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0:49 PM
14
5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消失的餐盤
走訪五大洲的傳統飲食文化巡禮,探查稀有食物從盛產、瀕危到復育的變革之路
Eating to Extinction : The World’s Rarest Foods and Why We Need to Save Them
消失的餐盤:走訪五大洲的傳統飲食文化巡禮,探查稀有食物從盛產、瀕危到復育的變革之路 - 丹.薩拉迪諾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0:52 PM
Thu, Jul 11, 2024 11:48 PM
哈札人的蜂蜜
「如果單靠普通人的力量尋找蜂巢,便只能一棵棵樹慢慢地找,可能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找到懸掛於樹枝間的蜂巢;但有了嚮蜜鴷(Honeyguide)的協助,尋找蜂巢的時間縮短許多。這種鳥的學名是Indicator(即指標之意),正好名副其實地體現了牠的特殊才能。
在過去數十萬年來,人和嚮蜜駕發展出一種互利關係。嚮蜜鴷擅長尋找蜂巢,但鳥類想要竊取蜂蜜的話,很容易被蜜蜂蟄死,而人類則擅長以煙燻方式趕走蜜蜂,接著破壞蜂巢採集蜂蜜,嚮蜜鴷也能吃剩下來的蜂蜜和蜂蠟。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締結了極為複雜卻富有成效的夥伴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0:54 PM
Fri, Jul 12, 2024 12:38 AM
「二零一六年,外界才更全面地理解這種聲音對話。科學家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在大草原重複播放不同的錄音,測試發現並非所有人類聲音都能吸引嚮蜜鴷,牠們會傾聽特定的叫聲。莫三比克的瑤族人(Yao)發出一種代代相傳的特別叫聲 「brr-hm」叫喚響蜜駕,而在坦尚尼亞北部的哈扎人則是用一種起伏的口哨聲吸引嚮蜜鴷。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其他聲音,持續發出特定叫聲不僅有兩倍機率能獲得嚮蜜認同,找到蜂巢的機率更是提升了三倍。」
「嚮蜜鴷跟杜鵑一樣是巢寄生鳥,甚至比杜鵑更為殘忍。嚮蜜鴷會潛入其他鳥的巢穴,用鋒利的喙刺破巢內宿主烏的卵,再以自己的卵替代,讓宿主鳥代為孵育。目前還不清楚嚮蜜鴷是如何學會識別哈扎人的叫聲,有一說法是牠們和獵人一樣是社會學習者,會經由觀察更有經驗的嚮蜜鴷來學習這樣的行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0:57 PM
Fri, Jul 12, 2024 12:43 AM
「西格瓦茲將蜂巢往下扔,底下的哈扎獵人用手接住,便迫不急待地將蜂蜜送入口中,邊吃邊吐出一片片的蜂蠟,只留下嘴裡溫暖又黏稠的液體,滋味如柑橘般香甜又帶點酸味。我也嘗了一些,
感覺到幼蟲在我嘴裡蠕動著,以及咀嚼蜜蜂時發出的嘎吱聲。
嚮蜜鴷靜靜地棲息在一旁,等待獵人離開後能分一杯羹。
獵人把剩餘蜂蜜帶回營地,哈扎族婦女則收集了許多猴麵包樹的莢果,大約是雙手能捧起的數量。這些莢果外殼堅硬,他們會赤腳踩開,裡面是乾燥而呈粉狀的白色果肉,包裹著腎形種子,嘗起來像維他命C發泡錠的味道。然後當地人將種子、果肉、水和少許蜂蜜放入桶中,再用棒子使勁攪拌出漩渦,等待漩渦平息後就像一碗奶油濃湯,味道清新爽口。他們告訴我,哈扎人的嬰兒斷奶後就會改喝這種猴麵包果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1:01 PM
Fri, Jul 12, 2024 12:40 AM
我覺得我現在和哈札人變成好朋友,每個寫採集狩獵的人類學家,都要去跟哈札人打交道!
不過上次看到採蜂蜜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回程採蜂蜜吃,並沒有特別講怎麼採的。
原來還有嚮導!英文名字 honeyguide 多親切啊,中文翻成蜜嚮鴷就好難記,我連音都發不出來!
