩子的依賴沒有明顯的原因,你可以問一些有著和你的孩子年齡相仿的朋友,看看他們的孩子是否也有類似的表現。

你可能會發現,你的孩子對你的依賴並不是特例,就如同我所說的,這一代的年輕人比你們那一代人更習慣與父母討論日常事務。

然而,如果你擔心這種依賴是因為不安全感或是缺乏信心,並且你們的關係親近到可以進一步探討,那麼你就應該談論一下這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感到泪喪或過度焦慮,或許就應該考慮尋求諮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哈哈哈哈哈哈

「對年輕人說「想當年」,就如同對四歲的小孩說「閉嘴」,對八歲的孩子說「小孩沒有說話的餘地」,對十二歲的孩子說「長大你就知道」,或是對十六歲的孩子說「若我想聽你的意見,我會說的」。這些措詞都是具侮辱性又不尊重人的。若想要成年的孩子尊重你,你就必須尊重他們。

你的孩子所處的世代與你的世代之間最大的外部差異,主要是在工作領域的變化和住房成本上。

勞動力以無數種方式不斷地轉變,而這是三十年前誰也無法預料到的。現在就業市場上競爭所需要的教育程度也比上一代人要高得多。舊的工作消失了,甚至有些新的工作是以前無法想像的,眨眼之間就忽然冒了出來。

換句話說,人們的技能會過時,要求他們獲取新技能的壓力也會加劇。甚至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家和工作之間的界限就已經逐漸在消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你仍無法擺脫「想當年」的心態,那麼在進行比較之前,請將你的年齡至少減去五歲。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孩子是三十五歲,請將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況與你三十歲時進行比較,因為現在過波到成年的時間會比上一代人晚了五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一種觀點認為,父母應該總是保持沉默。根據這種觀點,發表意見等於自找麻煩,因為他們雖然是你的孩子,但他們是成年人,有權以他們喜歡的方式生活。」

作者認為不合理:

關於父母發表意見前先自問三個問題:

•你們的關係是否如此脆弱,以至於你們無法公開對任何造成重大後果的事情持有不同意見?

•發表意見的好處是否大於保持沉默的代價?

•對自己的孩子處處小心翼翼是否會影響你自己的心理健康?就算你發表意見而孩子不聽你的建議,也會比你保持沉默而覺得自己被誤解的狀況感覺更好。

另外作者也不同意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為什麼隨意發表意見對你、孩子和你們的關係都有害的原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你試圖在那些危險的極端之間尋找平衡時,讓這個原則指引你:在必要時發聲;但除非你的孩子明確地提出請求,否則不要發表意見。

「在決定是否「必要」發聲時,有三件事要考慮:

首先,你的孩子是否即將做出可能造成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有害且可能造成長期後果的事?

其次,要認識到你們的分歧可能是意見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

第三,問問自己,你是否在自己專業領域的某件事上發表異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表達對一些重要事情的意見之前,想一想最好的表達方式。」

「試著避免命令式的表達;可能被解釋為侮辱性的言論;可能會加劇孩子和他們的伴侶之間衝突的評論;抑或用災難性的用語來概括問題。」

「更好的方法是以提問的形式來表達你的意見,以幫助孩子更嚴謹地思考問題,或者作為獲取新知的請求。」

「溫和地鼓勵你的孩子思考或說明他們的理由,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意見或是你的意見,而這兩者都能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感情下緩和任何的爭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lare : 你這個我覺得文化衝突啦,台灣很多年輕父母是需要阿公阿嬤後援啊,所以他同年齡的朋友很多也都在幫忙帶孫啊!所以他就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也想提供援助。

我公婆以前還問過我他們可以把小孩帶回台灣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我整個問號❓

還好不用我發表意見,大老闆就悍然拒絕了。

然後,對,他可能本來就覺得她來美國就是來幫忙的,不以你們為重心他幹嘛來。所以他有興趣效法教會朋友開始安排自己的生活,很棒啊,要趕快溫和而正面的教養鼓勵。
Clar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除了文化,世代也有關欸,印象中生Nathan 時好幾個人都提過為什麼妳不讓你爸媽在台灣帶小孩就好,而且這幾個人也不完全是台灣人,其中有個還是俄國人
Clare
她要去哪裡旅遊要幹嘛我都說好啊 🤣,是她自己顧忌很多,好險前陣子她有去找我妹一個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處理自己的不愉快情緒

