𝑅𝑜𝑠𝑠𝑖
《冒險之書》 by 孫泰藏(采實)
keywords: 教育、自我成長

「為什麼學校裡的學習那麼無聊?」

為了解決這個大哉問,作者首先從本質的問題「學校是如何誕生的?」出發,引領我們跟隨他回溯歷史尋找答案,接著又有更多疑問前撲後繼而來,一番腦力激盪後,他針對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自己的見解,從頭到尾貫徹他所提出的「創新流程」。

在上述流程中,我們可以得知歷史上所有的教育變革都是為了解決該時代所遇到的問題,「過時」之後再提出新解,周而復始。那麼,我們當今的教育是否也過時了呢?

-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70908810_9fdb4f1f83_h.jpg
-
讀嘛讀嘛
𝑅𝑜𝑠𝑠𝑖
首先…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473636_fc0527cfeb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806334_5c0f45089b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806389_8ee80e3edf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894050_fc58c2b29a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473571_090b847e78_b.jpg

-
感謝排球少年們熱情參與(並沒有
𝑅𝑜𝑠𝑠𝑖
讓我們看看理想的教育場域:

想玩就玩、想學才學、想工作再工作就好了。如果覺得做什麼事很疲憊的話,休息就好了。
學校應該拋開塑造菁英體制的「能力信仰」,停止進行「能力的評價」。
玩樂與學習之間不需要區別,兒童與大人之間也不需要區別。
𝑅𝑜𝑠𝑠𝑖
欸……是不是有點令人傻眼?但請先看看作者的論述,其實他想說的是:

在百歲時代,要重新打造不管幾歲都可以學習、玩樂、工作的人生。
我們不該試圖讓孩子們融入現在的社會,而是要推行讓孩子們「有能力擺脫並改變現狀」的全新教育方式。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套規則,而是打造出一個可以「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學習」的環境。
𝑅𝑜𝑠𝑠𝑖
凡事都要分成「非A即B」的角度來看待的話,無異於只用一個標準來判斷事物。應該跳出單一框架,不要分小孩或大人、正常人或殘障者,單純地以「社會上有各種人,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個性」為前提,重新建構社會上的一切就行了。也就是說,若想改變教育,得先從改變看待兒童的角度開始。「不要把兒童視為兒童」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每個人的唯一差別只有個性,只要單純地欣賞那些個性就好了。對相同的領域感興趣或產生好奇心的人,再依個人的喜好聚在一起、相互學習即可—我認為現在需要的就是這種學習的場所。
𝑅𝑜𝑠𝑠𝑖
作者援引了許多資料及思想,整理出清晰明瞭的歷史脈落,再檢討哪些已不合潮流,有些觀點乍看之下相當匪夷所思,不過都有他的一番理論依據與邏輯的存在,讓人想著:「嗯?是這樣嗎?」 的同時又不禁覺得有點道理,我覺得本書最棒的地方就在於,作者試圖以易懂的論述「與讀者對話」,而非一股腦地輸出繁複的資訊,砸得我們七葷八素,同時,我相信作者也會很歡迎讀者挑戰他的喲。
𝑅𝑜𝑠𝑠𝑖
這本書帶給我的反思類似《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在《大人》的心得中我曾有感而發:「若能早三十年與這本書相遇就好了」 ,翻開《冒險之書》之後我想的則是:「能與這本書相遇太好了」 ,雖然旨在教育制度的探討,而我也並非家長或者教育家,看完卻覺得自己放鬆許多,亦深受鼓舞,深深覺得這是本大人也適合的自我成長書籍;年輕學子不妨先讀《大人》打底再進入《冒險之書》,相信也能受到啟發。
𝑅𝑜𝑠𝑠𝑖
能力信仰

近幾年不論我學習新語言或者搜尋Illustrator教學影片來按圖索驥,完全都是出於快樂(和愛情),是以過程中就算遭遇挫折也從未覺得受不了或沒有意義,而且只需要獲得一點點的成就感便能夠加倍努力;相較之下,儘管學生時期的讀書學習並未讓我感到窒息,但也確實鮮少擁有「樂在其中」的瞬間,回頭看向那個時期,自覺活得太過「中庸」:既然身旁的同學都是學習怪物,那麼就接受自己的平凡吧!