另外吃蜂蜜原來就連幼蟲都一起吃掉了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1:42 PM
不過這本書當然是比較著重在令人傷心的部分,相較於我第一次跟哈札人變好朋友的《燃》,這本書講到的是這種狩獵採集生活型態逐漸消失。
1957年 James Woodburn 是最早發現哈札族的學者,並且一起生活了約八年(兩年完全生活在一起,另外六年定期返回部落居住)。
一開始哈札族對於自己是什麼國家、以及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外界了解主要在附近部落交易,以獸肉、毛皮、蜂蜜換取小米、玉米、大麻和金屬(製作斧頭和箭頭)。由於十六世紀以來坦尚尼亞一直是東非奴隸貿易的中心,許多人被擄走賣做奴隸,因此哈札人看到陌生人便會走避。
1960年代中期,坦尚尼亞脫離英國獨立後,在美國傳教士鼓吹下,試圖以武力將哈札人集中安置在村莊,許多人病死。即使政府和傳教士引入農業和基督教,兩年後大部分哈札人都回到原來的部落繼續採集狩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1:44 PM
但現代社會則是由於農業和牧業持續擴張,哈札人的林地日益減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1:45 PM
Thu, Jul 11, 2024 11:46 PM
「二十一世紀初,他們每年有數萬公頃的林地被外來者開墾為農業用地或是牧場,而這些林地正是哈扎人獲取野生動植物的重要來源,樹齡數百年的巨型猴麵包樹日益減少,導致營養豐富的猴麵包莢果和蜂蜜的供應逐漸枯竭。經過多年的抗爭,哈扎人才在二零一二年拿到超過十五萬公頃的土地使用權,但這仍然沒有解決問題。
鄰近部落因為灌溉用水和氣候變遷而面臨嚴重缺水,於是牧民和他們的牛群湧入更靠近哈扎人營地和水坑的地方,牛吃掉了哈扎人採集野生植物的植被,並擾亂了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也就是說,哈扎人能捕獲的獵物因此減少。
整個非洲多達三分之二具有生產力的土地大幅退化,其中一半已經嚴重到出現荒漠化的現象,而過度放牧是主要的原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Jul 11, 2024 11:47 PM
「哈扎人沒有能力阻止這種入侵,他們沒有財產、沒有錢,也沒有領袖。儘管沒有足夠的水可灌溉作物,農民、牧民及牲畜仍不斷往這片土地遷徙,擴大牧場、種植高粱和玉米。雖然哈扎人是勇猛的獵人,卻不喜歡與人發生衝突,所以面對侵占土地的外來者,他們沒有起而反抗,而是退到叢林的更深處。哈扎人也必須應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嚴重的缺水問題、可食用的植物消失,隨著花蜜減少,蜂蜜也跟著變少。為了生存,許多哈扎人也開始依靠非政府組織和傳教士提供的食物,非洲僅存的狩獵採集者正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另外,大型工業化生產的食物和飲料也已經入侵哈札人的生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Jul 12, 2024 12:47 AM
猴麵包樹
Adansonia digitata - Wikipedia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Jul 12, 2024 12:49 AM
Honeyguide
How Wild Birds Team Up With Humans To Guide Them To ...
Honeyguiding.me - Share your sightings!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Jul 12, 2024 5:24 AM
Fri, Jul 12, 2024 5:30 AM
再來講的是以前澳洲原住民常吃的 Murnong Yam Daisy,山藥雛菊,有地下塊莖。
原來原住民平均壽命較白人長,但在英國1950年代在澳洲試爆核彈,將沙漠地區的原住民遷出,最後一批採集維生的原住民被迫離開家鄉。其他原住民早就已經被迫搬到保留區內。
喪失了原本的飲食習慣和採集生活,變成以麵粉和糖為主的飲食。
原本的原住民食用山藥雛菊,並且會火耕,在旱季燒掉灌木叢。
2020年澳洲野火,原住民居住的區域火勢相對受控。
嗯,總之現在又開始種植和食用山藥雛菊了。
Murnong - the Yam Daisy — Mallee Conservation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Jul 12, 2024 5:47 AM
Fri, Jul 12, 2024 5:49 AM
下一章講的是科羅拉多原住民的 Osha (Bear Root),熊根據說是熊醒來會吃的植物,並且會抹在身上。有藥效。據說是瀕臨滅絕的植物。
Ligusticum porteri - Wikipedia
我看照片覺得好像阿拉斯加到處都有???