「研究發現,反覆回想往往會讓我們感覺更糟,而不是更好,所以如果你能避免或限制這種舉動,你的心理健康將會對你感恩戴德。」

「與伴侶或朋友討論困擾之事的影響,取決於該對話是否幫助你以較少的負面方式思考它,還是演變成心理學家所謂的「共同反芻」(co-rumination)——你將自己的煩惱表達出來,而聽者感同身受。

這也是心理研究的主題之一,而結果表明,有時共同反對你的健康比獨自反覆回想更為糟糕(對共同反芻者來說也不太好)。確實,人逢患難愛找伴,正所謂同病相憐,但通常在同伴離開後,我們會感覺更痛苦。

因此如果你想找人討論這件事,就選擇一個不會讓你對這件事感到那麼煩惱的人、一個擅長幫助你更客觀地看待事情的人。你可能已經知道自己的核心圈子中,誰擅長於此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他人的性格則更傾向於相反的做法——不去多想這件事,或是說服自己反應過度了。

這些策略的成本和收益,有一部分是取決於你是否接受這種感覺並繼續前進(這是好的),還是你拒絕這種感覺(這是不好的)。

拒絕接受不愉快的感覺會耗費相當大的情感能量,而這樣做太多次可能會令人筋疲力竭。承認這種感覺、理解其起源,並找出未來避免這種感覺的可能方法會好得多。

也許你的反應是由於不合理的高度期待造成的,如果是這樣,那麼你可以降低這些期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難決定的是,是否要告訴你的孩子這件事。而考慮這件事的嚴重性和發生頻率是最重要的。」

「至於發生的頻率,若同樣的不體貼行為經常發生,那麼說出來是很明智的。但沒有一個神奇的數字能定義多少次才叫「經常」,不過,在你開始感到怨恨之前說出來是很重要的。
一旦怨恨的感覺出現,你可能會停止做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或是降低你的期待而導致你與子女的關係不再那麼親近。這裡的危險在於惡性循環,你會與孩子日漸疏遠。」

作者建議長話短說地告訴子女自己感覺到被忽視和不被感激。

並且「你可以藉由問他們是否對你也有類似的感覺——認為你不感激他們做的事、誤解你說的話,或是在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參與的事情中沒有包括他們——來結束這個對話。你希望他們坦白地告訴你,而不是壓抑他們的感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任何兩個人之間的互動結果,往往是雙方帶入情況中那些未說出口的(有時是潛意識的)期待、偏見和習慣的產物。經過一些深入的內省,你可能會發現你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其主要原因與「你的」問題有關,而這會影響你對孩子行為的解讀。

在跳到你的孩子傷害了你的結論之前,先停下來檢查一下你自己的情感包袱。問問自己,你是否過於敏感或過度防衛。

有時候,這些傷口是自己造成的。別忘了,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這就是為什麼學會如何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來消除衝突(而不是加劇問題),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lare : 我覺得俄國應該也是文化比較特殊吧,如果拿來作為世代差異的例子,變因太多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哈哈哈哈哈
這本書也有經典的「過年去誰家」的問題耶,但是是以「感恩節去誰家」的形式出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與伴侶的意見不一致時

「三人的關係往往會有令人不舒服的動態。你會經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是局外人。在孩子和你的伴侶興奮地討論一些你興趣缺缺或所知甚少的話題時,你會發現他們早已在你的背後討論過你。但未來,就像過去一樣,同盟關係也有逆轉的時候,你會成為那位更參與孩子活動的父母,而你的伴侶會覺得自己被排擠了。」

「只要你能遏止嫉妒和排斥的情緒,你就會發現,你的伴侶和孩子之間的緊密連結可以加強(而不是削弱)你與孩子的關係。一個安心的父母看到自己的伴侶和孩子一起度過特別的時光會感到開心,而不是嫉妒。

如果看到孩子和你的伴侶有說有笑會令你不開心,那麼你只能怪自己而不是你的伴侶。

當父母在如何對待孩子的看法上有分歧時,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是,你們是否要統一立場。孩子越大,這就越不重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無論你是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三次結婚,重要的是在共同養育子女時,別忘了你們是伴侶。管理你們的關係和管理你們與孩子的關係是同樣重要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你和伴侶對成年子女的行為有不同的意見時,請試著遵循之前提到的三種策略之一:折衷,讓最有相關經驗的人去決定最好的做法,或是進行友好的討論,接受其中一人的方案,並同意允許異議的存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章談心理健康,不只是小孩的,也包含父母本身。

「俗話說,父母的幸福程度取決於他們最不幸福的孩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子女的疏遠

