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ug 12, 2024 7:03 PM
23
7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紅唇與黑齒
縱觀檳榔文化史
紅唇與黑齒:縱觀檳榔文化史 - 林富士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這本書的作者林富士教授,在2018年喪妻、罹癌,2021年去世。所以書稿是由故舊在2023年整理付梓。
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題目,據說資料都已經收集好了,但可惜沒有機會寫到明清乃至現代。
作者之前還有在病中辦了一個檳榔文化展:
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ug 12, 2024 7:18 PM
Mon, Aug 12, 2024 7:19 PM
「一般所謂的「吃檳榔」其實是嚼食「檳榔嚼塊」(betel quid),嚼塊中往往包含多種成分,而世界各地嚼食檳榔的方式雖然有一些出入,但是「檳榔嚼塊」基本上都是以檳榔子(nut of Areca catechu/betel nut)、荖藤(Piper betel) 和熟石灰(slaked lime)這三種東西配組而成,只是檳榔子和荖藤的品種會有所差異,針對檳榔子所做的加工處理(如去皮、煮熟、曬乾、烘烤、醃製等)會有所不同,荖藤的取用部位(包括花果、荖葉〔leave of Piper betel 〕、根莖)也各有偏好,石灰則大多取自牡蠣之類的貝殼或是石灰岩,而「添加物」(如菸草、椰肉、香料等)也會因地而異,只有少數地方會省去荖藤或熟石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ug 12, 2024 7:19 PM
「除此之外,檳榔子和荖藤不容易保存,因此,在近代冷減技術或快速運輸工具發明之前,有嚼食檳榔習慣的人群分布地區,勢必無法遠離上述三種配料的產地。再者,檳榔與荖藤的生長都需要特定的氣候與生態環境,
因此,同時能生產檳榔、荖藤和石灰的地點,尤其是熱帶、亞熱帶的島嶼和大陸的濱海地區,便成為檳榔文化最可能的發源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ug 12, 2024 7:21 PM
Tue, Aug 13, 2024 4:52 AM
語源判斷
應該是南島語族所在地,但確切地點無定論。
「有人從「語源」判斷,檳榔的命名應該起源於馬來語的pinang,而與檳榔相關的詞彙與語詞變化則是以印尼最為豐富,因此,其起源地應該是在馬來西亞或是印尼群島。
但是,如果從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擴散的起源地來看,有人認為臺灣也有可能是檳榔文化的原鄉。雖然生物地理學或考古學的資料都無支持這樣的推斷,但學者認為臺灣的南島語族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抵達菲律賓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之前,就已經熟知檳榔此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ug 12, 2024 7:24 PM
Tue, Aug 13, 2024 4:54 AM
生物地理學
結論也是難以定論。
檳榔較被認可的起源地點是菲律賓,荖藤從爪哇、新幾內亞、馬來西亞、越南、中國南部都有分佈,難以斷定源頭。
考古學證據
疑似檳榔子與荖藤的出土地點,有在新幾內亞(3800BC)、泰國(6500-7000BC)、印度南部(2700BC)。但有人懷疑物種推定,即使是也不代表有食用習慣。
牙齒咀嚼、漬染痕跡
菲律賓(2600BC)。
台灣的屏東墾丁史前文化(2500-2000BC)、臺東卑南文化(1400-800BC),台北八里十三行遺址(500-800AD,或200-1200AD)。
越南、泰國、柬埔寨(吳哥)都有出土。時間差不多年代,很難斷定誰先誰後、如何傳播。
擴散理論
越南的紅河文化和南島語族可能分別獨立發展出吃檳榔的文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ug 12, 2024 7:40 PM
Mon, Aug 12, 2024 7:44 PM
我發現其實古代中國的奇草異木,可能今天來講沒那麼奇異?
「西元前第二世紀時,西漢王朝的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確實可能已經出現檳榔樹。根據《三輔黃圖》的記載,漢武帝在元鼎六年(111 BC)滅了南越之後,曾經從南越(兩廣、越南一帶)移來各種「奇草異木」,種植在上林苑中新建的「扶荔宮」。
而根據元代駱天驪(大約活躍於1223-1300 AD)纂修的《類編長安志》記載,在各種奇草異木之中,便包括了「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各百餘棵,但因生態環境差異太大,不久之後便枯萎而死,雖然曾嘗試再度從南方移植,但終究不成功。」
還有一些其他的文獻,「總而言之,最晚從西元前第二世紀開始,一直到西元第六世紀,中國人對於東南亞大陸區的越南、柬埔寨一帶,以及島嶼區的印尼或馬來西亞一帶的檳榔文化,已經逐漸熟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Aug 13, 2024 1:08 AM
宋元明清,中國的文獻都有記載東南亞乃至北印度國家吃檳榔的習慣。
載入新的回覆
紅唇與黑齒
縱觀檳榔文化史
這本書的作者林富士教授,在2018年喪妻、罹癌,2021年去世。所以書稿是由故舊在2023年整理付梓。
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題目,據說資料都已經收集好了,但可惜沒有機會寫到明清乃至現代。
作者之前還有在病中辦了一個檳榔文化展:
因此,同時能生產檳榔、荖藤和石灰的地點,尤其是熱帶、亞熱帶的島嶼和大陸的濱海地區,便成為檳榔文化最可能的發源地。」
應該是南島語族所在地,但確切地點無定論。
「有人從「語源」判斷,檳榔的命名應該起源於馬來語的pinang,而與檳榔相關的詞彙與語詞變化則是以印尼最為豐富,因此,其起源地應該是在馬來西亞或是印尼群島。
但是,如果從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擴散的起源地來看,有人認為臺灣也有可能是檳榔文化的原鄉。雖然生物地理學或考古學的資料都無支持這樣的推斷,但學者認為臺灣的南島語族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抵達菲律賓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之前,就已經熟知檳榔此物。」
結論也是難以定論。
檳榔較被認可的起源地點是菲律賓,荖藤從爪哇、新幾內亞、馬來西亞、越南、中國南部都有分佈,難以斷定源頭。
考古學證據
疑似檳榔子與荖藤的出土地點,有在新幾內亞(3800BC)、泰國(6500-7000BC)、印度南部(2700BC)。但有人懷疑物種推定,即使是也不代表有食用習慣。
牙齒咀嚼、漬染痕跡
菲律賓(2600BC)。
台灣的屏東墾丁史前文化(2500-2000BC)、臺東卑南文化(1400-800BC),台北八里十三行遺址(500-800AD,或200-1200AD)。
越南、泰國、柬埔寨(吳哥)都有出土。時間差不多年代,很難斷定誰先誰後、如何傳播。
擴散理論
越南的紅河文化和南島語族可能分別獨立發展出吃檳榔的文化。
「西元前第二世紀時,西漢王朝的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確實可能已經出現檳榔樹。根據《三輔黃圖》的記載,漢武帝在元鼎六年(111 BC)滅了南越之後,曾經從南越(兩廣、越南一帶)移來各種「奇草異木」,種植在上林苑中新建的「扶荔宮」。
而根據元代駱天驪(大約活躍於1223-1300 AD)纂修的《類編長安志》記載,在各種奇草異木之中,便包括了「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各百餘棵,但因生態環境差異太大,不久之後便枯萎而死,雖然曾嘗試再度從南方移植,但終究不成功。」
還有一些其他的文獻,「總而言之,最晚從西元前第二世紀開始,一直到西元第六世紀,中國人對於東南亞大陸區的越南、柬埔寨一帶,以及島嶼區的印尼或馬來西亞一帶的檳榔文化,已經逐漸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