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
東インド会社とアジアの海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 - 羽田正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很推薦這本耶!

我明明才剛開始看,就不小心看了1/4了(?
非常簡單扼要😀
而且畫了很多地圖,還有季風的風向圖,超棒的!

而且他在裡面講一開始探路的葡萄牙人被害妄想症,覺得摩爾人都要迫害基督徒。去港口很粗魯破壞當地商業慣例還沒給錢,也沒有準備好足夠的有價值的貨物來交易、就擺出自己來自厲害的富裕國家。結果看慣各種大筆商業交易的印度洋城邦國王感覺這傢伙有點太窮酸。

我覺得日本人的觀點果然就和西方人不一樣。我覺得也蠻有趣的。

感覺這套世界史超棒的,就是如此的簡單明瞭切中要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東印度公司們,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作風,和東亞好不一樣啊!

然後這本書以日本的觀點補足了傳教的衝突和閉關鎖國的來由。

還補充了日本傭兵和去了海外的日本移民狀況,以及混血兒等。

好有趣!感覺從另一個角度豐富了《海上傭兵》的內容!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讀墨戰爭馬 #海上傭兵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

《亞洲海洋大歷史》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In ...
incognito
這套書好像都滿深入淺出,之前看另一本講腓尼基人歷史也很有趣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非羅馬視角的六百年地中海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incognito : 他這套走簡明路線。聽(看過全套的人)說東亞地區的都蠻好的,其他地區就還是有點良莠不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東印度公司們(主要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在南亞、東南亞、東亞,處理的方式不同。

當時印度洋的西亞、南亞的陸上霸主像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蒙兀兒帝國等等,都沒有很在意海權。

這一段作者認為印度並沒有興起民族國家的意識,而且當地本來就是有很多外國人做官、分封。

所以至少在早期,東印度公司們只是想貿易,並沒有打算佔領殖民地的。但在南亞帶著軍隊佔一塊地,印度的蘇丹都沒有管他們,交稅就好。甚至如果軍隊支持當地的蘇丹,就也酬庸地分一塊地給他們,於是18世紀中以後公司變成領主,可以審判等等。於是就從商業貿易港變成了殖民地,甚至做起出借傭兵給當地統治者的生意。後來軍費節節升高,最後也導致了東印度公司的解散,乃至把殖民地統治交給母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東南亞,則是搶佔香料盛產之地,派軍隊屠殺當地居民,奴役他們種植香料等等。手段十分強硬。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在東亞則不能同樣用武力取得貿易港和經營權。明帝國(以及清帝國)和幕府統一之後的日本,都很在意海權而對海上貿易和港口通商管控嚴格。
為了能順利貿易,東印度公司們也都蠻配合的。

像葡萄牙本來打澳門打不下來,在澳門其實就占一個畫給外商的小區域,不能出去沒關係。一直到英國取得香港作為殖民地,葡萄牙才比照辦理的拿下澳門作為殖民地,不然之前只是貿易。

荷蘭聽從明朝官員從澎湖改成到台灣熱遮攔城。

而且荷蘭人在長崎受到管制,限制在離島不能上岸也很OK,幕府不准傳教就不傳教。

台灣大員事件,台灣荷蘭打了日本發給海外經商許可的朱印船,被幕府警告,長崎荷蘭頭頭就趕快帶著台灣頭頭去長崎謝罪。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這一本真的很不錯,雖然寫的不一定很全面,但是可以看看日本的角度也蠻好的。

尤其他在講幕府閉關鎖國,不准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傳教的部分,也寫的很好。

耶穌會傳教士其實是有葡萄牙國王當護教人,也就是有武力支持他們的傳教活動。而他們傳教活動效果越好,信徒越多,就會發揮更大影響力,帶著武裝勢力進駐、加派主教等等,總之會蠶食鯨吞原來的地方勢力,其實也有武力佔領的意味,所以是會危害國家主權的。

地方大名支持傳教士,常常會給他們一塊地方住,而傳教士可能也會帶著武力支持關係好的大名在地方上爭霸。

所以當幕府統一日本之後,和耶穌會傳教士之間就會自然產生衝突,不僅是現代人認為的和平無武力的宗教自由而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東印度公司們的目標就是獲利和貿易,其實並沒有打算像領主一樣治理殖民地。

後期的演變,從海上帝國過渡到海陸帝國,管理和維護當地秩序的軍費增加非常多,獲利率大為下降,其實引發很多不滿,終而變成導致東印度公司們解散的原因之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民族國家興起和東印度公司解散
「過了兩百年後,東印度公司這個組織與其經營方法已經不合時宜。

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定義已經先產生了變化。西北歐確立了主權國家這種政治組織,並且逐漸培養出假設在主權所及的均質領土內,居住著均質的國民這種「民族國家」的思維。

