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12:24 PM
Mon, Feb 26, 2024 7:33 PM
47
1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
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
看完了。超推薦!
作者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是法國人,他的2000年政治學博士論文寫了「外省人」這個族群的多元認同轉變,以及台灣的「國家認同」轉變,整理研究精華2004出了中文書(在選舉前)。
雖然本書時間範圍主要是1988-1997,但就算以現在回頭看,他整理出來的脈絡還是很適用。由於作者自己是曾經在台灣長期生活的外國學者,旁觀者清,這樣的敏感議題反而討論地更客觀。
二十年過去,還是很值得讀的。行文優雅易讀,是高格孚口述再整理出來的,也是覺得他的中文真好啊!
可惜這本書絕版了,輾轉不易才取得原書閱讀。台灣可能圖書館還有,有興趣很推薦讀一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12:40 PM
Mon, Feb 26, 2024 12:46 PM
(其實除了不斷翻譯都已經第三個譯者版本的新版魔戒,有沒有出版社考慮重新出版這本書啊XDDDD)
(出新版電子書我一定收)
千千®聽歌女子
@HARUMI0612
Mon, Feb 26, 2024 12:51 PM
真可惜,想直接收一本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2:00 PM
Mon, Feb 26, 2024 2:12 PM
—目錄留存—
推薦序 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 王甫昌
前言 風和日暖的福爾摩沙
第一章 歷史、政治背景與情況
第二章 本土化:外省人國家座標點的大幅改變
第三章 外省人與國家認同:一份178個變數的問卷調查表
第四章 外省人的認同之旅
附錄(問卷的填表者背景資料分析等)
——
問卷是1997年進行的。那時候李登輝還在當總統,經歷過1995的導彈危機。
本書則是在2004年出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2:03 PM
千千®聽歌女子
: 是真的很好喔,可以去圖書館借借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2:16 PM
Mon, Feb 26, 2024 7:33 PM
有鑒於這是一本絕版書,要讀到可能不容易。我就儘量摘要一下我覺得有興趣的部分好了⋯
⋯儘量啦。
不過可以先來一下作者若干年後,也就是他變成了德高望重的研究者之後,近年的影片
如何解釋「台灣不曾屬於中國」!? ft. 認了台灣祖先的法國學者高格孚(上) La vraie hist...
世界和中國打交道的注意事項!?ft. 認了台灣祖先的法國學者高格孚(下)La règle d'or av...
W.M.
@Wi1dmoon
Mon, Feb 26, 2024 2:31 PM
後來有出了中華鄰國
中華鄰國:臺灣閾境性
這一本主要是談地緣政治下,台灣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狀態和島上的人民認同。
我看一半又放下,整個懶惰啊哈哈
不然聽個演講也是不錯的:
地緣政治與國家認同 EP1|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
地緣政治與國家認同 EP2|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2:33 PM
總之雖然二十幾年前的研究,但真的可以解釋很多即使是現在的現象和脈絡,真是歷久彌新的研究,超強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3:09 PM
W.M.
