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 📚
讀嘛讀嘛

《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艾德.楊(Ed Yong)

「如果一艘航空母艦在港口停泊數月,這些管狀物就會層層積聚在船體外,形成數公分厚的結構。描述這現象的專業術語叫做『生物附著』(biofouling),換成口語說法則是『屁股上的刺』(a pain in the ass)。

海軍有時會派潛水員到船下,用塑膠袋蓋住螺旋槳和其他易受影響的構造,以免被管狀物塞住。」
尼洛 📚
「這些白色管狀物裡面住著一隻隻動物,而這管狀物就是裡面的動物製造的。海軍的人叫牠『彎彎蟲』。夏威夷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麥可.哈德菲爾德(Michael Hadfield)則會跟你說牠的名字是華美盤管蟲(Hydroides elegans)※。」

※ 連結有密集蟲照。
尼洛 📚
「這些動物(如珊瑚、海膽、貽貝和龍蝦)的幼蟲會在大洋中漂流,直到牠們找到落腳的地方。這些幼蟲非常微小,數量卻相當龐大(一滴海水可能就有一百隻),而且其長相完全無法讓人直接聯想到牠們成年後的樣子。」

「華美盤管蟲的幼蟲看起來像長著眼睛的釘塞,而不是套著管子的長蟲蟲體,所以很難想像幼蟲和成蟲是同一種動物。」幼蟲會在大海中流浪一段時間後,在某個時間點決定安定下來,「變成固著的成體。這個過程稱為變態(metamorphosis),是牠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
尼洛 📚
而且牠們的落腳地點不是隨便亂挑的,地點很重要!(房地產原則no.1)
尼洛 📚
「哈德菲爾德很快便發現,吸引華美盤管蟲的是細菌,更精確地說是生物膜(biofilm),這種由細菌鋪排而成的黏稠薄膜會在水下物體表面快速生成。

當幼蟲發現生物膜時,會緊緊地將頭貼在這群細菌表面,沿著它們游動。幾分鐘後,幼蟲從尾巴擠出一條黏液來固定自己,並分泌一層透明的套子將自己包裹起來。」固定好位置後,幼蟲就會開始打造身上的硬管,一步步轉變為成蟲狀態。
尼洛 📚
「哈德菲爾發現,夏威夷海域的眾多菌株中,只有少數能誘導變態,而且只有一種能力特別強,它有個拗口的名字——黃紫色假異單孢菌(Pseudoalteromonas luteoviolacea)(還好哈德菲爾把它簡稱為『小紫』〔P-luteo〕)。『小紫』比其他微生物更擅長將幼蟲轉變為成蟲。如果沒有它或其他細菌,管蟲永遠不會成年。」
尼洛 📚
哈德菲爾:『雖然不是所有海中的幼蟲都需要細菌刺激,也有很多動物的幼蟲還沒測試過,但現在管蟲、珊瑚、藤壺、苔蘚蟲(bryozoan)、海綿,還有很多很多類群的動物裡,都有用細菌作為啟動關鍵的例子。』
尼洛 📚
「生物膜的存在能向動物幼蟲傳達以下重要訊息:第一,這裡有堅硬穩固的表面。第二,這個表面已經存在好一陣子。第三,這裡沒有太大的毒性。第四,有足夠的養分支持微生物。」

小紫誠心推薦,置產首選就是這裡~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