國王與政府必須考量「國家」與墊體「國民」的利益,因此很難再給部分的人或組織專屬的優待與特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們熟悉的民族國家,就建立於主權國家的延長線上,因此站在我們的立場來看,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政治社會體制。

但「國家」在過去,也就是「中世紀歐洲」的政治與社會,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定義。首先,除了皇帝、國王以外,公爵、伯爵、騎士等政治主體,都各自擁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權限,並未形成以皇帝為頂點的明確階級制度。教宗、大主教、修道院等宗教主體,也握有極大的政治力,而義大利的各個都市,或波羅的海沿岸漢薩同盟的諸城市等,也都是獨立的主體。

這些主體之間的關係與從屬意識極為錯綜複雜。一名騎士經常侍奉多位主君;某個人的最終審判權掌握在誰的手上也不明確。領土的變化也相當激烈,領主經常因繼承或婚姻關係而更迭,領域的範圍也會產生變化。在這樣的空間中,不可能建立「國籍」的概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擁有固定領域的主權國家,就是將這些錯綜複雜的權利關係與從屬意識整理成較為單純的概念,形成以國王為頂點的一元化政治權力。

國王的權力變得更強大,因此也經常有人將這種制度稱為「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ism)」。都市與貴族成為某個主權國家的從屬,主權國家之間誕生了「外交」與「國際關係」。每個人也都開始擁有國籍。

一六四八年的西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承認尼德蘭共和國(荷蘭)的獨立,這是主權國家之間簽訂的第一份國際條約。東印度公司就是在這樣逐漸建立主權國家的背景中,帶著「國籍」誕生。各公司的船隻與商館懸掛的國旗,象徵的正是當時尚未存在於亞洲海域的主權國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印度洋海域沿岸和東南亞王權基於人而非地
「印度洋海域沿岸與東南亞的王權認為,統治人民比統治領域更優先。

因為即使擁有廣大的土地,沒有人民也生產不出任何東西。白石隆稱這種概念為「曼陀羅」系統。各式各樣的人以地緣、血緣、職業、民族、宗教等種種不同的要素為核心形成集團,這些集團層層疊疊構成當地王權統治的空間。

儘管沒有像中世紀歐洲那麼複雜,這個空間中的政治主體依然多元而錯綜。有時也會產生社會的多元性,被格外強大的王權所掩蓋,譬如阿巴斯一世時代的薩法維帝國,或是奧朗則布時代的蒙兀兒帝國。

但剝開其外皮,就能發現其下的諸侯、地方、都市、行會、部族、宗派等政治主體,都保有某種獨立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王權統治下的領域不採主權國家的形式,因此人民也沒有「國籍」,不存在蒙兀兒帝國人或薩法維帝國人這樣的概念。在此區域成立,統治範圍廣大的政治權力,將多元且擁有複雜權利關係的人民集團整個涵括在內,透過協調集團間的利害關係進行彈性的統治。

既然這裡的政治權力統治的是人民而不是領域,就「人」的層面來看就沒有「內」與「外」的區別。即使一個人來自海的另一邊,只要他主動服從統治,帶來經濟上或軍事上的貢獻,從而被當成臣子,給予他優渥的待遇或職務,也是理所當然。

如同第四章提過的,伊朗裔的人來到印度次大陸後立刻擔任高位要職,這種情況時有所聞,這就是因為王權對人民的統治沒有內外之分。泰國阿育陀耶王朝的宮廷重用日本人山田長政,後來希臘裔的華爾康(Phaulkon)與伊朗裔的人在宮廷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想必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除此之外,英國、法國與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或波斯政權之處爭取到前所未有的優渥待遇,理由之一也是作為人類的集團所組成的東印度公司,為當地政權帶來了某種貢獻,或是日後可望帶來某種貢獻。

東印度公司來自支配領域的主權國家的世界,印度洋海域的政治權力卻以支配人民為目標,兩者之間對於國家與統治的概念,存在著嚴重的落差。

舉例來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的職位「迪瓦尼」,是蒙兀兒帝國的孟加拉地方的徵稅、行政官職。

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上至蒙兀兒皇帝、孟加拉太守,下至各個徵稅官員乃至於村長,這許許多多的政治主體,都對從這個地方的土地徵得的稅收擁有複雜的權益,稅收並非完全由迪瓦尼分配管理。但公司卻試圖以近代主權國家的一元支配理論統治這片土地,因此理所當然會引發嚴重的社會混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兩個相異的國家秩序體系在這個時點相遇,但握有強大軍事力的英國,以自己的國家秩序壓制了南亞的國家秩序。

此外,筆者在這裡也想稍微提一下伊斯蘭教在印度洋海域及東南亞的傳播與扮演的角色。這個地區的社會是由多樣化的人民集團交疊形成,對於試圖統治這種社會的政權而言,伊斯蘭教是為自己的統治帶來正當性的最佳宗教。因為阿拉是超越地緣、血緣、職業、民族等各種屬性,擁有普遍性格的唯一真神。