可惜這本書不是去阿拉斯加之前看的,不然還可以對照一下。而且阿拉斯加的棕熊們說不定也很愛啊。
另外現在原住民保留區在復育野生水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Jul 12, 2024 5:53 AM
Fri, Jul 12, 2024 5:55 AM
4 梅蒙那朗柑橘Memang Narang
「植物學家認為橘(Citrus reticulata)、柚(Citrus grandis)和香櫞(Citrus medica)是世界上所有商業柑橘類水果的三大祖先,而這些柑橘祖先都樂於接受彼此的花粉受精,產生基因交流,進而演化出柳橙(橘子和柚子的雜交種)、檸檬(香櫞和苦橙的雜交種)、苦橙(香櫞和橘子的雜交種)。比較近期才出現的葡萄柚是大約三百年前在西印度群島的貝多島(Barbados)上,柚子與甜橙雜交所產生的品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14, 2024 5:03 AM
第二部分講穀物,5-8章分別討論了小麥、大麥、水稻、玉米。
1960年代綠色革命,高產量的種子,加上大量運用化肥的農作方式,讓饑荒大幅降低,西方國家在自己的國家以及其他國家大量賣/送出種子,商業價值高的種子近乎全面取代了各地原來的地方品種,物種多樣化急遽下降到單一大規模的生產。
但麵包小麥更容易受真菌感染。土耳其東部的 Kavilva Wheat 卡沃加小麥因為很難脫殼,因此碾磨不易,但也因此抗真菌、抗蟲鳥害的效果較佳。
墨西哥的 olotón maize 分泌黏液,可以從空氣中固氮,以前的原住民通常和南瓜、大豆一起種植。大豆幫助土壤固氮之外,這種玉米也可以透過氣根分泌年液來吸收氮,所以在很貧瘠的地方也能生長。
Indigenous Maize: Who Owns the Rights to Mexico’s ‘W...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14, 2024 5:08 AM
「人們很早就觀察到,草本植物與豆科植物經常生長在一起,無論在野生棲地、熱帶森林或歐洲的草地上散步,都能發現野豌豆和三葉草在同一個生態系統裡生活,這是因為野豌豆能夠與根瘤菌共生,豆科植物會分泌出糖分吸引根瘤菌來感染其根部,讓空氣中的氮元素固定到土壤中,從而為周遭植物提供養分。新石器時代的農民可能早已意識到,穀物與豆科植物種在一起能促進穀物生長,所以他們開始在新月沃土播種小麥和大麥等穀物的同時,也開始種植鷹嘴豆、小扁豆和蠶豆等豆類作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14, 2024 5:08 AM
「世界各地許多傳統的農業生產體系都是運用這樣的生產模式,正如前面所提到,中美洲的米爾帕農法將玉米、青豆和斑豆種在一起;在中國,小米與大豆會一起混合耕種;印度通常是將小米和綠豆一起栽種;非洲則是常有高粱與豇豆的搭配。此舉除了增加土壤生產力,比只吃穀物,豆類與穀物搭配食用能獲得更多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讓飲食更為均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14, 2024 5:08 AM
豆類與穀物的搭配因此常出現在傳統料理中,成為各地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印度國民美食手抓飯(dal bhat)主要由扁豆糊和白飯組成;日本味噌以大豆和大麥發酵而成;義大利托斯卡尼蔬菜湯(minestra di farro)融合了小麥(二粒小麥)與白腰豆;巴勒斯坦人將蒸粗麥粉(maftoul)加入鷹嘴豆一同烹煮,墨西哥有玉米餅配黑豆泥的料理(frijoles con tortilla);西非的豆煮飯(waakye)以米飯與豌豆製成;而吐司加上焗豆則是英國極為常見的國民餐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14, 2024 5:51 AM
第三部分的蔬菜好無聊啊,怎麼都在講豆子,為什麼不講葉菜類⋯
但可能他講了我也不認得🤣
載入新的回覆
消失的餐盤
走訪五大洲的傳統飲食文化巡禮,探查稀有食物從盛產、瀕危到復育的變革之路
Eating to Extinction : The World’s Rarest Foods and Why We Need to Save Them
「如果單靠普通人的力量尋找蜂巢,便只能一棵棵樹慢慢地找,可能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找到懸掛於樹枝間的蜂巢;但有了嚮蜜鴷(Honeyguide)的協助,尋找蜂巢的時間縮短許多。這種鳥的學名是Indicator(即指標之意),正好名副其實地體現了牠的特殊才能。
在過去數十萬年來,人和嚮蜜駕發展出一種互利關係。嚮蜜鴷擅長尋找蜂巢,但鳥類想要竊取蜂蜜的話,很容易被蜜蜂蟄死,而人類則擅長以煙燻方式趕走蜜蜂,接著破壞蜂巢採集蜂蜜,嚮蜜鴷也能吃剩下來的蜂蜜和蜂蠟。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締結了極為複雜卻富有成效的夥伴關係。」
「嚮蜜鴷跟杜鵑一樣是巢寄生鳥,甚至比杜鵑更為殘忍。嚮蜜鴷會潛入其他鳥的巢穴,用鋒利的喙刺破巢內宿主烏的卵,再以自己的卵替代,讓宿主鳥代為孵育。目前還不清楚嚮蜜鴷是如何學會識別哈扎人的叫聲,有一說法是牠們和獵人一樣是社會學習者,會經由觀察更有經驗的嚮蜜鴷來學習這樣的行為。」
獵人把剩餘蜂蜜帶回營地,哈扎族婦女則收集了許多猴麵包樹的莢果,大約是雙手能捧起的數量。這些莢果外殼堅硬,他們會赤腳踩開,裡面是乾燥而呈粉狀的白色果肉,包裹著腎形種子,嘗起來像維他命C發泡錠的味道。然後當地人將種子、果肉、水和少許蜂蜜放入桶中,再用棒子使勁攪拌出漩渦,等待漩渦平息後就像一碗奶油濃湯,味道清新爽口。他們告訴我,哈扎人的嬰兒斷奶後就會改喝這種猴麵包果汁。」
不過上次看到採蜂蜜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回程採蜂蜜吃,並沒有特別講怎麼採的。
原來還有嚮導!英文名字 honeyguide 多親切啊,中文翻成蜜嚮鴷就好難記,我連音都發不出來!