: 好的!我也是剛剛看到這本覺得很有興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4:50 PM
Mon, Feb 26, 2024 5:21 PM
——
我覺得他這本書的第一章,花了一些篇幅來討論「外省人」這個標籤裡的異質性,在2000年初的時空背景,是很有意義的;即便到現在,也還是很有啟發。
其中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引用台灣藝文界的討論。有些作品我看過,有些沒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4:59 PM
Mon, Feb 26, 2024 5:22 PM
台灣新電影:
香蕉天堂(1989,王童)
—探討無法落葉歸根的老兵在精神失控下的犯罪原因
紅柿子(1996,王童)
—討論外省人想要回大陸落葉歸根,卻在台灣找到失散的家人而在台紮根開始新生活
小畢的故事(1983,陳坤厚)、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李祐寧)
—討論外省人與本省人通婚後、有了第二代的酸甜苦辣
我的一票選總統(1994,邱銘誠)
—以黑色幽默及反英雄主義,討論當時台灣政壇老齡化,政府施政和社會期待落差太大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楊德昌)
—街頭青少年衝突引伸出的原籍問題、外省人父母懷疑能回大陸、1960年代後外省人第二代和上一輩的思想差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5:25 PM
Mon, Feb 26, 2024 5:38 PM
舞台劇
暗戀桃花源(1986,賴聲川)
— 一名來到台灣、已經結婚生子的男子一直尋找當初在大陸的初戀情人,最終找到也已經輾轉來了台灣的舊愛,對方卻要他好好惜取眼前人。
作者認為這是對於外省人對大陸(想像中的初戀)和台灣(眼前人)的暗喻。
—
這些作品,我就看過一個《暗戀桃花源》,果然我對台灣新電影沒有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5:51 PM
另外舉了梅汀衍的三個創作,來討論外省人的模稜兩可和矛盾心情。
——
這位藝術家我完全不認識⋯有點慚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6:03 PM
Mon, Feb 26, 2024 6:13 PM
台灣文學
白先勇—《台北人》(1973)
—市井小民開餐廳討生活,不愁吃穿的外省人則到這些餐廳相濡以沫、逃避現實,活在回憶裡。對於在台出生的下一代的不同價值觀感到失望。
台籍人物多半為地痞、流氓、無賴、傭人、妓女、精神異常者等。
白先勇為1937出生於南寧,1952-1963年定居台北。
龍應台—《野火集》(1985)、《乾杯吧!托瑪斯曼》(1996)
作者認為外省第二代的龍應台有國家認同多元化情結。既批評李登輝接受日媒採訪時未將外省人歸為台灣人一部分而不滿,但又說出「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總統」時顯然又自外於台灣人,且覺得身為台灣公民是一件很「難堪」的事。
作者用「多元認同」來指稱,而不是「矛盾」,我覺得是很敦厚的做法。
在這裏花了一些篇幅來討論外省人對李登輝的意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6:33 PM
Mon, Feb 26, 2024 6:59 PM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1992)、苦苓《外省故鄉》(1988)
兩位都是1950年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作品則著重在自己台灣成長經驗。
——
話說由於他的分析主要到1997年為止,而白先勇、龍應台、苦苓、朱天心,後來則是各有各的路線。
我覺得現在來看這段還蠻有趣的!
白先勇移民美國,後來不管是致力於《青春版牡丹亭》、《紅樓夢》或是寫他的父親白崇禧傳,認同文化中國,類本書分析。
龍應台出了《大江大海》,後續各種言論也是維持一致。
但在這裡並列認同台灣成長經驗的朱天心和苦苓,就是蠻有趣的對照。
朱天心現在我覺得越來越極端,還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和白先勇筆下《台北人》逃避現實活在回憶裡的的外省人,也蠻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苦苓則是變成了深具台灣認同的意識,最近還出了《台灣史必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6:40 PM
Mon, Feb 26, 2024 7:06 PM
書中舉的文學的部分我就比較熟悉,他舉的例子我都讀過,對作者後續作品多少有接觸,發展也比較熟悉。
本書後面他有講到外省人「容忍和反抗」的界線,以及認同的流動性和轉變。
我記得之前讀過一篇文章,講到大量的外省人描繪離散經驗的作品出版,是因為外省人感受到空間被擠壓、受到威脅而做出要重述自己的離散記憶的反擊。當時該文舉的例子就是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09)、齊邦媛《巨流河》(2009)。
用本書的分析脈絡,感覺也可以很好地解釋。
——
其他晚點再續。
歡迎隨時加入討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7:15 PM
Mon, Feb 26, 2024 7:25 PM
他在第二章談即便是外省人也開始本土化的時候,有一段不是僅僅單一政治人物如李登輝可以左右,而是歷史演變、社會環境等等大環境的必然,有很精彩的推理演繹過程。
我覺得法國人從小學哲學還是效果很顯著的,當然也是因為這是學術研究論文改寫的書,總之整個邏輯推理很嚴謹流暢,看起來非常爽快!
