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台灣有沒有過類型電影的話題最近似乎又變火了?

就我自己的補片經驗(從政府遷台前的中國電影到遷台後的國家片廠電影,皆在觀影範圍),台灣不拍類型電影是個奇特的說法,因為整個華語片圈對類型電影範式的講究,一直都算相對好定義。後來鮑德維爾拿香港電影寫成了類型電影研究,但那並不是泛華語圈中的孤例(只能說是鮑德維爾沒有寫而已)。以外界可能相對熟悉的中影,甚至遠一點到中製廠,這些國家級的電影單位,當年唯一的製片工作恐怕除了政宣外,就是拍類型電影。我甚至敢大膽說,台灣在八0年代以前,庶民的電影生活整體,就是由類型電影構成的。
Hey Man BOT
turtlecarryrabbit
與其追問台灣有沒有過類型電影(這顯然不該是個問題,因為歷史給的答案是否定的),比較好的問題恐怕是為什麼台灣過去的類型電影沒有真的形成可以回應當代觀眾需要的文化記憶。過去回應的方式(例如黃建業等人給過的)就是這些片到了七0s已經過時且不夠好。但是不是還能有其他答案?如葉月瑜也提過,其實評論者對類型電影的審美和捧貶,可能無形中也框住了片種的潛力,例如李作楠的台產武打片,現在在國外可是類型片迷的瑰寶,甚至還得要是英文dub中字才夠味--卻在本地無人聞問。
turtlecarryrabbit
補充:我的「歷史給的答案是否定的」,是在回應這個問題該不該存在這件事──答案就是不該,因為歷史顯示台灣是一直都在拍類型電影,所以不該問這個問題。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