一般來說,穆斯林商人的活動,被認為是伊斯蘭教在印度洋海域傳播的原因。也有人對此做出「因為伊斯蘭教是商人的宗教」這種奇特的說明。但我們必須注意到,伊斯蘭教在印度洋海域及東南亞傳播時,最先改宗的是港市的政治支配者。他們透過成為穆斯林、提倡伊斯蘭教的理念進行統治,藉此獲得超越多元且複雜的人民集團的權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我覺得他最後一章對於民族國家的觀察,南亞的以人為主而不是以地為主的管理制度,感覺總結的非常好👍

看完啦!推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本書講到印度的棉花大量輸入東亞和歐洲,其實也可以參考到《棉花帝國》那本以棉花/棉布為主的世界史,我覺得也是可以互相接起來。

@jeanylin - #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 Empire of cotton: A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想讀《海上傭兵》覺得有進入障礙也可以讀一下這本,真的不小心就可以讀完。

不過幾乎沒講台灣,看這本書會覺得彷彿長崎的日本人是直接和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做生意,或是自己派船出去買。或是和中國人通通都直接去長崎港賣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本書非常讚的論點,東亞和印度洋國家的差別

「中國史與東亞史的研究者一直以來都認為,這個時期明帝國同時深受後期倭寇,與來自北方蒙古遊牧民族的軍事入侵所苦(「北虜南倭」),導致一五五○年代的明政權面臨相當嚴重的危機。這是東亞史研究者幾乎一致的見解,因此應該不會有錯。然而對於綜觀印度洋海域的政治權力與國際貿易關係的研究者來說,有點無法認同這樣的說法。因為這是根據陸上政權理所當然應該同時支配周邊海域這個未明言的前提,所衍生出來的看法。

至少在本書所討論的十七至十八世紀時期的東亞,陸地與海洋直接相關。這顯示出統治印度洋海域與東亞海域的政權,在性格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葡萄牙人與緊接著出現的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所統治的印度洋海域是「經濟之海」,從這裡更進一步往東挺進,就是陸上政權企圖管理、支配的「政治之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關於印度教:
「在印度展開統治的英國人體認到,在印度有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相匹敵的「印度教(Hinduism)」,並且以梵文經典作為聖典。除了伊斯蘭教和耆那教(Jainism)、錫克教(Sikhism)等特殊宗教,以及各地不同的信仰文化以外,英國東印度公司把印度次大陸的信仰與儀式統一理解為「印度教」,並且將印度教視為「印度文明」的根基,認為英國人發現了「印度」文明。

「Hindu」一詞原本是西方的伊朗人、阿拉伯人稱北印度人時使用的詞彙。英國東印度公司把「Hindu」一詞與源自於歐洲的「宗教」概念結合,將印度次大陸的龐大居民視為「印度教徒」這個整體集團。最後,「Hindu」也成了「印度教徒」的自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不知道印度以前的制度是什麼。

我原來以為是類似中世紀歐洲的分封制度?

是類似基於血緣和功績的分封封建制度嗎?

還是是城邦,城市之間有競爭關係?

總之⋯我對印度以前怎麼回事非常沒有概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書友F:
「我知道你再說甚麼了。

在為數不多的中文書中,這本可能最有用:《階序人I: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感謝遠流新橋譯叢) 》
階序人I: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二版)

這本書的書名:階序,一般使用在與權力或財富有關的秩序現象,如官僚或經濟階層(比如中產、無產)。但杜蒙在本書中把階序這個概念限定在意識形態 也就是宗教的領域。對印度來說 具體是指宗教上 從潔淨到不潔的秩序 而世俗的權力或財富都受到此階序的影響。

比如說:
婆羅門和國王的關係,即宗教地位和世俗權力的徹底分離,二者不染指對方的領域而相互依賴。有趣的是,杜蒙認為這種情況在其它前近代的傳統社會中相當少見,因此他將其作為印度社會的最大特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個特徵,杜蒙稱之為涵括(encompass)。實際上的影響,就是導致印度社會資產的所有權往往極為複雜。婆羅門、國王,以及各種不同分工的卡斯特,可能同時擁有對同一塊土地的所有權及徵稅權。

簡單說,不懂印度教的荷蘭人,也只能勉強用歐洲封建法理的觀點去理解印度。而不熟悉封建概念的其他文化,可能就更難進入印度階序社會的世界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補一下季風圖:
小圖:西印度洋
https://images.plurk.com/2JvZiQ4ne81jCGIS2dNNXk.jpg

大圖:季風圖。

https://images.plurk.com/4FrdGyM9cGwRUeP30uOI1l.jpg

補一個現在看的《亞洲海洋大歷史》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In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