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eas explored the coastline of Britain and was the first to name the island 'Britain' (Bretannike) meaning 'painted' and referring to the people's custom of painting (or tattooing) themselves. His name for the people collectively (Pritani, which became Britanni) gave them the name Britons.
📖《王室英國》
因為無聊,打算中文教授vs日文教授對照,瞧瞧究竟是相輔相成還是擂台賽(欸)
🔖
兩邊都可以隨意插樓,記事慢我隨讀隨寫隨記,日子悶得無聊想新方法玩書(X)。簡述為何放兩本書對照。
其一,碰巧發現劉觀其教授和池上俊一教授各自都出了一套極具個人風格的世界各國簡史。
其二,自己身為讀者較多疑,需要看多位不同人士談論同件事有相互印證到才容易相信。
其三,真實因為無聊而自掘墳墓,好吧墳都挖了豈有不躺的道理(?
兩噗發文目前相同,之後開始分歧,以上。
池上教授的文章風格稍偏嚴肅,譬如目錄中關於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分類:
第四章《確立專制主義與文藝復興》
─亨利八世到詹姆士一世─
西元一五〇九~一六二五年
└<亨利八世的對外政策>
而隔壁棚的劉教授風格比較詼諧,標題上能窺見一二。
第五章《血腥都鐸》
└<花心國王「上」>
└<花心國王「下」>
個人特別喜歡池上教授版其中一點:章節開頭隨主題先明確指出本章節的西元年份,以及何位君主在位期間。否則時序由何時起迄,常讀到一半會忘記。本書插圖較多,有附上當代版圖。內容切合書標非常認真又細緻地敘述君主們的登基繼承。隔壁棚沒補習到的細說七王,這裡一應俱全;這裡沒補習到的亞瑟王傳說,隔壁棚有築劇場。
上述主要對比與劉教授風格的差異處,現在回到文字紀錄最前端。以王室為英國史的題眼,因此池上教授在最開頭便說:「我們要以國王來談歷史,所以直接跳躍至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儘管如此,池上教授依然簡單帶起太古時代鐘形杯文化(別稱貝爾陶器,
鐘形杯一直想到聖杯)知名的巨石陣、青銅器時代凱爾特人大量渡海,其中一支後來被現在稱為不列顛人。羅馬的凱撒在西元前五五年越海征服不列顛島,打敗了凱爾特人。
池田教授原來其實有補充到《亞瑟王》。和劉教授不同特色在於,劉教授將亞瑟王的傳說依照故事背景時間的七國時代(西元5世紀中葉左右起至)同時解釋。池田教授則是等時間軸介紹到無地王約翰的《大憲章》(西元12世紀)完畢,才特別挪出一章節討論《亞瑟王》的內容。
🔖亞瑟王傳說:
撒克遜人侵吞不列顛時,遭到亞瑟王、圓桌武士與不列顛人群起反抗,歷經決定性的「貝登山戰役」,撒克遜人終於被擊退。撒克遜人(英:Saxons),或譯為薩克森人(德:Sachsen),日耳曼蠻族之一,中文史學界以「撒克遜人」指登陸不列顛島的部分,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兩大先祖之一;而以「薩克森人」指留在德國境內的另一部份,但是他們已經不居住在德國北部,而是移動到德國東部的薩克森自由邦。
資料補充:實際上被推敲為亞瑟王原型來源有好幾位,請見Historicity部分最尾段。
英史上唯一被稱為大帝的阿佛烈(阿弗烈德),其後代君主埃塞爾雷德二世(西元978年)因丹麥日耳曼人朝英格蘭入侵無能抵抗而投降。二世有個無能綽號稱作"Æthelred The Unready",中文維基翻作決策無方者,顧名思義面對強敵毫無辦法。譯詞語有溯源很有意思。
🔖君主參照表:
威塞克斯君主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佛烈大帝分類在此。
上述提到英王埃塞爾雷德二世執政時遭受丹麥日耳曼人入侵(即丹麥維京人),而丹麥此刻由八字鬍斯文王掌管。推薦日本作品《海盜戰記》(文蘭傳奇),其中動畫第一季第六集開頭,旁白便簡單將此段歷史整理陳述。該故事關於維京考據詳實,值得一看。感想額外再整理。
書籍作品我用英國史視點出發,娛樂作品改以丹麥維京視點出發,等於兩路線敘事再接合,算是印證雙立場的敘事。
池上教授在書中提到掠奪英格蘭的維京提到,七王國時代不列顛人被撒克遜入侵誕生《亞瑟王傳奇》(背景在不列顛本土);其後撒克遜時代出現以古英語記載的《貝武夫傳奇》(背景在斯堪地那維亞)。
聯合王國現今地圖。
讀史地互相對照比較利於架構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地圖借谷歌可搜尋到的位置,由於螢幕上下寬度不夠,故有另外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