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文章分享】

韓漫中的「綠茶婊」 — 無處不在的厭女症(順帶分享外曼的厭女思維)

看到《女人迷》這篇頗有感觸,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其實一直很不喜歡「綠茶婊」這個詞彙,也不是很欣賞近年作品,常刻意塑造「綠茶」特質的惡毒女配。純粹刺激觀眾情緒,卻無形中強化厭女思維(好女人、壞女人的二元對立)。

不是不能讓女性角色當反派,但一個角色的形象是否立體,與人物塑造背後是否隱藏惡意,是兩碼子事。

更悲哀的是,這樣帶有厭女思維的「綠茶婊」形象,很多是出自女性向的作品(例如連結所提的韓漫)。原來,「厭女」總是如影隨形,甚至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女性的價值觀。

女人迷 womany (@womany) •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本身鮮少看韓漫,唯一看過的就是連結舉例的《再婚皇后》(但沒看完,實在太長了😅)。

許多評論炮轟女配角菈絲塔是「綠茶婊」。但實際閱讀,我看到的是一名出身低微,沒有太多選擇權,為了生存如屢薄冰的複雜女子。固然不討喜,但絕不能貼上樣板的「綠茶婊」標籤。

我很欣賞女主角娜菲爾,也覺得她和海因里的戀情很甜蜜。但相對於娜菲爾,奴隸出身的菈絲塔,沒有權勢財富,只能討好他人求取利益。她是很有心計,但這樣的行為背後,是底層女性沒有選擇權的悲哀。試想,身分崇高的娜菲爾,有再婚的優勢。而菈絲塔呢?只能像找尋浮木般,緊抓著任何一位有地位的男子。

沒有想替菈絲塔洗白,但也認為不能只看到表面上,「手撕小三」的爽快,卻忽略了人的多樣性。

https://images.plurk.com/1gPgcvhwtBdI4QoI9mfZc6.jpg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再次強調,女性角色不是不能當惡人,但角色的塑造有沒有隱含惡意,讀者∕觀眾可以感受得到。

例如《腥紅山莊》(Crimson Peak)的Jessica Chastain,就是塑造很成功的反派,壞得有層次又鮮明。

https://images.plurk.com/2EWurwKwktcwjQbijBTrf6.jpg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雖然噗首連結談的是韓漫,但既然同是女性向作品,由於鄙人的標籤是Romance(西洋羅曼史∕外曼) ,以下也稍微分享自己的心得。

外曼有沒有隱藏厭女思維?當然有。這個講述男女情愛互動(近年崛起的LGBT羅曼史先不討論)、多由女性書寫的文類,內容自然傳遞當代的價值觀。

早期特別明顯,若歷史羅曼史中,女配角是女主角的情敵,那麼大多會刻畫成惡毒心機女,多是男主角的情婦、或是風流寡婦等身分。相對的,女主角就會是純潔可人的處女。

這樣的刻畫,即便內容是展現女性的情愛自主,卻也隱含女性必須「忠貞」(忠於男主角)、「守身如玉」,在情慾上不能過於大膽,否則就是「蕩婦」。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比如說,前幾年看Barbara Cartland的著作《愛有千鈞力》(原文書名找不到)。為了強調女主角的純潔無瑕、是男主角的精神救贖,女配角就被塑造成美豔心機、不擇手段的惡女。但問題是,男主角明明也浪蕩不羈,卻可以被包容。身為情婦的女配角就必須當惡人,被批評是「妖女」、讓男主角墮落的罪魁禍首。

所以閱讀時,我整個人滿滿不適。最後只覺得「終於讀完了」,從此對太早期的羅曼史束之高閣

(坦白說,看了幾本Barbara Cartland的著作,我多半沒有很喜歡…儘管她是二十世紀初期&中期的羅曼史教母,但與現今百花齊放的作品相比,劇情架構簡單,然後人物塑造方面,則讓我感到強烈的時代隔閡

Barbara Cartland - Wikipedia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以我自己的閱讀經歷,覺得刻意將女配角汙名化的情形,到了1990年代開始淡化(這時期也是近代羅曼史的蓬勃發展期,堪稱黃金時期,很多大牌作者都是從這時崛起,包括《柏捷頓》的Julia Quinn),過了千禧年後就更少見了。

女配角當然可以擔任惡役,但至少我鮮少感受到作者的厭女意識,人物可以塑造得很壞,不過壞得有理由、有說服力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除了女配角,女主角的形象也有了變化。若以歷史羅曼史舉例,從千篇一律的未婚處女(偶爾會有寡婦或spinster),漸漸有“fallen woman”型的女主角出現。女主角可能未婚卻意外失貞,或是角色直接就是交際花或情婦(也可能是勇於追求性自主的寡婦),但這類的女主角不用被「懲罰」,一樣可以獲得幸福。

總之,研究羅曼史,也能順帶觀察性別意識的變化。所以儘管這個文類很通俗,但我依然樂此不疲地閱讀and研究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再拿《柏捷頓家族》舉例 沒辦法這部太好舉例了 第一集《公爵與我》(The Duke and I)當年出版沒有引起太大爭議,到了拍成影集就差點炎上,被罵違反性自主權(而且影集還是修正後的版本),同樣也能觀察性別意識的轉變。

然後也想稱讚一下影集製作團隊。雖然個人覺得原著沒有什麼厭女思維,但畢竟是20幾年前的著作了,製作團隊對於這方面顯然很敏銳,許多原作形象比較平面或偏向丑角的女角,到了影集性格都變得更立體(最明顯就是Featherington夫人Portia)。

https://images.plurk.com/7vz8xdCDpiqlB2iaWW6XOM.jpg https://images.plurk.com/5Nj04MH9Dj2WOdHpoNTUW4.jpg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回到噗首的議題,大部分人閱讀、追劇是為了放鬆或娛樂,也可能是想尋求精神慰藉。結果沒有感受良好就算了,還要被迫看一堆厭女症發作的角色塑造。

在現實生活中,女性已經有一堆天花板要突破、過得很辛苦了。撫慰人心的虛擬創作,不要也這樣充滿惡意好嗎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琹 厭世邊緣系女子
我覺得好壞女人的套路就跟班上成績好壞之分的同學,好的擁有特權,反之...

所以我悲觀的認為分化是人性,排除異己、建立階序感是人類無法改變的事

只是我不平衡的是心機的男人、開車爛或不守規矩被忽視不看。比較自我的女性、有距離感的女性、比較陰柔的男生被看不順眼
蓮蓮🕯️靈感之神請坐下
我同樣對「綠茶婊」這個詞背後的厭女感到不安,而相對「惡女」、「壞女人」這樣顯而易見地的厭惡劃分,私心覺得,代表難以忘懷的完美情人的「白月光」也一樣該小心,因為樹立了一個好女人/道德聖女的榜樣,和樹立一個壞女人的火刑柱造成的效果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加深性別分歧。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琹 厭世邊緣系女子 : 我有同感,分化、排除異己是人的天性,所以優劣之分、階級感的建立,大概也很難倖免吧⋯⋯

但還是對污名化異己(女性),卻選擇忽略男性的劣性,感到不平衡 壞人都給女人當,真正的既得利益者卻視而不見。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蓮蓮🕯️靈感之神請坐下 : 深感認同,同樣不喜「白月光」這個標籤。不論是「白月光」或「綠茶婊」,都是厭女情結的延伸標籤,強化了父權社會對於女性「聖女」、「蕩婦」形象的二元對立。

我們該重視的,是消弭對女性的惡意抹黑,而非分化異己。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