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再見機器人》

看完想起自己其實讀過Sara Varon的原始繪本,而且愈想愈覺得這明明是超級radical的改編企劃吧,沒有燒起來恐怕只能歸因於Varon的書沒有/不適合創造粉絲雷達?

比較改編前後,覺得最大差異是有沒有龐大且被賦名的物象aka.生活空間 aka.紐約鄉愁(NY nostalgia)作為外延介入。目前來說是一有(電影有)一無(繪本無),導致最後兩個成品就是互為彼此空洞的擬似物(這是在描繪作品關係,不是在批評)。
Hey Man BOT
turtlecarryrabbit
Sara Varon的原始繪本太乾淨,所以不該忘記為獸型人設計的過量生活細節只是為保持這層傳遞訊息上的樸拙而做的fill in而已。試想若是讀這個書的小孩,可能家庭中產、正在上小學and live in whichever place in US,這層目的性召喚出一層敘事必要的生活共相就算圓滿了。與此相應,Varon想像的情感就是情緒分層非常clear-cut,亦即該開心就開心該難過就難過的孩童世界;所以,不只人物的憂傷鮮明,造成創傷的人(從電影的玻璃心狗勾變成喜新厭舊小賤狗)也沒有塵世的無情與磨難去讓他們開脫一句「沒人是故意的」。我到現在還是不確定這個故事適不適合承載那麼多觀眾想像中的成人開放多元情感,但若果是這樣想,看繪本大概會直接把狗勾定位成情感人渣。
turtlecarryrabbit
比起來,電影給我感覺最異樣是壓倒性的NY nostalgia,龐大到以不合理的姿態存在。我的不合理是指,二十世紀以降、歐美地區盛行的可愛動物敘事傳統,在這裡顯得超級superficial(表面化)。所謂類人動物(anthromoporic animals)創作,那些針對動物生理特質去想像人類生活世界的工程,這裡的因應方案是用鄉愁去(蠻橫的)的一力降十會:不管虛構合理性,反正人類住的80s NY長怎樣,角色就怎麼生活。有些迴響認為片中的動物套皮有人種和職業的刻板印象疑慮,我倒覺得實情是,這個世界的異質感在於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它住著行動與人類完全無異的非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動物會需要中央公園、地下鐵或NY Pizza店、柯尼島樂園或格林威治村,卻太清楚紐約客為什麼需要它們。
turtlecarryrabbit
所以,當狗勾帶著機器人在80s NY趴趴造背景又是球風火百聽不膩金曲September,人物顯得不該在他們所在的世界,而這種對比法一個強烈的作用是世界本身的輪廓比平常更加清晰。我覺得電影用了那麼多Wizard of Oz的references,雖然有擦邊球一樣點到非人(機器人)想成人的情感曲線,但更關鍵應該是Oz到最後被紐約的形象給全然替代。狗勾無法從沙灘撿回機器人的安排,這在本來Sara Varon的童話合理、在更細膩的類人動物創作則不太合理(甚至煽情過頭),但這個不合理若是要證成一個NY Nostalgia bigger than anything的風景畫會如何形成,又顯得理所當然了(最後Rascal和機器人跳舞的後景,那可是雙子星大廈)。
turtlecarryrabbit
5/25補記:剛剛才想到,上述好像全部可以濃縮成一句話:《再見機器人》就是一部蔡明亮電影/改編電影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