「對父母心理健康最嚴重的威脅之一是子女的疏遠。如果你擔心你與子女之間的分歧會導致疏遠,請放心,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遠比你可能被誤導的要少得多。」

「如果你將子女成年後主動與父母斷絕往來、並且持續很長的時間(數年而不是數個月)定義為真正的疏遠,那麼你和你的孩子現在並非疏遠,而且你們變得疏遠的機率非常小。不過,我無法保證你不會經歷困難的時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四章講到教育。

然後提到了大學生回家,和父母可能有的衝突。

哈哈哈哈~~

像什麼父母想當然耳訂下的親友趴之類的,覺得小孩就是該待在家裡陪伴父母,或是晚上父母等門等等,都發生過啊。

哎,其實這種「回家」的期待,對於長住外地的成年子女也是一樣的吧。

書裡還有一個例子是女兒想和男朋友一個房間,父母準備了兩個房間,雙方都很困擾。🤣🤣🤣

哈哈哈哈哈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五章談到財務,對於父母資助成年子女的租金、生活費,甚至頭期款,有很好的討論。其實我也是蠻喜歡書裡這樣美國這樣攤開來討論的方式,比起亞洲式的黏稠感清爽很多。

「你在金錢方面的參與,不應該與房屋的選擇方面有任何瓜葛,你必須將這兩者分開。幫忙出錢並不表示你有權利主導這筆錢的用法,也不表示你對最終的決定有任何的否決權。這跟你出錢的多寡無關。

如果你不願意在沒有發言權的情況下幫助孩子支付頭期款,那麼你就得重新考慮是否要提供孩子援助,或是在提供援助時明確表示讓你有發言權是協議的一部分。無論你作出什麼決定,一旦孩子宣布他們的選擇後,不要因為你認為他們這樣是錯的而撤回你的援助。除非你打算共同擁有他們的房產,否則你應該是他們的恩人,而不是他們的商業夥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與孩子討論你退休後的財務安排:40-70原則

「父母可能不必或不想幫助他們的孩子買房,但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與他們的孩子討論自己未來的財務。如果你還沒有這樣做,通常會推薦遵循「40—70」的指導原則:在孩子年滿四十歲之前、以及在你年滿七十歲之前進行對話。

沒有理由你不能在孩子二十多歲時就展開這項討論的某些面向,但你可能應該等到你能可靠地預測自己未來的財務需求時,再與他們深入討論這個話題。」

「第一次對話應該非常的一般性,其目的是讓你的孩子知道三件事:其一,你退休後是否有足夠的錢來好好地過生活;其二,你是否需要他們的一些幫助;其三,他們是否可能從你那裡繼承任何東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七章談發展順利或陷入困境

這一章處理了書唸了很久、還一直換主修,或是一直在唸書唸到博士還念不過癮;換工作換來換去,老是參加什麼什麼培訓,工作不穩定;還有遲遲不結婚。以及搬回家住的狀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八章談論了作為祖父母和子女以及孫子女的相處之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結

「首先,不要用你年輕時所遵循的時間表來評斷孩子的進展。別說(甚至不要想)「想當年」這種話,因為這種想法對思考孩子的現狀是不恰當又無益的。

再者,要認識並支持你的孩子有建立自主權的需求,尤其在他們接近三十歲時,這個需求會更加強烈。

第三,檢視你對這段關係的期望是否合理。別因為你寧願獲得驚喜也不願感到失望,而強迫自己降低期望。過低的期望往往會引發他人最糟糕的表現。但同時也別期望事情會完全沒問題。

第四,當你因孩子而感到受傷時,應該花一些時間分析自己的情緒。

第五,別不斷地去想(或跟朋友討論)孩子令你感到受傷或失望的事。若你有機會退後一步來釐清到底是什麼困擾著你,就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如果你陷入無法自拔的困境,也不要害怕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

第六,學會用建設性的方式來解決你與孩子的歧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後,在決定是否要說出你的意見或保持沉默時,請遵循這個通用的原則:必要時說出來;但除非孩子明確地求教於你,否則請保持沉默。這個原則的例外情況是,當你的孩子、他們的伴侶或他們的子女可能面臨嚴重且無法彌補的傷害時。」

最後談到作為父母,當自己逐漸走下坡,照顧者/被照顧者的角色逆轉,需要更加依賴子女時,心情上的轉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看完了。覺得這本書還蠻不錯的!雖然我兒離成年還有點久,雖然說是寫給父母看的,但先看一個感覺也不錯,然後作為成年子女看一看好像也很好啦,感覺是個聊天可以用得上的題材(?)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