和我最近看的那本《年齡歧視》的薄弱立論真是天壤之別!!
Clare
@ClarePlurks
Mon, Feb 26, 2024 8:49 PM
想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9:39 PM
Clare
: 可以先在附近圖書館找看看,真的推薦~
不然就是下次回台灣找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9:46 PM
Tue, Feb 27, 2024 3:46 AM
第二章其實處理了很多認同轉變及當時很大的議題,像是教科書改版,變成一學期台灣史、一學期中國史、兩學期世界史等等。
題外話,我個人意見覺得台灣畢竟還是在中國隔壁,中國史還是有必要讀的⋯但很可以用東亞史的脈絡來學中國史。
第三章談他的外省人問卷設計及分析,以及一個人的多元認同。
他故意設計題目,用不同的措詞或語境,來問類似的問題。會發現外省人的認同和選擇可能會因為措詞不同而有不同結果。
這裡解析我覺得很精彩,很好奇現在再做一次這樣的問卷會如何。
第四章談外省人的認同之旅。
他要研究的是「政治生態學」,以三個面向來分析:
1. 外省人體驗過的政治社會化
2.外省人的政治環境變化(本土化現象及解嚴後的政治改變)
3. 外省人對其政治生態的感情(外省人國家認同的形成、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及同其他族群分化的界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Feb 27, 2024 3:07 AM
Wed, Feb 28, 2024 8:52 AM
這份問卷還有關於「國家忠誠」的討論,我覺得真的是到現在也非常適用的問題。
包含對「中國在台灣恐嚇台灣」,是「對台灣構成威脅而不可理喻」,還是「構成威脅而可以理解」?
「如果因為台灣宣佈獨立或有證據顯示政府正在暗中進行獨立行動,因此引起中共武力解決台灣的『行動』⋯認為中共的軍事行動是『侵略』、『消滅叛逆』及『侵略』,還是『消滅叛逆』與『解救』」?
此題特點為如何解釋中共引起攻台的原因和情況,也就是特地設計為台灣給中國開戰的理由(這是1997年的題目!),
這題當年就可以展現出外省人的台灣趨向性。1997年在中國出生的外省人只有30%勾選「侵略」,1967-1981年在台出生外省人有63%勾選「侵略」。
這些題目現在來看也是很有意義的題目,如果重新做一下調查,結果也會很有趣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Feb 27, 2024 3:08 AM
Tue, Feb 27, 2024 7:31 AM
話說由於這本書有一段時間了,現在看頗有時空膠囊的感覺。
「李登輝情結」更是1997年問卷設計的一部分。
外省人雖然有相當的挫折感,但在台灣已經有落地生根的感覺。有相當篇幅討論外省人「忍受」和「反擊」的界線,而這個界線一直在移動。
我就感覺1990年代真是特別多變的時代啊!
萬年國代退場現在感覺已經久遠到讓人忘記了,但其實在書裡還不是那麼久以前的事。
當年還有廢三民主義;以及教科書改版,增加了一學期台灣史、而把中國史減為一學期,世界史兩學期。
我是高中念三學期中國史地長大、大學考三民主義的。現在回頭來看,這麼多變化,但竟然就順利走過來了,真是一件特別奇妙的事。
只能說李登輝在帶領國民黨政府改變方向的時候,抓著這條「忍受和反擊」的微妙界線抓得特別好,果然是大內高手~
有練過,超強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Mar 3, 2024 7:36 AM
Sun, Mar 3, 2024 7:38 AM
參照一下當初提到《風和日暖》的噗!
當時聊到為何2010前後出現許多逃離中國的作品。
@jeanylin - 這個影片講了一本新書《逃離中國》。是楊孟軒在研究為何2000後外省文學流行逃離中...
載入新的回覆
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
看完了。超推薦!