另外吃蜂蜜原來就連幼蟲都一起吃掉了啊
1957年 James Woodburn 是最早發現哈札族的學者,並且一起生活了約八年(兩年完全生活在一起,另外六年定期返回部落居住)。
一開始哈札族對於自己是什麼國家、以及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外界了解主要在附近部落交易,以獸肉、毛皮、蜂蜜換取小米、玉米、大麻和金屬(製作斧頭和箭頭)。由於十六世紀以來坦尚尼亞一直是東非奴隸貿易的中心,許多人被擄走賣做奴隸,因此哈札人看到陌生人便會走避。
1960年代中期,坦尚尼亞脫離英國獨立後,在美國傳教士鼓吹下,試圖以武力將哈札人集中安置在村莊,許多人病死。即使政府和傳教士引入農業和基督教,兩年後大部分哈札人都回到原來的部落繼續採集狩獵。
鄰近部落因為灌溉用水和氣候變遷而面臨嚴重缺水,於是牧民和他們的牛群湧入更靠近哈扎人營地和水坑的地方,牛吃掉了哈扎人採集野生植物的植被,並擾亂了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也就是說,哈扎人能捕獲的獵物因此減少。
整個非洲多達三分之二具有生產力的土地大幅退化,其中一半已經嚴重到出現荒漠化的現象,而過度放牧是主要的原因。」
另外,大型工業化生產的食物和飲料也已經入侵哈札人的生活。
Honeyguiding.me - Share your sightings!
原來原住民平均壽命較白人長,但在英國1950年代在澳洲試爆核彈,將沙漠地區的原住民遷出,最後一批採集維生的原住民被迫離開家鄉。其他原住民早就已經被迫搬到保留區內。
喪失了原本的飲食習慣和採集生活,變成以麵粉和糖為主的飲食。
原本的原住民食用山藥雛菊,並且會火耕,在旱季燒掉灌木叢。
2020年澳洲野火,原住民居住的區域火勢相對受控。
嗯,總之現在又開始種植和食用山藥雛菊了。
我看照片覺得好像阿拉斯加到處都有???
可惜這本書不是去阿拉斯加之前看的,不然還可以對照一下。而且阿拉斯加的棕熊們說不定也很愛啊。
另外現在原住民保留區在復育野生水稻。
「植物學家認為橘(Citrus reticulata)、柚(Citrus grandis)和香櫞(Citrus medica)是世界上所有商業柑橘類水果的三大祖先,而這些柑橘祖先都樂於接受彼此的花粉受精,產生基因交流,進而演化出柳橙(橘子和柚子的雜交種)、檸檬(香櫞和苦橙的雜交種)、苦橙(香櫞和橘子的雜交種)。比較近期才出現的葡萄柚是大約三百年前在西印度群島的貝多島(Barbados)上,柚子與甜橙雜交所產生的品種。」
1960年代綠色革命,高產量的種子,加上大量運用化肥的農作方式,讓饑荒大幅降低,西方國家在自己的國家以及其他國家大量賣/送出種子,商業價值高的種子近乎全面取代了各地原來的地方品種,物種多樣化急遽下降到單一大規模的生產。
但麵包小麥更容易受真菌感染。土耳其東部的 Kavilva Wheat 卡沃加小麥因為很難脫殼,因此碾磨不易,但也因此抗真菌、抗蟲鳥害的效果較佳。
墨西哥的 olotón maize 分泌黏液,可以從空氣中固氮,以前的原住民通常和南瓜、大豆一起種植。大豆幫助土壤固氮之外,這種玉米也可以透過氣根分泌年液來吸收氮,所以在很貧瘠的地方也能生長。
但可能他講了我也不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