打個比方,那時的我就像《排球少年》的月島,我們的「坦然接受」帶著消極的意味,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也就不相信自己可以有更多可能,也會認為沒必要努力於無謂之事。
𝑅𝑜𝑠𝑠𝑖
我們來看看書中提到的「能力」及「才能」的迷思。

所謂的能力是結果論,只是跟做同一件事的其他人比較,結果好的話就說那個人「有能力」,不好的話就說那個人「沒能力」,但事實上,並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提升能力呀!然而人們依然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邏輯無懈可擊,這就是能力信仰。

信仰是相信某種實際不存在的東西,由於信仰不需要任何理由,只需要相信,因此「能力信仰」會讓許多人放棄思考。而現代人幾乎都是「能力教的信徒」,「能力教」說不定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信仰之一。
𝑅𝑜𝑠𝑠𝑖
才能也是無形的、容易導致反效果的結果論,有時只是結果剛好不如預期,就立刻被貼上「無能」的標籤。

以結果論來評價人或事物的社會,等於是在扼殺我們的發展。因為光靠結果論就對失敗落井下石的社會,將讓人們不敢冒險做出大膽的決策或採取大膽的行動。
能力信仰還好,它是在「只要不斷地努力,必定能提升能力」的信念之下的行動,但才能卻會讓人覺得「如果沒有才能,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提升能力」、「沒有才能的人再怎麼努力也沒有意義」而自暴自棄,所以比能力信仰更糟糕。

作者並非否定努力或天資的重要性,只是萬一那些東西成為我們堅定不移的信仰,當結果不如預期,我們就會變得消極和自暴自棄,如我那番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

認清這點,反倒能夠消除學習者的焦慮。
𝑅𝑜𝑠𝑠𝑖
家長的焦慮

我們都認同教育制度應該改革,埋頭於提升學力就是將人類機械化,在這個AI越來越全能的時代絕對落伍,機械化的人類遲早被AI超越,唯有持續提問、持續思考方能找到新的出路。

一般而言,所謂的創新通常在 「持續對本質提出問題→然後展開行動→最終便能解決問題」 的過程中產生,然而這個過程所需的好奇心、批判性思考及跳脫框架的思考能力,不幸被當前的教育體制扼殺;想想看,我們總是要孩子「拼命學習,目標是考上好學校」、「別想東想西,總之先完成眼前的學業再說吧」,無疑是教孩子「停止思考」啊。
𝑅𝑜𝑠𝑠𝑖
這樣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基於假說採取調查或研究等行動,從而再產生新問題、再進行研究,如此周而復始的過程稱為「探索」。而回首來時路,就會意識到自己「學到好多東西」的事實。
​ ​ ​ ​ ​ ​ ​ ​ 我認為所謂的「創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有人先提出獨特的問題,採取行動,不斷深入研究的結果,偶然間創造出劃時代的新發現或發明。當那些新發現或發明普及後,才忽然意識到早就不知不覺間解決了某個問題,於是後世的我們稱之為「創新」。
𝑅𝑜𝑠𝑠𝑖
個人認為作者提出的想法很不錯,不過我想,最大的阻礙恐怕還是家長的焦慮吧,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擔心孩子被淘汰,擔心孩子跟別人不一樣,blah blah……只能說,各位家長請加油囉(拍肩),先買本書來看吧?
𝑅𝑜𝑠𝑠𝑖
-
整理了很久,總覺得不管如何整理都覺得滿片段的,其實整本書的前後文是相關聯的。

當初出版社詢問贈書時,我以為他搞錯對象還回信確認XD 沒想到內容會讓我很有收穫,原本想說看完來贈書所以貼標籤(自留我會用bookdarts),最後決定留下來回味~

https://images.plurk.com/15UpOSFH51qfoOYOFhjBee.jpg
-
𝑅𝑜𝑠𝑠𝑖
-


排版、字體、紙質和插圖都超棒的,會接這本很大的原因也是看到試閱檔的排版很美。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70847204_74f64f5c78_h.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70908815_e7f74d5f2a_h.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70908945_824a3cee17_h.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70847144_3246628ab8_h.jpg
-
𝑅𝑜𝑠𝑠𝑖
-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701383_af1f516262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701368_17e9bc86dc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473471_2869e6418a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473456_148667cb12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806264_04f5407dcf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886701348_f6b09ca90c_b.jpg
-
𝑅𝑜𝑠𝑠𝑖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