作者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是法國人,他的2000年政治學博士論文寫了「外省人」這個族群的多元認同轉變,以及台灣的「國家認同」轉變,整理研究精華2004出了中文書(在選舉前)。
雖然本書時間範圍主要是1988-1997,但就算以現在回頭看,他整理出來的脈絡還是很適用。由於作者自己是曾經在台灣長期生活的外國學者,旁觀者清,這樣的敏感議題反而討論地更客觀。
二十年過去,還是很值得讀的。行文優雅易讀,是高格孚口述再整理出來的,也是覺得他的中文真好啊!
可惜這本書絕版了,輾轉不易才取得原書閱讀。台灣可能圖書館還有,有興趣很推薦讀一讀。
(出新版電子書我一定收)
推薦序 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 王甫昌
前言 風和日暖的福爾摩沙
第一章 歷史、政治背景與情況
第二章 本土化:外省人國家座標點的大幅改變
第三章 外省人與國家認同:一份178個變數的問卷調查表
第四章 外省人的認同之旅
附錄(問卷的填表者背景資料分析等)
——
問卷是1997年進行的。那時候李登輝還在當總統,經歷過1995的導彈危機。
本書則是在2004年出版。
⋯儘量啦。
不過可以先來一下作者若干年後,也就是他變成了德高望重的研究者之後,近年的影片
我看一半又放下,整個懶惰啊哈哈不然聽個演講也是不錯的:
我覺得他這本書的第一章,花了一些篇幅來討論「外省人」這個標籤裡的異質性,在2000年初的時空背景,是很有意義的;即便到現在,也還是很有啟發。
其中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引用台灣藝文界的討論。有些作品我看過,有些沒有。
香蕉天堂(1989,王童)—探討無法落葉歸根的老兵在精神失控下的犯罪原因
紅柿子(1996,王童)—討論外省人想要回大陸落葉歸根,卻在台灣找到失散的家人而在台紮根開始新生活
小畢的故事(1983,陳坤厚)、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李祐寧)—討論外省人與本省人通婚後、有了第二代的酸甜苦辣
我的一票選總統(1994,邱銘誠)—以黑色幽默及反英雄主義,討論當時台灣政壇老齡化,政府施政和社會期待落差太大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楊德昌)—街頭青少年衝突引伸出的原籍問題、外省人父母懷疑能回大陸、1960年代後外省人第二代和上一輩的思想差異。
暗戀桃花源(1986,賴聲川) — 一名來到台灣、已經結婚生子的男子一直尋找當初在大陸的初戀情人,最終找到也已經輾轉來了台灣的舊愛,對方卻要他好好惜取眼前人。
作者認為這是對於外省人對大陸(想像中的初戀)和台灣(眼前人)的暗喻。
—
這些作品,我就看過一個《暗戀桃花源》,果然我對台灣新電影沒有愛⋯🤣🤣🤣
——
這位藝術家我完全不認識⋯有點慚愧~🤣🤣🤣
白先勇—《台北人》(1973)—市井小民開餐廳討生活,不愁吃穿的外省人則到這些餐廳相濡以沫、逃避現實,活在回憶裡。對於在台出生的下一代的不同價值觀感到失望。
台籍人物多半為地痞、流氓、無賴、傭人、妓女、精神異常者等。
白先勇為1937出生於南寧,1952-1963年定居台北。
龍應台—《野火集》(1985)、《乾杯吧!托瑪斯曼》(1996)
作者認為外省第二代的龍應台有國家認同多元化情結。既批評李登輝接受日媒採訪時未將外省人歸為台灣人一部分而不滿,但又說出「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總統」時顯然又自外於台灣人,且覺得身為台灣公民是一件很「難堪」的事。
作者用「多元認同」來指稱,而不是「矛盾」,我覺得是很敦厚的做法。
在這裏花了一些篇幅來討論外省人對李登輝的意見。
兩位都是1950年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作品則著重在自己台灣成長經驗。
——
話說由於他的分析主要到1997年為止,而白先勇、龍應台、苦苓、朱天心,後來則是各有各的路線。
我覺得現在來看這段還蠻有趣的!
白先勇移民美國,後來不管是致力於《青春版牡丹亭》、《紅樓夢》或是寫他的父親白崇禧傳,認同文化中國,類本書分析。
龍應台出了《大江大海》,後續各種言論也是維持一致。
但在這裡並列認同台灣成長經驗的朱天心和苦苓,就是蠻有趣的對照。
朱天心現在我覺得越來越極端,還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和白先勇筆下《台北人》逃避現實活在回憶裡的的外省人,也蠻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苦苓則是變成了深具台灣認同的意識,最近還出了《台灣史必修》。🤣
本書後面他有講到外省人「容忍和反抗」的界線,以及認同的流動性和轉變。
我記得之前讀過一篇文章,講到大量的外省人描繪離散經驗的作品出版,是因為外省人感受到空間被擠壓、受到威脅而做出要重述自己的離散記憶的反擊。當時該文舉的例子就是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09)、齊邦媛《巨流河》(2009)。
用本書的分析脈絡,感覺也可以很好地解釋。
——
其他晚點再續。
歡迎隨時加入討論
我覺得法國人從小學哲學還是效果很顯著的,當然也是因為這是學術研究論文改寫的書,總之整個邏輯推理很嚴謹流暢,看起來非常爽快!
和我最近看的那本《年齡歧視》的薄弱立論真是天壤之別!!
不然就是下次回台灣找了。
題外話,我個人意見覺得台灣畢竟還是在中國隔壁,中國史還是有必要讀的⋯但很可以用東亞史的脈絡來學中國史。
第三章談他的外省人問卷設計及分析,以及一個人的多元認同。
他故意設計題目,用不同的措詞或語境,來問類似的問題。會發現外省人的認同和選擇可能會因為措詞不同而有不同結果。
這裡解析我覺得很精彩,很好奇現在再做一次這樣的問卷會如何。
第四章談外省人的認同之旅。
他要研究的是「政治生態學」,以三個面向來分析:
1. 外省人體驗過的政治社會化
2.外省人的政治環境變化(本土化現象及解嚴後的政治改變)
3. 外省人對其政治生態的感情(外省人國家認同的形成、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及同其他族群分化的界線)。
包含對「中國在台灣恐嚇台灣」,是「對台灣構成威脅而不可理喻」,還是「構成威脅而可以理解」?
「如果因為台灣宣佈獨立或有證據顯示政府正在暗中進行獨立行動,因此引起中共武力解決台灣的『行動』⋯認為中共的軍事行動是『侵略』、『消滅叛逆』及『侵略』,還是『消滅叛逆』與『解救』」?
此題特點為如何解釋中共引起攻台的原因和情況,也就是特地設計為台灣給中國開戰的理由(這是1997年的題目!),
這題當年就可以展現出外省人的台灣趨向性。1997年在中國出生的外省人只有30%勾選「侵略」,1967-1981年在台出生外省人有63%勾選「侵略」。
這些題目現在來看也是很有意義的題目,如果重新做一下調查,結果也會很有趣吧!
「李登輝情結」更是1997年問卷設計的一部分。
外省人雖然有相當的挫折感,但在台灣已經有落地生根的感覺。有相當篇幅討論外省人「忍受」和「反擊」的界線,而這個界線一直在移動。
我就感覺1990年代真是特別多變的時代啊!
萬年國代退場現在感覺已經久遠到讓人忘記了,但其實在書裡還不是那麼久以前的事。
當年還有廢三民主義;以及教科書改版,增加了一學期台灣史、而把中國史減為一學期,世界史兩學期。
我是高中念三學期中國史地長大、大學考三民主義的。現在回頭來看,這麼多變化,但竟然就順利走過來了,真是一件特別奇妙的事。
只能說李登輝在帶領國民黨政府改變方向的時候,抓著這條「忍受和反擊」的微妙界線抓得特別好,果然是大內高手~
有練過,超強的!
當時聊到為何2010前後出現許多逃離中國的作品。